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系)的抗瘟性 被引量:40
1
作者 沈瑛 ADREIT H +3 位作者 朱旭东 MILAZZO J 陈红旗 THARREAU D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2-369,共8页
选用来自中国18个省、市,12个小种分属于9个不同谱系的30个具有广谱毒性的稻瘟病菌株,人工接种于已知抗瘟基因型的品种(系)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新育成的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上进行水稻抗病性鉴定。通过具有广谱毒性并能识别... 选用来自中国18个省、市,12个小种分属于9个不同谱系的30个具有广谱毒性的稻瘟病菌株,人工接种于已知抗瘟基因型的品种(系)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新育成的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上进行水稻抗病性鉴定。通过具有广谱毒性并能识别抗病基因的30个菌株,与具有不同抗性类型并携带有不同或与之相连锁的抗性基因的品种及已知抗性基因的国际鉴别品种进行比较,以期推测某些中国品种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部分优异抗瘟材料及新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和常规早籼、晚粳稻品种(系)能抗多数近年采集分离的田间致病菌株,是育种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早籼稻 晚粳稻 稻瘟病 抗病基因 抗性鉴定
下载PDF
齐穗至乳熟期不同温度对水稻南粳9108籽粒激素含量、淀粉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4 位作者 程慧煌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7,共11页
【目的】为了明确灌浆结实前中期不同温度对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特征及其机理,【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控温,于水稻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HT,日均温度31℃)、中温(MT,日均温度26℃)和低... 【目的】为了明确灌浆结实前中期不同温度对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特征及其机理,【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控温,于水稻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HT,日均温度31℃)、中温(MT,日均温度26℃)和低温(LT,日均温度21℃)三个处理,以自然温度为对照(CK),研究灌浆结实前中期持续高低温对晚粳稻籽粒灌浆、内源激素含量、淀粉及其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温度上升(21℃~31℃),晚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灌浆前中期籽粒总淀粉积累速率加快,但持续时间短,总含量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及其所占比例在整个灌浆期均呈降低趋势;灌浆前中期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赤霉素(GA3)含量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呈"先增先降"趋势;MT处理有利于提高灌浆结实期籽粒生长素(IAA)含量,HT和LT处理均降低籽粒IAA含量,LT处理下,IAA含量先降后升,而HT处理籽粒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与ZR变化规律相似,也呈"先增先降"趋势,但二者在灌浆结实期并不同步;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增加而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降低。【结论】不同温度显著影响晚粳稻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进而影响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温度 籽粒 内源激素 淀粉合成
下载PDF
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许轲 张军 +11 位作者 张洪程 花劲 郭保卫 霍中洋 戴其根 魏海燕 高辉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3-1075,共13页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2011~2012年,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和甬优8号为晚稻材料,在总施纯氮量225 kg/hm2条件下,设置10∶0、8∶2、7∶3、6∶4、5∶5、4∶6、3∶7七种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通过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南方稻区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模式。【结果】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呈减少趋势。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6∶4~7∶3范围内,双季晚粳稻群体穗数充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为9985 kg/hm2。拔节前群体茎蘖数增加较慢,但高峰苗数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下降平缓,茎蘖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于70%;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合势高,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降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公斤稻谷需氮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6∶4和7∶3处理拔节前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至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4和7∶3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百公斤稻谷需氮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与基蘖肥比例呈开口向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氮肥运筹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稻米品质
下载PDF
苗期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成臣 雷凯 +7 位作者 程慧煌 王盛亮 朱博 卢占军 高冰可 王斌强 石庆华 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晚粳稻 秧苗素质 茎蘖动态 产量
下载PDF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成臣 黎星 +7 位作者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曾勇军 吕伟生 王玮 陈芸 《中国稻米》 2018年第5期58-63,共6页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先增后降,而结实率呈现降低趋势,最终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播期为6月25日时产量最高。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与食味品质均变劣,而营养品质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回复值和消减值呈逐渐增加趋势。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生产中,适当早播有利于同步实现高产和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晚粳稻 籼改粳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丹英 章秀福 +3 位作者 李华 徐春梅 钱前 廖西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903-2909,共7页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 衍生系 产量 植株形态
下载PDF
江西省晚粳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及稻曲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谭景艾 李保同 +1 位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农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1-17,共7页
为筛选适宜江西省种植的抗稻曲病晚粳品种和稻曲病防治药剂及其使用技术,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了27个晚粳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试验了其田间防效。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27个粳稻品... 为筛选适宜江西省种植的抗稻曲病晚粳品种和稻曲病防治药剂及其使用技术,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了27个晚粳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试验了其田间防效。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27个粳稻品种中,按病穗率作抗性评价指标,高抗品种3个,抗性品种14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个。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抑制稻曲病菌丝生长的相对毒力指数顺序为腈苯唑(168.49)>噻呋酰胺(111.08)>嘧菌酯(107.84)>氟环唑(91.68)>苯醚甲环唑·丙环唑(83.47)>戊唑醇(42.34)>咪鲜胺(21.51)>己唑醇(12.92)>三唑酮(1.32)>井冈霉素(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SC、24%腈苯唑SC、12.5%氟环唑SC和25%嘧菌酯SC对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次为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和43%戊唑醇SC,其他4种药剂防效相对较差。在水稻破口前7天施药优于在水稻破口期和破口后7天施药,增加施药次数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江西省晚粳抗稻曲病品种的选育应用和稻曲病药剂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稻曲病 抗性评价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秸秆全量还田下磷钾配施对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成臣 吕伟生 +7 位作者 朱博 卢占军 王盛亮 程慧煌 胡启星 黎星 石庆华 曾勇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4-251,共8页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4个水平。在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品质及精米氮素累积量。结果表明:磷肥和钾肥均显著提高了晚粳稻产量、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且二者具有显著互作效应;磷钾合理配施可协同促进晚粳稻产量,当磷、钾肥用量分别62.45 kg/hm^2和206.08 kg/hm^2时实现较高产。同时,适宜磷钾配施也显著协同提高精米氮素累积量。磷钾合理配施能够提高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胶稠度,但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粗蛋白含量。除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在钾肥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各RVA谱特征值在钾肥、磷肥及二者互作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增施钾肥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均先增后降。南方晚粳稻实际生产中应重视优化磷钾配施比例,在土壤地力中上等及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P1K2的施肥方案可充分发挥磷钾的协同促进效应,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高效并兼顾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钾配施 秸秆还田 晚粳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演替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粳稻产量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来提高产量。除了产量的提高之外,稻米品质也成为了晚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现在的育种工作已经将米质作为重要育种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近20 a通过审定的晚粳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性状变化,以期为浙江省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品种 产量
下载PDF
五面控温低温储粮实仓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彬彬 张思根 +3 位作者 孙吴会 张云峰 陈永根 魏永威 《粮食储藏》 2021年第5期13-16,共4页
为有效提升低温储粮效果,更好实现控温储粮,通过五面控温风网系统进行低温储粮应用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五面控温风网系统进行低温储粮,可以对仓内粮温实现精准控制,有效解决低温储粮四周粮温及最后1 m粮温的控温储粮问题,且能有效降低... 为有效提升低温储粮效果,更好实现控温储粮,通过五面控温风网系统进行低温储粮应用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五面控温风网系统进行低温储粮,可以对仓内粮温实现精准控制,有效解决低温储粮四周粮温及最后1 m粮温的控温储粮问题,且能有效降低低温储粮控温作业能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面控温 低温储粮 晚粳稻
下载PDF
浙江省9个晚粳稻代表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56-759,共4页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栽到大田的方式,测量株高、茎粗、分蘖、剑叶长、剑叶宽、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剑叶宽和茎粗是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2010—2019年的3个品种茎粗和剑叶宽为3个时间段中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茎粗和剑叶宽是农艺性状中对晚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且浙江省育种研究者也一直在提升晚粳稻的茎粗和剑叶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低直链淀粉含量晚粳稻选育及食味品尝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陆金根 高荣村 +2 位作者 李鹏 徐美玲 李金军 《中国稻米》 2014年第4期41-45,共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就此从品种食味品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通过选用晚粳品种嘉33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美国光叶稻Rico No.1改良后代嘉06-64、WP177与晚粳光身稻品系DC92配制2...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就此从品种食味品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尝试。通过选用晚粳品种嘉33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美国光叶稻Rico No.1改良后代嘉06-64、WP177与晚粳光身稻品系DC92配制2个组合,在后代中定向选育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系,结合食味品尝,择优汰劣,育成嘉58、嘉66等直链淀粉含量较低(10%左右)且适口性好的新品系。经杭州市推荐,嘉58进入2011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2012年生产试验与区试续试同步进行,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3011),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2010-2013年各地示范试种1 000多hm2,因食味好、产量高,深受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低直链淀粉含量 品质 适口性
下载PDF
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系筛选
14
作者 宋幼良 张侃 周幸愿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67-770,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种植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试验以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5个晚粳稻新品系为材料,在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余江试验基地开展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这5个品系表现较好,尤其是越2...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种植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试验以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5个晚粳稻新品系为材料,在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余江试验基地开展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这5个品系表现较好,尤其是越20在丰产性、综合农艺性状、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断水及收获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成臣 雷凯 +6 位作者 王盛亮 朱博 卢占军 高冰可 王斌强 石庆华 曾勇军 《作物研究》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延迟1 d断水,镇稻11号及甬优2640产量分别增加21~23 kg/hm^2及31~35 kg/hm^2;每延迟1 d收获,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63~66 kg/hm^2及102~104kg/hm^2。断水(或收获)时期延迟,晚粳稻出糙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降低,胶稠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抽穗后42~49 d断水或抽穗后50~55 d收获,晚粳稻产量及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稻米品质也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江西中部稻区,晚粳稻抽穗后42~49 d断水及抽穗后50~55 d收获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断水 收获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优质高产晚粳新品种稼粳86的选育与应用
16
作者 程从新 邹禹 +3 位作者 汪峰 王接弟 占新春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30-33,共4页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稼粳86 晚粳 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Some Hybrid Rice, 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Rice to Magnaporthe grisea
17
作者 SHENYing AdreitHenry +3 位作者 ZHUXu-dong MilazzoJoelle CHENHong-qi TharreauDidie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351-1356,共6页
Thirty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cities representing 21 pathotypes and 9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inoculated to rice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some hybrid rices, convent... Thirty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cities representing 21 pathotypes and 9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inoculated to rice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some hybrid rices, 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varieties cultivated recently in China. Virulence spectrum of the 30 isolates was very different, showing that they recognize numerous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Varieties also revealed very different resistance patterns showing that they carry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or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tial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resistance genes in certain Chinese varieties could be spe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e of them were resistant to most of the isolates tested and that they could be of interest as resistance sources for hybrid parents or to be planted in the field di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porthe grisea Resistance genes Hybrid rice Early indica rice late japonica rice
下载PDF
滇型晚粳稻不育系春江29A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华宇峰 宋昕蔚 +1 位作者 林建荣 吴明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4,共3页
春江2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滇型晚粳稻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审定。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分蘖能力较强、穗子较长、着粒密度较稀、异交结实率高。春江29A配合力强,利用春江29A与T7、CH15等籼粳中间型... 春江2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滇型晚粳稻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审定。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分蘖能力较强、穗子较长、着粒密度较稀、异交结实率高。春江29A配合力强,利用春江29A与T7、CH15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杂种优势强,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晚粳稻 滇型不育系 春江29A 选育
原文传递
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生理特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人民 陈国林 丁元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对4个不同稳产性晚粳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稳产性晚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好的晚粳稻,其有效穗数中等,每穗总粒数... 通过对4个不同稳产性晚粳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稳产性晚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好的晚粳稻,其有效穗数中等,每穗总粒数较少,实粒数中等,结实率较高,并且它们的可塑性大,但千粒重高而稳定;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高而且稳定,但单株叶面积则表现为相对可变性。稳产性好的晚粳稻齐穗期叶片的含氮量较高,叶绿素含量中等且较稳定。稳产性好的品种单茎干重大而稳定,收获指数高并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稳产性 遗传 产量构成 分蘖 叶绿素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连作晚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惠斌 陈少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5,共4页
以中熟晚粳宁81为材料,对机插、抛秧和手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成穗规律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稻谷产量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与机插相比,手插和抛秧分别增产4.25%和2.00%;在茎蘖利用上,抛... 以中熟晚粳宁81为材料,对机插、抛秧和手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成穗规律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稻谷产量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与机插相比,手插和抛秧分别增产4.25%和2.00%;在茎蘖利用上,抛秧方式的苗峰较高但成穗率低,手插和机插成穗率较高,均大于70%,机插和抛秧以利用主茎第4~7叶位上的分蘖穗为主,而手插主茎第6~8叶位上的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更大;在物质生产上,前期抛秧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干物质量抛秧〉手插〉机插,拔节至抽穗期,手插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超过抛秧,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机插略高于抛秧和手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连作晚稻 产量 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