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3
1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4-91,共8页
本项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5 种典型土地利用结构和7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1998年5 月到10 月每两周测定一次土壤水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年内季节变化呈现出三峰... 本项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5 种典型土地利用结构和7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1998年5 月到10 月每两周测定一次土壤水分, 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年内季节变化呈现出三峰三谷; 林地和间作地对土壤水分有滞后作用; 垂直梯度变化可归纳为增长型、降低型和波动型。通过分析5 种土地利用结构对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发展农果间作和培育深根性植物是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及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兵陵区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北京市农田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特征 被引量:137
2
作者 刘宏斌 李志宏 +2 位作者 张云贵 张维理 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2-698,共7页
采用GPS定位、深层土钻取样的方法,研究北京市254个深层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累积状况。0~4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保护地菜田最高,115个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平均达1230kg·ha-1;果园土壤仅次于保护地菜田,16个取样... 采用GPS定位、深层土钻取样的方法,研究北京市254个深层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累积状况。0~4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保护地菜田最高,115个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平均达1230kg·ha-1;果园土壤仅次于保护地菜田,16个取样点平均为1148kg·ha-1;相比之下,露地菜田硝态氮累积量较低,15个点平均为697kg·ha-1;粮田最低,93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块平均为459kg·ha-1,8个春玉米地块平均为420kg·ha-1,水稻田7个点平均仅为69kg·ha-1。同一利用类型、不同地块之间硝态氮累积量相差可达几倍到几十倍。硝态氮累积量超过800kg·ha-1的地块,保护地菜田有70.4%,果园50.0%,露地菜田33.3%,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块和春玉米地块仅有8.6%和12.5%。从剖面分布来看,旱地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自上向下逐渐降低,水田土壤变化不大,通体较低;利用类型不同农田200~4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在32%~40%,但绝对量相差极大。保护地菜田和果园分别高达434和424kg·ha-1,露地菜田为284kg·ha-1,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块与春玉米地块较低,分别为148和135kg·ha-1。综合来看,北京市保护地菜田和果园土壤剖面硝态氮过量累积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粮田总体状况较好,但个别地区仍有一定污染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农田土壤 硝态氮 空间分布 累积 土壤剖面 农田利用类型
下载PDF
密云水库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氮磷流失规律 被引量:94
3
作者 王晓燕 王一峋 +4 位作者 王晓峰 王振刚 汪清平 胡秋菊 蔡新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在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对农田、林果地、荒草坡、村庄等 4种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 ,进行降雨、径流量、径流水质同步监测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氮磷污染物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 ,径流中总磷的浓度以村庄最高 ... 在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对农田、林果地、荒草坡、村庄等 4种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 ,进行降雨、径流量、径流水质同步监测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氮磷污染物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 ,径流中总磷的浓度以村庄最高 ,其次为坡耕地、林果地和荒草坡。村庄径流的溶解态磷浓度为荒草坡径流的 10倍。不同地表径流中的溶解态氮浓度的差别较大 ,村庄最高 ,其次是耕地、荒草坡、林果地。在降雨初期 ,随着径流量的增大 ,径流中总氮的浓度迅速降低 ,呈线性递减 ;此后随着径流的减少 ,总氮的浓度下降速度极其缓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吸附态磷占总磷的比重都在 90 %以上 ,与泥沙结合的吸附态磷的浓度远大于溶解态磷的浓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氮磷流失 小流域 密云水库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25
4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95-4704,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0.05)和91.52%(P<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Mg·hm-2)>撂荒地(8.71 Mg·hm-2)>果园(5.82 Mg·hm-2)>坡耕地(2.13 Mg·hm-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2)>林地(20.38 Mg·hm-2)>果园(13.83 Mg·hm-2)>坡耕地(6.77 Mg·hm-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2)>林地(10.20 Mg·hm-2)>果园(6.80 Mg·hm-2)>坡耕地(5.60 Mg·hm-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2)>林地(17.01 Mg·hm-2)>果园(16.70 Mg·hm-2)>坡耕地(9.8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
原文传递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被引量:122
5
作者 罗娅 杨胜天 +5 位作者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3,共12页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以期为评价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9.19%,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面积明显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农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②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35°-38°N的区域,包括黄河以西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延河流域、清涧河流域、无定河上中游区,以及黄河以东的沿黄区域;⑧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中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农用地转化为其它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④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干湿、地貌和坡度差异,但无明显的坡向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干湿 地貌 坡度 坡向 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 被引量:110
6
作者 郑袁明 陈同斌 +2 位作者 陈煌 郑国砥 罗金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1-797,共7页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24.6m...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24.6mg/kg),呈现出明显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有明显影响,其中绿化地土壤的平均铅浓度最高,依次为果园、菜地、稻田、自然土壤,麦地平均铅浓度最低,绿化地土壤的铅浓度要显著高于除果园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土壤的铅浓度同样与其他大多数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差别。以基线值为标准,除自然土壤外,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样品超标:果园超标率最高(21.4%),其他分别为绿化地18.2%,菜地11.1%,稻田8.3%,麦地5.2%;样品总体的超标率为7.2%。从行政区域来看,城区土壤的铅浓度高于近郊区,近郊区要明显高于远郊区土壤,超标样点主要分布在昌平、朝阳、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城区或近郊区,因而土壤铅浓度有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中,大气沉降、垃圾填埋以及农药施用等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铅积累浓度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重金属 北京 垃圾填埋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铅 北京市 积累 土地利用类型 几何平均值 果园土壤 自然土壤 土壤样品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 被引量:104
7
作者 方创琳 马海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F0002,共7页
研究目的: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新区建设以及新一轮新区建设热引发的土地资源浪费等现实问题,分析中国新区建设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矛盾关系,提出新区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新区建设以及新一轮新区建设热引发的土地资源浪费等现实问题,分析中国新区建设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矛盾关系,提出新区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新区建设数量不断增多,规模越建越大;新区与主城及原有行政区划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部分新区圈而不建,造成新一轮土地浪费,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新区与主城功能趋同,造成设施重复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新区建设普遍超前,人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浪费严重;新区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加大了地方债务风险。研究结论:把新区建设作为协调"三规关系"的重要试验平台,协调目标、坐标、指标、限标"四标"之间的关系,提高新区建设的产业集中度和用地集约度;在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加强审批监管,合理界定并严格控制新区规模和数量;优化新区建设用地,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合理运用土地增减挂钩机制,为新区建设提供适度的用地保障;新区建设体现"产城一体"的要求,把新区建成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新区建设 存在问题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85
8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2 位作者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3-2016,共4页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9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69
10
作者 李跃林 彭少麟 +2 位作者 赵平 任海 李志安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548-552,共5页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果园 >草地。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 ,C N比为 10左右 ,其变化的幅度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有如下结果 :林地为 12 5 .82t·hm- 2 ;果园为 74 .6 6t·hm- 2 ;草地为88.5 3t·hm- 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及森林保护是缓解大气CO2 浓度上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碳储量 鹤山 林地 果园 草地 植树造林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1
作者 赵鑫 宇万太 +1 位作者 李建东 姜子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03-2209,共7页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分解、蓄积、含量、存量、分配比例等的动态变化,并指出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类型 经营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72
12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3 位作者 李玉兰 姜广辉 颜国强 徐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4,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环境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环境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区域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 第一产业 驱动机制 典型区 园地 地面
下载PDF
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75
13
作者 赵庚星 李秀娟 +2 位作者 李涛 岳玉德 张如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5-58,共4页
以山东青州市为例,在对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以数理统计方法对5种耕地利用方式下17种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探讨了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以山东青州市为例,在对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以数理统计方法对5种耕地利用方式下17种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探讨了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交换性钙、镁、有效硅、锌、硼、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有显著影响。由于菜地高施肥量及高产出的影响,大部分菜地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粮田,但有效硅含量粮田则远高于菜地。粮田土壤pH值高于菜地,全盐含量菜地高于粮田。在旱地、水浇地粮田和露天菜地中有效磷含量变异最大,但设施菜地中全氮、有效硫含量的变异最大。研究结果对于探明耕地利用对土壤的养分状况的影响,对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青州市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 被引量:81
14
作者 李春芳 曹见飞 +2 位作者 吕建树 姚磊 吴泉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28-5638,共11页
采集龙口市北部平原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检测5种重金属(Cu、Pb、Zn、Cd和As)的含量.在初步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评估阈值以后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修正参数后的健康评估模型,评价该区由土壤重金... 采集龙口市北部平原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检测5种重金属(Cu、Pb、Zn、Cd和As)的含量.在初步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评估阈值以后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修正参数后的健康评估模型,评价该区由土壤重金属引起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背景值;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高而复杂,在水浇地、果园和裸地中主要为二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和采矿用地以重度风险为主,As元素在每种地类中一级和二级风险基本相当,其余3种重金属各地类的轻微风险面积占比都在70%以上; 5种元素的综合生态风险在除裸地外的地类中多为三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及采矿用地四级风险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该区5种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存在非致癌和致癌风险,成人和儿童由Pb元素引起的非致癌风险以经口摄入为主要途径,且致癌重金属As对这两类人群的致癌风险的暴露途径亦是经口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被引量:73
15
作者 卫伟 陈利顶 +1 位作者 傅伯杰 巩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47-3853,共7页
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更具有典型性。选择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35°35′N,104°39′E)为典型区域,在其阴坡中部布设了15个径流小区,包括5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牧草地、灌丛、乔... 水土流失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更具有典型性。选择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35°35′N,104°39′E)为典型区域,在其阴坡中部布设了15个径流小区,包括5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牧草地、灌丛、乔木林、自然草地)和3个坡度(10°、15°、20°),进行径流、侵蚀和降雨前期土壤水分的测定。利用偏相关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降水特征值及不同下垫面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①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最大30min雨强、以及降水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之积的影响。影响侵蚀量的决定性降水因子为降水量和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PI30与最大30min雨强,而与降水量、平均雨强的相关性较差;②坡度在10°,20°范围内的变化对径流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侵蚀量有显著影响,在该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升高侵蚀量增加(尤以15°-20°范围内增加较快);③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径流侵蚀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在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双重作用下,以土地利用为主导因素,坡度作用次之。即在一定范围内,人为扰动强烈且坡度高的农田和人工草地最易遭受土壤侵蚀;④径流与侵蚀主要与表层0-20cm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下部其他层次土壤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降水 坡度 土地利用类型 前期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中国东部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4
16
作者 崔林丽 史军 +1 位作者 肖风劲 范文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基于SPOT VGT-NDVI数据、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气候区划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同期和前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年-2007年期间,中国东部5个气... 基于SPOT VGT-NDVI数据、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气候区划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同期和前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年-2007年期间,中国东部5个气候区和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在全年及四季基本上都增加,其中以夏季增加最多,冬季NDVI增加不显著。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最大相关系数在中国东部由北向南逐渐减小,以中温带亚干旱区相关系数最大,南亚热带湿润区最小。草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最大,林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较小。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区 土地利用类型 气候因子 变化趋势 相关系数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黄土塬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7
17
作者 李志 刘文兆 王秋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3-1308,共6页
在黄土塬区王东沟流域采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测定其颗粒组成、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借助变异系数、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 在黄土塬区王东沟流域采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测定其颗粒组成、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借助变异系数、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沿垂直剖面都存在变异,但在同一地形部位或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内,容重和颗粒组成基本相似.水平方向,饱和导水率属强变异,粘粒和砂粒含量属中等变异,粉粒含量和容重属弱变异;沿垂直剖面,土壤的粒级分布具有连续性,但0~25cm的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与下层土壤差异显著.沿坡面从上向下,土壤趋向粘重,但饱和导水率增大;其中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土壤性质相似,在相关研究中可以进行合并.草地与其他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差异显著,主要受地形部位的影响;耕地和果园的土壤性质相似且不同于其他利用类型,表明人为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地形部位 土地利用方式 黄土塬区 小流域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57
18
作者 廖晓勇 陈治谏 +1 位作者 刘邵权 王海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1,共3页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库区五桥河流域内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柑橘园、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库区五桥河流域内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柑橘园、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壤孔度、渗透率变化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林地→柑橘园→旱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由大到小次序为林地→柑橘园→旱地。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类耕作活动、对土地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不同密切相关。林地受人为扰动少,因而土壤肥力高;柑橘园、旱地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大,但因柑橘园经济产出效益较高,农户对土地的投入相应较高,使得柑橘园土壤肥力高于旱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桥河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被引量:43
19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2 位作者 周全斌 刘斌 王百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67-69,75,共4页
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我国水蚀区广东惠东区为例 ,以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在 GIS环境下 ,进行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矢量分析 ,通过 SPSS软件包的统计分析 ,得出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相关关... 土壤侵蚀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我国水蚀区广东惠东区为例 ,以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在 GIS环境下 ,进行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矢量分析 ,通过 SPSS软件包的统计分析 ,得出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相关关系 ,其程度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遥感 类型 相关系数
下载PDF
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7
20
作者 王芳 汪左 张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54-2767,共14页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植被NPP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偏差分析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5...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植被NPP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偏差分析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NPP平均值为476.6gC/m^2;波动范围为396.6—531.8gC/m^2;植被NPP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趋势;(2)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林地最高,为535.5gC/m^2,而且不同地类的NPP年际变化幅度不同,主要表现在林地和草地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3)植被NPP受气候、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受气候因素中降雨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化逐渐成为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NPP 时空分布 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