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中耳炎并迷路瘘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天宇 王正敏 +1 位作者 迟放鲁 李树峰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89例(89耳)的手术资料,其中伴乳突切除的开放鼓室成形术77耳,其中Ⅰ期重建中耳传音结构65耳,改良乳突根治术12耳。结果术后听力提...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89例(89耳)的手术资料,其中伴乳突切除的开放鼓室成形术77耳,其中Ⅰ期重建中耳传音结构65耳,改良乳突根治术12耳。结果术后听力提高50耳,其中气骨导差缩小<20dB28耳,21~40dB22耳,骨导改善11耳;听力下降32耳,全聋11耳中,术后全聋4耳,骨导下降8耳。术后有眩晕发作的34耳,术后随访眩晕均消失或改善。胆脂瘤母质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彻底清除,清除后有蓝线状或清亮淋巴液漏出。结论中耳乳突手术中应高度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清除瘘口胆脂瘤母质应在手术最后阶段进行。冠状位CT显示水平半规管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迷路瘘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威 袁艺昕 +3 位作者 孙鹏程 陈婷 班莫璐 刘友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6-2013-06期间收治的24例(24耳)经手术证实的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瘘管试验及颞骨CT扫描,并比较两者诊断...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6-2013-06期间收治的24例(24耳)经手术证实的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瘘管试验及颞骨CT扫描,并比较两者诊断迷路瘘管的阳性率。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乳突根治术,术中均一期对瘘口处的病变组织进行清理,Ⅰ型、Ⅱ型瘘管取颞肌筋膜或乳突骨膜覆盖封闭瘘口,Ⅲ型瘘管以筋膜行半规管阻塞术。比较瘘管分型对患者术前、术后听力的影响。结果: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发生率为2.93%,术中发现23例瘘管位于水平半规管,1例位于后半规管。颞骨CT扫描阳性率为41.66%,瘘管试验阳性率为37.5%,2种方法对迷路瘘管的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瘘管分型对于患者术后听觉变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同时利用瘘管试验及CT扫描可能会提高迷路瘘管的诊断准确率,但试验结果阴性时并不可靠,术中探查所见是确诊迷路瘘管最重要的依据。应根据瘘管的分型、大小、患者听力以及术者的经验来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慢性中耳炎 诊断 手术
原文传递
反复发作性眩晕豚鼠前庭内侧核毒蕈碱受体M2、M3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饶秀丽 尹时华 +2 位作者 侯涛 朱子昂 龙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4-680,共7页
目的制造豚鼠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模型,观察不同时程豚鼠前庭内侧核(MVN)毒蕈碱受体M2、M3亚型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前庭代偿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成年实验用豚鼠88只,并随机分配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单侧迷路损毁组,40只)... 目的制造豚鼠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模型,观察不同时程豚鼠前庭内侧核(MVN)毒蕈碱受体M2、M3亚型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前庭代偿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成年实验用豚鼠88只,并随机分配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单侧迷路损毁组,40只)、C组(迷路瘘管+耳镜鼓气组,40只)。B、C组手术后,依据豚鼠所需不同存活时间(术后1天、3天、1周、2周、3周)随机选取8只,A组作为对照组存活3周。所有豚鼠灌流后取脑干,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前庭内侧核毒蕈碱受体M2、M3亚型的表达变化,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B、C组术后均可导致双侧MVN区毒蕈碱受体M2、M3亚型表达减少,术后1天表达最少,术后3天至术后7天表达有逐渐增加趋势,术后7天时B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达无差异,而C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到术后2周,C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达无差异。B、C组术后各时期(术后2周前)相比,C组的表达弱于B组。各组对侧的变化趋势和术侧相同。结论1.豚鼠MVN存在毒蕈碱受体M2、M3亚型,且M3受体的表达可能不及M2受体的丰富。它们可能在前庭代偿的早期促进了前庭代偿的正常进行。2.前庭代偿除胆碱能系统参与外,可能还涉及到其他神经递质或化学物质的参与。3.进一步证明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性眩晕模型的造模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发作性眩晕 迷路瘘管 前庭代偿 前庭内侧核 毒蕈碱受体 豚鼠
下载PDF
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诊治体会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国钧 刘学军 +2 位作者 高金建 倪丽艳 黄加云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8例(18耳)并发迷路瘘管的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有眩晕发作史10例(55.6%)。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的10例患者中,有9例(90%)术前诊断有瘘...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8例(18耳)并发迷路瘘管的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有眩晕发作史10例(55.6%)。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的10例患者中,有9例(90%)术前诊断有瘘管。术前并发面瘫1例。所有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中均对瘘口处的病变组织进行清理,然后用筋膜覆盖瘘口,再填骨粉加固,筋膜外覆。结果除术前1例和术后1例因耳廓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致全聋外,其余16例术后骨导好转2例、下降3例、无明显变化11例。术后14例出现眩晕,随访3个月内,13例眩晕消失或改善,1例半年后好转。合并面瘫者,术后3个月恢复,无新增面瘫病例。结论中耳炎乳突手术中应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颞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在术前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术中及术后预防细菌感染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耳炎 迷路瘘管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吕宏光 翟立群 王慧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1718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在各型中耳炎中发生率最高,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眩晕症状 半规管 慢性中耳炎 肋软骨 胆脂瘤型 一期修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手术治疗 并发
下载PDF
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韩亮 吴贤敏 +2 位作者 陈晓云 方练 黄益灯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行中耳胆脂瘤手术患者658例,其中并发迷路瘘管52例(7.9%),收集其术前临床表现、纯音听阈结果、影像学表现,术中探查所见及处理方式,术后...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住院行中耳胆脂瘤手术患者658例,其中并发迷路瘘管52例(7.9%),收集其术前临床表现、纯音听阈结果、影像学表现,术中探查所见及处理方式,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迷路瘘管患者术前有眩晕症状32例(61.5%),周围性面瘫2例(House-Brackman分级分别为3级和4级),薄层颞骨CT扫描发现迷路瘘管29例(55.8%),29例CT确诊瘘管患者行瘘管试验,阳性为20例。术中探查发现外半规管瘘49例,上半规管瘘2例,后半规管1例。术中探查所见面神经骨管缺损30例。参照Dornhoffer的分型标准,52例中瘘管Ⅰ型20例,Ⅱ型22例,Ⅲ型10例,Ⅰ型和Ⅱ型患者行自体骨粉+颞肌筋膜瘘口修补术,Ⅲ型瘘管行颞肌筋膜半规管堵塞+瘘管内置入软骨+颞肌筋膜及自体骨粉瘘口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乳突根治术,术后的骨导听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Ⅰ=72.50,PⅠ=0.816,ZⅡ=59.00,PⅡ=0.147,ZⅢ=10.00,PⅢ=0.260,Z总=364.00,P总=0.188)。23例患者行鼓室成形术,术后气骨导差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Z=-3.879,P<0.001)。术前2例面瘫患者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为2级。结论迷路瘘管为中耳胆脂瘤常见并发症,外半规管为好发位置,中耳胆脂瘤患者出现眩晕症状首先要考虑迷路瘘管可能,颞骨薄层CT及瘘管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但是很大一部分病史不典型、检查阴性患者术中仔细探查可以确诊,术中确诊迷路瘘管后,应先处理鼓室、乳突的病变,最后处理瘘管,对于Ⅱ型和Ⅲ型迷路瘘管,高倍显微镜下仔细完整清理瘘管内的肉芽及胆脂瘤组织,瘘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快速行瘘口封闭,可以保存或改善现有的骨导听力,对于有条件行听力重建的患者,术后可以改善患者气骨导差,提高患者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中耳炎 迷路瘘管 并发症
下载PDF
半规管多平面重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崔凤玉 孙晓卫 +2 位作者 丁元萍 窦芬芬 张建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半规管多平面重组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正常79耳,病变93耳)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扫描,正常耳比较轴位、重组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emicircular canal multi-planar ... 目的:探讨半规管多平面重组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正常79耳,病变93耳)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扫描,正常耳比较轴位、重组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emicircular ca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图像整体显示半规管的形态和结构情况,比较3种图像对各半规管全程显示率,寻找显示各半规管全程的最佳方法;病变耳分别在轴位、重组冠状位及s-MPR观察各半规管破坏情况,术中探查并详细记录各半规管破坏情况,并与术前CT图像比较。结果:正常耳:轴位仅部分能显示外半规管全程,显示率为86.7%,上半规管、后半规管不能全程显示;重组冠状位各个半规管全程均不能完整显示;s-MPR对各半规管全程在同一层面上显示率分别是:上半规管为92.45%,外半规管为100%,后半规管为97.58%;病变耳:8耳发生迷路瘘管,轴位、重组冠状位显示外半规管瘘分别为5耳和4耳、二者均显示上半规管瘘1耳;s-MPR显示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术中探查见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结论:s-MPR可完整显示各半规管全程,明确瘘管发生的具体位置,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规管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中耳炎 迷路瘘管
下载PDF
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初步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吴雅琴 殷善开 +2 位作者 时海波 周慧群 倪凌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56-1057,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分析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资料,均为水平半规管瘘管,瘘管直径大于2mm,骨性半规管破坏,其中Ⅱ型10例,Ⅲ型2例。术中清理胆脂瘤基质和瘘管周围的炎性病变组织后,用颞肌填塞瘘管两端骨性管腔,表面再以骨粉生物胶混合物覆盖。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消除了眩晕,术后气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迷路瘘管能有效消除眩晕而保存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胆脂瘤 半规管阻塞
下载PDF
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和迟发性膜迷路积水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林锋 吴倩如 +1 位作者 张毅博 戴春富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0-672,共3页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layed endolymphatic hydrops,DEH)是引起眩晕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不受重视容易误诊其他眩晕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容易误诊的眩晕患者。患者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然而其眩晕为发作性眩晕,不能用迷路瘘管...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layed endolymphatic hydrops,DEH)是引起眩晕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不受重视容易误诊其他眩晕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容易误诊的眩晕患者。患者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然而其眩晕为发作性眩晕,不能用迷路瘘管导致迷路炎作为解释,怀疑合并有膜迷路积水可能,并经内耳MRI钆造影证实为膜迷路积水。首次报道了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和DEH的病例,经手术切除胆脂瘤同期行三半规管阻塞,术后随访2年内未再发作眩晕。对眩晕疾病的诊断,细致的眩晕病史询问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 迷路瘘管 中耳胆脂瘤 内耳MRI钆造影 膜迷路积水
原文传递
耳源性迷路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
10
作者 鲁兆毅 谢宇非 +4 位作者 王宇 宋为明 辛颖 栾宁 潘滔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研究耳源性迷路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41耳)耳源性迷路炎手术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并进行Dornhoffer JL分型,手术均一期彻底清除病变并修补... 目的研究耳源性迷路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41耳)耳源性迷路炎手术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并进行Dornhoffer JL分型,手术均一期彻底清除病变并修补迷路缺损,术后对眩晕及听力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特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后处理及预后,比较不同分类下各组间特征的差异。结果41耳中20耳术前存在眩晕,纯音测听示传导性听力下降16耳、混合性听力下降18耳、全聋7耳,颞骨HRCT迷路缺损检出率90.2%。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20耳,局限性迷路炎7耳,浆液性迷路炎7耳,化脓性迷路炎7耳。其中40耳术中发现迷路缺损存在,迷路破坏部位最常见于外半规管(39耳),11耳存在多个部位同时受累;Dornhoffer JL分型包括Ⅰ型15耳、Ⅱ型19耳、Ⅲ型6耳。术后眩晕发生率70.7%(29/41),眩晕中位时间4天,均在1月内缓解。行鼓室成形术的31耳中18耳复查纯音测听,术后听力保留率88.9%(16/18),2耳术后全聋。不同迷路炎类型的临床表现及Dornhoffer JL分型差异具有显著性(F=14.583,F=21.711及χ^(2)=16.622,P<0.05)。不同Dornhoffer JL分型的部分临床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2.720及χ^(2)=12.616,P<0.05),术后眩晕发生率差异亦具有显著性(χ^(2)=5.678,P<0.05)。结论耳源性迷路炎多数由中耳胆脂瘤或者炎症引起。术中恰当处理病变,包括最后处理迷路缺损原则,一期彻底清理病变、修补迷路缺损,避免膜迷路损伤。多数病例预后良好,骨导听力多数情况下能够保留,眩晕症状短期内能够消失。Dornhoffer JL分型对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炎 迷路瘘管 眩晕 手术
下载PDF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敬淳 龚桃根 +1 位作者 柯朝阳 刘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的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经手术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乳突根治术,术中一期清除瘘管... 目的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经手术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乳突根治术,术中一期清除瘘管处胆脂瘤及肉芽,Ⅰ型、Ⅱ型瘘管取双层颞肌筋膜覆盖封闭瘘口,Ⅲ型瘘管行半规管阻塞术。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发生率为8.2%(38/464),术中发现瘘管全部位于水平半规管,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干耳,眩晕未再发作,干耳后平均骨导听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迷路瘘管的确诊有赖于手术中发现证实;只要术中精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方法修补瘘管,一期彻底清除瘘管处病变可以同时有效地保存耳蜗功能;对于病变广泛的Ⅲ型瘘管,半规管阻塞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胆脂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范崇盛 郭洁 徐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术,1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次根治术。结果全部患者一期...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术,1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次根治术。结果全部患者一期修复瘘管,术后随访眩晕症状明显改善。纯音测听平均骨导阈值(0.5、1、2、4 kHz),12例术后听力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例术后听力有轻度下降,平均下降15 dB以上。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高度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手术时应彻底清除瘘管区病变、修补瘘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胆脂瘤型 迷路瘘管 眩晕
下载PD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labyrinthine fistulae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被引量:1
13
作者 YANG Juan-mei CHI Fang-lu +2 位作者 HAN Zhao HUANG Yi-bo LI Yi-k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16-2119,共4页
Background Labyrinthine fistula (LF) is a very common clinical complication mainly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degree LF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aggravates neuros... Background Labyrinthine fistula (LF) is a very common clinical complication mainly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degree LF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aggravates neurosensory hearing loss (NSHL) and what is the degree of the hearing loss caused by LF were still under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LF degree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age distribution, disease duration and hearing loss degree for cholesteatomatous patients. Methods The files of 143 patients with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ere selected and reviewed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LF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estruction of labyrinth. Sixty-five patients without LF were randomly chosen for control. Then,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labyrinthine fistulae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holesteatomatous patients with LF were older and suffered longer disease duration than those without LF. Hearing loss is severe with high frequencies both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LF. Moreover, inner ear impairment is correlative with the degree of destruction in labyrinth, and more severe destruction in labyrinth follow the more severe symptoms correlative with inner ear impairment. Conclusion Sur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as early as possible for these cholesteatomatous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yrinthine fistula neurosensory hearing loss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原文传递
迷路瘘管反复发作性眩晕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饶秀丽 尹时华 +2 位作者 侯涛 朱子昂 龙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 建立豚鼠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模型,用于后续探讨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前庭代偿机制。方法选取成年实验用豚鼠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侧迷路破坏组,B组为迷路瘘管+术耳鼓气耳镜鼓气组,C组为单纯迷路瘘管组。三组... 目的 建立豚鼠迷路瘘管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眩晕模型,用于后续探讨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前庭代偿机制。方法选取成年实验用豚鼠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侧迷路破坏组,B组为迷路瘘管+术耳鼓气耳镜鼓气组,C组为单纯迷路瘘管组。三组分别进行手术,动物苏醒出现单侧前庭功能紊乱症状后(以此记为术后零时),A、C组作为对照组不做处理,B组用鼓气耳镜适当的增加患耳外耳道内的压力,每天1次。分别于术后0h、24h、48h、1w、2w、3w等不同时间段记录三组动物的失衡症状即自发性眼震频率、头偏斜及失衡行为评分。结果 通过对动物自发性眼震、头偏斜及失衡行为评分的定量观察,可知同一时间段(除Oh外)各失衡症状B组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同组内自发性眼震、头偏斜和失衡行为评分在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有差异,各时间段失衡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直至消失,B组减轻程度不及其他两组。至术后48h,三组均已无自发性眼震,B组用鼓气耳镜给术耳外耳道适当鼓气仍可出现(5~6次/15秒)的眼震,其他两组无。至术后2w,A、C两组各失衡症状均已不存在,B组仍存在头偏斜等失衡症状,用鼓气耳镜给术耳外耳道适当鼓气仍可出现(5~6次/15秒)的眼震。这种现象直到术后3w还存在。结论 1.制造迷路瘘管并且用鼓气耳镜适当增加术耳外耳道压力方法可建立眩晕动物模型;2.本实验建立的眩晕动物模型通过诱发眩晕可反复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发作性眩晕 迷路瘘管 前庭代偿 豚鼠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多平面重组对迷路瘘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丽 孙晓卫 丁元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对半规管的显示能力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正常79耳,病变9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HRCT扫描,正常耳行轴位、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MPR)图像整体显...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对半规管的显示能力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正常79耳,病变9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HRCT扫描,正常耳行轴位、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MPR)图像整体显示半规管的形态和结构情况;病变耳观察各半规管的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耳轴位仅部分能显示外半规管全程(仅显示外半规管68耳),冠状位各个半规管全程均不能完整显示,s-MPR可分别在同一层面上显示各半规管全程(上半规管73耳,外半规管79耳,后半规管77耳)。病变耳轴位显示外半规管瘘5耳,冠状位显示外半规管瘘4耳,两者均显示1耳上半规管瘘;s-MPR显示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手术探查见外半规管破坏6耳,上半规管破坏2耳。结论:s-MPR可以完整显示各半规管全程,对迷路瘘管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迷路瘘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区永康 许耀东 +2 位作者 刘翔 郭晓娟 郑亿庆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46-346,334,共2页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耳),全部病例行一期修复瘘管,其中行单纯筋膜修复9耳,行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11耳。结果术后随访1~10年,单...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耳),全部病例行一期修复瘘管,其中行单纯筋膜修复9耳,行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11耳。结果术后随访1~10年,单纯筋膜修复术后转动头部仍有眩晕者2耳,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者术后无眩晕发生。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清除病灶后可以一期修复,用自体骨粉加筋膜修复迷路瘘管是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慢性中耳炎 迷路瘘管 手术
下载PDF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20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连军 邱建华 +2 位作者 乔莉 黄维国 王锦玲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98-299,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999年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45 0例的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行乳突根治术。结果 :45 0例中并发迷路瘘管 2 0例 (4 .4% ) ,18例 (90 % )有...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999年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45 0例的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行乳突根治术。结果 :45 0例中并发迷路瘘管 2 0例 (4 .4% ) ,18例 (90 % )有主观听力下降 ,13例 (6 5 % )有眩晕史。 9例 (4 5 % )瘘管试验阳性。患耳全聋 2例 ,患耳纯音测听骨导平均听阈≤ 30 d B 11例 ,31~ 5 0 d B 3例 ,≥ 5 1d B 4例。瘘管试验阳性患者患耳听力较瘘管试验阴性者差 (P <0 .0 1)。 CT检查的 9例中 ,2例发现迷路瘘管。术中发现 18例 (90 % )为胆脂瘤性中耳炎 ,2例 (10 % )为骨疡型中耳炎 ,瘘管均发生在外半规管。结论 :迷路瘘管术前尚无可靠的诊断方法 ,最可靠的方法是在手术中探查。对迷路瘘管区的处理应视瘘管的大小、部位、病变性质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乳突根治术
原文传递
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术后听力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岳波 王曦 +5 位作者 陈晓栋 石公羽 梁昆 赵昱 陈阳 邱建华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5耳)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1耳)患者随访术后听力情况。结果21例(21耳)术后随访纯音测听3个月~5年,12例平均骨导阈...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5耳)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1耳)患者随访术后听力情况。结果21例(21耳)术后随访纯音测听3个月~5年,12例平均骨导阈值(0.5、1、2,N4kHz)与术前差别小于5dBHL,较术前听力提高者3例,较术前下降者5例,1例于术后3个月成功植入人工耳蜗。21例患者中11例行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其手术前后骨气导各频率间(0.5、1、2、4~118kHz)听力阈值未见明显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的术后骨导听力阈值无明显变化,有条件者仍可行鼓室成形术保存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 迷路瘘管 鼓室成形术 中耳胆脂瘤
下载PDF
迷路瘘管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明辉 秦兆冰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592-593,共2页
目的:探讨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23例(6.6%)患者中,15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根治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21例干耳,22例眩晕消失,术后... 目的:探讨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管23例(6.6%)患者中,15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6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2例行乳突再根治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21例干耳,22例眩晕消失,术后平均骨导听力无明显变化。结论:胆脂瘤中耳炎常并发迷路瘘管,术前尚无可靠确诊方法,颞骨高分辨CT对较大瘘管检出率高,最后确诊靠手术探查;对瘘管区病变的处理应彻底清除病变,修补瘘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瘘管 胆脂瘤 中耳
原文传递
中耳炎伴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20
作者 王辉兵 单希征 +4 位作者 龙顺波 李健 孙勍 孙悍军 王恩彤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775-778,共4页
目的总结中耳炎伴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各种类型中耳炎患者1 217例,根据病史、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诊断为周围性眩晕106例,其中男47例,女59例,年龄13~79岁,平均(53.57... 目的总结中耳炎伴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各种类型中耳炎患者1 217例,根据病史、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诊断为周围性眩晕106例,其中男47例,女59例,年龄13~79岁,平均(53.57±14.13)岁。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评价眩晕和耳鸣的严重程度,测骨导和气导的平均阈值。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 1 217例中耳炎患者出现周围性眩晕106例(8.71%),其中中耳胆脂瘤47例(44.3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3例(31.13%),中耳炎后遗疾病12例(11.32%),分泌性中耳炎8例(7.5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3例(2.83%),特殊类型中耳炎3例(2.83%)。手术治疗99例(93.40%),保守治疗7例(6.60%),总体眩晕控制率为89.62%。治疗前传导性聋10例(9.43%),混合性聋75例(70.76%),感音神经性聋21例(19.81%)。治疗前和治疗后骨导平均听阈为(29.24±13.45)d BHL和(21.33±11.63)d BHL(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耳鸣分别为87例(82.08%)和73例(6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分级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51, P<0.01)。结论各型中耳炎均可出现前庭系统和耳蜗功能损害,表现为周围性眩晕、骨导听力下降和耳鸣等,手术和保守治疗均可改善症状,但仍有少数病例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眩晕 迷路瘘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