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外斜视的侧方非共同性临床特征与手术矫正效果回顾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月平 张伟 赵堪兴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侧方非共同性(LI)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并且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全部评估检查的IXT患者,选择其中具有LI阳性(LI+)(以...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侧方非共同性(LI)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并且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全部评估检查的IXT患者,选择其中具有LI阳性(LI+)(以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术前术后原在位、水平左侧、水平右侧的斜视度数,以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LI+).按照术前LI大小分为LI+A组(〈20△)和LI+B组(≥20△).分析斜视度、斜视类型、非共同性的单双侧等分布和特征,以及手术矫正后LI变化.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81例IXT患者中LI+32例(占8.4%),基本型IXT29例(91%),集合不足型IXT3例(9%),未见类似分开过强型和真性分开过强型;单侧LI+24例(75%),双侧8例(25%);LI相对值,即(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看远原在位斜视度)×100%,24例(75%)小于40%,8例(25%)≥40%;5例术后仍LI+.LI+A组(24例)和LI+B组(8例)间斜视类型构成、单双侧构成、LI相对值构成、术后LI+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I+B组远、近原在位平均水平斜视度(-55.0△±7.6△,-60.0△±8.9△)均较A组(-38.8△±12.4△,-44.8△±12.6△)大(t=-3.49、-3.16,P〈0.05).A组、B组术前LI相对值分别为29.7%±10.4%,35.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全部患者原在位水平斜视度+2△~-8△.结论:伴有LI现象的IXT以基本型为主,单侧LI多见,水平斜视度较大患者LI绝对值亦较大,LI以绝对值定义可能更可靠.术前充分考量LI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手术设计,可使LI转阴,同时避免原在位的眼位过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侧方非共同性 斜视度 手术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基本型外斜视对术后侧转非共同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晓燕 何炯 杜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95-209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基本型外斜视与术后侧转非共同性发生及矫正效果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6/2020-12于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80例基本型外斜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眼一退一截术组(R&R组)104例...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基本型外斜视与术后侧转非共同性发生及矫正效果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6/2020-12于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80例基本型外斜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眼一退一截术组(R&R组)10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组(BLR-rec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矫正效果,以及随访期间手术斜视度数、侧转非共同性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d,1、6mo视近、视远斜视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R&R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正位率高于BLR-rec组(P<0.05)。R&R组较BLR-rec组发生侧转非共同性的风险更低(OR=0.524,Waldχ^(2)=4.260,P=0.039)。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要表现在水平直肌手术眼外展方向注视,但两组患儿视远和视近侧转非共同性发生率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R&R对于儿童基本型外斜视的矫正效果优于BLR-rec术式,可降低侧转非共同性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外斜视 侧转非共同性 矫正效果 单眼一退一截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