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势雄兔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的改变 被引量:42
1
作者 罗丰年 张汗承 +2 位作者 孙叙清 周祖嬚 戴青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8-461,T005,共5页
目的 观察去势后雄兔眼表及泪膜的变化 ,评价雄激素对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16只雄兔随机分为去势 (实验 )及对照两组 ,每组 8只。实验组分别于去势前和去势后1、2、3、4周、2及 3个月行S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br... 目的 观察去势后雄兔眼表及泪膜的变化 ,评价雄激素对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16只雄兔随机分为去势 (实验 )及对照两组 ,每组 8只。实验组分别于去势前和去势后1、2、3、4周、2及 3个月行S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break uptime ,BUT)及虎红染色检测 ;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实验组手术前、后血清睾酮水平 ,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3个月后处死两组兔 ,取其泪腺、Harder腺、结膜、角膜及角膜缘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S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 (t=9 0 32 ,P <0 0 1;t=4 747,P <0 0 1)。虎红染色 :实验组为阳性 ,对照组为阴性。实验组术后血清睾酮水平 (4 5 2± 0 81)nmol/L明显低于术前(19 76± 1 5 3)nmol/L(t=2 2 2 90 ,P <0 0 1)。病理学观察 ,实验兔泪腺上皮细胞胞浆萎缩扁平 ,腺腔扩大 ,腺泡泡状黏液消失 ,PAS染色阳性物质减少 ,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 ,角膜上皮及角膜缘干细胞形态学上无明显改变。结论 去势后雄兔睾酮水平明显低下 ,泪腺上皮细胞萎缩 ,腺泡泡状黏液物质消失及结膜杯状细胞减少 ,导致泪液分泌的质和量改变及泪膜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类 泪器 病理学 泪液分泌 泪膜稳定性
原文传递
泪道栓塞术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学民 张君 王薇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SmartPLUG泪道栓子治疗顽固性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7月至2004年10月于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就诊的43例(72只眼)使用人工泪液疗效不理想的顽固干眼患者采用新型SmartPLUG泪道栓子进行泪道栓塞术治疗,分别于术前3d及术... 目的探讨新型SmartPLUG泪道栓子治疗顽固性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7月至2004年10月于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就诊的43例(72只眼)使用人工泪液疗效不理想的顽固干眼患者采用新型SmartPLUG泪道栓子进行泪道栓塞术治疗,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周、3个月针对干眼症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STⅠ)及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IC),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调查问卷中,干眼患者最多的主诉是干涩、异物感、视疲劳、眼红。术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与术前相比,37例(62只眼)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消失,下睑缘明显有泪河线形成。与术前相比,BUT和STⅠ明显增加和延长,结膜细胞印记学检查显示患者的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现象有一定减轻。结论使用SmartPLUG泪道栓子进行泪道栓塞术可以明显改善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眼球表面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 栓塞 治疗性 角结膜炎 干燥性 干眼症
原文传递
密蒙花提取物对去势雄兔干眼症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彭清华 姚小磊 +1 位作者 吴权龙 陈梅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1-1019,共9页
目的观察密蒙花提取物对雄兔去势所致干眼症的预防作用,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抗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干眼症的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日本大耳白雄兔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治疗组(C、D、E),每组6只,对B、C、D、E组行去... 目的观察密蒙花提取物对雄兔去势所致干眼症的预防作用,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抗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干眼症的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日本大耳白雄兔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治疗组(C、D、E),每组6只,对B、C、D、E组行去势术建立动物模型,对C、D、E组分别以密蒙花提取物1倍剂量和2倍剂量以及染料木黄酮连续灌胃1个月,对全部实验兔行SchirmerI试验,对兔泪腺组织中炎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FasL、Bax、bcl-2进行检测,电镜观察显微结构变化。各组SIT测量值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如不满足t检验的使用条件则使用符号秩和检验;SIT各组间治疗后比较,以治疗前测量值为协变量,使用协方差分析。各组炎性因子TGF—β1、IL-1β、TNF-α平均A值的比较,凋亡相关基因蛋白Fas、FasL、Bax、bcl-2平均A值和凋亡细胞数量的比较,使用多元方差分析。结果C、D、E组Schirmer I试验测量值明显高于B组(P〈0.01),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IL-1β、TNF-α、Fas、FasL、Bax表达明显低于B组而TGF-β1、bc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1),电镜示C、D、E组显微结构明显改善。以上检测结果C、D组均明显优于E组(P〈0.05)。结论密蒙花提取物对于雄激素水平所致兔干眼症有良好的实验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中主要成分黄酮类物质拟雄激素效应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从而可调节泪腺局部炎性反应、抑制泪腺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病 泪器 中草药 密蒙花 黄酮类
原文传递
泪腺上皮性肿瘤261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建波 李彬 +3 位作者 孙宪丽 李辽青 史季桐 安裕志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0-224,共5页
目的 研究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 2 6 1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 2 73份石蜡切片标本 ,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探讨不同类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目的 研究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 2 6 1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 2 73份石蜡切片标本 ,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探讨不同类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 泪腺上皮性肿瘤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多形性腺瘤 (混合瘤 ) (6 2 .3% )、泪腺囊腺癌 (2 2 .3% )、多形性腺癌 (8.8% )及泪腺腺癌 (4.0 % )等。术后复发 12例 ,总复发率为 4 .6 % ;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1.5 %。结论 泪腺上皮性肿瘤死亡率较低 ,但复发率较高。应根据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决定治疗用药和术后处理 ,而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上皮性肿瘤 组织病理学 病理类型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慢性睑缘炎与蒸发过强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颖 张文华 潘志强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睑缘炎与蒸发过强性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诊断为慢性睑缘炎患者41例(82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观察其外眼情况,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T)、泪膜破裂时间(BUT)... 目的探讨慢性睑缘炎与蒸发过强性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诊断为慢性睑缘炎患者41例(82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观察其外眼情况,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泪液镜分析以及睑板腺分泌物的细菌学和药敏试验。选择同期门诊青光眼、白内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的患者30例(60只眼)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其睑板腺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且对比两组细菌种类和药敏情况。结果41例(82只眼)慢性睑缘炎患者中,30只眼(36.6%)ST<10mm,56只眼(68.3%)BUT<10s,46只眼(56.1%)泪液镜分级3级以上。两组睑板腺分泌物中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棒状杆菌。两组细菌阳性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睑缘炎是导致蒸发过强性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炎 干眼病 泪器
原文传递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附12例报告) 被引量:19
6
作者 易明望 罗红 黎家国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87-88,共2页
本文分析了12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重点讨论了手术中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寻找及支撑物的留置。认为伤后时间短、创面新鲜,最好采用表面麻醉不致组织肿胀、泪小管断端距泪小点距离近的情况下用直观法较易发现断端(占75%),采用硬膜... 本文分析了12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重点讨论了手术中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寻找及支撑物的留置。认为伤后时间短、创面新鲜,最好采用表面麻醉不致组织肿胀、泪小管断端距泪小点距离近的情况下用直观法较易发现断端(占75%),采用硬膜外麻醉塑料导管作支撑物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损伤 外科手术 吻合术
原文传递
急性结膜炎痊愈后泪膜的变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挺 陈家祺 +2 位作者 刘祖国 王玉娟 王涛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结膜炎痊愈后泪膜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经常规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的急性结膜炎连续患者56例(73只眼),并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的因素,分别于痊愈后3、7、14、21、30d行泪膜破裂时间(B... 目的探讨急性结膜炎痊愈后泪膜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经常规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的急性结膜炎连续患者56例(73只眼),并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的因素,分别于痊愈后3、7、14、21、30d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T)及泪河高度测量,并与未发病眼对照比较。结果未发病眼BUT为14.72s,痊愈后第3、7、14、21天,BUT分别为5.23、5.11、7.84、10.26s(P=0.012、0.018、0.032、0.028),第30天,BUT为12.74s(P=0.122)。未发病眼FL评分为2.26,痊愈后第3、30天,FL评分分别为3.02、3.53(P=0.063、0.074),第7、14、21天,FL评分分别为6.23、7.92、6.37(P=0.017、0.008、0.024)。未发病眼ST为16.30mm,痊愈后第3、7、21天,ST分别为9.39、11.48、21.24mm(P=0.025、0.040、0.012),第14、30天,ST分别为13.85、17.40mm(P=0.082、0.104)。未发病眼泪河高度为0.62mm,痊愈后第3、7、14天,泪河高度分别为0.39、0.32、0.44mm(P=0.008、0.015、0.037),第21、30天,泪河高度分别为0.53、0.58mm(P=0.120、0.182)。结论急性结膜炎痊愈后可出现泪膜不稳定和暂时性干眼症;治疗急性结膜炎时充分考虑药物对泪膜的副作用,减少不必要用药可预防干眼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泪器 干眼病
原文传递
翼状胬肉上皮鳞状化生与泪膜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董诺 吴护平 +2 位作者 李程 李炜 刘祖国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2-427,共6页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眼表上皮的异常改变及泪膜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对15例(1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前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眼表上皮的异常改变及泪膜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对15例(1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前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K10、K14、K19、MUC5AC、K16、Ki67和P6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结膜对照。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正常结膜上皮无表达的K10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吸光度(A)值为2017.51±2114.3。翼状胬肉上皮中K19的A值下降至3727.86±2544.73,MUC5AC下降至2080.48±2340.17,K14增强至6027.5±1058.32,与正常结膜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61,3.538,-6.151;P〈0.05)。增殖指标Ki67、P63和K16的A值分别为881.67±517.96、4247.96±2009.38和4455.62±2699.44。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在常值范围内,泪液BUT平均值为(11.8±4.5)S,较术前的(5.6±2.9)s显著延长(t=-4.222,P〈0.05)。结论翼状胬肉上皮异常分化,以眼表上皮鳞状化生伴随增殖为主,破坏泪膜稳定,从而影响患者眼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上皮细胞 化生 泪器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Clinical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silicone intubations in repairing lacerations of canaliculus 被引量:16
9
作者 潘晓晶 Alex Mao +2 位作者 赵桂秋 孟旭霞 杨珊珊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3期173-176,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onepassage, double-passage and circular canalicular intubations in repairing lacerations of canaliculus. Methods: Atotal of 109 eyes in 109 cases ofcanalicular lacera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onepassage, double-passage and circular canalicular intubations in repairing lacerations of canaliculus. Methods: Atotal of 109 eyes in 109 cases ofcanalicular laceration were repaired with three types of silicone intubations, among which 23 with one-passage canalicular intubation, 51 with double-passage canalicular intubation, and 35 with circular canalicular intubation. The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was 12-15 months. Results: The wound/junction of the lacrimal canaliculi was ruptured in 5 cases (9.80%) of the double-passage group, 3 cases (8.57%) of the circular group, and 8 cases (34.78%) of the one-passage group. The rupture incidence of the one-pass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 χ^2=9.416, P〈0.01). During the inmbation, canaliculitis was observed in 12 cases (23.53%) of the double-passage group, while only 3 cases (8.57%) in the circular group and 8 cases (34.78%) in the one-passage group. The circular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canaliculiti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 χ^2=6.095, P〈0.05). After extubation 6 months after laceration repair, the lacrimal passage remained patent with canalicular irrigation in 46 cases (90.20%) in the double-passage group, 30 cases (85.71%) in the circular group and 15 cases (65.22%) in the one-passage group.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analicular patency in the one-pass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 χ^2=7.390, P〈0.05). Conclusions: Circular canalicular intubation is more stable and has less surgical complications than the doublepassage and one-passage canalicular intubations. It is also more effective clinically 12-15 months after laceratio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rimal apparatus INTUBATION Wounds and injuries
原文传递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对泪腺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永哲 鲜军舫 +3 位作者 杨本涛 郭健 王新艳 宋丽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在泪腺肿瘤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4月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泪腺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6例、女37例...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在泪腺肿瘤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4月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泪腺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6例、女37例,年龄14-81(44±15)岁,均行MR常规及DWI检查,测量病变实性部分感兴趣区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73例患者共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组,恶性肿瘤进一步分为上皮性及非上皮性恶性肿瘤两组,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DC值之间的差异;以泪腺不同良恶性肿瘤及不同恶性肿瘤的ADC值作为临界点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诊断阈值,分别评价其诊断效能。 结果 73例病例,单侧病变69例、双侧病变4例,共77个病灶。41个泪腺良性肿瘤和36个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6±0.16)和(0.90±0.3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9,P<0.01)。24个上皮性恶性肿瘤和12个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8±0.18)和(0.54±0.09)×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8,P<0.01)。以77个泪腺肿瘤性病变的ADC值作为临界点判断良恶性并绘制ROC,AUC为0.940,以ADC=1.275×10^-3 mm^2/s为诊断阈值预测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4.4%(34/36),特异度为82.9%(34/41),准确度为88.3%(68/77)。以36个泪腺恶性肿瘤的ADC值作为临界点判断上皮性和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并绘制ROC,AUC为1.0,以ADC=0.736×10^-3 mm^2/s为诊断阈值预测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100%(12/12),特异度为100%(24/24),准确度为100%(36/36)。 结论 DWI的ADC值对泪腺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 磁共振成像 肿瘤
原文传递
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对实验性干眼症大鼠泪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3
11
作者 彭清华 姚小磊 +2 位作者 吴权龙 谭涵宇 张菁蓉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对去势所致干眼症大鼠泪腺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治疗组(简称治疗... 目的:通过检测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对去势所致干眼症大鼠泪腺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行双侧去势术建立大鼠干眼症模型。治疗组大鼠用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滴眼治疗,每次1滴,每天3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用生理盐水滴眼。分别于治疗1、2和3个月后每组处死5只,取材用于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泪腺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并计数凋亡细胞数量。结果:治疗组治疗1、2和3个月后,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Bax表达阳性的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可显著抑制雄激素水平降低后大鼠干眼症的发生,抑制泪腺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切除术 干眼病 泪器 细胞凋亡 密蒙花 滴眼剂 大鼠
下载PDF
小梁切除手术对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璐希 刘伟 季建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小梁切除术仍是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其手术区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标志。但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其术眼的泪膜成分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术眼的眼表结... 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小梁切除术仍是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其手术区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标志。但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其术眼的泪膜成分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术眼的眼表结构和舒适度改变,甚至发生干眼症。多数研究者认为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损害与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术后滤过泡隆起度高或形成薄壁无血管的滤过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泪器 水疱
原文传递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懿 杨华 +2 位作者 杨晓钊 郑璇 王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中隔偏曲 慢性泪囊炎 疗效 泪器 外科学
下载PDF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东润 史学锋 +2 位作者 孙丰源 赵红 金燕娇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天津市眼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良性淋巴上皮病变9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性、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良性淋巴... 目的探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天津市眼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良性淋巴上皮病变9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性、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中以女性、双眼发病者居多,表现为泪腺区无痛性肿大,口干,伴有不同程度的唾液腺肿大或唾液腺肿块切除病史。CT检查均表现为泪腺区边界清楚的均一性密度增高影。超声检查显示泪腺区边界清楚、内回声均匀的椭圆形占位。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或2个疗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3例患者因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泪腺区肿物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治疗后随访无复发。结论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首次治疗时可行糖皮质激素冲击。对于药物治疗欠敏感或临床诊断困难者可行手术切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ULICZ病 泪器 涎腺 糖皮质激素类
原文传递
纤维蛋白胶封闭泪道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邸新 赵宇丹 +1 位作者 刘玉哲 姚涛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下泪点注入封闭泪道治疗干眼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30只眼)顽固干眼患者行裂隙灯下自下泪点注入纤维蛋白胶0.1ml,以部分性封闭泪道,分别于治疗前3天及治疗后3天、1周、2周、3周行干眼问卷评分、角膜...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下泪点注入封闭泪道治疗干眼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30只眼)顽固干眼患者行裂隙灯下自下泪点注入纤维蛋白胶0.1ml,以部分性封闭泪道,分别于治疗前3天及治疗后3天、1周、2周、3周行干眼问卷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Ⅰ试验(STI)检查,记录结果。结果:治疗后1周内所有患者干眼相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裂隙灯检查泪河高度均较术前提高,1周后所有患者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BUT和STI检查结果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和增加。3周复诊时,大部分患者症状有所反复,BUT和STI检查结果再次下降,下泪点进针冲洗泪道均通畅。结论:使用纤维蛋白胶下泪点注入封闭泪道的治疗方法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眼球表面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患者经济负担轻,且治疗后2-3周时泪道可自行通畅,治疗可逆。纤维蛋白胶封闭泪道可作为替代可降解型泪道栓子用于干眼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干眼症 泪器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静止期泪膜改变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辉 刘祖国 +6 位作者 李炜 张梅 刘靖 陈文生 董诺 瞿杨洛娃 耿志鑫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HSK)静止期患者泪膜稳定性变化。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定期就诊的24例单眼患病的HSK静止期患者,行双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测试和泪...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HSK)静止期患者泪膜稳定性变化。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定期就诊的24例单眼患病的HSK静止期患者,行双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测试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调查其干眼主观症状。同期取2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行SIT与BUT检查。对正常对照者及BUT≤5s的患眼进行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观察。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临床资料的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及组间差异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结果91.7%HSK静止期患者(22/24例)出现至少1项干眼相关症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K静止期患者双眼SIT均降低[正常组(16.2±3.2)mm/5min,患眼(10.4±7.8)mm/5min,对侧眼(11.2±8.8)mm/5min;对照与患病眼,U=135.0,P〈0.001;对照与对侧眼,U=155.0,P=0.001],BUT缩短[正常组(12.1±0.7)s,患眼(4.3±3.3)s,对侧眼(9.2±4.4)s;对照与患病眼,U=28.0,P〈0.001;对照与对侧眼,U=114.0,P〈0.001]。HSK患眼与对侧眼SI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73.0,P=0.757);BU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0.0,P〈0.001)。HSK患眼中58.3%(14/24例)SIT≤10mm/5min,95.8%(23/24例)BUT≤10s;而在对侧眼其比例分别为58.3%(14/24例)及70.8%(17/24例)。激光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12例泪膜异常的HSK静止期患眼的中央角膜表层上皮细胞明显增大伴细胞核高反光,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降低,且出现明显的神经纤维串珠样改变等。结论HSK静止期患者多存在泪膜改变,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泪膜功能异常者出现与干眼类似的角膜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疱疹性 干眼综合征 泪器 显微镜检查 共焦
原文传递
改良近穹窿部结膜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左进彩 王斗 高苗苗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近穹窿部结膜(Parks)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斜视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改良Parks组30例。对照组采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 目的:观察改良近穹窿部结膜(Parks)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斜视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改良Parks组30例。对照组采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改良Parks组采用改良Parks切口。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斜视角度,并进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评估疗效,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改良Parks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分别为(9.16±1.74)s、(7.51±1.36)mm/5 min,对照组分别为(7.57±1.45)s、(6.05±1.14)mm/5 min,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缩短,泪液分泌量均减少,改良Parks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45、4.506,均 P<0.05)。术前,两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斜视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改良Parks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斜视角度分别为(5.14±1.51)分、(10.68±1.75)PD,对照组分别为(6.25±1.73)分、(15.95±2.14)PD,两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上升,斜视角度均下降,改良Parks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斜视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48、10442,均 P<0.05)。改良Parks组总有效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80.0%(24/3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30)]、不适率[53.3%(16/30)]均低于对照组[13.3%(4/30)、80.0%(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4.286、4.800,均 P<0.05)。 结论:改良Parks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更好的斜视角度改善效果,同时有利于保护泪膜功能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不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眼外科手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形成结构 泪器 眼泪 显微镜检查 荧光 随机对照试验 儿童
原文传递
泪道栓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干眼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睿 周行涛 +2 位作者 于志强 钱宜珊 汪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研究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栓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的23例(46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且术前伴有轻到中度干眼患者,术后应用VisiPlug泪道栓进行泪道栓塞。分别于准分子激光术前、泪道栓塞术前、栓... 目的研究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栓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的23例(46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且术前伴有轻到中度干眼患者,术后应用VisiPlug泪道栓进行泪道栓塞。分别于准分子激光术前、泪道栓塞术前、栓塞术后2周及3个月,针对干眼症状及泪道栓使用舒适度进行问卷调查,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干眼症状明显加重,SⅠt和BUT明显下降;泪道栓塞术后患者干眼症状明显减轻,SⅠt和BUT明显增加和延长,人工泪液使用频次下降;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随访期间除1只眼栓塞术后1d泪道栓脱落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VisiPlug泪道栓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增加眼表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缓解干眼症状,替代人工泪液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 栓塞 治疗性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干眼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对泪腺脱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宁燕 齐鑫 +2 位作者 贾卉 施小茹 张冬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泪腺脱垂在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中的表现,提高对泪腺脱垂的影像学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泪腺脱垂患者的高分辨率CT(层厚0.6mm)图像,并应用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定位,得出CT诊断要点。结果:6例患者中5例... 目的:探讨泪腺脱垂在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中的表现,提高对泪腺脱垂的影像学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泪腺脱垂患者的高分辨率CT(层厚0.6mm)图像,并应用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定位,得出CT诊断要点。结果:6例患者中5例为双侧泪腺脱垂。所有患者的HRCT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均表现为泪腺窝空虚,泪腺不同程度突出于相应层面眶缘,致外上眼睑肿胀。结论: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对泪腺脱垂具有较好的诊断及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 脱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Efficiency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dified pigtail probe in anastomosing lacerated lacrimal canaliculus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涛 赵桂秋 +3 位作者 李英兰 杨珊珊 张凌云 吴媛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2期87-91,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cessity of modific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igtail probe and evaluate its efficiency and therapeutic effect in searching the nasal cut ends and anastomosing the lacerated lacrimal ca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cessity of modific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igtail probe and evaluate its efficiency and therapeutic effect in searching the nasal cut ends and anastomosing the lacerated lacrimal canaliculus.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including 87 eyes) suffering from canalicular lacera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41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pigtail probes (Group A) and 46 with modified pigtail probes (Group B).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cerated canaliculi, the traditional pigtail probe and the modified pigtail probe were used respectively to seek for the nasal cut ends of lacerated lacrimal canaliculi.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TM) silicone tube with diameter of 0.95 mm was intubated as a stent for 4-6 months. The surgical outcom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fter stent removal. Results: In Group B, the primary success rate of searching the nasal cut ends of lacerated lacrimal canaliculi was 93.48% (43/46) and the final success rate was 97.83% (45/46). No false passage formed in Group B. Statistical sig- 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as the primary success rates of searching the nasal cut ends ( x^2 = 10.522, P〈0.01) and the false passage forming rates were concerned ( x^2=4.704, P〈0.05), whereas no sig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 the final success rates were concerned ( x^2=0.007, P〉0.05). The mean time of searching the nasal cut ends of lacerated lacrimal canaliculi in Group B was (5.02±2.73) minutes and the mean time of operation was (33.90±4.84) minutes, and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t1=9.779, t2=10.700, P〈0.01). The cure rate of Group B was 95.65%, though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Z=-1.007, P〉0.05). Totally, 2 patients (2.30%) were found to be absent of common canaliculus and underwent bicanalicular nasal intubation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igtail 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ERATIONS INTUBATION lacrimal apparatus Anastomosis surgic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