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二醛酶I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隋龙 郭奇桑 +3 位作者 张箴波 金鸿雁 郁茵华 丰有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白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LO-Ⅰ的活性.GLO-Ⅰ小分子RNA(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l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GLO-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22/29),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GLO-Ⅰ活性(分别为1.1、0.8 IU/mg)较弱,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92.3 IU/m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lRNA后,其GLO-Ⅰ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5±0.06,低于阴性对照(转染与目的基因无关的siRNA)的0.9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GLO-Ⅰ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38±±0.06,低于阴性对照的0.94±0.1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RNA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仅加转染试剂)比较明显降低(P=0.028);其细胞凋亡率为(6.7±0.8)%,高于阴性对照的(1.2±0.4)%和空白对照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异常升高.抑制GLO-Ⅰ基因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增殖 细胞调亡
原文传递
乙二醛酶Ⅰ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廖志敏 符家武 刘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0-574,共5页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病例和50名对照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9.3%、42.7%和48.0%,对照组分别是14.0%、47.7%和38.3%;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0.7%和69.3%,对照组分别是37.8%和62.2%;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6.877,P=0.032;等位基因:x2=6.842,P=0.009).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A、A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52.0%、42.0%和6.0%,对照组分别是60.0%、33.7%和6.3%;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73.0%和27.0%,对照组分别是76.8%和23.2%;两组rs113053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A-T和T-T单倍体型(rs1130534-rs1049346)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3%、39.0%,x2=4.733,P=0.030;分别为27.0%、23.2%,x2=5.699,P=0.017).病例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ann-Whitney U=911.5,P=0.020).结论 GLO1基因rs10493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CI易患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谷氨酸棒杆菌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3
作者 郝成伟 李贺丹 +1 位作者 张献 徐大庆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59,共6页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乳酰谷胱甘...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lac,并将之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8a-lac。然后,使用IpTG诱导E.coli BL21(DE3)/pET-28a-lac表达重组蛋白Lac。SDS-PAGE试验结果表明:重组Lac蛋白在大肠杆菌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其分子量约为14 kDa。最后对重组Lac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活性检测及酶学特性分析。应用His-tag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溶液浓度为604.9μg/mL;活性检测显示重组Lac蛋白能催化丙酮醛和谷胱甘肽生成S-D-乳酰谷胱甘肽,表明谷氨酸棒杆菌lac基因是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酶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7,金属离子K^+和Ca^(2+)对其活性略有增强作用,Ba^(2+)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Zn^(2+)、Mg^(2+)和Fe^(2+)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和Mn^(2+)几乎完全抑制其活性,酶反应米氏常数K_m值为0.223 2 m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0.025 mmol/(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状杆菌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表达 酶活分析
下载PDF
乙二醛酶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吴景程 宋佳 +1 位作者 李晓华 彭永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1(GLO1)基因的A419C和C-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Taqman探针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不伴DN患者(NDN组)174例、DN患者(DN组)221例及24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GLO1基因A419C...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1(GLO1)基因的A419C和C-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Taqman探针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不伴DN患者(NDN组)174例、DN患者(DN组)221例及24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GLO1基因A419C和C-7T多态性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DN组C-7T位点CC基因型者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DN组(P〈0.05,P〈0.01)。②A419C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CC基因型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12-3.75),P〈0.0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GLO1C-7T多态性与DN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