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与播期和播种量对青贮玉米病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勇 周俗 +4 位作者 张玉 康晓慧 李远忠 李世洪 兰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5-110,共6页
在成都市大邑县韩场镇和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主要种植区种植青贮玉米(Zea mays),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10个青贮玉米品种,以及5个播种密度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青贮玉米锈病(Puccinia sorghi),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和大斑病(Exs... 在成都市大邑县韩场镇和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主要种植区种植青贮玉米(Zea mays),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10个青贮玉米品种,以及5个播种密度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青贮玉米锈病(Puccinia sorghi),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和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播较晚播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43.3%,27.4%和28.2%;青贮玉米播种密度266.7株/hm^2下,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不足10%,甚至不发病;青贮玉米不同品种间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适宜的品种使青贮玉米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6.2%~32.4%,4.5%~27.9%和8.0%~27.5%,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9~28.1,1.9~28.1和3.9~25.7,试验表明适宜的提早播期、选择合适的品种、降低播种密度可降低青贮玉米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锈病 小斑病 大斑病 播种密度
下载PDF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及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郗小倩 李洪 +2 位作者 王瑞军 张旭丽 杨志斌 《农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3-17,95,共6页
为了研究玉米农艺性状和病害抗性的关系,选育出高产高抗的玉米品种,以联合体玉米区试的19个品种进行病害的抗性鉴定,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品种对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的抗性都强,对丝黑穗病和矮... 为了研究玉米农艺性状和病害抗性的关系,选育出高产高抗的玉米品种,以联合体玉米区试的19个品种进行病害的抗性鉴定,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品种对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的抗性都强,对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都弱,对大斑病的抗性中等;与产量关联度最密切的出籽率与茎基腐病关系最密切,对产量影响次之的是穗腐病,对产量影响排名第四的百粒重与大斑病关系密切,之后的穗行数与丝黑穗病关联度最大,与产量成正相关的株高与矮花叶病关联密切。因此,结合玉米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抗病性鉴定,应着重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性状 病害抗性 灰色关联度 丝黑穗病 大斑病 矮花叶病 茎基腐病 穗腐病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和大斑病防控药效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元平 张世洪 +4 位作者 肖能武 陈燕 龚世飞 崔鹏 宋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58-60,共3页
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采用4种不同药剂、3种不同施药次数开展对玉米灰斑病和大斑病药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防控玉米灰斑病和大斑病施用药剂以A2即苯甲·丙环唑(水乳剂)为最优,一次施药即可,通过防控病害能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采用4种不同药剂、3种不同施药次数开展对玉米灰斑病和大斑病药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防控玉米灰斑病和大斑病施用药剂以A2即苯甲·丙环唑(水乳剂)为最优,一次施药即可,通过防控病害能达到较好的增产效果。药剂A1即杜帮·克露(杀菌剂)和药剂A3即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施药3次也能较好地防控灰斑病,但对大斑病防治效果不佳,有一定增产效果。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药剂A2即苯甲·丙环唑(水乳剂)、用量750 m L/hm2(有效成分苯醚甲环唑含量15%、丙环唑含量15%),在玉米植株抽雄后及时施药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大斑病 防控药效
下载PDF
4种杀菌剂对不同玉米品种玉米大斑病田间试验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禹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1期5-6,共2页
旨在明确4种药剂对不同玉米品种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为品种合理应用、玉米大斑病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防效最好且增产效果最佳的2种药剂为43%戊唑醇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欧得)。
关键词 杀菌剂 玉米品种 大斑病
下载PDF
苏丹草大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洪友 刘正坪 +1 位作者 胡俊 常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4-177,共4页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草大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范围5.0~9.0,最佳为8.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苏丹草种子煎汁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pH范围3.0~9.0;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容易萌发,水滴中更易萌发。1%的葡萄糖液、1%乳糖液、1%蔗糖液及2%苏丹草种子煎汁都能促进孢子萌发,而1%蔗糖液是最适宜该菌孢子萌发的液体环境。生物学特性表明,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大斑病 大斑突脐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