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方慧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9,共8页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宪政 民族观 民族平等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启蒙 被引量:7
2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90,共6页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科学出版物纷纷出现,但科学的传播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被终结。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导致新式的科学教科书海量增长。当承载着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后,其巨大的启蒙...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科学出版物纷纷出现,但科学的传播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被终结。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导致新式的科学教科书海量增长。当承载着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后,其巨大的启蒙影响力终于迸发出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启蒙大致经历了首倡期、鼎盛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早期教科书促进了中国学术由四部之学到分科之学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科学由格致到科学的转变,加强了学术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推进了科学方法的确立,引介了科学常识和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教科书 科学 启蒙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变异与文学兴替 被引量:4
3
作者 耿传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103,共7页
如果把文学当成一个生命体,古典文学可以说是遗传占主导性的文学,而近现代文学则可以说是变异占主导性的文学。社会心态可主要分为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方面,它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经... 如果把文学当成一个生命体,古典文学可以说是遗传占主导性的文学,而近现代文学则可以说是变异占主导性的文学。社会心态可主要分为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方面,它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经历了从“幼稚静默”到“亢奋纷扰”的变化,表现为三次大的心理波动:一是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的变法维新与《天演论》所引发的新旧对峙,二是癸卯年(1903年)知识界的“新觉醒”与《民约论》所唤醒的个人和民族权利之争,三是1916年《新青年》的崛起、“五四”新文化秩序的确立以及苏联十月革命的回声。这三次大的心理波动都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创作的高潮。文学也于这种波动中,不期然地发生深层的文化范型的转换,即政治与伦理、道德与宗教习俗、文学与道德的脱纽、分离与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社会心理的三次波动 文学转型 文学场
原文传递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发生的多重路径选择
4
作者 禹权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开始实行改革措施,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有效地刺激着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学堂乐歌题材类型多样,蕴含丰富,已经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可视...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开始实行改革措施,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有效地刺激着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学堂乐歌题材类型多样,蕴含丰富,已经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可视为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学堂乐歌 中国新诗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清末民初江西省的砂糖业 被引量:2
5
作者 石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7,共9页
江西省曾是全国产糖大省,乐平、东乡、赣州均为江西省产糖大区,赣州产糖尤为驰名。清末以后,由于自身固守传统旧法制糖、糖质不佳、政府强征厘金重税、中央地方政局不稳、资金不足以及遭受英属香港糖、日本糖、爪哇糖的强力冲击,江西砂... 江西省曾是全国产糖大省,乐平、东乡、赣州均为江西省产糖大区,赣州产糖尤为驰名。清末以后,由于自身固守传统旧法制糖、糖质不佳、政府强征厘金重税、中央地方政局不稳、资金不足以及遭受英属香港糖、日本糖、爪哇糖的强力冲击,江西砂糖业日渐衰落,逐渐由原来的产糖大省、输出大省沦为砂糖进口省。民国政府和江西省政府虽采取了一些振兴、复苏之策,却因缺乏安定和平的环境、足够的资金、裁撤厘金、关税自主等条件,江西省砂糖业最终难以扭转其颓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江西省 砂糖业 洋糖
原文传递
由爱乡而爱国——从王毓英看晚清民初的地方自治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新屋 《唐都学刊》 2013年第2期85-91,共7页
晚清民初的地方自治热潮,不完全是政治变革和社会变动影响下的新事物,而实与明清以来士绅的"化乡"观念和实践有关。以晚清温州士绅王毓英的学与行为例,通过考察其时代意识和世界知识、乡绅意识与化乡实践以及地方自治与国家... 晚清民初的地方自治热潮,不完全是政治变革和社会变动影响下的新事物,而实与明清以来士绅的"化乡"观念和实践有关。以晚清温州士绅王毓英的学与行为例,通过考察其时代意识和世界知识、乡绅意识与化乡实践以及地方自治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交织互动,可以看到晚清民初地方自治背后的传统因素。王毓英通过修水利、移风俗、兴教育和办实业等四个方面的自治理念与实践,展现了这种地方自治背后"由爱乡而爱国"的文化逻辑。这种"由爱乡而爱国"的文化逻辑,与明清以来主张化乡的乡绅意识一脉相承。以王毓英为个案,或可将之视为晚清士绅处理地方与国家关系的普遍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毓英 晚清民初 地方自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上海哈同花园场所精神的塑造与感知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志永 庞乾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场所作为一种空间界限,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清末民初的哈同花园作为沪上私园之首,其特殊的场所空间吸引着众多阶层。它从最初的私人专用,拓展为政治要人聚会之地、文人雅士交... 场所作为一种空间界限,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清末民初的哈同花园作为沪上私园之首,其特殊的场所空间吸引着众多阶层。它从最初的私人专用,拓展为政治要人聚会之地、文人雅士交往之所和慈善救济筹款之处。花园的空间布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同时,又塑造着花园空间中的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是人与空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它在历史积淀中形成,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与演变。通过吉光片羽的诗词、楹联和叙事文学的情感表达,不仅可以探索清末民初园中之人对花园场所精神的感知,还能更好地理解现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哈同花园 上海 场所精神
原文传递
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 被引量:2
8
作者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12,154,共10页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功名意识 清末民初 知识人社会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振宇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4-208,共25页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国的活动,是百年中国人留学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篇章之一。自19世纪下半叶起,受其时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影响,在清政府的推动下,中国人留俄活动渐次兴起,陆续有中央、地方派遣的各类型官费、自费留学生赴俄国求学深造,...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国的活动,是百年中国人留学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篇章之一。自19世纪下半叶起,受其时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影响,在清政府的推动下,中国人留俄活动渐次兴起,陆续有中央、地方派遣的各类型官费、自费留学生赴俄国求学深造,而相关留学管理体制也随之建立与完善。这一留学活动不仅首开中国学子赴俄求学之先河,培养出一批精通俄文的外交、外语人才,而且开辟了近代中俄教育交流乃至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并为后续中国人留苏活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留学教育 留俄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士人的一种生存模式——以《癸卯汴试日记》作者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清末民初正值中国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身处其间而行将消亡的士人群体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习和传播旧学新知的使命,一方面还要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中觅得谋生之所,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历代士人不曾有过的多重裂变。... 清末民初正值中国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身处其间而行将消亡的士人群体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习和传播旧学新知的使命,一方面还要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中觅得谋生之所,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历代士人不曾有过的多重裂变。如果要深入了解此一时期士人经受着怎样的社会认知、行为应对与心理调适,就有必要以个案的形式对这一过程进行细致完整的考察。以《癸卯汴试日记》作者澹庵为研究个案,通过引入乡会试同年齿录可以考证出原本履历不详的澹庵为籍贯江苏吴县的癸卯科进士孔昭晋。孔昭晋从应考入京出仕,到还乡参与地方自治,再到隐居整理地方文献,这一从"国政治"到"乡政治"再到"乡文化"的退避嬗变,勾勒出近代士人在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一种伴随着焦灼与泪痕的生命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卯汴试日记》 士人 孔昭晋 清末民初 国政治 乡政治 乡文化
下载PDF
清末民初呼伦贝尔治边政策的转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14,共8页
从清末新政到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方官员对呼伦贝尔的政策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变化。当新政于清朝末年推行到呼伦贝尔时,地方官员推行的措施以除旧布新为主。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同样在这一地区,清末以来几乎消亡的八旗驻防制度,却与近... 从清末新政到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方官员对呼伦贝尔的政策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变化。当新政于清朝末年推行到呼伦贝尔时,地方官员推行的措施以除旧布新为主。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同样在这一地区,清末以来几乎消亡的八旗驻防制度,却与近代厅县行政体制重新共存。这种政治实践,体现了清末至民国初期,边疆开发模式在具体区域上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新政 治边 多族群 清末民初
下载PDF
趋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略论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
12
作者 李继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16-22,共7页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显示了中国人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清末民初翻译文学的主要特点:其一,重视意译;其二,多译小说;其三,转译与改译突出;其四,精粗杂陈,译态各异;其五,翻译与...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显示了中国人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清末民初翻译文学的主要特点:其一,重视意译;其二,多译小说;其三,转译与改译突出;其四,精粗杂陈,译态各异;其五,翻译与评介同步。翻译文学对当时文学创作及有关的文学活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清末民初 翻译文学 意译 转译与改译
下载PDF
改良年画中的女学与女学中的改良年画——以清末民初北洋女师范学堂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1,共9页
清末民初,改良年画作为影响最广泛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上层知识分子与下层普通民众的沟通桥梁,是宣传社会改良和民众启蒙的最佳路径。在诸多反映"开民智、兴女学"的改良年画中,以展现新式女学堂作品最为集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 清末民初,改良年画作为影响最广泛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上层知识分子与下层普通民众的沟通桥梁,是宣传社会改良和民众启蒙的最佳路径。在诸多反映"开民智、兴女学"的改良年画中,以展现新式女学堂作品最为集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新的文化符号。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作为近代第一个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旨在培养小学女教员,普及女学,是近代女学发达的起点,一时成为多个年画中心争相观摩、选材的示范基地,为研究近代女学的创建提供了可视化资料。结合北洋女师范学堂创办的相关文献资料,挖掘改良年画中女学题材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剖析改良年画与近代女学兴起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改良年画 女学 北洋女师范学堂
下载PDF
科举士绅与近代社会建设——基于山东的研究
14
作者 雷鸣 赵天睿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208,共20页
士绅是古代社会地方治理的主体。本文以近代山东为案例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传统士绅在民国时期的公共建设方面仍具有持续影响力,且以进士、举人为代表的上层士绅相对于由生员组成的下层士绅影响力更为持久。异质性分析表明,家族宗族、... 士绅是古代社会地方治理的主体。本文以近代山东为案例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传统士绅在民国时期的公共建设方面仍具有持续影响力,且以进士、举人为代表的上层士绅相对于由生员组成的下层士绅影响力更为持久。异质性分析表明,家族宗族、地权集中、传统文化等因素会削弱士绅的正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近代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下层士绅的公共设施提供产生了示范作用。政府和士绅之间由于士绅身份差异和公共建设性质的不同,在近代公共建设中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本文论证了科举士绅的长期影响力,同时也说明了近代公共治理多元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科举士绅 制度与治理 公共建设
下载PDF
清末民初蒙边地区(今吉林西部)移民概况述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洁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8,共4页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至清朝末年一直是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农业开发的历史较短,清末民初,在边疆危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把移民事业放在重要地位,促使大量农业和商业移民流向长春以北的北满地区和西部蒙边草原地带。移民的大量涌入,...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至清朝末年一直是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农业开发的历史较短,清末民初,在边疆危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把移民事业放在重要地位,促使大量农业和商业移民流向长春以北的北满地区和西部蒙边草原地带。移民的大量涌入,加快了土地开发,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 移民
下载PDF
留学生群体的早期分化与救国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共12页
晚清民初,为探索救国之路,留学生群体呈现纷杂多样的政治取向。晚清时期,他们大体上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厕身清廷的有限忠诚、清末新政时期立宪与革命的分野和辛亥革命爆发后抛弃清王朝的三个阶段。民国成立后,国内局势复杂多变,分散在... 晚清民初,为探索救国之路,留学生群体呈现纷杂多样的政治取向。晚清时期,他们大体上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厕身清廷的有限忠诚、清末新政时期立宪与革命的分野和辛亥革命爆发后抛弃清王朝的三个阶段。民国成立后,国内局势复杂多变,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留学生根据现实的变化,并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见识,在革命剧变期间尽力保存、扩展革命果实,或关注经济致力实业,或积极从事政党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后,除极少数留学生依附袁氏外,大多数留学生仍然坚持共和,最终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在艰难地推动民初政治现代化转型的同时,留学生们或致力于经济建设,践行实业救国;或献身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制度的革故鼎新;或在更深层次考虑文化根源和国民性问题,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留学生群体 分化 探索
下载PDF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译介与接受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亮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1期120-121,共2页
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侦探小说这一小说类型,也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技巧。清末民初的译者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积极探索,在历经了曲折反复后,最终接受了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并... 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侦探小说这一小说类型,也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技巧。清末民初的译者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积极探索,在历经了曲折反复后,最终接受了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并将其移植到译文中,推动了中国原创侦探小说的产生及中国小说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 叙事技巧 社会文化语境
下载PDF
清末民初实业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
18
作者 冯丽 葛冰珂 杨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2期33-38,共6页
实业教育发轫于清朝末年。政府依托近代四部学制对实业教育进行发展和规范,实业教育制度从壬寅学制中的孕育到癸卯学制中正式确立,再到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新学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从零散走向了系统状态。清末民初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发轫于清朝末年。政府依托近代四部学制对实业教育进行发展和规范,实业教育制度从壬寅学制中的孕育到癸卯学制中正式确立,再到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新学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从零散走向了系统状态。清末民初实业教育制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受国外职业教育制度影响大、从异域化逐渐本土化、具有灵活开放性、社会性突出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
下载PDF
清末民初赋学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福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2,共6页
清末民初赋学是古典赋学的最后总结,表现出因时代转型而独具的复古色彩与现代意义。于赋的起源,主诗、骚、隐语与诸子说;于赋的体格,则有汉魏、晋宋、六朝等不同的审美倾向。而辞赋学专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学理意义上的赋学建构。清末... 清末民初赋学是古典赋学的最后总结,表现出因时代转型而独具的复古色彩与现代意义。于赋的起源,主诗、骚、隐语与诸子说;于赋的体格,则有汉魏、晋宋、六朝等不同的审美倾向。而辞赋学专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学理意义上的赋学建构。清末民初的赋学复古思潮,不仅标志着文体的递变更生,更有救亡图存的政治功用与以"复古为革新"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起源 取向 赋学
下载PDF
书院与清末民初南通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静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3-89,共7页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清末民初 教育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