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强度分析模型 被引量:42
1
作者 王颖慧 丁建丽 +2 位作者 李晓航 张钧泳 马国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06-3118,共13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对LUCC的分析方法都缺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因此,利...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对LUCC的分析方法都缺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因此,利用强度分析模型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时间间隔、地物类型、转换)上系统地,定量地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时空分布的动态特征,同时对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探讨ESV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期间,流域内景观格局斑块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加、各地类景观均衡化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49亿元,其中水域和林地占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7.94%。(3)伊犁河流域优势景观斑块面积的增加、形状多样化、各斑块聚集化发展会促使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ES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系统地分析多个层次下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的响应关系,可以对流域的生态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时空关联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庭辉 王喜 +2 位作者 秦耀辰 高攀 王海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协调的人地关系对丹江口库区水质的保证以及南水北调中线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0、2010、2018年四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分类方... 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协调的人地关系对丹江口库区水质的保证以及南水北调中线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0、2010、2018年四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损益模型、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评估模型,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8年间,丹江口库区建设用地、水库河流和林地总体呈增长趋势,耕地、灌草地、内陆坑塘、湿地和未利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总体增加了43.93×108元,价值量的亏损主要来自于林地转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灌草地转化为耕地,价值量的增益主要来自于耕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库河流。人类活动以低影响强度为主,中高影响强度在库区东部成片式分布,高影响强度区域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增加趋势。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丹江口库区
原文传递
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牛乐乐 张必成 +1 位作者 贾天忠 佘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层次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过程与模式。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海西州199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现为慢速变化,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快速变化。(2)地类层次,1995—2018年间,耕地和城乡、居民和建设用地(城居建设用地)变化活跃。1995—2000年水域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00—2010年水域、林地和草地变化相对活跃;2010—2018年间,水域和林地变化活跃,未利用地变化表现为稳定状态。(3)转移层次,1995—2018年增加的草地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水域以及林地;耕地和城居建设用地向草地的转变过程均呈现出一种稳定的避免性系统转换模式;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变为城居建设用地,耕地向城居建设用地转移表现出稳定的倾向性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强度分析 稳定性 海西州
下载PDF
1975—2015年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蒋斋 孙小银 +3 位作者 刘飞 单瑞峰 樊玉娜 丛文翠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地位和经济价值。研究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1975-2015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等软件,分析南四湖自然保护区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地位和经济价值。研究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1975-2015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等软件,分析南四湖自然保护区近4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975-2015年水体始终是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40年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88.90%(8807.68 hm^2),而水田、草地、旱地、建成区、林地和水体面积分别增加4626.45 hm^2、405.06 hm^2、1660.67 hm^2、401.54 hm^2、76.76 hm^2和1621.60 hm^2。40年间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3%(1.13×106 US$),其中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1.14×10^7 US$,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减少5.61×10~6 US$,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减少2.15×10~6 US$,仅调节服务功能价值增加2.02×10^7 US$。表现在空间上则是自然保护区西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较东侧更为明显。导致197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水体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未利用地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强度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模拟预测模型分析的城市绿色空间发展多情景模拟及建设时序研究——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霁雨 崔柳 +1 位作者 王佳 陈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07-6320,共14页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应用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进行自然发展情景与国土空间规划情景双情景下203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当量因子法及热点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高低值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与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进行叠置,得出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湛江市中心城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优先级分区,优先化解建设用地与绿色空间发展矛盾,为规划政策提供空间政策的量化数据基础,为其可行性实施、时序安排及预期结果提供数据支撑与建议。结果表明:(1)规划政策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未来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相比,耕地、林地增多,整体水域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蔓延受到抑制。(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35年规划政策情景>2020年实际情景>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分别约为12.22亿元、11.89亿元、10.53亿元,规划政策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提升约1.69亿元,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分别提升约1.38、0.13、0.12、0.06亿元,但文化服务与2020年现状相比降低约0.31亿元,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切勿忽视景观美学的营造。(3)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对绿色空间发展进行优先级分区,建议以赤坎区中部、沿海域建设用地及水域范围、其他区域顺序进行分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 热点分析 人类活动强度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驱动力新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鲍文楷 杨园园 邹利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4-134,共11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历史规律及新特征可以为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文章首次将强度分析法应用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主导的大型城市群地区,在分析京津冀地区1985-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历史规律及新特征可以为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文章首次将强度分析法应用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主导的大型城市群地区,在分析京津冀地区1985-201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空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变化强度随时间推移先放缓后剧增,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非农化转移.②Logistic回归和空间分析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大新特征,即建设用地“向心”和“沿线”式扩张态势显著,地形和交通条件优越且高产的耕地流失严重,以及人地变化时空不匹配.因此,京津冀地区在今后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制定当中,应当通过有序疏解大城市人口和功能,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同时强化优质耕地的保护力度,从而有效化解区域人地矛盾,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法 京津冀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璐晨 韩海辉 +7 位作者 张俊 黄姣 顾小凡 常亮 董佳秋 龙睿 王倩 杨炳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20,共18页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km^(2)、0.32×10^(4)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区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强度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里木河流域 新疆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壤侵蚀消长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凯旋 刘扬 +4 位作者 董晓健 高超 张必辉 褚琳 丁树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0,共7页
为了探索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消长之间的关系,以三峡库区湖北段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通过获取和计算CSLE方程中各土壤侵蚀因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2005年、2010年、201... 为了探索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消长之间的关系,以三峡库区湖北段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通过获取和计算CSLE方程中各土壤侵蚀因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2005年、2010年、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运用叠置分析,生成2005—2010年、2010—2015年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将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图层叠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中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增加,研究区城镇化速率加快。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比最大并逐年提升,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有向更低强度侵蚀迁移的趋势,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初显。草地转为耕地对土壤侵蚀模数的增加最为明显;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和草地以及园地转为林地对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湖北段 土壤侵蚀 CSLE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强度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翔 陈德超 +3 位作者 范金鼎 余成 周益 唐娇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1,共8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积减少19.5%,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1.6%、93.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增加的过程,1995—2018年共增加29.55亿元,价值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向水域转化,价值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在常州市市区位置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常州市
下载PDF
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格局影响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斌 夏秋月 +1 位作者 董捷 李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9-712,共14页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关系,提升区域固碳能力,以大都市郊区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Markov-FLUS耦合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经济优先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InVEST模型定量研究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关系,提升区域固碳能力,以大都市郊区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Markov-FLUS耦合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经济优先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InVEST模型定量研究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000—2020年黄陂区耕地和林地分别减少63.916和3.549 km^(2),建设用地和水域分别增加63.826和5.406 km^(2)。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转移地类面积为76.041 km^(2),其中耕地转出面积达64.486 km^(2)。2000—2020年黄陂区碳储量减少4.27 Tg,尤其是2010—2015年减少量最多,但整体上生态底色良好,地均碳密度较高。3种情景下耕地转向建设用地依然是区域碳储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但综合发展情景下减少量最小。1 km×1 km尺度下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的莫兰指数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综合发展情景下两者协同发展的栅格占比最多。据此提出大都市郊区在未来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减缓碳储量的快速流失,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郊区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Markov-FLUS模型 土地利用强度
下载PDF
煤炭开采背景下的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桑潇 张成业 +6 位作者 李军 朱守杰 邢江河 王金阳 王兴娟 李佳瑶 杨颖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8-155,共8页
为探索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在不同阶段对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差异和特征,以我国重要产煤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近30 a间的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土地利... 为探索矿区煤炭开采活动在不同阶段对各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差异和特征,以我国重要产煤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以1990—2019年近30 a间的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分布信息,结合煤炭开采统计数据,利用强度分析理论对煤炭开采3个阶段的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强度变化理论可对土地利用变化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转化层次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更加系统地展示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②煤炭开采对不同地类的影响具有差异,其主要影响地类为植被、水域、裸地;③煤炭开采在不同阶段对各类用地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在煤炭开采起步阶段,对各种类型用地影响较小;在煤炭开采高速发展阶段,煤炭开采对各类型用地的影响加大,主要影响矿区及周边植被、裸地和水域;在煤炭开采平稳发展阶段,对各地类的影响强度减小。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制定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地类的精准防护实施方案,为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landsat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理论
下载PDF
“三生”用地格局演变的强度分析及其驱动力——以衡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志位 全斌 +2 位作者 祁剑青 彭科 樊雪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80,共13页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 【目的】分析衡阳市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合变化成分和强度分析方法识别1995~2020年间衡阳市“三生”用地变化强度特征,并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揭示该区“三生”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结果】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为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其呈缩减趋势;“三生”用地变化成分呈现出数量为主转变成交换为主,且各类别变化成分差异明显;1995~2015年“三生”用地变化强度低于2015~2020年,后期呈现更快速的变化;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变化活跃;1995~2020年生活生产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其转换强度表明生产生态用地稳定趋向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相反,生态用地稳定避免转换为生活生产用地。【结论】衡阳市生活生产用地扩张强度持续上升,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驱动,致使大量生产、生态功能用地被侵占,该区未来应通过规划统筹与政策导向优化“三生”用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用地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PLUS模型 驱动力 衡阳市
原文传递
An explanation of labor migration and grain output growth:Findings of a case study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3
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1 位作者 花晓波 杨亮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84-500,共17页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rapi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of China saw a continuous increase. As of tod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migration and grain output...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rapi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of China saw a continuous increase. As of tod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migration and grain output growth remains partial and contradictory. The main aim of this empirical study is to examine some specific measures adopted by peasants to deal with labor shortage and maintain grain output growth. Using tracking survey,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s, and land plot investigation, we investigate 274 households and 1405 arable land plots in four villages in two stages in Jinchuan county, south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inuous emigration of labor from the four villages caused the abandon- ment of a small amount of land, decreased labor intensity, and reduced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shifting from "corn-wheat" multiple cropping pattern to the "corn" cropping pattern, which means labor shortage in some households. At the same time, owing to surplus labor in the villages, the peasants utilize a series of means to offset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labor migration on grain output, such as cropland transfer, labor exchange in the busy seasons,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for labor.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labor migration boosts grain produ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grain output growth under rural-urban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or migration land use change labor intensity capital intensity grain output
原文传递
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诊断研究——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
14
作者 谢臻 张茜茜 +1 位作者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 张凤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土地利用稳定性 耕地进出平衡 德化县
原文传递
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广英 李红颖 +2 位作者 王凌青 江峰 冯朝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04-2616,共13页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方法,揭示青海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及空间迁移,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23种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是青海省年变化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整体上呈现出变化程度愈加剧烈的趋势,在1990-1995年和2015-2018年面积下降,而在1995-2015年5个时段面积不断增加。青海省6种土地利用类型在2015-2018年和2000-2005年时期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两者之间互相转换也较为活跃。整体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递增的趋势,表明研究时期内青海省土地利用朝着愈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指出,青海省在研究时期内朝向城镇聚落发展的方向发展。人口、GDP、建筑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管理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城镇化率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青海省草地和林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结果为青海省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人类活动 城镇化 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 青藏高原东部
下载PDF
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伟 张宏业 +1 位作者 张义丰 王秀红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5-911,共7页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日益受到重视。土地竞租曲线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完善和深化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内在机理的认识,为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提供...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日益受到重视。土地竞租曲线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完善和深化对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内在机理的认识,为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土地竞租曲线形态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文章力图将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这两种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土地竞租曲线的形态及其变化进行解释,分析土地竞租曲线中关键参数的变化及其现实意义,以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解。通过分析,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①O’Sullivan提出的灵活/不灵活经济人假说存在诸多不足,不宜用于解释土地竞租曲线的形态及其变化;②技术进步是影响土地竞租曲线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③土地集约度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加深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及其影响的认识,对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研究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竞租曲线 形态变化 技术进步 土地利用集约度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河西内陆河流域碳排放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飞 韩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0-952,共13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把握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特征、制定土地利用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集中国生态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于一体的典型区...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把握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特征、制定土地利用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集中国生态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于一体的典型区域的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排放系数法深入分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85—2020年绿洲规模呈持续扩张趋势,与1985年相比,2020年的绿洲面积相对增加了13.17%;建设用地以单向转入为主,其余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双向转变频繁。(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碳排放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20年净碳排放量(113.17×104t)相对1985年(48.57×104t)增加了1.33倍,净碳排放量与绿洲面积显著正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排放量是净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弹性系数整体呈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1.83增至2020年的205.91。(3)1985—2020年的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绿洲碳排放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分别由1985年的32.17 t·km-2和5.09 t·km-2增至2020年的60.74 t·km-2和10.48 t·km-2,但绿洲碳排放强度增加速率小于耕地和建设用地,同期的绿洲碳吸收强度普遍呈递减趋势。(4)工业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的多年平均绿洲碳排放强度最大,以灌溉农业为主的行政单元相对较低,以畜牧业为主的祁连县最低。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及其变化,有助于宏观把握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特征,对于寻找解决土地利用的减排方案、加强土地管理和推动土地利用的低碳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认识基础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时空变化 河西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植被覆盖演变城乡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淑怡 尤怡靖 +4 位作者 朱泓恺 赵铖钰 谷璇 高婵婵 刘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980-5993,共14页
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植被覆盖的长时间演变趋势,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动态的影响,城市更新以及推进城市绿化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城市内部沿城乡梯度植... 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植被覆盖的长时间演变趋势,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动态的影响,城市更新以及推进城市绿化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城市内部沿城乡梯度植被生长趋势差异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以我国城市化发展最为强烈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内部植被覆盖演变城乡差异,并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解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总体呈绿化趋势,植被明显绿化占最大比例(52.06%),轻微绿化与稳定不变地区占31.68%,零星分布的褐化区占6.82%。(2)城市老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现返绿趋势(0.016/10 a),新城区褐化明显(-0.019/10 a),农郊区绿化突出(0.023/10 a)。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老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最高,其绿化趋势也最高,体现了城市更新过程对绿地空间的促进作用;而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宣城、蚌埠和阜阳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相对较低的农郊区也呈现明显的绿化趋势,更多的是受到区域生态保护的影响。(3)土地城市化是长三角地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城市化因子对农郊区解释程度总体不显著。从长三角总体区域看,城镇人口比重、不透水面积/总面积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三者对植被覆盖演变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比重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城乡差异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城市化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海拔梯度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九派 慈恩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0-974,共15页
采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994、2000、2006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1994—2000年、2000—2006年不同海拔梯度(≤400m、400—800m、800—1200m和≥1200m)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400m以下区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区域,1... 采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994、2000、2006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1994—2000年、2000—2006年不同海拔梯度(≤400m、400—800m、800—1200m和≥1200m)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400m以下区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区域,1994—2000年,高海拔地区(400m以上区域)的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林草地,而400m以下区域地势相对平坦的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大量转化为耕地;2000—2006年,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呈现波动特征,但就两个时段相同海拔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均是一个不断减小的过程,1994年以来全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经历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通过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不同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理解后备资源短缺和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压力,对制定该区域合适的土地管理时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海拔梯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下载PDF
基于GEE平台的1991-2020年环洱海地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小祥 黄亮 李凯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1年第5期17-25,共9页
洱海作为我国重点保护湖泊“新三湖”之一,近30年间环洱海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地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环洱海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保护治理洱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以1991... 洱海作为我国重点保护湖泊“新三湖”之一,近30年间环洱海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地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环洱海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保护治理洱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以1991—2020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数据,融合光谱、归一化差异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环洱海10 km范围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人类活动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环洱海地带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及人类活动强度.结果表明:1991—2020年林地、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出方向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水域面积变化较小,湿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环洱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有关;人类活动强度总体逐年上升,以低影响区为主且保持相对稳定.高影响区和中高影响区主要集中于环湖南侧和环湖西侧,中低影响区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GEE) 洱海 土地利用变化 随机森林 人类活动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