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2 位作者 龙长兴 周春景 范桃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1-1416,共16页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活动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 川滇强震区 大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大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27
2
作者 祝意青 张勇 +2 位作者 张国庆 刘芳 赵云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2-632,共11页
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 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本研究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通过对多种重力观测资料的整体处理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大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有关联的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重力变化等值线的拐弯部位,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是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带,易产生剧烈重力变化,积累应力应变而孕育地震.(2)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交汇附近,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2008和2014年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与康西瓦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及梯度带的拐弯部位,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甘孜-玉树断裂上,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附近.(3)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2001年以来发生的7次大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根据重力资料显示的异常变化,对2008年于田Ms7.3和汶川Ms8.0、2013年芦山Ms7.0、2014年于田Ms7.3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均进行了较准确的中期预测,尤其是震中位置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大震活动 中期前兆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1 位作者 刘杰 王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60,共13页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活动边界带 强震活动 地震活动参数a b值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的大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4
作者 廖程 梁明剑 +1 位作者 左洪 赵柯 《四川地震》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是认识活动断裂应变加载及释放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区域运动学、动力学和科学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与鲜水河断裂呈倒“Y”字形交于石棉一带,共同协调了鲜水河断裂向SE... 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是认识活动断裂应变加载及释放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区域运动学、动力学和科学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与鲜水河断裂呈倒“Y”字形交于石棉一带,共同协调了鲜水河断裂向SE的应变传递,2022年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发生了泸定M_(S)6.8地震后,安宁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这3条断裂相关的古地震和历史大地震资料,得出以下认识:①安宁河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近4000 a来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700 a,大凉山断裂则为524 a;②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和安宁河断裂的古地震活动表现为丛集特征,大凉山断裂的古地震活动则表现为准周期特征;③近4000 a来三条断裂在200 a时间窗内的大地震活动表现出准同步性,在时空上有相互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古地震 活动特征 鲜水河断裂 安宁河断裂 大凉山断裂 四川泸定M_(S)6.8地震
下载PDF
强震与火山相互作用: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陈棋福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36-137,共2页
1研究背景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与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地震与火山发生物理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构造强震可能引发火山活动。如2016年4月16日,日本发生熊本7.... 1研究背景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与能量交换的显著表现,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地震与火山发生物理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构造强震可能引发火山活动。如2016年4月16日,日本发生熊本7.3级地震,约半年后的10月8日,日本阿苏山火山时隔36年再次喷发(Ozawa et al,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火山活动 地震—火山相互作用
下载PDF
从汶川M_(S)8.0地震到九寨沟M_(S)7.0地震:青藏高原东缘大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祝意青 刘芳 徐云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08-109,共2页
自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连续发生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及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大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均观测到震中附近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深入分析汶川、芦... 自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连续发生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及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这3次大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了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均观测到震中附近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深入分析汶川、芦山和九寨沟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发现重力场动态变化存在以下特征:①大震发生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有序性变化,可能是区域应力场增强引起深部物质运移与变迁产生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重力变化 大震活动 中期前兆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Earthquake Activity on the Active Tectonic Boundar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被引量:1
7
作者 Ma Hongsheng Zhang Guomin +1 位作者 Liu Jie Wang Hu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3期232-243,共12页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their boundar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feature of the large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24 boundaries between the 6 active tectonic bloc...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their boundar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feature of the large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24 boundaries between the 6 active tectonic block regions (grade Ⅰ) and the 22 active tectonic blocks (grade Ⅱ) are studied. The seismicity levels on the active tectonic block boundaries are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large 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the released strain energy in unit distance and time. The theoretic maximal magnitude and the recurrence period of each boundary are then calculated from the G-R relation. By comparing this with the actual earthquake reco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nsities of the earthquake deduced from the seismic activity parameter (a/b) on the main active boundar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natural earthquakes. Meanwhile, an inverse 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recurrence periods of large earthquakes and the tectonic motion rate on the boundari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 b values of each boundary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re valuable.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eismic activities and hazards of these boundaries are also probed into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their elapsed time on each boundary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large earthquakes satisfy Poisson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tectonic block Active tectonic boundary large earthquake activity Seismic activity parameter a and b value
下载PDF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和邻区的大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恒祖 《内陆地震》 1991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中国西部及周邻地区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一定关系,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加速期关系更为密切。中国西部及其邻区76%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对加速期。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对帕米... 中国西部及周邻地区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一定关系,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加速期关系更为密切。中国西部及其邻区76%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对加速期。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对帕米尔-杭爱山地区本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地震危险性作了趋势性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球自转 大震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