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国晚期韩国疆域变迁新考——以兵器刻铭为中心 被引量:8
1
作者 吴良宝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7,122,共5页
战国晚期韩国疆域的变迁,史书记载有阙。本文根据传世文献与出土的兵器、货币等战国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战国晚期韩国上党郡与南阳郡等主要领土的变化情况,不仅印证了《史记》等书记载的长平战后韩国固有上党郡的记载,纠正了已有研究中... 战国晚期韩国疆域的变迁,史书记载有阙。本文根据传世文献与出土的兵器、货币等战国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战国晚期韩国上党郡与南阳郡等主要领土的变化情况,不仅印证了《史记》等书记载的长平战后韩国固有上党郡的记载,纠正了已有研究中的某些疏误,而且从中得知"南梁"、"襄城"等城邑直到韩王安时仍未入秦,补充了史书记载的阙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晚期 韩国疆域 兵器刻铭
原文传递
燕下都东城隔墙辨析及城市格局的新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宏振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2,共11页
东周燕国都城之一的燕下都,由东西双城构成,其中东城北部近五分之一处又修建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将东城分割为南北不对称的两个区域(图一)。这一布局一般被认为是燕下都城市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隔墙的具体年代并无确切的考古证据,因... 东周燕国都城之一的燕下都,由东西双城构成,其中东城北部近五分之一处又修建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将东城分割为南北不对称的两个区域(图一)。这一布局一般被认为是燕下都城市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隔墙的具体年代并无确切的考古证据,因此曾受到一些质疑。事实上,无论以宏观角度观察,还是从考古遗存相对关系的细节方面探究,燕下都东城隔墙在整个城区格局中都显得有些突兀,与城区诸多建筑元素显得不够协调。因此,燕下都东城隔墙的确切年代和建筑性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均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与辨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问题的探索将直接影响到对燕下都城市格局已有的判定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下都 东城隔墙 燕国 赵国 战国晚期
原文传递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发掘简报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兵 赵李博 +7 位作者 祁小东 刘光亮 褚亚龙 薛玲玲 王子涵 张华祥 曾红强 王军来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6,I0001-I0004,共17页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为研究淮安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的分期、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 墓葬群 土坑竖穴 木椁 战国晚期 汉代
原文传递
东周齐国封建官僚体制的形成过程
4
作者 张信通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9-112,共4页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县、乡、里上下统属关系确立,齐国封建政体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封建说 春秋早期 战国初期 战国中后期 齐国 封建官僚体制
下载PDF
四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卫东 万靖 +1 位作者 陈学志(照片) 江聪(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9,F0002,共18页
2009年,对城关粮站石棺葬墓地的考古发掘,共清理石棺葬54座,出土各类器物300余件。墓葬均在竖穴土坑内以石板构筑石棺,年代集中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中晚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反映了该时期当地族群的生产生活状况,为进一步认识岷江上游地... 2009年,对城关粮站石棺葬墓地的考古发掘,共清理石棺葬54座,出土各类器物300余件。墓葬均在竖穴土坑内以石板构筑石棺,年代集中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中晚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反映了该时期当地族群的生产生活状况,为进一步认识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年代、内涵、族属及与秦汉帝国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茂县 城关粮站 石棺葬 战国晚期 西汉中晚期
原文传递
渭河仓张段滩地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卫红 +2 位作者 张杨力铮 高忠玉 狄明(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9,共9页
多年来,渭河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仓张段南、北滩地三公里范围内不断有古遗物出土,其中以战国晚期至秦代高等级建筑材料为主,另有大量战国晚期至唐宋钱币。通过对近十年考古调查资料的整合可知,古遗存时代上限不晚于战国晚期,下限可延续至唐... 多年来,渭河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仓张段南、北滩地三公里范围内不断有古遗物出土,其中以战国晚期至秦代高等级建筑材料为主,另有大量战国晚期至唐宋钱币。通过对近十年考古调查资料的整合可知,古遗存时代上限不晚于战国晚期,下限可延续至唐宋,东段稍早于西段;早期遗存与秦都咸阳城关系密切,属性大体有三种可能:孝公始建的咸阳城故址、咸阳城北区的市、具有外郭城部分功能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滩地 战国晚期 秦咸阳城
下载PDF
楚墓陶俑葬的初步认识
7
作者 肖航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6,共8页
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 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夫墓与士一级墓中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士一级墓与平民墓是否存在等级的差异,有待于新材料的补充。多数陶俑葬楚墓中仅发现有陶制俑头或俑手的情况,可视为是葬俑的简化现象,亦可作为楚墓俑葬习俗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楚国灭亡后,随葬陶俑的习俗对后代仍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晚期 楚墓 陶俑葬 楚东地区
原文传递
《史記》八主祭祀的鉤沉與推演——傳世文獻與考古材料的對勘研究舉例
8
作者 王睿 《岭南学报》 2021年第2期51-75,共25页
八主祭祀是指對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八種對象的祭祀。它們的祠祀地點分佈在今山東半島即齊之分野上,三個在中部,餘在東部沿海。八主祭祀僅見於《史記》《漢書》,曾經得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和漢宣帝的祭祀,公元前31年... 八主祭祀是指對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八種對象的祭祀。它們的祠祀地點分佈在今山東半島即齊之分野上,三個在中部,餘在東部沿海。八主祭祀僅見於《史記》《漢書》,曾經得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和漢宣帝的祭祀,公元前31年郊祀制確立後,在國家祀典上被廢止。通過傳世文獻與考古材料比對揭示,八主應爲東方思想家以宇宙觀爲基礎所創設的祭祀體系,利用了戰國時期的地方祠址,重新排布了八主的祭祀地點,利用秦皇漢武對東方實施經略的機會,成功兜售了他們的宗教思想。八主祭祀所體現的宇宙論式的祭祀觀、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陰陽對等的宗教理念,對中國國家宗教郊祀制影響深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主 祭祀 宇宙觀 戰國晚期 思想家
下载PDF
安徽宿州杨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程至杰 杨玉璋 +5 位作者 袁增箭 张居中 余杰 陈冰白 张辉 宫希成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3,共9页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和大豆出现,且小麦初具规模,黍的比重较小;到了战国晚期--汉代,粟和小麦成为主要作物,水稻的地位明显下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以杨堡遗址为代表的淮河中游地区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实行多种作物的种植制度,并不断发展;稻-旱混作农业模式在这里长期延续并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揭示淮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及农业结构演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堡遗址 大汶口文化晚期 岳石文化 战国晚期—汉 多种作物种植 稻旱混作
原文传递
西安市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瑞 李毓芳 +3 位作者 王志友 徐雍初 王自力 柴怡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4-47,2,共14页
2012年以来,在西安汉长安城北发现3组7座渭桥,其中厨城门四号桥为战国晚期修建,厨城门一号桥经西汉及东汉至魏晋两次修建,洛城门桥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所建,厨城门三号桥为唐代所造。发掘表明,至迟到康熙时期渭河河道未大规模北移。
关键词 西安市 厨城门桥 洛城门桥 木梁柱桥 渭河故道 战国晚期至唐
原文传递
江苏扬州市西湖镇果园战国墓的清理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束家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5-41,共7页
西湖镇果园战国墓是扬州地区首次清理的随葬品丰富,墓葬结构完整的战国墓葬。两座墓葬品中信铜陶礼器、鼎、豆、盒、壶"组合,棺椁结构以及部分器物形制均与湖南、湖北一些地区的战国晚期楚墓的风格相同,这表明果园战国墓属战国晚... 西湖镇果园战国墓是扬州地区首次清理的随葬品丰富,墓葬结构完整的战国墓葬。两座墓葬品中信铜陶礼器、鼎、豆、盒、壶"组合,棺椁结构以及部分器物形制均与湖南、湖北一些地区的战国晚期楚墓的风格相同,这表明果园战国墓属战国晚斯的楚墓,墓主人当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扬州市 西湖镇 果园 战国墓 清理 战国晚期 楚墓 墓葬
原文传递
辛庄头30号墓的年代及其他 被引量:8
12
作者 乔梁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2期58-67,共10页
辛庄头 3 0号墓的发掘是燕下都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 ,但关于它的年代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根据墓中仿铜陶礼器的形制与组合特点 ,结合古代文献记载 ,论证其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文章还分析了其出土遗物与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地区文化的... 辛庄头 3 0号墓的发掘是燕下都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 ,但关于它的年代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根据墓中仿铜陶礼器的形制与组合特点 ,结合古代文献记载 ,论证其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文章还分析了其出土遗物与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地区文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庄头 古代墓葬 陶礼器 历史文化 出土器物
原文传递
陕西洛川月家庄秦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战伟 夏培朝 +2 位作者 冯丹 申保发(绘图) 王保平(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3,共11页
2020年3~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洛川县月家庄墓地发掘了363座战国中晚期秦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月家庄墓地的发掘丰富了陕北南部地区战国时期的考古内容,对探讨秦人对陕北的经略,秦与戎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 洛川月家庄 秦墓 战国中晚期 “衙市”
下载PDF
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的清理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桃元 刘志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5-64,共10页
The Jijiayuan cemetery is situated at Guanmenyan village of Junxian town, Danjiangkou city, Hubei province, where lots of Chu tombs and a horse-and-chariot burial pit were excavated in 1998--1999. The three tombs (M1-... The Jijiayuan cemetery is situated at Guanmenyan village of Junxian town, Danjiangkou city, Hubei province, where lots of Chu tombs and a horse-and-chariot burial pit were excavated in 1998--1999. The three tombs (M1--3) repor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re all rectangular earth shafts rather large in size, each having a wooden chamber and an east-pointing sloping tomb-passage. Arranged like the character “品”, they show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 horse-and-chariot pit is also large-sized, contains seven chariots, and forms together with the three tombs a family burial ground. These burial pits yielded a number of pottery, bronze and jade articles; their vessels feature the ding(tripod)-dui (container with the body and cover in the same round shape)-pot combination, and are strongly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Chu tombs of the mid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Jiangling area, so they must belong to this temporal scope. Their excavation provides new material to the study of the Chu culture in 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丹江口市 吉家院墓地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随葬品
全文增补中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2015年发掘简报
15
作者 谢焱(领队/绘图/照相/执笔) 卢斐斐(绘图) +7 位作者 方志军(绘图) 豆艳霞(绘图) 马艳琴(绘图) 李腾(绘图) 王雪雯(绘图) 冯维伟(绘图/照相/执笔) 刘兵兵(照相/执笔) 王辉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F0002,F0003,共23页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领和贵族的墓地。2015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对马家塬墓地进行了再次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均为土洞墓。墓中发现车2辆,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陶器,按功能可...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领和贵族的墓地。2015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对马家塬墓地进行了再次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均为土洞墓。墓中发现车2辆,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陶器,按功能可分为兵器、车器、车饰、马具、马饰和衣服装饰等。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属西戎文化遗存。这批墓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西戎文化面貌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马家塬墓地 战国晚期 土洞墓 西戎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出土动物遗存初步研究
16
作者 李韶洁 邓惠 胡春佰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在2017—2018年发掘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131座墓葬中,有97座出土动物遗存,共收集骨骼标本4663件。按照其埋葬位置、使用方式及随葬部位等可将其分为殉牲与牲肉两大类。通过统计分析,福路塔墓地的殉牲主要以... 在2017—2018年发掘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131座墓葬中,有97座出土动物遗存,共收集骨骼标本4663件。按照其埋葬位置、使用方式及随葬部位等可将其分为殉牲与牲肉两大类。通过统计分析,福路塔墓地的殉牲主要以草食性家养动物羊、牛为主;牲肉类遗存相对多样,除常见的“六畜”外,还包括兔、小型猫科和雉等野生动物。结合文化属性与地理位置,通过将福路塔墓地与相关墓葬进行对比,发现相较于文化传统,其动物随葬显然更加会受到所处地域及政策背景的强烈影响,体现出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叉融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福路塔墓地 战国晚期 西汉早期 殉牲 牲肉
原文传递
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
17
作者 夏福德 井中伟 刘世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铜器实为车轴帽,而“泡状竿头饰”多数应为轭首饰,部分作为牛角套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系青铜器 车马器 战国晚期 轴帽 泡状竿头饰
下载PDF
2003年河南新乡市火电厂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春玲 赵争鸣 +5 位作者 刘习祥 李慧萍 张春媚 赵昌 何林 张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64,160-164,F0003,共32页
2003~200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市火电厂251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大型铁制生活用品、铜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将墓地分为五期,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中原战国至... 2003~200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市火电厂251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大型铁制生活用品、铜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将墓地分为五期,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中原战国至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市火电厂 墓地发掘 战国晚期 西汉
原文传递
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在陕北补证——兼论战国中期秦赵边界情况
19
作者 陈陶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中晚期 肤施 秦赵边界
原文传递
东越墓葬分期及相关历史考古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琳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94,共12页
历史文献对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实际统治福建与浙南的地方政权——闽越、东瓯两国记载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记·东越列传》[1]。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将东越与南越并举,有关东越的记载基本照录《史记》。从文字史... 历史文献对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实际统治福建与浙南的地方政权——闽越、东瓯两国记载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记·东越列传》[1]。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将东越与南越并举,有关东越的记载基本照录《史记》。从文字史料分析,无诸与摇对东越地区的统治应早于秦统一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及福建 东越遗存 墓葬分期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