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产者”,还是“劳动者”?——基于语料库的《共产党宣言》结束语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子琦 刘海涛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77-87,共11页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以德语发表的纲领性著作,他们在其中发出伟大号召——“Proletarier aller L?nder,vereinigt euch!”——它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动员令。该口号译法众多,仅汉译就有74种,主语Proletarie...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以德语发表的纲领性著作,他们在其中发出伟大号召——“Proletarier aller L?nder,vereinigt euch!”——它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动员令。该口号译法众多,仅汉译就有74种,主语Proletarier也有16种翻译,又以“劳动者”和“无产者”数量最多。那么究竟是“无产者”还是“劳动者”更恰当呢?这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且观点各异。本文认为理解和翻译一个词不能脱离其使用的环境和时代,基于历时语料库讨论该问题比较合适。鉴于此,本研究对三个语料库进行检索并得出结论:Proletarier和Arbeiter在德语中,Proletarians和Working men在英语中,“无产者”和“劳动者”在汉语中,均有各自的使用语境和趋势,不能将二者简单视为同一概念。因此,“无产者”是一个更恰当的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者 劳动者 《共产党宣言》
原文传递
中日语言互动与术语的生成、演变——以“工人”与“劳动者”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孟洋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46-55,共10页
由前近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中日语言互动,促进了两国近现代术语体系的形成。本文以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术语"工人"与"劳动者"为案例,在语言互动视阙下考察了中日两国语言中术语的生成与演变,探究了语言互动... 由前近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中日语言互动,促进了两国近现代术语体系的形成。本文以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术语"工人"与"劳动者"为案例,在语言互动视阙下考察了中日两国语言中术语的生成与演变,探究了语言互动与术语生成的内在关系。文中指出中日两国语言在术语生成过程中的互动并非简单的单向性借用,还呈现出双向性的移动。因互动而分别使用于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工人"与"劳动者",在日语语境下,经历了新概念替代旧概念、新术语替代旧术语的嬗变过程。在汉语语境下则经历了借用词替代本土词、本土词经再概念化替代借用词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互动 中日术语 生成与演变 工人 劳动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