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ogistic-Markov方法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多因素驱动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余德贵 吴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149-154,160,共7页
[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规律及其预测方法,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抑制建设用地扩张、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Markov等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状态... [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规律及其预测方法,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抑制建设用地扩张、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Markov等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状态转移矩阵与驱动因素的数量关系,构建基于多因素驱动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模型。[结果]以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江苏省泰兴市为例,测算了城镇发展、经济发展和管理政策等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增加了25.85%,耕地减少的驱动力则降低了22.21%,并预测分析了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预测精度相对提高了0.52%。[结论]多因素驱动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方法,能够科学地诠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的作用机理,可以提高预测精度,为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Markov MODEL 多因素驱动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6-79,共4页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湛江市为例,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湛江市在1996—2...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湛江市为例,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湛江市在1996—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而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明显变化,但不规律,表现出时增时降的波动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学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生态服务功能 响应 湛江市
下载PDF
衡阳市土地利用及其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鹏 刘沛林 谢俭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99-104,共6页
论文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阳市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 论文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阳市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冲击强烈;农地尤其是耕地质量将持续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据此,论文最后从合理协调城镇建设、乡村居民点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整农业政策、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组合、强化水土保持机构的行政主管地位,开发宜农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衡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可持续利用 灰色系统动态模型 衡阳市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鹏 刘沛林 +1 位作者 杨达源 谢俭 《热带地理》 2003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衡阳市耕地资源仍将继... 研究了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预测了2005和2010年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在未来的10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衡阳市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冲击强烈,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据此,提出了衡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土地利用 结构变化 土地可持续利用 灰色系统动态模型 衡阳市
下载PDF
多情景下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分析
5
作者 罗义 刘伟强 +3 位作者 董一凡 王霞 刘文焕 宋锦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12,共13页
土地利用改变促进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 土地利用改变促进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的关系并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占该地区总面积约71%。20年间,耕地和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长态势,其主要转换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水域均有所下降,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有所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相较自然发展有所增加,其余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增加约1.11 km^(2)。(3)过去20年间,该区域碳储量先上升后下降,但总体碳储量依然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9×10^(6)t;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为766.43×10^(6)t;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为767.28×10^(6)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为768.5×10^(6)t。耕地保护碳储量介于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因此张家口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实行耕地优先发展前提下采取一定生态保护措施,以减缓碳储量下降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张家口市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山美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荣琨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基于山美水库流域1985与2006年两期土地利用TM遥感解译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周长—面积分形模型,计算得出了1985—2006年山美水库流域各种用地类型分形维数与稳定性指数的变化量,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 基于山美水库流域1985与2006年两期土地利用TM遥感解译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周长—面积分形模型,计算得出了1985—2006年山美水库流域各种用地类型分形维数与稳定性指数的变化量,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山美水库流域整体的土地利用分形维数从1985年的1.292增加到2006年的1.381,整体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更复杂、更不规整;耕地与园地的分形维数减小,其余用地类型均增加。山美水库流域整体的土地利用稳定性指数从1985年的0.208减少到2006年的0.119,整体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耕地、园地、水域的空间结构变得更稳定,其余用地类型均趋于不稳定。1985—2006年由于人类活动对建设用地的干扰较为强烈等原因,流域建设用地与水域的分形维数增加量最大,土地使用的无序性增强最突出,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山美水库流域建设用地与水域的有序利用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分形理论 稳定性 山美水库流域
下载PDF
崇左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丽萍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379-4381,4383,共4页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过程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崇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控制下,近年来耕地数量在减少,林地数量增加,...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过程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崇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控制下,近年来耕地数量在减少,林地数量增加,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过程变化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农用地转化和农业用地内部调整;预测建设用地比例2010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3.13%、3.69%。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应科学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生态用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土地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崇左市
下载PDF
成都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晓涵 段林森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77-81,共5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结构变化 时空变化 成都
下载PDF
常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9
作者 熊建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年第2期42-43,共2页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城建扩张、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变化 驱动机制 常德市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区域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青峰 郭胜 +2 位作者 宋思铭 阙志夏 李天霄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4-223,共10页
针对哈尔滨市主城区水土流失问题,以土壤侵蚀估算与评价为目标,采用RUSLE模型,依托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影响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特性等,定量估算了哈尔滨市主城区8个流域的... 针对哈尔滨市主城区水土流失问题,以土壤侵蚀估算与评价为目标,采用RUSLE模型,依托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影响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特性等,定量估算了哈尔滨市主城区8个流域的土壤侵蚀大小。在此基础上参考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并结合流域自身侵蚀状况,分析了哈尔滨市主城区土壤侵蚀特性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八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为0~1 272.61 t·km-2·年-1,各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是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哈尔滨市八大流域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次之,强烈侵蚀及极强烈侵蚀区很少,仅在运粮河流域存在极少的剧烈侵蚀区。研究成果可为哈尔滨市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定量估算 哈尔滨市 流域生态保护 水土保持 快速城市化 人类活动与用地结构
下载PDF
中国八个重要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4-301,共8页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区 土地利用 结构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