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ppraisement and refinement of zircon U-Pb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by LA-ICP-MS 被引量:1081
1
作者 LIU YongSheng HU ZhaoChu +4 位作者 ZONG KeQing GAO ChangGui GAO Shan XU Juan CHEN Hai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5期1535-1546,共12页
A protocol was established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zircon U-Pb ages and trace elements by LA-ICP-MS at spot sizes of 16 32 μm.This was accomplished by introducing N 2 into ICP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The... A protocol was established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zircon U-Pb ages and trace elements by LA-ICP-MS at spot sizes of 16 32 μm.This was accomplished by introducing N 2 into ICP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The obtained U-Pb ages for zircon standards GJ-1,TEMORA and SK10-2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ferred values within about 1% uncertainty (2σ) by simple external calibration against zircon standard 91500.Different data reduction softwares could yield different uncertainties for calculation of U-Pb ages.Th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gram GLITTER4.4 could apply an improper uncertainty calculation strategy,but it may yield artificial high precisions for single analyses.Our trace elemen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Si is not an ideal internal standard for zircon when calibrated against the NIST glasses.Calibration against the NIST glasses using Si as an internal standard,a systematic deviation of 10% 30% was found for most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Zr.However,the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zircon can be accurately measured by calibration against multiple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natural compositions (e.g.,BCR-2G,BHVO-2G and BIR-1G),or calibration against NIST SRM 610 and using Zr as an internal standard.Analyses of two pieces of GJ-1 demonstrate that it is relatively homogenous for most trace elements (except for 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同位素 微量元素 元素分析 ICP MS法 锆石 la 固体火箭发动机
原文传递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75
2
作者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5-610,共16页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和LaNina的响应,结果发现,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显著地影响了东亚冬、夏季风的循环。ElNino爆发前的冬季在东亚地区往往有异常强的北风;El Nino发展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弱,从而江淮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多雨,长江中游和华北地区少雨;El Nino盛期的冬季东亚地区则出现异常的南风;而El Nino衰亡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强,从而江淮地区少雨,华北、东北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多雨。La Nina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则与El Nino大致相反,但它的影响不如El Nino的影响显著。对强、弱东亚冬季风后的夏季中国降水异常的分析则表明,正是由于与El 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才导致了东亚冬季风与随后的夏季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冬季风异常不是由与El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所引起时,两者之间就缺少显著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夏季风 季风循环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被引量:142
3
作者 许武成 马劲松 王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Nio指数和SOI是表征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特征值。根据Nio3.4区指数变化,1950年以来共发生15次ElNio事件和11次LaNia事件。ElNio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持续干... Nio指数和SOI是表征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特征值。根据Nio3.4区指数变化,1950年以来共发生15次ElNio事件和11次LaNia事件。ElNio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持续干旱,中国东北地区夏、秋季降水及年降水都偏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多;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以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都比常年偏少;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东亚夏季低温,中国常出现暖冬凉夏。LaNia年则基本上相反,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干旱少雨,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和大西洋飓风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明显增多,中国汛期主要雨带偏北,易出现热夏寒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ENSO气候影响
下载PDF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量:111
4
作者 封国林 杨涵洧 +2 位作者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6,共18页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下载PDF
镧、铈对红豆杉细胞生长及紫杉醇合成与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元英进 胡国武 +3 位作者 王传贵 景莹 周永洽 申泮文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60,共5页
研究镧、铈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生长及紫杉醇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酵液中稀土浓度较高时,均能明显改变东北红豆杉细胞的生长模式,使细胞生长的延迟期与对数期缩短,平稳期消失,并于衰亡期出现生物量的周期性振荡;在细... 研究镧、铈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生长及紫杉醇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酵液中稀土浓度较高时,均能明显改变东北红豆杉细胞的生长模式,使细胞生长的延迟期与对数期缩短,平稳期消失,并于衰亡期出现生物量的周期性振荡;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加入稀土化合物能显著提高东北红豆杉细胞合成与释放紫杉醇的量;在加入稀土化合物的同时,补加碳源,有利于细胞合成紫杉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悬浮培养 红豆杉 紫杉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62
6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2 位作者 张艳军 佘敦先 夏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40,共16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5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对原有的旱涝急转指数加以改进,定义了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DWAAI),全面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5-8月)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讨论...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5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对原有的旱涝急转指数加以改进,定义了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DWAAI),全面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5-8月)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旱涝急转事件与事件发生前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改进的DWAAI综合考虑了事件前后期旱涝差异与急转快慢程度,筛选事件更加全面。(2)总体来说,自20世纪60年以来,流域内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事件频率和强度均具有逐年增长趋势。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5月和6月,且汉江水系、中游干流区间、洞庭湖水系北部和鄱阳湖水系西北部地区为事件高发区。(3)旱涝急转事件与事件发生前Nino 3.4区域海温持续异常偏低存在一定关系。在发生时间上,La Ni?a现象具有一定的先兆作用,41.04%的事件发生在La Ni?a现象衰亡期或现象结束后8个月内;在事件强度上,流域内站点的DWAAI与事件发生前第1~6个月的Nino 3.4区域海温异常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尤其是在鄱阳湖水系和中游干流区间,二者负相关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长江中下游流域 时空演变特征 la Nina
原文传递
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异常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柳艳菊 孙冷 +3 位作者 孙丞虎 王遵娅 王艳姣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6-463,共8页
本文对2011年秋季我国的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多雨区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北,阴雨日数偏多;秋雨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2011年华西秋雨异常突出表现为对2011年9月开始的... 本文对2011年秋季我国的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多雨区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北,阴雨日数偏多;秋雨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2011年华西秋雨异常突出表现为对2011年9月开始的La Nina事件响应的特征。此外,年代际的变化也可能是造成华西秋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华西秋雨 la NINA 成因分析
下载PDF
低孔渗砂岩储层基质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研究——以川中LA构造沙一段油藏为例 被引量:45
8
作者 魏小薇 谢继容 +2 位作者 唐大海 陈洪斌 谢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8-31,11,共5页
川中LA油田沙一段油藏为无边水、底水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单井测试日产原油在几吨至上百吨之间。储层具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产层段孔隙度一般在3%~6%之间,平均3.9%;渗透率集中在1.0×10-4~1.0×10-3μm2之间,平均2.64×10-4... 川中LA油田沙一段油藏为无边水、底水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单井测试日产原油在几吨至上百吨之间。储层具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产层段孔隙度一般在3%~6%之间,平均3.9%;渗透率集中在1.0×10-4~1.0×10-3μm2之间,平均2.64×10-4μm2。静态、动态资料及机理实验研究均反映出其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本文在常规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采用了核磁共振、渗流能力模拟、岩心产能模拟等实验方法,明确了该油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基质孔隙度为3%,基质渗透率为0.17×10-3μm2,为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低孔低渗储层评价也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部 侏罗纪 低孔低渗 砂岩 储集层 物性下限
下载PDF
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活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李崇银 顾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5-874,共10页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持续活动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异常,利用NCEP再分析逐日环流资料、哈德莱中心的海温资料等,从对流层北极涛动(AO)、平流层极涡(PV)...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持续活动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异常,利用NCEP再分析逐日环流资料、哈德莱中心的海温资料等,从对流层北极涛动(AO)、平流层极涡(PV)以及海温异常等几方面,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从以往多年情况来看,前期AO及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其后乌拉尔阻塞高压发生异常,然而就2008年1月的情况而言,2007~2008年冬季对流层AO和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都不能成为异常乌拉尔阻塞高压产生和偏强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关系与多年存在的长期关系相反。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则显示,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赤道太平洋的LaNin~a事件也对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活动没有明显影响;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尤其是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正异常的存在,是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持续的重要外强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阻塞高压 北极涛动 平流层极涡 la Nia 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异常
下载PDF
La Nia年冬季亚洲中高纬环流与我国南方降雪异常关系 被引量:44
10
作者 张庆云 宣守丽 彭京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关系。分析指出,La Ni~↑na气候背景下,500 hPa高度场亚洲高纬位势高度偏高易出现阻塞型,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偏强、偏北时,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偏冷(距平达-4.0℃)多雪;当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偏北,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地区,南方偏暖(距平达1.0℃)少雪。2008年1月500 hPa高度上亚洲高纬乌拉尔山阻高偏北、强度偏强(正距平中心值达120 gpm),入侵我国南方的2支偏北气流都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出现了低温(温度距平达-4.0℃)雨雪冰冻天气;分析指出,200 hPa高度场南亚地区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南方降雪多寡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Ni~↑na事件南方多雪 阻塞高压 西风急流
下载PDF
ENSO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对中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0
11
作者 赵亮 邹力 +1 位作者 王成林 尹洪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0-366,共7页
利用Nio3指数,把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夏季划分为4类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ElNio发展期和LaNia衰减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多,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ElNio衰减期和LaNia发展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 利用Nio3指数,把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夏季划分为4类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ElNio发展期和LaNia衰减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多,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ElNio衰减期和LaNia发展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往往偏多,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少。而后对这两大类中的年份分别聚类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聚类的结果反映了强弱夏季风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这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的同一位相既可能对应强东亚夏季风也可能对应弱夏季风,另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的范围而使雨带位置发生变化,东亚夏季风强弱主要使雨量多少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E1 Niüo la Niüa 聚类分析
下载PDF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prevents portal-splenic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with 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 被引量:46
12
作者 Wei Lai Shi-Chun Lu +5 位作者 Guan-Yin Li Chuan-Yun Li Ju-Shan Wu Qing-Liang Guo Meng-Long Wang Ning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6期3443-3450,共8页
AIM: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early portal or splenic vein thrombosis(PSV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rregular and regular anticoagulantion after splenectomy with 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METHODS:We retros... AIM: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early portal or splenic vein thrombosis(PSV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rregular and regular anticoagulantion after splenectomy with 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30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plenectomy with 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due to cirrhosis between April 2004 and July 2010.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group A with irregular anticoagulation and group B with regular anticoagulation,respectively.Group A(153 patients) received anticoagulant monotherapy for an undesignated time period or with aspirin or warfarin without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 irregularly.Group B(148 patients) receive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LMWH routinely within the first 5 d after surgery,followed by oral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one month regularly.The target 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 was 1.25-1.50.Platelet and PT/INR were monitored.Color Doppler imaging was performed to monitor PSVT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RESULTS:The pati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mong the patients,94 developed early postoperative mural PSVT,including 63 patients in group A(63/153,41.17%) and 31 patients in group B(31/148,20.94%).There were 50(32.67%)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27(18.24%) in group B with mural PSVT in the main trunk of portal vein.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anticoagulant and antiaggregation therapy,complete or partial thrombus dissolution achieved in 50(79.37%) in group A and 26(83.87%) in group B.CONCLUSION:Regula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VT in patients who undergo splenectomy with 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and regular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irregular anticoagulant therapy.Early and timely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imperative and feasibl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S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l vein hypertension Splenectomy withgastroesophageal devascularization Portal or splenicvein thrombosis Anticoagulation regimen Thrombo-lyric therapy
下载PDF
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贾小龙 张培群 +4 位作者 陈丽娟 高辉 朱艳峰 李威 韩荣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94,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时空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7年夏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2007年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秋季降...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的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时空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7年夏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2007年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出现了典型北多南少的分布,尤其是9月和10月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这段时期内,印缅槽偏强,高原东侧的西南季风异常活跃,加强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我国北方地区的输送,同时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高度场偏低,利于不断分裂的冷空气南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使冷暖空气主要交汇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季降水EOF第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反相的分布,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解释了我国秋季降水10%以上的方差贡献。2007年我国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都表现出了典型La Nia事件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印缅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la NINA
下载PDF
闽西南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和成因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丽娟 于津海 +3 位作者 徐夕生 谢磊 邱检生 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0-1484,共15页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小陶、古田、华家、蛟洋和姑田等单元组成。小陶、古田和华家单元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蛟洋和姑田单元是含角闪石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小陶和古田花岗岩以高 SiO_2(>71.77%)、K_2O(>4.67%)和低 CaO(<1...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小陶、古田、华家、蛟洋和姑田等单元组成。小陶、古田和华家单元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蛟洋和姑田单元是含角闪石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小陶和古田花岗岩以高 SiO_2(>71.77%)、K_2O(>4.67%)和低 CaO(<1.71%)为特征,属于弱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它们含高的 Rb、Nh、Ta、Th、U 和低的 Sr、Ba 含量;稀土(REE)含量和轻重稀土分异((La/Yb)_N)变化大,分别变化于143×10^(-6)~548×10^(-6),和3.3~26.5,Eu 亏损中等到强。姑田和蛟洋单元都以低SiO_2(62.88%~66.38%)和高 Al_2O_3(15.44%~16.51%)为特征。姑田单元的 REE 总量低而蛟洋单元的 REE 总量高,但两者的 Eu 负异常都不明显。华家单元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两组花岗岩之间。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显示小陶花岗岩形成于222±3Ma,而古田花岗岩形成于161±1Ma。小陶、古田和姑田花岗岩具有相似的^(87)Sr/^(86)Sr 初始比值(0.7089~0.7099)和ε_(Nd)(t)值(-11.1~-11.5),而且古田和小陶花岗岩的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也相似,表明它们起源于相同的源区。地球化学和 Sr-Nd-Hf 同位素指示它们的源区物质是具有1.73~1.5Ga 平均地壳存留年龄的变质沉积岩。而位于杂岩体南部的华家花岗岩显示明显高的^(87)Sr/^(86)Sr 初始比值(0.7310)和更低的ε_(Nd)(t)值(-16.4),指示它的母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壳源物质,暗示杂岩体南北基底组成可能不同。古田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而小陶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时代岩石组合以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其最可能形成于后造山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示踪 la ICPMS锆石U-Pb定年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
下载PDF
稀土元素镧对AZ91镁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裴利霞 张金山 +5 位作者 高义斌 许春香 韩富银 王红霞 赵兴国 梁伟 《铸造设备研究》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研究了稀土镧对AZ91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镧后,AZ91合金铸态晶粒细化,且Mg17Al12相减少;大部分镧与铝结合生成高熔点、高热稳定性的针状稀土相 (Al11La3 ),从而改善晶界相的分布,提高铸态宏观硬度;固溶 +时效... 研究了稀土镧对AZ91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镧后,AZ91合金铸态晶粒细化,且Mg17Al12相减少;大部分镧与铝结合生成高熔点、高热稳定性的针状稀土相 (Al11La3 ),从而改善晶界相的分布,提高铸态宏观硬度;固溶 +时效处理后,在晶界处析出片层状Mg17Al12相。随时效时间的延长,硬度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91镁合金 显微组织 宏观硬度 稀土镧 人工时效
下载PDF
东昆仑洪水川地区科科鄂阿龙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16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高景民 魏方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96,共19页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具有3组谐和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大于402Ma,为捕获围岩的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为243.9±3.0Ma(MSWD=0.94),代表该区玄武质岩浆底侵事件;第三组年龄为218.3±1.4Ma(MSWD=0.52),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Sr,低Y、Yb,高Sr/Y比值,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异常不明显,其微量元素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较低的Nb、Ta和较高的Mg#、Cr、Ni含量,高Nb/Ta比值,说明了在金红石稳定域内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了岩石圈地幔。岩体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昆仑地区在218Ma的晚三叠世时期发生了岩石圈地壳拆沉作用,它是早期俯冲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形成的加厚下地壳,在高压缺水的条件下相变为榴辉岩相并拆沉进入软流圈,部分熔融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先与岩石圈地幔反应,然后与地壳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了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科科鄂阿龙岩体 la ICP—MS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质岩 晚三叠世 地壳拆沉作用
下载PDF
共沉淀法合成稀土正磷酸盐(La,Gd)PO_4∶RE^(3+)(RE=Eu,Tb)及其真空紫外光谱特性 被引量:31
17
作者 吴雪艳 尤洪鹏 +5 位作者 曾小青 洪广言 金昌弘 卞锺洪 庾炳容 朴哲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稀土正磷酸盐荧光粉 ( La,Gd) PO4∶ RE3 +( RE=Eu,Tb) .红外光谱分析发现Gd PO4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与 La PO4一致 ,只是峰位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 ( La,Gd) PO4∶ RE3 +的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研究表明 ,Gd3 +在能量传递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稀土正磷酸盐荧光粉 ( La,Gd) PO4∶ RE3 +( RE=Eu,Tb) .红外光谱分析发现Gd PO4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与 La PO4一致 ,只是峰位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 ( La,Gd) PO4∶ RE3 +的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研究表明 ,Gd3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起中间体作用 .XPS研究揭示 ,La PO4的价带由 O2 -的 2 p能级构成 ,而 Gd PO4的价带则是由 O2 - 的 2 p能级和 Gd3 +的 4 f能级共同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合成 稀土正磷酸盐 真空紫外光谱特性 红外光谱 能量传递 X射线光电子能谱 荧光粉 等离子体平板显示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地区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18
作者 曾俊杰 郑有业 +4 位作者 齐建宏 代芳华 张刚阳 庞迎春 武彬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5-763,共9页
内蒙古固阳地区西营子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其岩石地球化学具有与adakite岩相似的特征.这些岩石的SiO2含量均大于56(57.28~66.63),Al2O3含量均大于15(15.93~18.04),MgO含量为1.14~3.47,富钠、贫钾,Na2O/K2O... 内蒙古固阳地区西营子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其岩石地球化学具有与adakite岩相似的特征.这些岩石的SiO2含量均大于56(57.28~66.63),Al2O3含量均大于15(15.93~18.04),MgO含量为1.14~3.47,富钠、贫钾,Na2O/K2O在1.16~1.97之间,Sr含量高(446~582μg/g),均大于400μg/g,Sr/Y比值为31.32~103.74,大于20~40,低Y(5.61~17.4μg/g,小于18μg/g)和Yb(0.42~2.06μg/g,仅1个样品大于1.9μg/g),具弱Eu正异常,无明显的Eu负异常;稀土元素分异强烈,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Sr具明显的正异常而Nb的负异常亦较为明显.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固阳地区埃达克质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其同位素年龄为281.9±3.1Ma(MSWD=3.3),形成于早二叠世.该地区埃达克岩的发现,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内蒙古及古亚洲洋研究中长期争论的地质问题提供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花岗岩类 古亚洲洋 la ICP MS 固阳地区
原文传递
光合细菌产生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秀艳 徐向阳 陈蔚青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6-340,共5页
从 36个光合细菌菌株中筛选出的 7株紫色非硫红假单胞菌有产 ALA能力 ,其中菌株 99- 2 8ALA产量最高 .用紫外线对菌株 99- 2 8进行诱变处理 ,筛选出产量比野生菌株高 1倍多的菌株 L- 1.对影响菌株的生长和 AL A产量的因子进行了探索 .... 从 36个光合细菌菌株中筛选出的 7株紫色非硫红假单胞菌有产 ALA能力 ,其中菌株 99- 2 8ALA产量最高 .用紫外线对菌株 99- 2 8进行诱变处理 ,筛选出产量比野生菌株高 1倍多的菌株 L- 1.对影响菌株的生长和 AL A产量的因子进行了探索 .抑制剂加入时间和加入次数对 AL A产量有显著影响 .在最佳条件下 (p H7.5 ,培养对数生长期加入 AL A脱水酶抑制剂乙酰丙酸 30 mmol,AL A生物合成前体甘氨酸 30 mmol和琥珀酸 30 mmol,30 0 0 lx光照 ) ,菌株 L - 1的 AL A产量可达 2 2 .15 mg/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5-氨基乙酰丙酸 Ala
下载PDF
前期海洋热状况异常影响2008年1月雪灾形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付建建 李双林 王彦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8-490,共13页
考察2008年1月雪灾发生前期全球海洋的热状况发现,强La Nia事件和北大西洋显著增暖是最明显特征。此外,北太平洋中部较常年偏暖,北极(特别是北欧海附近)海冰较常年显著偏少。利用合成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强La Nia事... 考察2008年1月雪灾发生前期全球海洋的热状况发现,强La Nia事件和北大西洋显著增暖是最明显特征。此外,北太平洋中部较常年偏暖,北极(特别是北欧海附近)海冰较常年显著偏少。利用合成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强La Nia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强La Nia事件能部分解释南方偏冷和降水偏多,及包括蒙古冷高压增强、青藏高原南支槽加深和西太平洋"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型在内的部分环流形势,但不能解释乌拉尔山阻塞的异常增强。模拟中等强度La Nia的影响并与强La Nia进行了比较,发现:只有当La Nia很强时,我国南方冬季偏冷、降水偏多的信号才显著;当La Nia强度只是中等时,这种信号将大为减弱。最后分析讨论了北大西洋异常增暖的影响,认为它对乌拉尔环流异常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2008年1月雪灾的形成可能是包括强La Nia事件和北大西洋增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la Ni~↑na 北大西洋增暖 大气环流模式 阻塞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