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晚更新世猛犸象(Mammuthus)扩散事件的探讨 被引量:25
1
作者 金昌柱 徐钦琦 郑家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3,共7页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更新世 猛犸象 扩散事件
下载PDF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地层学研究及与山顶洞的对比 被引量:19
2
作者 同号文 尚虹 +4 位作者 张双权 刘金毅 陈福友 吴小红 李青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81,共14页
田园洞主体堆积厚度约2.5m,其动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部组合物种多样性丰富,化石被啮齿类严重啮咬;下部组合化石种类单调,以鹿类和绵羊类为主,但化石丰富,极少有啮齿类咬痕。人类化石发现于下部组合;东洋界动物主要出现在上部组... 田园洞主体堆积厚度约2.5m,其动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部组合物种多样性丰富,化石被啮齿类严重啮咬;下部组合化石种类单调,以鹿类和绵羊类为主,但化石丰富,极少有啮齿类咬痕。人类化石发现于下部组合;东洋界动物主要出现在上部组合,例如猕猴、猪獾、果子狸和鬣羚等。而马鹿和绵羊只出现于下部组合。沟齿鼯鼠和豪猪在下部组合开始出现,但主要发现于上部组合。梅花鹿是田园洞的优势种,在各个阶段都出现。通过统计比较,发现山顶洞3个地层单元(上室、下室和下窨)中所含化石属种基本一致,代表同一个动物群。尽管田园洞动物群中尚未发现可靠绝灭种类,但却有10种地区绝灭种,它与现生动物群有一定差异;而在堆积物特征及化石组合方面,与周口店山顶洞的更为接近。在田园洞和山顶洞出现的沟齿鼯鼠、猪獾、果子狸及鬣羚等是各自在华北地区的最早记录,可能代表了更新世末期自南而北的动物迁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田园洞 山顶洞 更新世末 周口店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被引量:9
3
作者 赵朋 姚大全 +2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方良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至关紧要。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处的泗洪县峰山乡大红山段开挖的探槽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的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现象,分析其活动习性。2个探槽剖面均揭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 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至关紧要。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处的泗洪县峰山乡大红山段开挖的探槽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的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现象,分析其活动习性。2个探槽剖面均揭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显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含砾石黏土层,表现为张扭运动形式。结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分析认为该断层段所在地区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地震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最近1次地震事件发生在12~2.5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红山段 晚更新世晚期 地质探槽
下载PDF
The broad-spectrum adaptations of hominin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 of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zooarchaeological studies 被引量:6
4
作者 ZHANG ShuangQuan ZHANG Yue +1 位作者 LI Jing Shu GAO X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29-1539,共11页
During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in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in China had experienced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adaptations in terms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zooarchaeological analyses of ... During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in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in China had experienced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adaptations in terms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zooarchae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faunal remains from the Shuidougou site of North China and the Ma'anshan site of South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ively indicates that the broad-spectrum diet and its closely-related resource intensification for hominins were already at their places roughly at 33–35 cal ka BP. Compared to hominins of earlier period, who would have preferentially exploited large and medium-sized ungulates, hunter-gathers at later period had otherwise incorporated more small-sized animals(especially the quick ones, such as birds and hares) into their diet. Meanwhile, hominins of the later time had also greatly accelerated extractions and exploitations of the nutritional yields from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animals. However, it seems clear from the current study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broad-spectrum adaptations of hominins in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late pleistocene PALEOLITHIC TAPHONOMY ZOOARCHAEOLOGY Broad-spectrum revolution Resource intensification
原文传递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newly found Tianyuan Cave,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site near Zhoukoudian 被引量:8
5
作者 TONGHaowen SHANGHong ZHANGShuangquan CHENFuy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8期853-857,共5页
The Tianyuan Cave is the only human fos-sil-bearing site containing rich mammalian fossils found in the last decades near Zhoukoudian. Up to now more than 34 specimens of the human body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e ma... The Tianyuan Cave is the only human fos-sil-bearing site containing rich mammalian fossils found in the last decades near Zhoukoudian. Up to now more than 34 specimens of the human body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e mammalian fossils can be put into 29 species. Cervids domi-nate the fauna, and carnivores are very rare. Based on the primary examination, the human fossil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pecies Homo sapiens. All the mammalian fossils, except one between tooth of Crocuta belong to the species that still exist today. But some of them are the first records in fossil form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such as Arctonyx and Capri-cornis. Based on the mammalian fauna study, it seems that the Tianyuan Cave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Upper Cave. Sixty-three percent of the species of the mammalian fauna from the Tianyuan Cave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Upper Cave. The characters of the deposits also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ianyuan Cave and the Upper Cave; both of the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breccia without cement. The dating using the U-series method on deer tooth samples in-dicates that 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new site is around 25 thousand years B.P.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human sites outside the core area of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which throws new light onto this world famous site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化石 哺乳动物群 上更新世晚期 天元洞穴 周口店
原文传递
FINDING OF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MANGROVE PLANT DURING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IN HONGKONG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昆叔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16期1358-1363,共6页
I studied Palynolog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ction in Chek Lap Kok, north Lantau in Hongkong (Fig. 1), from December 1985 to March 1986. The Quaternary sequence of a borehole at Chek Lap Kok was described by Dr. Rayn... I studied Palynolog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ction in Chek Lap Kok, north Lantau in Hongkong (Fig. 1), from December 1985 to March 1986. The Quaternary sequence of a borehole at Chek Lap Kok was described by Dr. Raynor Shaw. The samples studied were provided by the Civil Engineering Office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Services Department, Hongkong Government.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buried underground 14.24—16.79m) including relics of plant,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the mangrove plant is found.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the mangrove plant late late pleistocene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 HONGKONG
原文传递
Coenotypes in Submerged Paleoforests in the Qianhu Bay,Fujian Province
7
作者 LIU Jianqiu WU Cairong +3 位作者 WANG Shaohong CHEN Binghua FANG Yulin YU Mingt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22-726,共5页
The paleoforest remains studied are distributed within a range of 18000 m^2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Qianhu Bay, Fujian Province. Eighty-nine ancient tree stumps can be clearly recognized in the paleoforest remai... The paleoforest remains studied are distributed within a range of 18000 m^2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Qianhu Bay, Fujian Province. Eighty-nine ancient tree stumps can be clearly recognized in the paleoforest remains. Microscopic studies of 10 relatively low-carbonized stump samples definitely showed four species: Glyptostrobus pensUi (Staunt) Kouch, Schima superba Gardn., Cinnamomum Schaeffer, and Litsea Lam. The 14^C dating of some samples yielded the ages of 42560±350 to 〉43000 a B. P.,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anhu Bay in Fujian Province paleoforest remains late late pleistocene coenotype
下载PDF
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友桂 朱诚 《山地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257-262,共6页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深溪流域 晚更新世期 环境演变 古环境
下载PDF
河套盆地西缘山前低台地沉积特征对“吉兰泰-河套”古湖消退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3 位作者 李振宏 吴素娟 刘洋 阎纪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 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山前台地 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 湖相沉积 活动断裂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绝灭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虎才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60,共12页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统计分析,结合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实地考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论述了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演化、灭绝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与国际对相应时段猛犸象研究之间的差距。提出...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统计分析,结合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实地考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论述了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演化、灭绝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与国际对相应时段猛犸象研究之间的差距。提出加强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气候环境的重建、认识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和突变性,系统而可靠地建立以猛犸象—披毛犀为主的化石动物年代序列、区分主要类型化石动物年代是研究的关键。以独立的气候环境变化和化石动物的年代序列为参照系,在区域环境变化的框架内讨论化石动物群生存的气候环境、生态特征和灭绝过程,进而探讨动物群演化及灭绝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这将为认识区域环境突变、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猛犸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人类演化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动植物演替与绝灭的临界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中晚期 环境变化 动物群绝灭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11
作者 韦利杰 李振宏 +3 位作者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3,共12页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结果显示孢粉序列可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组合带,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是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气候温凉偏干;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该时期冬季风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黄土高原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清水河盆地 晚更新世中晚期 孢粉记录 古植被 古气候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被引量:39
12
作者 马保起 李德文 郭文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0-637,共8页
对大青山山前台地沉积地层剖面的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约47-28kaB.P.的呼包盆地湖泊水位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湖相沉积沿河伸入大青山内;约28kaB.P.以后,湖泊逐渐退缩,山区及山前... 对大青山山前台地沉积地层剖面的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约47-28kaB.P.的呼包盆地湖泊水位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湖相沉积沿河伸入大青山内;约28kaB.P.以后,湖泊逐渐退缩,山区及山前地带沉积特征转为以河流加积为主,并一直维持到约22kaB.P.;此后山区河流由加积转变为下切,最大下切深度达100m。断裂两侧的地貌分析表明,在约22kaB.P.之前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不明显;约28kaB.P.的湖泊-河流转换事件是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关。约22kaB.P.的环境突变事件主要由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引起,其垂向活动速率约为4-6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大青山山前断裂的稳定时期对应呼包盆地的湖相环境时期,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对应气候的冷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呼包盆地 大青山山前断裂 湖泊-河流转换事件 加积-下切转换事件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被引量:20
13
作者 聂宗笙 李虹 马保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5,共12页
河套盆地上更新统地层发育,在盆地北侧的山前构成台地,为一套黄色、灰白色河湖相砂砾石层,夹黄绿色粉砂、细砂层,产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19属,其中诺氏古菱齿象化石点9处、披毛犀7处、马鹿7处、大角鹿2处,并发现了属于大角鹿演化晚... 河套盆地上更新统地层发育,在盆地北侧的山前构成台地,为一套黄色、灰白色河湖相砂砾石层,夹黄绿色粉砂、细砂层,产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19属,其中诺氏古菱齿象化石点9处、披毛犀7处、马鹿7处、大角鹿2处,并发现了属于大角鹿演化晚期阶段的新种化石包头大角鹿。哺乳动物群化石中既有喜冷的披毛犀、普氏野马、马鹿等,也有喜温湿的诺氏古菱齿象。除了象类以树干、干草类为食、虎和鬣狗为肉食类外,其余均为以草原生存的大型食草动物。地层和化石的年龄表明该动物群较萨拉乌苏动物群更为年青,建议定名为包头动物群,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同位素年龄为距今4.0~2.2万年,是在河套古湖周边生息繁演、适应于较为温凉气候条件和稀树草原环境下生存的一个食草动物群,末次冰期以后大多数哺乳动物已灭绝。包头动物群明显地晚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与峙峪动物群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具有较多的相似处,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晚更新世晚期 化石动物群
下载PDF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被引量:15
14
作者 钟巍 薛积彬 +4 位作者 甄治国 刘伟 郑琰明 马巧红 蔡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4,共8页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湿润特征,且期间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波动,其中千年尺度的Heinrieh事件H3-H5在本文中有很好的揭示,其他的一些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心氧同住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吻合。30cal.kaBP之后,气候转向相对冷干。气候指标的红色噪声谱分析揭示出约1440a全剖面最为显著的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的约1500a的D-O循环周期相似。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中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冰量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记录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晚期 雷州半岛
下载PDF
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复杂化的个案——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现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是一处坐落在盆地西南边缘的孤立小山顶山的岩厦遗址。岩厦内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文化堆积厚达4 m以上。1993-1999年期间曾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制品,包括石片石器、砾石石器及局... 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是一处坐落在盆地西南边缘的孤立小山顶山的岩厦遗址。岩厦内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文化堆积厚达4 m以上。1993-1999年期间曾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制品,包括石片石器、砾石石器及局部经过磨制加工的石制品,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遗存。尤为重要的是时代早,数量较多,类型复杂的骨、角及蚌制品的发现,如鹿角斧、骨鱼镖及穿孔蚌壳刀等。与此同时,还有多处用火与居住活动遗迹的发现。这些新发现清楚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人类在岩厦内活动的历史,为认识华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人类的"行为现代性"或"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片石器 砾石石器 行为现代性 晚更新世晚期 华南
下载PDF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玉 杨佩佩 舒强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周奋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比值、磁化率等指标的分析,结合年代数据,重建了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苏北盆地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2个阶段:阶段Ⅰ:39.6~30.3 cal k... 通过对苏北盆地周奋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比值、磁化率等指标的分析,结合年代数据,重建了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苏北盆地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2个阶段:阶段Ⅰ:39.6~30.3 cal ka BP期间,气候整体相对湿润,同时也存在冷干波动;阶段Ⅱ:30.3~18.6 cal ka BP,气候相对比较稳定,以冷干为基本特征。苏北盆地湖相沉积物记录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在大趋势上与三宝/葫芦洞石笋、GISP2冰芯等记录有着很好的对应,千年尺度气候事件也能较好的响应H3、H2等冷干事件,表明苏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古气候环境演化具有全球性特征,同时受太阳辐射驱动下的东亚夏季风系统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晚更新世晚期 湖泊沉积 古气候环境演化
下载PDF
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汉业 佟再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对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断裂构造的野外调查研究,应用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扫描电镜研究和14C测年技术,确定坝址区断裂构造在晚更新世晚期(大约在2~3万年)有过明显的活动。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水利工程 晚更新世 坝址区 甘肃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北疆内陆型气候环境变迁 被引量:16
18
作者 韩淑媞 吴乃锜 李志中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7-54,共8页
选取具有干旱区特征的内陆湖泊纹泥沉积,采用多种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探索北疆地区3.5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中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状况,建立内陆型气候的环境演变模式,提出本区属冷湿暖干型气候,且以冷湿环境为主的区域特征。
关键词 环境变迁 晚更新世 新疆 气候
下载PDF
北京古蓟城城址古地貌环境演变研究——以广义大厦工程剖面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岳升阳 苗水 徐海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广安门地区是北京最早的城址——古蓟城所在地。对广安门内的广义大厦工程地层剖面进行的古地貌复原研究表明,当地在2.2万年前为永定河河道,全新世以来发育成河旁高地,成为古代蓟城的选址地。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晚期较冷湿的疏林草地、较... 广安门地区是北京最早的城址——古蓟城所在地。对广安门内的广义大厦工程地层剖面进行的古地貌复原研究表明,当地在2.2万年前为永定河河道,全新世以来发育成河旁高地,成为古代蓟城的选址地。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晚期较冷湿的疏林草地、较干旱的草原植被景观、全新世较暖湿的疏林草地及较凉湿的草甸植被环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城 晚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