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9
1
作者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4-474,共11页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压 潜热释放 中纬度西风
下载PDF
“7.20”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雷蕾 孙继松 +2 位作者 何娜 刘卓 曾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5-699,共15页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结构 位涡 潜热释放
下载PDF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司东 温敏 +1 位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暴雨 垂直运动 凝结潜热释放
下载PDF
梅雨锋上引发暴雨的低压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凤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对 1 998年“二度梅”结束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准静止锋上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涡度收支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 1 )风场 (尤其是辐散风场 )对该气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 2 )低层辐合场是直接决定气旋发生发展的动力因子 ,它导... 对 1 998年“二度梅”结束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准静止锋上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涡度收支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 1 )风场 (尤其是辐散风场 )对该气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 2 )低层辐合场是直接决定气旋发生发展的动力因子 ,它导致低层正涡度制造 ,对气旋的发展起直接作用 ;( 3)涡度平流上正下负的配置和水汽凝结潜热释放 ,通过影响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对地面气旋的发展起间接作用。在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梅雨锋上第二类气旋 (低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低压动力学 1998年 风场 低层辐合场 涡度平流 地面气旋 凝结潜热释放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古志明 冯瑞权 +3 位作者 吴池胜 王安宇 林文实 杨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对1994年5月初华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MM5相当准确地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以及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弱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边界层的中...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对1994年5月初华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MM5相当准确地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以及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弱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触发作用。暴雨强度一般随对流层上下部的辐散差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降水强度对最大的辐散差值的滞后时间不超过一小时。(3)降水的潜热加热作用对此次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有决定性的作用。凝结加热引起的次级环流使暴雨区附近的中尺度急流和切变线扰动得到发展和维持,从而使辐合上升和降水得以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CISK机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低空急流 行星边界层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潜热和惯性不稳定与气旋爆发性发展关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大梅 丁治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4-800,共7页
利用PSU/NCAR MM5模式对1981年12月19日20时—21日20时一次太平洋西部气旋强烈爆发过程进行干过程和控制过程对比数值模拟试验,得出:潜热释放使对流层顶和等温面抬高,气流在高层上升冷却形成扰动槽,其适应过程使高层出现惯性不稳定。惯... 利用PSU/NCAR MM5模式对1981年12月19日20时—21日20时一次太平洋西部气旋强烈爆发过程进行干过程和控制过程对比数值模拟试验,得出:潜热释放使对流层顶和等温面抬高,气流在高层上升冷却形成扰动槽,其适应过程使高层出现惯性不稳定。惯性不稳定总是伴随强惯性稳定区存在,两者产生的加速度场可形成高层辐合、辐散引起气旋加强以及降水加大,降水加强又使潜热进一步加大和扰动槽加强,从而导致惯性不稳定加剧。这种正反馈的过程有利于气旋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释放 惯性不稳定 爆发性气旋 扰动槽 数值试验
下载PDF
Quasi-90-day oscillation observed in the MLT region at low latitudes from the Kunming meteor radar and SABER 被引量:7
7
作者 Wen Yi XiangHui Xue +2 位作者 JinSong Chen TingDi Chen Na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Observations of a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 region from April 2011 to December 2014 a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of a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e... Observations of a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 region from April 2011 to December 2014 a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of a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emperatures obtained from the Kunming meteor radar(25.6°N, 103.8°E) and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SABER), as well as in wind observed by the Kunming meteor radar. The quasi-90-day oscillation appears to be a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temperatures and meridional wind tides and presents quite regular cycles that occur approximately twice per year. The amplitudes and phases of the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he SABER temperature show a feature similar to that of upward-propagated diurnal tides, which have a vertical wavelength of ~20 km above 70 km.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a similar 90-day variability is presented in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d correlates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the MLT region. Similar to the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emperature, a 90-day variability of ozone(O3) is also present in the MLT region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driven by a similar variability in the upwardly-propagated diurnal tides generated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Moreover, the 90-day variability in the absorption of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by daytime O3 in the MLT region is an in situ source of the quasi-90-day oscillation in the MLT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si-90-day OSCILLATION METEOR radar TEMPERATURES SABER TEMPERATURES tides latent heat release SABER ozone
下载PDF
涡度收支与潜热释放对西南低涡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鹏 徐海明 林永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5-584,共10页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生成于川东南地区的一个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低涡首先出现在850 h Pa上,几个小时后700h Pa上才有低涡生成,850 h Pa低涡的形成与西南低空急流有着密切的...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生成于川东南地区的一个西南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低涡首先出现在850 h Pa上,几个小时后700h Pa上才有低涡生成,850 h Pa低涡的形成与西南低空急流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ω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涡度的水平平流项和辐散项对850 h Pa低涡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潜热释放对850 h Pa低涡的形成作用不大;潜热加热是700 h Pa气流不断辐合从而形成低涡的主要因子。干敏感性试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潜热释放对850 h Pa低涡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会导致700 h Pa上气旋性的切变加强辐合从而形成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潜热释放 暴雨
下载PDF
Potential Vorticity Structure and Inversion of the Cyclogenesi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兵科 吴国雄 姚秀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4-54,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structure and inversion of the cyclogenesi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during 21 23 June 2003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potential vorticity (PV) framework. T...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structure and inversion of the cyclogenesi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during 21 23 June 2003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potential vorticity (PV) framework. The cyclogenesis is manifested by a low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at early stages mainly due to latent heat release,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associated lower-trop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fields as demonstrated by piecewise PV inversion. At later stages, an upp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develops, resulting in the growth of ridges over the cyclone in both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hich provide a favorable background field for the low-level cyclone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 of a surface thermal anomaly always impe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ne to different extents during this cyclogenesis. I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posi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V anomal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w-level cyclone development, and the low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seems to constitute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for instance, contributing about 60% to the low-level jet (LL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vorticity anomaly potential vorticity inversion latent heat release low-level jet cyclogenesis
下载PDF
脉动热管相变蓄热器放热性能实验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孝学 章学来 +2 位作者 邹长贞 华维三 韩兴超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0,共8页
为解决能源利用浪费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脉动热管型相变蓄放热装置,搭建了实验台,考察了冷却水初始温度、冷却水流量和抽真空充液对脉动热管放热过程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脉动热管蓄热装置的热回收率。结果... 为解决能源利用浪费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脉动热管型相变蓄放热装置,搭建了实验台,考察了冷却水初始温度、冷却水流量和抽真空充液对脉动热管放热过程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脉动热管蓄热装置的热回收率。结果表明:冷却水初始温度越高,装置放热时间越长,水槽内冷却水最终温度也越高;冷却水流量越大,放热时间越短,但当冷却水流量增大至一定值时,总放热时间几乎不再变化;脉动热管是否抽真空充液对装置的放热性能影响不大;装置的热回收率随着冷却水初始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大仅有小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化 潜热 脉动热管 蓄热器 相变 放热 传热 热回收率
下载PDF
一次台风移出后MCC发展成因分析
11
作者 刘晓波 孙军 +1 位作者 许映龙 陈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7,共13页
应用FY-4A卫星云顶亮温(TBB)、自动站雨量资料和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移出后在杭州湾生成MCC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南侧的切变线辐合抬升作用以及南亚高压东部反气... 应用FY-4A卫星云顶亮温(TBB)、自动站雨量资料和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移出后在杭州湾生成MCC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南侧的切变线辐合抬升作用以及南亚高压东部反气旋环流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中低空大气上升运动的增强,为MCC的发展增强提供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2)低层台风北上后,其移动方向左后侧的冷空气南下,并与长三角地区的西南低空暖湿气流强烈交汇,斜压锋生增强,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3)受大陆高压东移影响,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东移,叠加在对流层中低空暖湿急流之上,形成了有利于MCC发生发展的大气位势不稳定层结;(4)切变线南端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仅加强了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运动,更重要的是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汇聚;(5)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在MC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水汽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上升运动增强,低层辐合进一步增强。低层水汽汇聚并不断向高空输送,补偿了高空凝结的水汽,潜热的不断释放,有利于MCC发展和维持。总之,台风中心移出后,台风南侧的切变线及其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稳定地维持在MCC上空,为MCC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台风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TBB 潜热释放
下载PDF
Roles of Mesoscale Terrain and Latent Heat Release in Typhoon Precipitation: A Numerical Case Study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昀英 黄伟 赵焦枝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5-43,共9页
The mesoscale orographic effects on typhoon Aere's precipitation are simulated using an Advanced Regional Eta-coordinate Model (AREM) version 3.0.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are studied b... The mesoscale orographic effects on typhoon Aere's precipitation are simulated using an Advanced Regional Eta-coordinate Model (AREM) version 3.0.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are studied by two comparable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condensational hea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hoon rainfall is tripled by the southeastern China mesoscale terrain, and the condensational heating is responsible for at least half of the increase. One role of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is to warm the atmosphere, leading to a depression of the surface pressure, which then causes a larger pressure difference in the zonal direction. This pressure gradient guides the water vapour to flow into the foothills, which in turn amplifies the water vapour flux divergence amplified, causing the typhoon rainfall to increase eventually. The other role of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is to make the convection more organized,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rain area and stronger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nt heat release mesoscale terrain typhoon precipitation~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中国东部近海北上再发展台风的加强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云帆 高山红 朱先德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6,共8页
针对近30a(1982-2012)我国东部近海151例台风,按照路径与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8%的台风会北上登陆,而在登陆台风中有约26%(15例)会再次发展。首先,挑选3例典型台风(2001年Toraji、2004年Haima与2009年Linfa),利用大气再分析... 针对近30a(1982-2012)我国东部近海151例台风,按照路径与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8%的台风会北上登陆,而在登陆台风中有约26%(15例)会再次发展。首先,挑选3例典型台风(2001年Toraji、2004年Haima与2009年Linfa),利用大气再分析数据辅以卫星云图,进行了细致的加强机制分析。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皆于西风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左侧再次发展;此外,Toraji与Haima中心处有冷暖空气的交汇促进斜压位能的释放而加强。然后,进一步将分析方法用于全部15例台风,发现:再次加强程度较弱的台风潜热释放起重要的作用;而加强程度较强的台风主要靠斜压位能的释放,若同时存在较强的潜热释放的作用,加强程度极容易变得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近海台风 统计分析 再次发展 斜压位能 潜热释放
原文传递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产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为进 吕冬红 +1 位作者 王琴 陈进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374-16376,16513,共4页
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网格资料,分析一次远距离台风水汽引发的暴雨的产生机理,主要分析暴雨产生的能量、台风带来充足水汽对发生机理的贡献,用Q矢量湿锋生函数和一些垂直剖面图分析暖锋锋生及暖锋的位置及它们与暴... 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网格资料,分析一次远距离台风水汽引发的暴雨的产生机理,主要分析暴雨产生的能量、台风带来充足水汽对发生机理的贡献,用Q矢量湿锋生函数和一些垂直剖面图分析暖锋锋生及暖锋的位置及它们与暴雨产生的关系。同时,分析一些物理量特征。研究表明,水汽潜热释放是重要的对流能量来源,假相当位温剖面图看影响泰州市为暖锋,水汽潜热释放促使暖锋锋生;持续锋生、锋生过程中的非地转运动强迫出次级环流出现上升运动、锋面加强,并且锋面持续存在导致降水持续较长时间,而形成暴雨;前期中层垂直速度明显,构成中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低层下沉,cape为0,低层对流条件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深对流是中上层抽吸起到重要作用。该个例地面自动站涡度看有涡度辐合大值区域的产生对雷暴预报有几个小时的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 潜热释放 锋生 暖锋 暴雨
下载PDF
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超 张庆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8-286,共9页
利用热带气旋预警资料(WX-TROPL),统计了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频数和时空分布,发现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热带扰动596个,有456个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并在8月份达到峰值(年均11.6个)。全年热带扰动生成于季风槽内... 利用热带气旋预警资料(WX-TROPL),统计了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频数和时空分布,发现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热带扰动596个,有456个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并在8月份达到峰值(年均11.6个)。全年热带扰动生成于季风槽内的有369个。热带扰动的平均发展率为43.8%,其中在8月最高,达54.8%;2月最低,仅为20%。年末ENSO3.4指数与下一年夏半年的扰动频数负相关可达76.1%,拉尼娜效应信号的峰值越强(弱)和持续时间越长(短)的年份,下一年夏半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生成频数越多(少)。就整个西北太平洋而言,冬半年扰动主要集中在15°N以南,夏半年则分散在0°—35°N的广大区域内。进一步利用卫星资料对冬夏半年的低层相对涡度和水汽潜热释放等条件的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生成在低层涡度和潜热释放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扰动 频数 季风槽 低层涡度 潜热释放
下载PDF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16
作者 傅刚 张雪贝 +2 位作者 孙柏堂 鄢珅 陈莅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7,共20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0.125(°)×0.1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供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可见光云图、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B“吞并”另一个气旋A后快速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气旋A和B均生成于美国东部,气旋A于2003年3月5日06 UTC生成,气旋B于6日00 UTC生成,且比气旋A向东北方向移动得更快,7日18 UTC达到最大加深率3.27 hPa·h^(-1)。在北大西洋中部地区,从8日00 UTC开始,气旋B吞并气旋A后形成气旋C,8日12 UTC气旋C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值938.3 hPa。高空急流、低空水汽输送和潜热释放为气旋A和气旋B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气旋B吞并气旋A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前期阶段、吞并阶段、完成阶段。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气旋A和B之间建立水汽输运通道,水汽从气旋A向气旋B输送。气旋B吞并气旋A后形成气旋C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暖平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吞并”过程 WRF模式 水汽通道 潜热释放
下载PDF
春季东海黑潮锋影响强对流的个例分析
17
作者 周解梦 张苏平 张银意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2期11-21,共11页
利用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8年4月30日东海黑潮海面温度锋(黑潮锋)影响低云突破边界层发展为对流云团,并导致强降水的过程。结果表明:(1)29日12时东海500 hPa上受短波槽控制,低空处于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中;黑潮锋大气边界层... 利用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8年4月30日东海黑潮海面温度锋(黑潮锋)影响低云突破边界层发展为对流云团,并导致强降水的过程。结果表明:(1)29日12时东海500 hPa上受短波槽控制,低空处于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中;黑潮锋大气边界层稳定,有利于低云发展。(2)黑潮锋的暖水侧向大气不断输送热量和水汽,稳定性减弱;而冷水侧对大气的冷却作用显著,大气稳定性增加。(3)经过约12 h的调整,黑潮锋通过垂直混合机制强迫表层风速发生变化,在黑潮锋上空形成风速辐合,叠加背景辐合场,导致辐合明显增强。(4)受平流效应影响,黑潮锋上空大气增湿增温,抬升凝结高度降低。(5)潜热释放与低空辐合之间形成正反馈,最终导致对流云团发展,降水强度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锋 大气边界层 表层风辐合 潜热释放
下载PDF
1991年8月季风涡旋个例形成的模拟研究
18
作者 李箭 葛旭阳 施东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4,共13页
季风涡旋对台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季风涡旋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此研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ARW模拟1991年8月季风涡旋的生成过程,并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模式结果表明,此次季风涡旋个例是由一个... 季风涡旋对台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季风涡旋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此研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ARW模拟1991年8月季风涡旋的生成过程,并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模式结果表明,此次季风涡旋个例是由一个中纬度气旋性低压发展而来。初期中纬度高层正位势涡度的强迫作用有利于对流层低层气旋性低压的发展和维持,随后高层动力强迫作用减弱,但中纬度气旋性低压在南移过程中其东南侧对流带逐渐与低纬地区的对流带合并,使得对流潜热释放增强,进而使低压在Gill响应的作用下不断加强并最终形成季风涡旋。同时,涡旋的对流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因而使其得以维持较大尺度。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强迫对于初始低层扰动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后期热带地区的潜热释放有利于季风涡旋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涡旋 中纬度强迫 潜热释放 对流非对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研究
19
作者 孙雅文 傅刚 张树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8,共9页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和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对2009年0920号超强台风LUPIT变性后再次爆发性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潜热加热在热带气...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和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对2009年0920号超强台风LUPIT变性后再次爆发性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潜热加热在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爆发性气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是气旋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潜热通过影响环流促使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较为深厚的对流系统使潜热释放的位置发生在对流层的中高层。热量释放之后,地面气旋上空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向槽前高压脊内输送热量,造成高层等压面坡度增大,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涡度平流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更多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得气旋海平面中心气压快速降低。天气尺度低压系统与对流活动相伴随的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类似于热带气旋的CISK机制,这可能是热带气旋变性后爆发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台风 爆发性气旋 WRF模式 潜热释放 发展机制
下载PDF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被引量:46
20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东移特征 涡度变率 温度平流 对流不稳定 潜热释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