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强度分析模型 被引量:42
1
作者 王颖慧 丁建丽 +2 位作者 李晓航 张钧泳 马国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06-3118,共13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对LUCC的分析方法都缺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因此,利...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对LUCC的分析方法都缺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因此,利用强度分析模型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时间间隔、地物类型、转换)上系统地,定量地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时空分布的动态特征,同时对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探讨ESV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期间,流域内景观格局斑块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加、各地类景观均衡化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49亿元,其中水域和林地占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7.94%。(3)伊犁河流域优势景观斑块面积的增加、形状多样化、各斑块聚集化发展会促使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ES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系统地分析多个层次下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的响应关系,可以对流域的生态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
下载PDF
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牛乐乐 张必成 +1 位作者 贾天忠 佘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层次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过程与模式。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海西州199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现为慢速变化,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快速变化。(2)地类层次,1995—2018年间,耕地和城乡、居民和建设用地(城居建设用地)变化活跃。1995—2000年水域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00—2010年水域、林地和草地变化相对活跃;2010—2018年间,水域和林地变化活跃,未利用地变化表现为稳定状态。(3)转移层次,1995—2018年增加的草地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水域以及林地;耕地和城居建设用地向草地的转变过程均呈现出一种稳定的避免性系统转换模式;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变为城居建设用地,耕地向城居建设用地转移表现出稳定的倾向性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强度分析 稳定性 海西州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驱动力新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鲍文楷 杨园园 邹利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4-134,共11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历史规律及新特征可以为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文章首次将强度分析法应用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主导的大型城市群地区,在分析京津冀地区1985-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历史规律及新特征可以为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文章首次将强度分析法应用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主导的大型城市群地区,在分析京津冀地区1985-201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空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变化强度随时间推移先放缓后剧增,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非农化转移.②Logistic回归和空间分析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大新特征,即建设用地“向心”和“沿线”式扩张态势显著,地形和交通条件优越且高产的耕地流失严重,以及人地变化时空不匹配.因此,京津冀地区在今后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制定当中,应当通过有序疏解大城市人口和功能,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同时强化优质耕地的保护力度,从而有效化解区域人地矛盾,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法 京津冀
下载PDF
煤炭开采背景下的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桑潇 张成业 +6 位作者 李军 朱守杰 邢江河 王金阳 王兴娟 李佳瑶 杨颖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8-155,共8页
为探索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在不同阶段对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差异和特征,以我国重要产煤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近30 a间的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土地利... 为探索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在不同阶段对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差异和特征,以我国重要产煤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近30 a间的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分布信息,结合煤炭开采统计数据,利用强度分析理论对煤炭开采3个阶段的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强度变化理论可对土地利用变化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转化层次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更加系统地展示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②煤炭开采对不同地类的影响具有差异,其主要影响地类为植被、水域、裸地;③煤炭开采在不同阶段对各类用地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在煤炭开采起步阶段,对各种类型用地影响较小;在煤炭开采高速发展阶段,煤炭开采对各类型用地的影响加大,主要影响矿区及周边植被、裸地和水域;在煤炭开采平稳发展阶段,对各地类的影响强度减小。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制定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地类的精准防护实施方案,为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landsat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理论
下载PDF
“三生”用地格局演变的强度分析及其驱动力——以衡阳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志位 全斌 +2 位作者 祁剑青 彭科 樊雪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80,共13页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揭示该区“三生”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结果】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为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其呈缩减趋势;“三生”用地变化成分呈现出数量为主转变成交换为主,且各类别变化成分差异明显;1995~2015年“三生”用地变化强度低于2015~2020年,后期呈现更快速的变化;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变化活跃;1995~2020年生活生产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其转换强度表明生产生态用地稳定趋向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相反,生态用地稳定避免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结论】衡阳市生活生产用地扩张强度持续上升,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驱动,致使大量生产、生态功能用地被侵占,该区未来应通过规划统筹与政策导向优化“三生”用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PLUS模型 驱动力 衡阳市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成效评价
6
作者 郑浩东 王成武 +1 位作者 汪宙峰 谢亮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87-594,共8页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四川全省和省内75个高等级自然保护区内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并结合基于强度分析框架构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四川全省和省内75个高等级自然保护区内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并结合基于强度分析框架构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图谱分析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情况,根据ESV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共同对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建设成效显著,自2000年以来ESV持续上升,到2020年总ESV高达1757亿元。(2)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建设成效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高ESV自然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中部地区,如贡嘎山、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2020年的ESV分别高达215亿、175亿元。(3)在20年的保护与建设中,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地关系逐步得到优化,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强度分析 生态功能建设成效
下载PDF
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强度与稳定性——以长江经济带的典型城市为例
7
作者 刘慧 胡业翠 郭泽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9,共10页
[目的]探讨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的特征,旨在为实现城市集中扩张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依据。[方法]以分别位于长江经济带上的上、中、下游的三个典型大城市—成都、武汉、上海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 [目的]探讨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的特征,旨在为实现城市集中扩张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依据。[方法]以分别位于长江经济带上的上、中、下游的三个典型大城市—成都、武汉、上海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深入阐述了长时间序列下三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强度及稳定性特征,进而探索城市扩张与优质耕地保护的协同机制。[结果]①1990—2020年,三大城市周边耕地总面积持续降低,优质耕地不断流失、补充耕地压力大,中期耕地流失情况最为严重。武汉市在后期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②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整体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仅成都市在前期表现为慢速变化。③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耕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转入一直呈现活跃状态,耕地转入则保持稳定状态。2010年后成都和武汉的建设用地转出开始活跃。④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过程呈现出稳定的倾向性系统转换模式,建设用地转入主要来源于耕地。[结论]未来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需要科学制定刚弹结合的耕地管控策略,并从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实现对耕地的多功能保护,建立多元化耕地保护激励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强度分析 耕地变化 稳定性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多种空间插值法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中对比分析——以四川省叙永县麻城镇和摩尼镇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克全 金立新 +3 位作者 郑勇军 张华 包雨函 时章亮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1年第5期669-682,共14页
使用R语言的空间统计包,综合采用分层克里金法、多变量协同克里金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研究区1:1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表层土壤数据进行插值,进而进行土壤养分单指标和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借鉴土地利用强度分析(L... 使用R语言的空间统计包,综合采用分层克里金法、多变量协同克里金法和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研究区1:1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表层土壤数据进行插值,进而进行土壤养分单指标和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借鉴土地利用强度分析(LULCC)方法,对评价等级进行划分,分析不同插值方法的评价结果等级间的差异度、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类型转变强度和等级增量来源强度。最终探讨发现:“有样”单元赋反距离加权平均值与“无样”单元赋不同方法的插值结果相结合,能避免空间插值计算范围过大,导致的高值或低值数据被平均后较小的评价单元评价等级降低或提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克里金法 多变量协同克里金法 反距离加权平均分法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法
下载PDF
高铁站点周边LUCC的时序异质性及成因分析——以海南环岛高铁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熊昌盛 田宇 栾乔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134,共11页
研究目的:辨析海南环岛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间演化特征,探究政府与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合理安排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时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缓冲区分析、强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辨析海南环岛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间演化特征,探究政府与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合理安排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时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缓冲区分析、强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05—2020年,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扩张、林地减少与耕地动态平衡;(2)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规模及强度在建设期要高于运营期;(3)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在建设期主要受所在地区政府投资的影响,而运营期则主要受所在地区市场状况的影响。研究结论:高铁站点所处地区政府投资及市场状况是引发周边LUCC并存在时序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应在不同时期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在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点 土地利用/覆被 强度分析 海南环岛高铁
下载PDF
基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固原市为例
10
作者 马娟 全斌 周泽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62-265,共4页
采用强度分析和变化成分分析方法,从变化成分、间隔层次、类别层次、转移层次方面定量地分析1990—2020年固原市的土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数量变化为主,而2000—2020年则以移位变化为主;在两轮退耕还林... 采用强度分析和变化成分分析方法,从变化成分、间隔层次、类别层次、转移层次方面定量地分析1990—2020年固原市的土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数量变化为主,而2000—2020年则以移位变化为主;在两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下,固原市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先增加后减少,在类别层次上,建设用地与耕地表现为活跃的状态,草地表现为稳定性状态;在转移层次上,草地最倾向于转换为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强度分析 退耕还林还草 固原市
下载PDF
兰西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式特征——基于强度分析框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帅呈 龚健 +3 位作者 杨建新 陈光 张重 张木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0-493,共14页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强度分析框架,从绝对和相对强度两个角度分析地类之间的转换趋势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影响。【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以直观展现区域LUCC关键模式,并以兰...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强度分析框架,从绝对和相对强度两个角度分析地类之间的转换趋势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影响。【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以直观展现区域LUCC关键模式,并以兰西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融合绝对和相对强度信息,既可反映如耕地倾向于转化为建设用地、水域向林地转化的强度较低等LUCC的区域共性规律;也能较好地揭示兰西城市群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中城市化重点区的特异性变化模式,如2010—2020年期间,兰西城市群在未利用地向水域、草地向耕地及建设用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过程中均表现出倾向性的变化模式,但受气候变化、占补平衡政策及土地整治项目管护不周等因素影响,分别表现为系统倾向性、绝对倾向性及相对倾向性的变化特征。进一步与转移矩阵及桑基图对比解析可知,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所构建的强度分析框架及图谱受地类比例和区域整体LUCC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本文提出的强度分析框架具有可行性,可为识别及解析区域LUCC关键模式及规律,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强度分析 强度图谱 驱动机理 兰西城市群
原文传递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效率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薇 陈训波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对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其碳排放分布特征、碳排放风险和碳排放强度...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对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其碳排放分布特征、碳排放风险和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的关系等。研究表明,成都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而水域、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成都市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净碳排放量净增加553.62×10~4 t,年均增长5.57%;成都市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压力逐年增长,并且各县域之间差异较大,高度碳生态压力区主要位于成都市主城区;2020年成都市高排放—中效率、中排放—高效率位于一圈层;中排放—中效率位于二圈层;低排放—低效率位于三圈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生态压力 强度—效率分析 成都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