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建构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静 曹卫星 +2 位作者 刘晶晶 翟天林 李泽慧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2,共11页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胡焕庸线”过渡带 国土空间格局 梯度特征 地学认知 发展策略
原文传递
三区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2
作者 魏超 吴洲 +2 位作者 叶圣 魏馨月 杨剩富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9-1503,共15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识别该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空间计量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识别该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类型主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不同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2)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互竞形成了“一增双减”的国土空间格局,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呈现出更加繁杂多样的转换模式,耕地、绿地也越容易流失。(3)城镇空间由主核数量较少且集聚特征不明显转变为多核扩散且高值区增加,重心变化较为剧烈;农业空间次核数量增加,高值区域明显减少,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重心变动较为稳定;生态空间的核密度由空间集中转变为空间破碎,西北地区变化较为明显。(4)国土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多重因素驱动,各因素对不同空间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存在差异。应充分考虑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定位,加强国土空间分类管理,协调国土空间格局各驱动因素,以期为新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区”空间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格局演变 驱动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核算及时空变异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晶晶 王静 +2 位作者 戴建旺 翟天林 李泽慧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61,共14页
在核算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均衡度的基础上,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与供需均衡度时空变化的共变趋势,采用相关分析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度各类国土空间对均衡度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及生... 在核算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均衡度的基础上,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与供需均衡度时空变化的共变趋势,采用相关分析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度各类国土空间对均衡度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差异明显。下游和中上游沿河县域生活生产用地密集分布且2000—2015年增幅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增加与耕地和林地的分布一致,需求增加与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分布一致。(2)均衡度的时空变异受到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不同均衡度水平下国土空间对均衡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区域差异显著。(3)根据对均衡度产生影响的国土空间不同,不同区域应合理布局用地和发展政策以促进生态系统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均衡度 时空变化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我国国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任务与对策 被引量:7
4
作者 肖金成 董红燕 李瑞鹏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0,共7页
我国国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产业布局为起点,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过程;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和陆海一体化,形成绿色低碳、空间优化的国土空间布局,其基本思路是更加注重高效、协调、可持续的... 我国国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产业布局为起点,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过程;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和陆海一体化,形成绿色低碳、空间优化的国土空间布局,其基本思路是更加注重高效、协调、可持续的优化配置国土资源,处理好集聚与分散、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经济格局;重点任务是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海洋发展空间、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等,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我国国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科技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及提升三大功能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陆海统筹 国土空间格局
下载PDF
乌审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雨 杨光 +2 位作者 韩雪莹 刘峰 白翠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9,共9页
以乌审旗1996-2020年5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ENVI5.3.1与ArcMap软件为平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及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96-2020年乌审旗... 以乌审旗1996-2020年5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ENVI5.3.1与ArcMap软件为平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及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96-2020年乌审旗土地利用类型中沙地面积显著减少(-854.89 km^(2)),主要转移为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与年变化率最大的均为林地,分别为310.29%和12.41%。2)土地利用率呈稳步上升趋势,呈现高度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乌审旗北部多为土地利用程度的低值集聚区,南部多为土地利用程度的高值集聚区。3)1996-2020年间,盐碱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草地迁移距离最小,沙地与盐碱地和耕地同向迁移,与林地、草地反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审旗 土地利用 土地演变 土地空间格局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以瑞安市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林乃发 戎奕 +1 位作者 黄志豪 吕统华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7期132-133,共2页
在长期无约束、无限制的人类开发行为下,人地和谐共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而构建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便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评估过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体系的基奠,文章以优化瑞安市国土空间格局为最... 在长期无约束、无限制的人类开发行为下,人地和谐共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而构建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便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评估过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体系的基奠,文章以优化瑞安市国土空间格局为最终目标,基于农业生产保障、建设发展潜力、生态屏障约束三方面的辨析,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特色化发展为主要导向,进行三生适宜区的划分与界定,旨在为构建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三生功能 空间适宜性评价 瑞安市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江西省安远县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冲 张景 +3 位作者 彭博 王继龙 于俊杰 吴佳瑜 《华北地质》 2023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础,根据安远县资源环境禀赋特征,选取生态、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区位等7个方面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以单项要素评价为基础开展集成评价,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 以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础,根据安远县资源环境禀赋特征,选取生态、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区位等7个方面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以单项要素评价为基础开展集成评价,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结果显示:安远县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于生态保护重要性高级区和较高级区,占比共计79.2%;部分生态保护区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0.95%的现状耕地处于农业生产不适宜区;7.50%现状建设用地处于建设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可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三条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评价 资源环境禀赋条件 国土空间格局 三区三线 安远县
下载PDF
多尺度视角下超大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欣 钱竞 赖权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第11期41-47,共7页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实现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求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提出把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集约高效与宜居适度、要素落实与布局协调的三大关;进而以广东省...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实现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求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提出把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集约高效与宜居适度、要素落实与布局协调的三大关;进而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提出超大型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探索形成“三阶段四层次”的全过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国土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多尺度 深圳市
下载PDF
基于资源价值量提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靳晓雯 何鸿飞 张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6-53,共8页
建立基于资源价值格局的国土空间优化机制是我国实现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与难点问题。文中采用InVEST模型等方法评估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而评估自然资源价值量,以此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建立基于资源价值格局的国土空间优化机制是我国实现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与难点问题。文中采用InVEST模型等方法评估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而评估自然资源价值量,以此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无论是基础框架还是核算方法,均可借鉴生态价值理论,在传统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基础上扩充核算指标。2)建立自然资源实物量到价值量的转化关系,将实物量与价值量之间的转化过程予以分析,可较为精确的评估自然资源价值。3)以自然资源高价值区域为土地用途转变的限制性图层,以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自然资源价值为综合效益参数,可以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以自然资源价值量为基础构建“实物量核算-价值量转化-格局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探索建立“格局-过程”的耦合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空间规划 价值核算 国土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方法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叶菁 谢巧巧 谭宁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2-271,共10页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 为揭示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特征,探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方法,该文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在市域范围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利用三维魔方法设计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联模型,结合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评价单元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为0.233 8,位于梁子镇,最小值为0.050 9,位于临江乡。受到资源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条件影响,研究区生态承载力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湖一带,北部相对较低,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土空间格局划为城市经济核心区、城市经济拓展区、农业生产区、生态功能涵养区四大功能区域和一类禁止开发区域,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 生态承载力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状态空间法 三维魔方法 鄂州市
下载PDF
耦合FLUS和Markov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方法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旭东 姚尧 +1 位作者 任书良 史绪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FLUS和Markov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拟合框架,创新性地引入房价指标表征社会经济属性,以深圳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小栅格尺度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基础地理、路网河网、感兴趣点等多源空间变量,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耦合FLUS和Markov方法相较于传统CA模型(RFA-CA和Logistic-CA)精度更高(FoM=0.22),能更准确地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多情景土地利用格局制图结果验证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控制线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本文拟合框架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参考价值;医院、娱乐场所等的基础设施和公交、路网密度等的基础交通比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大,到海岸线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深圳内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及精细制图结果,可为城市区域规划和空间格局模拟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快速发展中城市 土地利用格局 马尔可夫模型 未来土地利用模型 情景设置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生态地质安全视角下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12
作者 湛睿 钟爱城 +2 位作者 游经纬 霍科成 侯旗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营造生态地质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可以补充和支撑“双评价”内容,同时能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依据。本文以益阳市中心城区...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营造生态地质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可以补充和支撑“双评价”内容,同时能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和依据。本文以益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一套益阳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平台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基于研究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优、良、中、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市域空间的主导功能分区,并划分了6类土地利用综合区:经济优化发展区(34.27 km^(2))、综合发展区(22.97 km^(2))、经济承接发展区(43.01 km^(2))、工业主产区(25 km^(2))、生态重点保护区(24.12 km^(2))和生态限制发展区(558.12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适宜性评价 益阳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基于灾后重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优化--以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慧霞 饶胜 +2 位作者 牟雪洁 黄琦 王睿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在GIS支持下,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 在GIS支持下,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1)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占区域总面积的80.6%,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修复;2)生态农业发展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3.4%,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3)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6.0%,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灾区 国土空间优化 生态保护区 生态农业发展区 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
下载PDF
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 被引量:69
14
作者 王根绪 刘进其 陈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 在黑河流域选择两个典型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的对比研究,利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定量表征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不同空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异特征,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区域绿洲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5年来两个对比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形成了显著的绿洲沿河流的溯源迁移和以基于下游老绿洲的渐进性绿洲外围拓展两种不同模式,前者导致流域水资源过度集中消耗于流域上游和源区,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急剧减少,在35年间下游荒漠化土地增加了85.1%,灌溉绿洲萎缩了25.5%;后者则不同,水资源利用量的空间配置在区域下游具有小幅度集中,区域绿洲系统整体的稳定性较高。从流域整体的水土相互关系出发,合理规划干旱内陆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空间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绿洲稳定性 水资源空间分配 影响评价 对比分析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地理图形信息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平 卢珊 +1 位作者 杨桄 刘湘南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3-99,共7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分形理论 ,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 ,抽象归纳了土地利用斑块及其空间格局的描述参数 (包括分维数、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等 ) ,并对其进行了测量 .分析表明 :土地利用图斑的几何形状与土地...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分形理论 ,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 ,抽象归纳了土地利用斑块及其空间格局的描述参数 (包括分维数、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等 ) ,并对其进行了测量 .分析表明 :土地利用图斑的几何形状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格局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利用图斑的几何形状特点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信息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GIS技术 形状指数 长岭县 土地利用图斑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土地利用格局景观指数算法与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家福 王平 +2 位作者 李京 徐捷 刘湘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土地利用斑块的形态和空间格局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图形特征的时空演化可以看作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该文以吉林省长岭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得到研究区1991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 土地利用斑块的形态和空间格局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图形特征的时空演化可以看作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该文以吉林省长岭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得到研究区1991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多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土地利用斑块形态和格局信息,分析近圆指数、方形指数、分维数、分离度等指标及其地学机制。研究表明,受人类干扰强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大,分维数较小,分离度较大;而受人类干扰弱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小,分维数较大,分离度较小。通过图形信息角度进一步发掘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完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化过程描述与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信息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GIS 长岭县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杜国明 张继心 +2 位作者 于凤荣 孙晓兵 春香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4-801,共8页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分散再聚集于两大平原区域的变化特征,新增耕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建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作应继续以土地整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和目标,大力推动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协同发展,切实提升耕地整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新增耕地 时空特征 县域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城市化地区和其他功能区碳排放现状——黑黔粤案例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选择其中的城市化地区(重点/优化开发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现状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化地区所承载的城市(镇)化任务是十分不同的:优化开发区应以稳定和疏解人口为主...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选择其中的城市化地区(重点/优化开发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现状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化地区所承载的城市(镇)化任务是十分不同的:优化开发区应以稳定和疏解人口为主,争取尽早达到排放峰值并下降;重点开发区应是承接非城市化地区人口(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或发展粗放的问题,进一步吸纳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可能受限。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产业低碳化转型是重点开发区承担新型城市(镇)化任务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 低碳发展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逻辑导向分析——以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为例
19
作者 韦水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5期70-73,共4页
结合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经验,分析欠发达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逻辑导向。研究发现,以资源环境底线管控为基础,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统筹城乡建设布局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整体协... 结合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经验,分析欠发达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逻辑导向。研究发现,以资源环境底线管控为基础,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统筹城乡建设布局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整体协调为发展目标,构建宜居宜业特色农业小城镇为结果的规划逻辑导向,可以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国土空间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保护的多维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规划逻辑导向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的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蕾 韩维峥 孙丽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9-226,共8页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态屏障因子的景观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区域包括景观生态风险相对较高地区和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2类;②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中部等地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5%和1.74%;③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是引入生态屏障因子后景观生态风险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岭县与农安县交界地带,约占总面积的1/4。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加强景观生态风险管控、推进薄弱地区生态建设2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策略,助推长春经济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和相关生态规划提供较为可行的思路,并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安全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长春经济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