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虎军 贺跃辉 +2 位作者 江垚 黄伯云 徐南平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铝含量对其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孔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Ti-Al合金坯块发生了显著的体积膨胀;最大孔径和开孔隙率都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铝含量对其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孔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Ti-Al合金坯块发生了显著的体积膨胀;最大孔径和开孔隙率都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铝含量(质量分数)超过60%时,总孔隙率出现下降趋势;Kirkendall效应导致的钛铝元素偏扩散反应是体积膨胀和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Ti-Al金属问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膨胀行为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17
2
作者 高海燕 贺跃辉 +3 位作者 沈培智 江垚 黄伯云 徐南平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9,共5页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0℃烧结后FeAl多孔材料的孔隙度为35.3%,最大孔径为2.0μm;造孔机理是Kirkendall效应造孔、反应造孔以及粉末颗粒间隙孔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FEAL 金属间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固相扩散Cu/Al界面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耿相英 何艳玲 李世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0,84,共4页
利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Cu-Al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界面迁移过程受原子的扩散控制;温度是影响界面迁移的主要因素,保温时间是次要因素;试样烧结过程中C... 利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Cu-Al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界面迁移过程受原子的扩散控制;温度是影响界面迁移的主要因素,保温时间是次要因素;试样烧结过程中Cu/Al界面双向迁移并且向Al侧迁移的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扩散偶 扩散层 界面迁移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高温下渗铝层次外层/过渡层界面空洞带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伟 文九巴 +1 位作者 龙永强 范志康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通过高温氧化试验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渗铝钢在800℃氧化后次外层过渡层界面空洞的形态、分布和生成过程,测定空洞平均直径和深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空洞侧面常含有特殊的结晶学小平面,其可能达到的平衡形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 通过高温氧化试验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渗铝钢在800℃氧化后次外层过渡层界面空洞的形态、分布和生成过程,测定空洞平均直径和深度随氧化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空洞侧面常含有特殊的结晶学小平面,其可能达到的平衡形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合金晶粒的晶体几何;随氧化时间增加,空洞形态逐渐由圆币型向多边型演变,其分布由沿三维圆锥面立体分布转变为二维平面分布;空洞的生长可以划分为快速生长和稳定生长两阶段;空洞带深度随时间先快速增加而后保持不变。探讨了界面空洞的形成机制和空洞带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洞 界面 高温 kirkendall效应 渗铝钢
下载PDF
一种研究Cu/Al界面原子扩散Kirkendall效应的新方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耿相英 李世春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6年第6期292-294,共3页
利用铆钉法制备了Cu-Al扩散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通过分析烧结过程中销钉及销孔直径尺寸的变化,研究了Cu/Al界面原子扩散的Kirkandall效应。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范围内铜向铝中的扩散强度大于铝向铜中的扩散强度。
关键词 铆钉法 Cu-Al扩散偶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22MnB5热成形钢奥氏体化时热镀Al-10%Si镀层组织的演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袁训华 张启富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95-1503,共9页
利用SEM观察了22Mn B5钢在900℃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热镀Al-10%Si(质量分数)镀层的微观组织变化情况,利用EDS和GD-OES分析了奥氏体化后热镀Al-10%Si镀层的元素分布。结果表明,22Mn B5钢奥氏体化前,热镀Al-10%Si镀层主要由纯Al、纯Si和... 利用SEM观察了22Mn B5钢在900℃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热镀Al-10%Si(质量分数)镀层的微观组织变化情况,利用EDS和GD-OES分析了奥氏体化后热镀Al-10%Si镀层的元素分布。结果表明,22Mn B5钢奥氏体化前,热镀Al-10%Si镀层主要由纯Al、纯Si和二者共晶反应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Fe_2SiAl_7组成,在Fe_2SiAl_7和钢基体之间存在一层薄薄的由Fe2Al5和FeAl_3组成的化合物层。900℃奥氏体化后,热镀Al-10%Si镀层中的三元共晶相Al+Si+t6逐渐转变为三元Al-Fe-Si或二元Fe-Al金属间化合物。奥氏体化时间为2 min时,镀层由Fe_2SiAl_7、Fe_2Al_5和FeAl_2组成;奥氏体化时间为5 min时,镀层由FeAl_2、Fe_2SiAl_2和Fe_5SiAl_4组成;奥氏体化时间为8 min时,镀层由FeAl_2和Fe5Si Al4组成。由于Fe_2SiAl_2和镀层/钢基体界面扩散层中Al原子的扩散系数远大于Fe原子,导致从镀层向钢基体晶界及晶粒内扩散并与之反应所消耗Al原子的量远大于从钢基体扩散到镀层中的Fe原子量,从钢基体中流入到镀层中的空位数量远大于从镀层中流入到钢基体中的空位数量。原子的不平衡扩散及镀层/钢基体界面空位数量的富余使得扩散反应层与镀层的交界区域形成了Kirkendall空洞。22MnB5钢奥氏体化时,热镀Al-10%Si镀层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Al_2O_3氧化膜,镀层的高温氧化现象非常有限,热镀Al-10%Si镀层可以作为22MnB5钢热成形时的保护层。但热镀Al-10%Si镀层扩散过程中产生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因高温塑性不足而导致镀层中产生大量垂直于镀层/钢基体界面并贯穿整个镀层的微裂纹,从而影响镀层的防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MnB5热成形钢 热镀Al-10%Si镀层 扩散 金属间化合物 kirkendall效应
原文传递
Role of Kirkendall effect in diffusion processes in solids 被引量:8
7
作者 C.A.C.SEQUEIRA L.AMARAL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In the 1940s, KIRKENDALL showed that diffusion in binary solid solutions cannot be described by only one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ther, one has to consider the diffusivity of both species. His findings changed the tre... In the 1940s, KIRKENDALL showed that diffusion in binary solid solutions cannot be described by only one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ther, one has to consider the diffusivity of both species. His findings changed the treatment of diffusion data and the theory of diffusion itself. A diffusion-based framework was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behaviour of the Kirkendall plane. Nonetheless, the complexity of a multiphase diffusion zone and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during interdiffusion requires a physico-chemical approach. The interactions in binary and more complex systems are key issues from both the funda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points of view. This paper reviews the Kirkendall effect from the circumstances of its discovery to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ts understanding, with broad applicabilit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kendall effect kirkendall velocity kirkendall planes diffusion couple technique solid-state diffusion INTERDIFFUSION
下载PDF
Ti-Cu固相扩散界面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光辉 宋玉强 李世春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Ti-Cu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真空保温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界面迁移受原子扩散控制;温度、保温时间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Ti—Cu扩散偶 界面 扩散溶解层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钼酸铁纳米管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丙烯环氧化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立 马涛 +3 位作者 盛蔚 郭学锋 丁维平 陈懿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1-713,共3页
通过固相反应和Kirkendall效应制备了钼酸铁纳米管,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组成的钼酸铁纳米管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具有纳米尺度FeOx/MoO3壳核结构的前驱物可... 通过固相反应和Kirkendall效应制备了钼酸铁纳米管,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组成的钼酸铁纳米管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具有纳米尺度FeOx/MoO3壳核结构的前驱物可以在比通常低得多的温度下发生固相反应生成钼酸铁纳米管,其表面Mo物种富集,Mo与Fe的相互作用较特殊.用于丙烯选择氧化反应时其催化性能比通常的钼酸铁更好,可生成环氧丙烷,且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铁 纳米管 丙烯 环氧化 kirkendall效应 固相反应
下载PDF
Cu/Ni固相扩散界面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振亚 何艳玲 李世春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59,共4页
采用彩色金相技术对“嵌入式”Cu/Ni扩散偶真空扩散处理时的界面迁移现象进行了观测,并研究了Cu/Ni界面间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扩散偶在退火温度1123~1223K、保温时间25~150h(0.9×10^5~5.4×10^5s)的工艺条件下反应,Cu/N... 采用彩色金相技术对“嵌入式”Cu/Ni扩散偶真空扩散处理时的界面迁移现象进行了观测,并研究了Cu/Ni界面间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扩散偶在退火温度1123~1223K、保温时间25~150h(0.9×10^5~5.4×10^5s)的工艺条件下反应,Cu/Ni界面间结构由α/β转变为α/α'/β,其中α'为扩散层,实质是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Cu/Ni界面间扩散行为是Kirkendall效应的一种显现,即界面上Cu和Ni元素均发生了扩散,但主要是Cu原子向Ni层的扩散.最后在试验数据基础上发现,扩散层厚度L与退火时间t之间满足抛物线L=K(t/t0)^n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 界面迁移 扩散层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TiAl多孔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谈萍 葛渊 +2 位作者 汤慧萍 迟迟頔 朱纪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4期561-564,共4页
采用元素混合法以及反应烧结法制备了TiAl多孔材料,研究了粉末粒度、Ti:Al的原子比、压制压力、烧结温度等对TiAl多孔材料的孔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Al粉的粒度逐渐增大,TiAl多孔材料的dmax和膨胀率增大,但其孔隙度和Kgas则是... 采用元素混合法以及反应烧结法制备了TiAl多孔材料,研究了粉末粒度、Ti:Al的原子比、压制压力、烧结温度等对TiAl多孔材料的孔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Al粉的粒度逐渐增大,TiAl多孔材料的dmax和膨胀率增大,但其孔隙度和Kgas则是在Al粉粒度大于14.6μm时才随之增大。随着粗Al粉含量的降低,TiAl多孔材料的孔隙度和Kgas呈逐渐下降的趋势,dmax变化不大;而细Al粉制得的TiAl多孔材料的孔隙度和Kgas是先升到一定值后才下降。随着压制压力的增大,dmax逐渐降低,孔隙度和K气也相应减小。当烧结温度低于800℃时,TiAl多孔材料的Kgas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烧结温度高于800℃后,TiAl多孔材料的Kgas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多孔材料 透气性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晶体相场法研究Kirkendall效应诱发的相界空洞的形成和演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艳丽 卢广明 +2 位作者 胡婷婷 杨涛 陈铮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66-872,共7页
采用二元晶体相场模型研究了Kirkendall效应诱发的相界空洞的形成及扩展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取向差角较小的相界,空洞向原子迁移率高的一侧(a相)方向移动,空洞的形状由最初的平行四边形向六边形演化,空洞周围原子湮没速率大于产生速... 采用二元晶体相场模型研究了Kirkendall效应诱发的相界空洞的形成及扩展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取向差角较小的相界,空洞向原子迁移率高的一侧(a相)方向移动,空洞的形状由最初的平行四边形向六边形演化,空洞周围原子湮没速率大于产生速率,从而造成空洞扩大,空洞扩展过程中伴有相界的移动及相的长大和缩小.对于取向差角较大的相界,空洞还会沿相界方向扩展,使得空洞连通,将相界割裂开,割裂后的两侧相界呈现锯齿状.扩散过程中,体系的自由能逐渐降低.对于取向差角较小的相界,原子迁移率差值增大,自由能下降无明显差异.对于取向差角较大的相界,原子迁移率相差越大,自由能下降速率越快.随着相界取向差角的增大,自由能的下降速率逐渐增大.相界空洞的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晶体相场模型 kirkendall效应 相界 空位 kirkendall空洞
原文传递
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抗腐蚀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靓 董虹星 贺跃辉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反应过程中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体积膨胀、孔结构参数、组织形貌,以及在KOH溶液中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烧结后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反应过程中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体积膨胀、孔结构参数、组织形貌,以及在KOH溶液中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烧结后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发生了显著膨胀,最大孔径和开孔隙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到达750℃时体积膨胀受到限制,最大孔径出现下降趋势;Kirkendall效应导致的镍铝偏扩散反应是体积膨胀和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碱溶液中Ni_3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腐蚀电位偏正、质量稳定,表现出优异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NI3AL金属间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抗碱腐蚀性能
原文传递
Ca_(2)Mg_(2)Al_(28)O_(46)对水泥窑过渡带用镁质耐火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胡越 尹洪峰 +5 位作者 刘云 辛亚楼 刘宇驰 汤云 任小虎 袁蝴蝶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8-2130,共13页
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由于难于结窑皮和所用耐火材料热导率较高,窑壳外表面温度高,散热损失大。本工作以氢氧化镁、碳酸钙和煅烧α-氧化铝为原料合成出Ca_(2)Mg_(2)Al_(28)O_(46),以此为骨料和烧结镁砂制备出方镁石–尖晶石–铝酸钙耐火材... 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由于难于结窑皮和所用耐火材料热导率较高,窑壳外表面温度高,散热损失大。本工作以氢氧化镁、碳酸钙和煅烧α-氧化铝为原料合成出Ca_(2)Mg_(2)Al_(28)O_(46),以此为骨料和烧结镁砂制备出方镁石–尖晶石–铝酸钙耐火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Ca_(2)Mg_(2)Al_(28)O_(46)的添加和烧成温度对镁质耐火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 Ca_(2)Mg_(2)Al_(28)O_(46)引入到镁质耐火材料中,因烧成过程方镁石存在使Ca_(2)Mg_(2)Al_(28)O_(46)发生分解,方镁石–尖晶石–铝酸盐三元体系在高温下形成液相,借助于液相辅助Kirkendall效应形成了孔洞实现了轻量化,并且随着Ca_(2)Mg_(2)Al_(28)O_(46)加入量增加,材料显气孔率升高,体积密度、耐压强度和荷重软化温度降低;相同Ca_(2)Mg_(2)Al_(28)O_(46)加入量,降低Ca_(2)Mg_(2)Al_(28)O_(46)粒度可使上述提及性能提高。2)随着烧成温度升高,材料的显气孔率降低、体积密度增加,但耐压强度并未升高,荷重软化温度保持在1 540℃以上较高的水平,当加入10%(质量分数)、0.50~1.00 mmCa_(2)Mg_(2)Al_(28)O_(46)颗粒,材料在1 700℃烧成时荷重软化温度可达1 603℃。3) 1 350℃侵蚀实验结果表明,引入10%粒度为0.088~0.500 mm Ca_(2)Mg_(2)Al_(28)O_(46)颗粒的样品,在1 650℃烧成具有最好的抗水泥物料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镁铝氧化物 kirkendall效应 镁质耐火材料 抗水泥侵蚀 水泥窑过渡带
原文传递
ZnO多孔陶瓷的近净尺寸制备及机理
15
作者 夏尊 戎烨东 +4 位作者 李昊 董晔 于洪波 王修慧 杨金龙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50-2958,共9页
多孔陶瓷在烧结过程中会伴随着显著的收缩,导致变形或开裂,实现多孔陶瓷的近净尺寸制备是该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以氧化锌与球形锌粉为原料采用干压成型工艺制备氧化锌多孔陶瓷,该过程不使用任何有机造孔剂,材料内部的气孔来自锌与... 多孔陶瓷在烧结过程中会伴随着显著的收缩,导致变形或开裂,实现多孔陶瓷的近净尺寸制备是该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以氧化锌与球形锌粉为原料采用干压成型工艺制备氧化锌多孔陶瓷,该过程不使用任何有机造孔剂,材料内部的气孔来自锌与氧之间的Kirkendall效应。由于锌、氧原子扩散速率的差异,锌颗粒氧化空心化产生的膨胀有效地抵消了整个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得到了近净尺寸的氧化锌多孔陶瓷。研究了金属锌粉的添加量以及颗粒尺寸对材料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陶瓷的烧结线收缩率强烈依赖于金属锌粉的颗粒尺寸,当金属锌粉[50%(体积分数)]的颗粒尺寸为10μm时,多孔陶瓷的烧结线收缩率仅为-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氧化锌 kirkendall效应 氧化空心化 收缩率
原文传递
Kirkendall效应和空心纳米晶体的人工合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祖昌 杨弋涛 +1 位作者 吴旭炜 王洪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5年第3期63-68,共6页
在1946年被发现的Kirkendall效应,对科学技术引起很大的冲击,至今,仍在许多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受到关注。本文悦目瞭然地阐述Kirkendall效应和Darken分析,计算实例,空位风和反Kirkendall效应。最后,更为重要地指明,2004年发表的应用纳... 在1946年被发现的Kirkendall效应,对科学技术引起很大的冲击,至今,仍在许多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受到关注。本文悦目瞭然地阐述Kirkendall效应和Darken分析,计算实例,空位风和反Kirkendall效应。最后,更为重要地指明,2004年发表的应用纳米尺度Kirkendall效应人工合成中空纳米球方法提供了人工合成无机化合物的空心纳米晶体和纳米管的通用途径。近年来,这种具有空心结构的纳米晶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kendall效应 Darken分析 kirkendall效应 空心纳米晶体 纳米管
下载PDF
Fe_2(MoO_4)_3/MoO_3纳米棒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政 金国杰 高焕新 《工业催化》 CAS 2017年第2期37-41,共5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一维纳米结构的MoO_3纳米棒,利用MoO_3纳米棒的尺寸约束作用,以MoO_3纳米棒和铁盐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及高温焙烧下发生的固相反应,在经典Kirkendall效应影响下合成Fe_2(MoO_4)_3/MoO_3纳米棒催化剂。以空气氧化甲醇制... 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一维纳米结构的MoO_3纳米棒,利用MoO_3纳米棒的尺寸约束作用,以MoO_3纳米棒和铁盐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及高温焙烧下发生的固相反应,在经典Kirkendall效应影响下合成Fe_2(MoO_4)_3/MoO_3纳米棒催化剂。以空气氧化甲醇制甲醛为目标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Mo与Fe原子比2.2∶1制备的Fe_2(MoO_4)_3/MoO_3纳米棒催化剂催化性能较佳,甲醇转化率≥99.5%,甲醛选择性≥9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MoO3纳米棒 kirkendall效应 Fe2(MoO4)3/MoO3纳米棒催化剂
下载PDF
铜/钢爆炸焊接板浸铝铸件中铝/钢界面裂纹的形成与扩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励志峰 张新明 +2 位作者 陈健美 杨续躍 周卓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3-227,共5页
采用铜/钢爆炸复合板浸铝铸造的方法制取了铝/钢铸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铸件中铝/钢界面裂纹的形成以及这些裂纹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和拉剪测试时的扩展形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浸铝铸造后的裂纹主要存在于波侧面的Fe2Al5层中,... 采用铜/钢爆炸复合板浸铝铸造的方法制取了铝/钢铸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铸件中铝/钢界面裂纹的形成以及这些裂纹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和拉剪测试时的扩展形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浸铝铸造后的裂纹主要存在于波侧面的Fe2Al5层中,且大部分平行于波形界面。当试样经过300~600℃,30min退火空冷后,裂纹从波侧面扩展到波谷和波峰,同时在波形界面的块状FeAl3相中也出现平行于波形界面的裂纹。铝和钢的热膨胀系数有较大差异,而在界面导致残余热应力是造成界面裂纹产生和扩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铝、钢接触反应时的Kirkendall效应使Fe2Al5层中产生较多的微孔,同时也由于该中间层较厚,因此微裂纹往往在该层中产生和扩展。拉剪测试后的断口分析表明材料主要沿铝/钢波形界面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复合板 爆炸焊接 浸铝铸件 中间相 kirkendall效应 固/液反应 裂纹
下载PDF
物理真空去合金法制备微米级多孔不锈钢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俊 刘文朋 +2 位作者 任伊宾 沈明钢 杨柯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4-530,共7页
采用真空感应炉制备316L-50Mn初始合金,然后通过真空环境下Mn升华去合金制备多孔不锈钢,应用SEM、EDS和XRD等对物理真空去合金工艺方法制备的多孔不锈钢进行分析,并研究去合金过程中温度以及时间对孔的形成、发展以及孔的形貌的影响。... 采用真空感应炉制备316L-50Mn初始合金,然后通过真空环境下Mn升华去合金制备多孔不锈钢,应用SEM、EDS和XRD等对物理真空去合金工艺方法制备的多孔不锈钢进行分析,并研究去合金过程中温度以及时间对孔的形成、发展以及孔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真空去合金工艺可以制备多孔不锈钢,其孔隙率为30%~60%,孔径为0.5~3μm,多孔层深度达到15~60μm。真空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是物理真空去合金制备方法的2个关键因素,处理温度主要通过影响Mn元素挥发和体扩散速率进而影响孔的形貌,而处理时间对多孔层的深度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不锈钢 物理真空去合金 微米孔 kirkendall效应 扩散速率
原文传递
Oxidation behavior of cobalt nanoparticles studied by in situ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被引量:4
20
作者 Dejiong Zhang Chuanhong Jin +2 位作者 Z.Y.Li Ze Zhang Jixue L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775-778,共4页
The dynamics of oxidation of cobalt nanoparticles were directly revealed by in situ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Firstly,cobalt nanoparticles were oxidized to polycrystalline cobalt monoxide,then to ... The dynamics of oxidation of cobalt nanoparticles were directly revealed by in situ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Firstly,cobalt nanoparticles were oxidized to polycrystalline cobalt monoxide,then to polycrystalline tricobalt tetroxide,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with a low partial pressure.Numerous cavities(or void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oxidation,owing to the Kirkendall effect.Analysis of the oxides growth suggested that the oxidation of cobalt nanoparticles followed a parabolic rate law,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diffusion-limited kinetics.In 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llowed potential atomic oxidation pathways to be considered.The outward diffusion of cobalt atoms inside the oxide layer controlled the oxidation,and formed the hollow structure.Irradiation by the electron beam,which destroyed the sealing effect of graphite layer coated on the cobalt surface and resulted in fast oxidation rat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c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oxidations.These findings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microscopic kinetics of metal nanocrystal oxidation and knowledge of energetic electrons promoting oxidation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BALT Nanoparticle Oxidation dynamics Parabolic rate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TEM) Electron irrad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