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85
1
作者 曹楚 彭加毅 余锦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61,共7页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陆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没有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强;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有减弱趋势,极端强度的减弱趋势尤为明显,但其强度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在1968—2002年全球明显增暖时段,我国台风登陆位置偏向我国中部,西北太平洋台风在生命史中强度达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登陆台风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登陆台风近地层湍流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宋丽莉 毛慧琴 +3 位作者 黄浩辉 刘锦銮 植石群 刘爱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5-921,共7页
在对多个登陆台风实地观测的基础上,选取出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观测个例:'黄蜂'、'杜鹃'和'黑格比'3个登陆台风,分析探讨在登陆台风的中心、靠近中心位置的强烈影响区域和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以... 在对多个登陆台风实地观测的基础上,选取出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观测个例:'黄蜂'、'杜鹃'和'黑格比'3个登陆台风,分析探讨在登陆台风的中心、靠近中心位置的强烈影响区域和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以期对登陆台风的边界层湍流过程有所认识.观测资料分析显示,在登陆台风的中心及其强烈影响的区域:(1)风速和湍流强度均有强烈的变化;(2)水平湍流积分尺度明显增大,越靠近中心位置,增大越明显,而垂直方向没有明显变化;(3)在湍流谱的低频和高频区,湍能均可增大1~2个量级,其中垂直方向湍能增大的幅度略小于水平方向;(4)湍谱在惯性子区u,v,w3个方向的分布均不满足-5/3次方律,存在较大偏移,而在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区和无台风影响时,则无上述的4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近地层观测 湍流
下载PDF
登陆台风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3
作者 程正泉 《广东气象》 2008年第5期4-7,共4页
综述登陆台风造成的暴雨强度和范围不仅受台风强度、范围及结构等的影响,还与环境场密切相关。对低空急流、中纬度西风槽及冷空气、季风、大陆高压、台风周围的残涡或小涡、下垫面以及边界层输送等环境因子,与登陆台风相互作用影响暴雨... 综述登陆台风造成的暴雨强度和范围不仅受台风强度、范围及结构等的影响,还与环境场密切相关。对低空急流、中纬度西风槽及冷空气、季风、大陆高压、台风周围的残涡或小涡、下垫面以及边界层输送等环境因子,与登陆台风相互作用影响暴雨的机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述,并对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登陆台风 综述
下载PDF
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观测、预报与影响评估 被引量:25
4
作者 端义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7-854,共8页
2015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观测、预报与影响评估"将通过进行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野外科学试验,开展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多源资料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登陆台风精细化结构演变... 2015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观测、预报与影响评估"将通过进行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野外科学试验,开展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多源资料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登陆台风精细化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对风雨分布的影响机理,发展高分辨率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开展台风灾害影响(预)评估方法研究等,揭示环境因子及其自身内部的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登陆台风精细化结构的演变,以及精细结构的演变如何影响台风风雨强度和分布,力争提高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模拟、预报和影响评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精细结构 数值预报 影响评估
原文传递
雷达资料在登陆台风“桑美”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施丽娟 许小峰 +2 位作者 李柏 杨洪平 许凤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将国内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风资料引入ARPS-3DVar同化系统进行同化,针对2006年登陆浙江苍南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超强台风"桑美",探讨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台风模拟初始场和预报场的改进作用。结果表明:利用ARPS-3D... 将国内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风资料引入ARPS-3DVar同化系统进行同化,针对2006年登陆浙江苍南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超强台风"桑美",探讨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台风模拟初始场和预报场的改进作用。结果表明:利用ARPS-3DVar同化雷达资料可以明显改善6 h同化窗口内的降水、风场和回波结构,并能提高模式对中尺度雨团位置、强度的模拟能力;雷达资料初始场同化后模拟的台风涡旋和台风眼结构与位置更加接近实况,各物理量空间分布结构更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从而改善了台风路径和降水的预报。但模拟过程中台风强度模拟偏弱,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PS模式 雷达资料 三维变分同化 初始场 登陆台风
下载PDF
云微物理过程影响登陆台风结构及降水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9
6
作者 花丛 刘奇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4-934,共11页
选取2007年16号台风"罗莎"为个例,利用耦合双参数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的GRAPES中尺度模式对其进行模拟,并设计一系列敏感性试验,以了解云微物理过程对登陆台风结构及降水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该个例中云微物理过程及潜热... 选取2007年16号台风"罗莎"为个例,利用耦合双参数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的GRAPES中尺度模式对其进行模拟,并设计一系列敏感性试验,以了解云微物理过程对登陆台风结构及降水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该个例中云微物理过程及潜热的改变对台风路径有影响。在不同的微物理过程作用下,台风云系结构有明显差异。霰粒子在维持地面降水和螺旋雨带强度方面的作用明显。分析发现,潜热过程通过对动力场的反馈可以明显改变云中水凝物的含量和分布,从而对地面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云微物理 GRAPES模式 登陆台风 潜热
下载PDF
登陆台风Matsa(麦莎)中尺度扰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冀春晓 赵放 +1 位作者 高守亭 刘黎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都表明,台风Matsa登陆后的低层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系统。本文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台风Matsa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四维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4D-VDRAS)对台... 地面中尺度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都表明,台风Matsa登陆后的低层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系统。本文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台风Matsa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四维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4D-VDRAS)对台风Matsa多普勒雷达径向风进行了风场反演。在此基础上对台风Matsa登陆后中尺度扰动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台风Matsa与其螺旋云带的中尺度系统之间动能和涡度的相互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1)数值模拟和雷达风场反演结果表明,登陆台风Matsa的低层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气旋式涡旋系统,与之相伴随的为较强的中尺度上升区,而且,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弱与雷达对流回波强度成正相关,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越强,雷达对流回波发展越旺盛。(2)台风Matsa与其中尺度系统动能转换的诊断分析说明,低层中尺度系统从台风Matsa环流中获得动能而发展;Matsa在陆地上长久维持主要是从高层获得动能。(3)台风Matsa与其中尺度系统涡度转换的诊断分析说明,低层中尺度系统向Matsa输送正涡度主要依靠中尺度垂直运动来完成;高层正涡度的转换通过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共同来完成。所以,中尺度系统所产生的正涡度源源不断地向Matsa输送,使Matsa的气旋性环流可以在陆地上长久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中尺度扰动 维持 动能和涡度转换
下载PDF
登陆台风Matsa维持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冀春晓 陈联寿 赵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8-895,共8页
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登陆后涡动动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台风"麦莎"登陆后长久维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持续的... 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登陆后涡动动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台风"麦莎"登陆后长久维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持续的水汽输送通道。"麦莎"登陆后两条持续维持的水汽输送通道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台风,为"麦莎"的维持提供了潜热能。(2)增强的高层辐散风场。200 hPa附近的辐散风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减压"作用,对"麦莎"环流和强度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长久剧烈的上升运动。"麦莎"登陆后一直保持着剧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为"麦莎"的维持提供热能和动能。(4)活跃的中尺度扰动。"麦莎"的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它们在低层所产生的较强辐合作用对"麦莎"气旋式环流的维持起到了正反馈作用。(5)涡动动能收支的诊断分析表明,"麦莎"登陆后,地形等摩擦作用和水平输送使其能量耗损,垂直通量散度项使其能量增加,平均动能与涡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项是涡动动能收支中的相对小项;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摩擦动能耗散作用逐渐减小,"麦莎"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涡动动能的增加从高层开始逐渐向中低层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强度变化 维持 动能收支
下载PDF
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的地基雷达观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坤 王明筠 +3 位作者 朱科锋 明杰 马秀梅 王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7-852,共16页
为了分析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利用2004—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收集的17个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方法,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特征。与探空观测对比表明,利用雷达径向风场可以准确地反演登陆... 为了分析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利用2004—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收集的17个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方法,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特征。与探空观测对比表明,利用雷达径向风场可以准确地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其风速误差小于2 m/s,风向误差小于5°。所有登陆台风合成的边界层风廓线显示,在近地层(100 m)以上,边界层风廓线存在类似急流的最大切向风,其高度均在1 km以上,显著高于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边界层急流高度(低于1 km)。陆地边界层内低层入流强度也明显大于过去海上观测,这主要是由陆地上摩擦增大引起。越靠近台风中心,边界层风廓线离散度越大,其中,径向风廓线比全风速以及切向风廓线离散度更大。将风廓线相对台风移动方向分为4个象限,分析边界层风廓线非对称特征显示,台风移动前侧入流层明显高于移动后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移动左后侧,而台风右后侧没有显著的急流特征,与过去理想模拟的海陆差异导致的台风非对称分布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边界层风廓线 地基多普勒雷达 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法
下载PDF
登陆台风环流内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过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文慧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75,共9页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1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通过分析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形势,得到该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 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外围云系里有1个明显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经过温州东部及北部地区,引起了强降水。通过分析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形势,得到该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风东南急流在温州附近冷区边缘处低层受地形影响发生强烈辐合引起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冷暖空气相汇产生的对流不稳定性是台风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对流系统在暖湿空气和冷空气中心交汇处发展,西北侧的冷空气堆迫使暖湿东南气流沿西北倾斜的等熵面爬升,有利于倾斜对流系统的发展;低层条件不稳定区与中层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叠加,产生对流对称不稳定,在湿等熵面倾斜引起的涡旋发展的强迫机制下在中层产生范围较广的倾斜上升对流;由于等熵面的倾斜,大气水平风垂直切变或湿斜压性增加,进一步加强涡度的发展,使得对流系统向西北方向发展;另外,源于东南沿海,由台风东南气流输送的水汽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中尺度强对流系统 对流对称不稳定 湿位涡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登陆台风卡努(0515)内核区环流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魏超时 赵坤 +1 位作者 余晖 王明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80,共13页
本文采用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简称GBVTD)反演的雷达风场资料,分析台风卡努(0515)在登陆期间近中心环流结构特征。轴对称环流结构分析表明,登陆前卡努轴对称切向风速最大值出现在眼墙区域2 km高... 本文采用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简称GBVTD)反演的雷达风场资料,分析台风卡努(0515)在登陆期间近中心环流结构特征。轴对称环流结构分析表明,登陆前卡努轴对称切向风速最大值出现在眼墙区域2 km高度附近,最大风速半径随高度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入流主要位于低层,而上升气流主要出现在眼墙区和外围雨带区内。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在登陆前几乎不变,但登陆后逐渐內缩。登陆过程中,轴对称切向风速值总体随时间呈明显减弱的趋势,但在中低层存在波动,特别是在登陆前半小时,切向风速突然增强。此外,登陆后最大轴对称切向风速高度明显抬升,伴随着外围雨带区上升流显著减弱。同时台风低层入流增强、厚度增加、范围向内和向外扩展。非对称环流结构显示: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墙区切向风环流和雷达回波均呈显著的一波不对称结构。其中大风速区和强降水区的位置相对于台风移动方向和垂直风切变方向有显著的规律性分布。由于卡努移动速度较快,且登陆期间受强垂直风切变影响。因此,其不对称结构应是垂直风切、台风移动和陆气相互作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 轴对称环流结构 非对称结构
下载PDF
台风“达维”不对称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史得道 易笑园 刘彬贤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3期10-17,共8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和水汽图像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的不对称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台风"达维"登陆后在云系结构、降水落区、高低层风...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和水汽图像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的不对称结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台风"达维"登陆后在云系结构、降水落区、高低层风场等均表现出不对称分布,其中暴雨主要分布在台风中心北到东北侧;通过FY-2E水汽图像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这种不对称结构的演变,台风西侧干下沉暗区切断了西南侧水汽输送,使得台风中心西侧和南侧对流云系减弱消失,而东南侧一直存在一水汽羽伸入台风环流为其提供水汽和能量。同时,强高空辐散、弱垂直风切变以及明显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台风"达维"北到东北侧对流云系的发展维持,引发强降水;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内部,破坏了它的暖心结构,使得台风"达维"在渤海海面填塞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不对称结构 水汽图像 冷空气 θse场
下载PDF
190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向纯怡 赵海坤 +1 位作者 刘青元 董林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利用逐小时加密观测站资料、三源融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不同时段内与强降水落区有关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水汽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逐小时加密观测站资料、三源融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不同时段内与强降水落区有关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水汽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奇马"登陆后强降水范围出现了三次增幅,分别出现在登陆后3 h、登陆后14 h和次日清晨。进一步分析发现降水效率在登陆后也明显增加,第一次强降水主要由台风本体降水造成,并与低空急流的维持以及水汽输送的贡献有关;第二次降水增幅与北侧螺旋雨带的稳定维持密切相关,另外干冷空气的侵入也是造成降水结构非对称的原因;第三次在山东半岛出现的强降水与台风倒槽和干冷空气的叠加形成的锋生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分布特征 极端强降水 螺旋雨带
下载PDF
0414号台风“云娜”登陆后西折路径和陆上维持机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建海 沈桐立 薛根元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针对登陆后的两大预报难点———路径突然西折和陆上长久维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的明显西折是由于副高突然加强造成的,地面3h变压、涡度变量、东西风分量变量等物...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针对登陆后的两大预报难点———路径突然西折和陆上长久维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的明显西折是由于副高突然加强造成的,地面3h变压、涡度变量、东西风分量变量等物理量对短期台风路径预报非常有用.台风陆上的长久维持与低空水汽通道的连结、高空流出气流的强辐散、登陆后的移向和特殊的下垫面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0414号台风“云娜” 登陆台风 西折路径 长久维持 诊断分析
下载PDF
登陆台风短时定量降水预报方法初探 被引量:10
15
作者 岳彩军 陈佩燕 +1 位作者 雷小途 杨玉华 《气象科技》 2006年第1期7-11,共5页
利用登陆台风的GMS-5 IR1 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登陆台风的定量降水估计(QPE)方法,基于QPE结果,采用外推法,初步实现了对登陆台风未来0~3 h的短时定量降水预报(QPF).应用于0104号登陆台风“尤特”和0... 利用登陆台风的GMS-5 IR1 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登陆台风的定量降水估计(QPE)方法,基于QPE结果,采用外推法,初步实现了对登陆台风未来0~3 h的短时定量降水预报(QPF).应用于0104号登陆台风“尤特”和0414号登陆台风“云娜”两个例表明:对单站逐小时雨量定量预报而言,如果50%相对误差可以接受,0、1、2、3 h的QPF准确率分别达20%~70%、30%~80%、30%~70%、20%~60%;对于单站过程雨量定量预报而言,如果50%相对误差可以接受,0、1、2、3 h的QPF准确率基本都达60%~80%;对未来0~3 h的面雨量也具有一定定量预报能力.0~3 h QPF结果对实际短时登陆台风降水业务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定量降水估计 定量降水预报 外推法
下载PDF
浙江沿海登陆台风结构特性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放 冀春晓 +1 位作者 高守亭 刘黎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9,共15页
利用浙江省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选取在浙江东南沿海近乎同一地点登陆的3个台风进行研究。从登陆前6 h到登陆后7 h,对比分析3个台风在登陆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单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技术,对温州多... 利用浙江省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选取在浙江东南沿海近乎同一地点登陆的3个台风进行研究。从登陆前6 h到登陆后7 h,对比分析3个台风在登陆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单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技术,对温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结合利用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3个台风登陆前后1 h在云岩、昌禅等地造成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强度与其螺旋云带中的对流单体密切相关。台风强度愈强,其中低层环状平均回波强度就愈强,对流活动也就愈旺盛,降水强度也愈大。台风登陆前,回波(雨带)从眼墙向外围传播。台风登陆后,随着台风外围回波(雨带)明显减弱,台风眼墙回波(雨带)则明显增强,台风眼区逐渐被强回波所取代,使台风登陆后眼墙的平均雨强比登陆前增大。台风登陆后1 h,由于低(高)层水平辐合(散)增强,强对流回波中倾斜的上升(下沉)气流明显增大,使对流运动更加活跃,造成登陆后1 h的降雨量显著增强。台风强度与登陆后1 h降雨量的增强幅度成正比。台风强度越强,垂直风切变就越大,垂直切变风速大值区与最大降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台风登陆后1 h,垂直切变风速的明显增加对登陆台风螺旋雨带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的加强和维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回波变化 降水分布 风场反演
下载PDF
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高臻 钱奇峰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4期99-109,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北;登陆台风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弱;有3个台风集中在广东西部登陆,另外强台风“梅花”是1949年以来首个4次登陆不同省份的台风。全年多台风事件频发,共存的台风共计有11组,历史罕见。2022年台风灾害影响较轻,夏台风偏少,秋台风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登陆台风 活动特征 多台风事件 台风源地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Typhoon Dan Incorporating AMSU-A Retrieved Data with 3DVM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颖 王斌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92-703,共12页
Two sets of assimilation experiments on a landfalling typhoon--Typhoon Dan (1999)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ere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wo kinds of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s that a... Two sets of assimilation experiments on a landfalling typhoon--Typhoon Dan (1999)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ere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wo kinds of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s that are the 3-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of Mapped observation (3DVM) and the 4-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4DVar).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the 3DVM and 4DVar successfully improved the simulations of typhoon intensity and track incorporating the satellite AMSU-A retrieved temperature and wind data into the initial conditions, and the 3DVM more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flow-dependent of background error covariance matrix and observation error covariance matrix like 3- 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3DVar) circle; (2) inclusions of extra model integration iterations at each observation time in the 3DVM make it mo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 model; (3) the 3DVM is much more time-saving due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adjoint technique in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falling typhoon AMSU-A 3DVM 4D-VAR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登陆前后雨带强度与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翁之梅 贲海荣 +1 位作者 高丽 王凯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2,共8页
利用GPM卫星3-IMERGM产品、NCEP/NCAR逐6 h水平分辨率0. 25°×0. 25°的再分析资料和后向追踪轨迹模拟技术,对"利奇马"登陆前后降水结构特征及雨带强度变化成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登陆前强雨带非对称分布与垂... 利用GPM卫星3-IMERGM产品、NCEP/NCAR逐6 h水平分辨率0. 25°×0. 25°的再分析资料和后向追踪轨迹模拟技术,对"利奇马"登陆前后降水结构特征及雨带强度变化成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登陆前强雨带非对称分布与垂直风切变作用密切相关;临近登陆风切减弱,强雨区趋向环流向岸侧。轴对称环状降水率先后出现收缩和扩展,雨带强度经历两增两减变化。其中登陆前雨带增强发生在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加强、垂直风切持续减弱的有利环境背景下;浙闽沿海离岸风和中心西侧次级环流形成促进了对流雨带发展;"罗莎"台风外围北侧偏东气流为雨带提供有利水汽输送。登陆时刻雨强减弱发生在南压高压、副热带高压及"罗莎"北侧偏东风减弱背景下。雨强变化与水汽通量散度呈正相关,与垂直风切变呈反相关,整层可降水量增大相对降水率峰值有6 h左右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 登陆台风 非对称 轴对称
下载PDF
The T-TREC Technique for Retrieving the Winds of Landfalling Typhoons in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明筠 赵坤 吴丹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1年第1期91-103,共13页
In this study, an extension of the TREC (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s) technique, named Tropical Cyclone (TC) circulation TREC (T-TREC), is developed to retrieve the winds of landfalling typhoon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an extension of the TREC (Tracking Radar Echo by Correlations) technique, named Tropical Cyclone (TC) circulation TREC (T-TREC), is developed to retrieve the winds of landfalling typhoons in China. The T-TREC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a polar grid centered at the TC center, using arc-shaped correlation cells and an arc-shaped search area. The search for the best correlation match is confined along the cyclonic direction with a limited search distanc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based on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TC center is determined objectively using reflectivity data while the Doppler radar radial velocities are incorporated to estimate the search range and create a velocity correlation matrix as auxiliary constraints. The T-TREC was applied to the landfalling Typhoon Saomai (0608) observed by Chinese next generation Weather Surveillance Radar 1998 Doppler (CINRAD WSR-98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TREC has the ability to estimate the typhoon circulation with an average bias of 4 m s -1 . The incorporation of radial velocity data could distinctively improve wind retrievals for intense typhoons, especially by reducing the underestimation caused by fairly uniform reflectivity pattern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yewall and the outer rainband.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center and cell size on the wind estim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T-TREC retrieved wind circulation depends on the estimation of the typhoon center. A 4-km deviation of the TC center may result in a 10% increase in the retrieved wind error. The effect of cell size depends on the typhoon scale: better wind retrieval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for a smaller typh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falling typhoon T-TREC technique Doppler rada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