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被引量:264
1
作者 舒良树 周新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格架 区域断裂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 被引量:171
2
作者 郭锋 范蔚茗 +1 位作者 王岳军 林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168,共8页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 ,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系列 ,轻微富集 L REE,Eu异常不明显 (Eu* / Eu=0 .99~ 1.0 4)和 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 (Dy/Yb CN=1.0 30...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 ,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系列 ,轻微富集 L REE,Eu异常不明显 (Eu* / Eu=0 .99~ 1.0 4)和 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 (Dy/Yb CN=1.0 30~ 1.0 89)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 ,尤其是强烈亏损 Nb、Ta。英安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 ,在 REE配分模式上为 L REE富集型 ,其中英安岩为 Eu弱负异常 (Eu* / Eu=0 .81~ 1.0 1) ,流纹岩的 Eu负异常明显 (Eu* / Eu=0 .6 5~ 0 .76 ) ;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 ,英安岩类似于基性火山岩 ,流纹岩除了具 L IL E富集和 HFSE亏损特征外 ,还显示出 Sr、P、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 ,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相关。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基性火山岩源于受早期俯冲洋 /陆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 ,而英安岩则可能为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流纹岩表现出较高的 L a/ Sm比值和很高的 K/ P、K/ Ti比值 ,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混染作用或与大陆中、下地壳重熔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晚中生代盆岭构造格局特征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晚中生代 火山作用 双峰式火山岩 伸展作用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 被引量:164
3
作者 王德滋 赵广涛 邱检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3-21,共9页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成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成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浙带。它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而且在岩体侵位形态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研究表明:第一期A型花岗岩产于东亚具有宽广剪切活动带的活动大陆边缘(160~100Ma),其形成与大陆边缘内部的剪切挤压陆一陆碰撞造山带有关,并受压剪应力背景下转换拉张的制约,岩浆定位于被拉长的P剪切拉伸桥及P、R、T三组剪切交汇的拉张塌陷处;第二期A型花岗岩产于斜向俯冲边缘(10~70Ma)外侧增生地体拼贴带中,其形成与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有关,岩浆定位于地壳差异升降之陷落处。此外,拉张背景下的拉张程度可能是制约A型花岗岩形成并影响岩浆性质、侵位方式等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构造制约 晚中生代 花岗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被引量:124
4
作者 张岳桥 施炜 +1 位作者 廖昌珍 胡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9-647,共9页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几何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并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晚中生代构造主应力方向、...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几何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并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晚中生代构造主应力方向、应力体制及其转换序列,提出了4阶段构造演化模式和引张-挤压交替转换过程。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为N-S至NNE-SSW向。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构造应力场转换为挤压体制,盆地周缘遭受近W-E、NW-SE、NE-SW等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早白垩世,盆地构造应力场转换为引张应力体制,引张应力方向为近W-E、NW-SE和NE-SW向。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应力体制再次发生转换,从前期的引张应力体制转换为NW-SE向挤压应力体制。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和应力场方向变化不仅记录了不同板块之间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同时记录了盆地深部构造-热活动事件,并对盆地原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中生代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应力体制
下载PDF
华南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时限研究--兼与华北燕山地区对比 被引量:122
5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5 位作者 陈荣 张正义 聂童春 李龙明 黄家龙 林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1-463,共13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过程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是当前研究热点。福建是华南中生代多期次火山活动发育最齐全的地区之一,锆石SHRIMPU—Pb法测年表明:福建分布最广的晚中生代“南园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可明显分为两期,分别为中侏... 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过程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是当前研究热点。福建是华南中生代多期次火山活动发育最齐全的地区之一,锆石SHRIMPU—Pb法测年表明:福建分布最广的晚中生代“南园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可明显分为两期,分别为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162.3~149.8Ma)和早白垩世(142.3~130.1Ma)。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对比表明,该两期火山岩形成于不同的火山活动旋回和构造背景,不能归入同一地层组中。与华北燕山地区相比较,前者层位相当于髫髻山组,后者层位相当于张家口组,推断它们分别形成于华南构造体制转折最终结束前后。据此提出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于晚侏罗世(149.8~142.3Ma),也即华南与华北的构造体制转折基本同时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束时限 与华北对比 构造体制转折 晚中生代 华南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填图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4
6
作者 周新华 张国辉 +2 位作者 杨进辉 陈文寄 孙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3,共14页
辽宁西部广泛分布着晚中生代火山岩,横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一般认为它们是以在这一地区发育的两条主要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为界。这些火山作用曾被认为是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西向或西北向消减作... 辽宁西部广泛分布着晚中生代火山岩,横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一般认为它们是以在这一地区发育的两条主要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为界。这些火山作用曾被认为是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西向或西北向消减作用的结果。在岩性上它们主要以中酸性岩石为主,玄武岩等中基性岩石较少。为查明下伏岩石圈对这些岩浆作用成因的影响,对其中的 SiO2含量 < 60%的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 Sr- Nd- 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两侧为界,两侧火山岩的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区别。南区有明显的 EMI特征并具 EMI- PM混合趋势,而北区则显示了原始或略亏损的特征。南北两区之间的过渡带(介于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之间)则表现了同位素组成上相应的过渡特征。这一地球化学观测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颇为吻合。基于新生代幔源岩石化学反演的中国东部陆下地幔化学区划研究揭示了克拉通下 (subcratonic)岩石圈地幔与 EMI存在着密切关系。本研究所提供的地球化学证据说明了采用中生代中基性岩类作为类似研究途径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对华北克拉通边缘中生代火山作用成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火山岩 华北克拉通 古消减带 地质填图 岩浆作用 地质构造 锶-钕-铅同位素
下载PDF
江西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99
7
作者 陈国华 万浩章 +2 位作者 舒良树 张诚 康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01-3914,共14页
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在江南新元古代基底之上。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最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化岩体为晚中生代花岗斑... 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在江南新元古代基底之上。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最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化岩体为晚中生代花岗斑岩,晚古生代黄龙组和船山组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矿化蚀变发育在花岗斑岩与黄龙组、船山组的接触带。矽卡岩存在分带现象,自花岗斑岩往围岩一侧,自内向外依次出现角岩带、石榴石-透辉石带、透闪石-阳起石带、含石榴石大理岩带;品位高、厚度大的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带中。在地表和浅部,存在成矿分带性;由东往西,依次出现铜→铜-白钨矿→白钨矿,成矿温度则由中温→中高温→高温,揭示一个向西北倾斜的成矿带面貌。本研究提出,该矿床的形成明显受NE向断裂构造的制约,主矿带主要分布在黄龙组与新元古代基底的接触面附近,浅部为铜或铜锌矿,往深处变为铜-白钨矿,更深处为白钨矿赋存场所。在塔前-赋春盆地东段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盆地与花岗质岩体的接触带,是寻找矽卡岩型铜钨钼等多金属矿床最有利的远景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钨多金属矿 控矿条件 晚中生代 朱溪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 被引量:82
8
作者 李武显 周新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4-169,共6页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晚中生代 中国 东南部 岩浆活动 板块
下载PDF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被引量:82
9
作者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3-461,共9页
燕山运动可分为 2类 :一是印支期拼合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引起的内硅镁质的造山运动 ,形成滇藏、东南沿海、苏鲁和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 ;二是拼合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发生的内硅铝质的 (陆内的 )造山运... 燕山运动可分为 2类 :一是印支期拼合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引起的内硅镁质的造山运动 ,形成滇藏、东南沿海、苏鲁和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 ;二是拼合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发生的内硅铝质的 (陆内的 )造山运动 ,前者如川黔湘—鄂南、湘赣闽和阴山—燕山褶皱—冲断系 ,后者如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及江南冲断—推覆带。文章剖析了中国大陆晚中生代活化的时空特征 ,指出陆内造山带及冲断带的发育受制于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中国大陆 晚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化 内硅镁质造山运动 内硅铝质造山运动
下载PDF
山东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及区域构造意义初探 被引量:88
10
作者 吕洪波 王俊 张海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8-946,共9页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量的滑塌沉积层,孢粉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侏罗纪。滑塌构造以同沉积滑塌褶皱为主,而在滑塌体内部还发现有很多同沉积变形构造,如: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同沉积滑塌褶皱体的排列方向揭示了其物源来自南东方向,韵律层中弱粒序层单元颗粒为细砂到粉砂,反映出远源浊积岩的特征。根据滑塌体运移方向判断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为东南侧水体变浅而西北侧水体变深。滑塌沉积发育时,盆地为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洋盆。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指示了该套浊积岩在褶皱之前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侧的华北板块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存在着晚中生代海相沉积,更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中生代 远源浊积岩 滑塌沉积 同沉积构造 残余洋盆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7
11
作者 朱光 王薇 +2 位作者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9,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对大地构造的制约 被引量:79
12
作者 邱连贵 任凤楼 +1 位作者 曹忠祥 张岳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应用近十几年来胶东地区及其周边岩浆岩体的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几个岩体的新的SHRIMP测年数据(牙山岩体117.7Ma,院格庄岩体113.4Ma,正长斑岩脉115.7Ma),系统研究了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可分为4个岩浆... 应用近十几年来胶东地区及其周边岩浆岩体的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几个岩体的新的SHRIMP测年数据(牙山岩体117.7Ma,院格庄岩体113.4Ma,正长斑岩脉115.7Ma),系统研究了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可分为4个岩浆活动期;(1)晚侏罗世构造-岩浆热事件(150-160Ma),以玲珑-滦家河型岩体为代表,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侵入的,属同构造或同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2)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35-125Ma),以郭家岭岩体为典型,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均具有双峰式岩浆作用特征,反映了伸展动力学背景。(3)早白垩世中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25-105Ma),以崂山花岗岩为特征,该阶段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时期,是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期。(4)晚白垩世-古新世基性-超基性火山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因素及其对大地构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 胶北隆起 胶南隆起 同位素测年 院格庄岩体 牙山岩体 晚中生代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高Sr低Yb和低Sr高Yb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2
13
作者 张旗 李承东 +4 位作者 王焰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韩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Yb<2μg/g)、低 Sr 低 Yb(Sr<400μg/g,Yb<2μg/g)、低 Sr 高 Yb(Sr<400μg/g,Yh>2μg/g)、高 Sr 高 Yb 型(Sr>400μg/g,Yb>2μg/g)以及非常低 Sr 高 Yb 型(Sr<100μg/g,Yb=2-18μg/g)花岗岩。东北和华南以发育低 Sr 高 Yb 花岗岩为主,有少量高 Sr 低 Yb 和非常低 Sr 高 Yb 类型的花岗岩分布;而华北则以高 Sr 低 Yb 型花岗岩(埃达克岩)最发育,低 Sr 高Yb、低 Sr 低 Yb 型和非常低 Sr 高 Yb 型花岗岩有少量分布。本文着重探讨了华北和华南花岗岩的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区别可能主要与花岗岩源区成分和深度有关,且主要受源区深度的控制。如果花岗岩熔融的源区残留相由榴辉岩组成(石榴石+辉石+金红石+/-角闪石),则花岗岩明显亏损 HREE、Nb、Ta 和 Ti,而富集 Sr 和 Al,无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高 Sr 低 Yb(埃达克岩)类型;如果源区深度浅,由斜长角闪岩或麻粒岩组成(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则花岗岩相对贫Sr 富 Yb。作者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和华南的地壳厚度不同:华北较厚,华南较薄;华北经历了下地壳拆沉而华南无;华北和华南的下地壳成分不,华北较基性的下地壳拆沉后,留下的地壳平均成分与华南比偏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晚中生代 高Sr低Yb型花岗岩 埃达克岩 低Sr高Yb型花岗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2
14
作者 王德滋 周金城 +1 位作者 邱检生 范洪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87-498,共12页
晚中生代期间 ,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由内陆向沿海 ,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越来越新。花岗岩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成因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一致的条件下 ,花岗岩可视为流纹岩、英安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 晚中生代期间 ,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由内陆向沿海 ,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越来越新。花岗岩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成因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一致的条件下 ,花岗岩可视为流纹岩、英安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山机构的“根” ,形成所谓的花岗质火山 侵入杂岩。中国东南部的花岗质火山 侵入杂岩可以区分为同熔型、陆壳重熔型和A型三类 ,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同熔型火山 侵入杂岩主要分布于沿海 ,陆壳重熔型火山 侵入杂岩一般分布于内陆 ,而A型花岗质火山 侵入杂岩主要受浙闽沿海长乐 南澳断裂带控制。以桐庐和相山两个典型杂岩体为代表剖析了花岗质火山 侵入杂岩体的时、空、源一致性 ,所揭示的规律对于认识整个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 中国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and related magmatism in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72
15
作者 Dezi Wang Liangshu Sh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2期109-124,共16页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Middle Jurassic--Late Cretaceous,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and associated magmatism representative of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was widespread in southeastern China as a result of Pacif...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Middle Jurassic--Late Cretaceous,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and associated magmatism representative of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was widespread in southeastern China as a result of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Basin tectonics consists of post-orogenic (Type I) and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basins (Type II). Type I basins developed in the piedmont and intralan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in which coarse-grained terrestrial clastic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Type II basins formed during intra-continental crustal thinning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grabens and half-grabens. Graben basins were mainly generated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bimodal volcanism. Sediments in half-grabens are intercalated with rhyolitic tufts and lavas and are Early Cretaceous in age with a dominance of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red beds. Ranges are composed of granitoids and bimodal volcanic rocks, A-type granites and dome-typ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The authors analyzed lith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Late Mesozoic igneous rock assemblages and proposed some geodynamical constraints on forming the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A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hores of the Pacific is made, and the geo- dynamical evolution model of the Southeast China Block during Late Mesozoic is discussed. Studi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asin and range terrane within South China developed on a pre-Mesozoic folded belt was derived from a polyphase tectonic evolution mainly constrained by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various magmatism in a back-arc exten- sional setting. Its geodynamic mechanism can compare with that of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shore of the Pacific. Differences of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between both shores of the Pacific, such as mantle p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SEDIMENTATION Bimodal igneous rocks late mes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Southeast China
下载PDF
胶北晚中生代煌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71
16
作者 刘燊 胡瑞忠 +4 位作者 赵军红 冯彩霞 钟宏 曹建劲 史丹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47-958,共12页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为特征,Mg#=33.9- 53.9,Eu/Eu*=0.71-0.89,87Sr/86Sr初始比值0.707642-0.709791,εNd(t)为-17.6--10.4,208Pb/204Pb=37.588- 38.431.207Pb/204Pb=15.423-15.531,206Pb/204Pb=17.204-18.179。表明煌斑岩源自俯冲陆壳(扬子下地壳)在地幔源区发生交代作用时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考虑到煌斑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玄武岩的特征,我们认为煌斑岩在成因上同样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为碰撞后弧岩浆作用形成的脉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燕山期 地球化学特征 富集地幔 部分熔融 俯冲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的古地温及成岩阶段 被引量:59
17
作者 柳益群 李文厚 冯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4,共10页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多型及自生矿物的成岩变化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中生代晚期本区古地温梯度为2.9—3.0℃/100m... 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多型及自生矿物的成岩变化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砂岩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中生代晚期本区古地温梯度为2.9—3.0℃/100m,上三叠统在此期间进入有机质成熟阶段,开始生烃和运聚过程。含油砂岩段的古温度为88—110℃,油的生成和运移的温度为112—122℃。上三叠统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为2465—2750m。含油砂岩段现埋深一般为400—1200m,埋深1900m左右温度达140℃,此深度带以下以产天然气为主,进入有机质超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成岩阶段 含油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油矿床
下载PDF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65
18
作者 余心起 江来利 +3 位作者 许卫 邱瑞龙 杜建国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断裂带 晚中生代 方位变化 不同构造阶段 浙赣皖相邻区
下载PDF
南兴安岭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被引量:63
19
作者 高晓峰 郭锋 +2 位作者 范蔚茗 李超文 李晓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748,共12页
南兴安岭地区的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上存在同期的两类中酸性火山岩组合。第一类火山岩以满克头鄂博组的安山-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为代表,其SiO2为60.0-74.9%,MgO变化在0.36- 2.04%之间,具... 南兴安岭地区的晚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上存在同期的两类中酸性火山岩组合。第一类火山岩以满克头鄂博组的安山-英安岩和流纹岩组合为代表,其SiO2为60.0-74.9%,MgO变化在0.36- 2.04%之间,具有LREE略富集的REE配分模式(Ce/YbCN=2.6-3.0)和富集Rb、Ba、K和不同程度的Nb-Ta、Ti-P-Sr亏损的微量元素特征;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类似于同期的玄武安山岩(87Sr/86Sr(i)=0.70522-0.70709;εNd(t)=-1.5- -0.4),而且在空间上与玄武岩共生,为玄武质岩浆高度分异或同化混染作用(AFC)的产物。第二类以玛尼吐组英安岩为代表,以富Al2O3(15.87-16.36%)、Na2O(4.63-4.79%,K2O/Na2O<0.4)、高Sr(709-832μg/g)、低Y(6.9-10.4μg/g) 和低HREE(如Yb=0.37-0.51μg/g),具有与现代俯冲带adakite岩石相似的特征;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它们较同期或近期玄武安山岩更低Sr和高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i)=0.70409-0.70425;εNd(t)=+0.9-+2.1),为造山带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产物,其低Y和HREE以及高Sr的特点说明残留源区中有石榴子石存在,而斜长石为主要熔融相进入熔体。在熔融动力学方面,同期的玄武岩浆底侵提供大量的热源导致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南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不同成因类型中酸性火山岩为造山带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地幔起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深部岩浆房分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中酸性火山岩 晚中生代 南兴安岭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2
20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3 位作者 谢智 杨刚 喻钢 钱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Ti,具富集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t)比值介于0.7065~0.7066之间,εNd(t)值介于-5.5~-7.3之间。在87Sr/86Sr(t)-εNd(t)相关图上投在富集的第Ⅳ象限,并趋向于EMⅡ地幔端员。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7.928~18.311、15.426~15.621和37.785~38.525,在Pb同位素相关图上处在DMM和EMⅡ地幔端员之间。蝌蚪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底侵到壳幔边界后曾有一段时间的滞留,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以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随后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地区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具有同位素富集的性质,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与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岩石圈拉张和软流圈的上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岩石圈的减薄,其过程和华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基本一致。造成华北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具有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和背景,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的弧后盆地的拉张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同位素富集 岩石圈减薄 晚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