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被引量:24
1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5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周易 李清海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HU,平均27.1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HU,平均43.3HU;实质期CT值32.9~82.4HU,平均51.7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髓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髓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髓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髓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方祖军 燕翔 +5 位作者 郑捷 杨醌 陈波 姚孟树 丁强 张元芳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探讨肾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15例肾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和病理分型,并进行病例随访。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202例(71.9%),颗粒细胞癌51例(... 目的探讨肾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15例肾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和病理分型,并进行病例随访。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202例(71.9%),颗粒细胞癌51例(18.1%),混合性腺癌15例(5.3%),乳头状腺癌7例(2.5%),集合管癌4例(1.4%),肉瘤样肾癌2例(0.7%)。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子。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混合性腺癌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7例乳头状腺癌仅1例死亡。4例集合管癌和2例肉瘤样癌均已死亡,两者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3和5.5月。结论肾癌的病理分型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乳头状腺癌预后优于其他类型肾癌;集合管癌和肉瘤样癌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病理类型 预后
下载PDF
中药土贝母对人肾细胞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笑弓 南勋义 +2 位作者 党建功 李旭 杨少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土贝母制剂对体外培养的人肾颗粒细胞癌细胞系GRC-1和裸鼠移植性人肾透明细胞癌RLC-310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癌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药物作用前后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提示土贝母可... 土贝母制剂对体外培养的人肾颗粒细胞癌细胞系GRC-1和裸鼠移植性人肾透明细胞癌RLC-310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癌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药物作用前后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提示土贝母可阻止GRC-1及RLC-310细胞由G0/G1期向S期进展,抑制DNA合成,并使DNA指数下降(P<0.01)。本研究为土贝母应用于临床治疗肾癌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贝母 肾肿瘤 细胞周期 DNA合成
下载PDF
肾肿瘤伴静脉瘤栓“301分级系统”及手术策略(附100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庆波 彭程 +24 位作者 顾良友 王保军 刘侃 杜松良 范阳 吕香君 沈诞 唐露 李新涛 史涛坪 李宏召 朱捷 郭刚 陈光富 徐阿祥 宋涛 符伟军 董隽 张磊 胡明根 肖苍松 王海屹 刘凤永 马鑫 张旭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28-332,共5页
目的:介绍肾肿瘤伴静脉瘤栓"301分级系统"以及对应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2017年8月对100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形成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提出"301分级系统"... 目的:介绍肾肿瘤伴静脉瘤栓"301分级系统"以及对应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2017年8月对100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形成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提出"301分级系统"。右肾静脉瘤栓为0级,手术策略为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左肾静脉瘤栓根据是否超过肠系膜上动脉分为0a及0b级。下腔静脉瘤栓分为四级:第一肝门以下的下腔静脉瘤栓为Ⅰ级,第一肝门以上至第二肝门Ⅱ级,第二肝门至膈肌水平为Ⅲ级,膈肌以上为Ⅳ级。按瘤栓分级不同手术策略包括是否需要术前肾动脉栓塞,是否需要翻肝、阻断肝脏血流和是否需要采用静脉转流或体外心肺循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00例肾肿瘤伴静脉瘤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7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岁(23~81岁)。按"301分级系统"分级,0(左侧0a)级40例,0b级6例,Ⅰ级32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1例。100例手术均按照"301分级系统"对应的手术策略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19例,机器人手术68例,无术中瘤栓脱落致死病例,1例出现肠道损伤,2例损伤脾脏。中位手术时间164 min(43~465 min),其中0a级为109.5 min(43~324min),0b级196 min(120~348 min),Ⅰ级170 min(76~422 min),Ⅱ级240min(130~360 min),Ⅲ级337 min(255~465 min),Ⅳ级336 min,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出血量400 ml(20~7 000 ml),0a级为100 ml(20~2 000 ml),0b级450 ml(100~3 000 ml),Ⅰ级425 ml(20~4 500 ml),Ⅱ级1 200 ml(100~4 000 ml),Ⅲ级2 600 ml(500~7 000 ml),Ⅳ级3 000 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 d(3~30 d)。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79例,乳头状细胞癌9例,其余类型12例。结论:根据"301分级系统"制定肾肿瘤伴静脉瘤栓手术策略处理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瘤栓形成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手术 分级系统
下载PDF
超选择性肾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在特殊肾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礼祥 王应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78,共2页
应用大剂量顺铂150mg/m^2经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加碘化油、明胶海绵或线环行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8例。结果:6例肿块缩小、症状缓解,2例栓塞后完整剜出肿瘤。随访2.5-5.5年,至今存活7例,死亡1例。该法安全、有... 应用大剂量顺铂150mg/m^2经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加碘化油、明胶海绵或线环行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8例。结果:6例肿块缩小、症状缓解,2例栓塞后完整剜出肿瘤。随访2.5-5.5年,至今存活7例,死亡1例。该法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保留肾组织和功能,尤其适用于孤立肾或对侧肾功能低下或丧失的肾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药物疗法 肾动脉灌注 栓塞术
原文传递
后腹腔镜技术在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元林 朱建国 +3 位作者 杨秀书 徐述雄 孙兆林 刘军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脏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5例肾癌患者施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采用全侧卧位,用4个套管针,镜下切开显露肾周筋膜背面,在肾动静脉根部分别用钛夹钳夹及丝线结扎后切断,低位切断输尿管,沿肾周筋...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脏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5例肾癌患者施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采用全侧卧位,用4个套管针,镜下切开显露肾周筋膜背面,在肾动静脉根部分别用钛夹钳夹及丝线结扎后切断,低位切断输尿管,沿肾周筋膜外完整切除肾脏及肿瘤,清扫肾门旁、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淋巴结,小切口取出肾脏。结果手术时间75~250min,平均110min;出血50~300mL,均未输血。术后恢复良好,疼痛较轻,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安全可靠,便于肾动静脉处理及淋巴结清扫,肾周筋膜外完整切除取出肾脏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可减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切除 腹腔镜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雷光武 彭光春 +2 位作者 曾纪珍 熊国强 胡小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26-628,共3页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 5 8例术前已行CT检查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者 ,比较癌细胞核DNA含量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  (1)肿瘤直径 >5 0cm者其癌细胞核DNA含量明显高于≤ 5 ...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 5 8例术前已行CT检查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者 ,比较癌细胞核DNA含量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  (1)肿瘤直径 >5 0cm者其癌细胞核DNA含量明显高于≤ 5 0cm者 (t=5 86 0 ,P <0 0 1)。 (2 )CT表现有坏死、液化、囊变 ,边界不清的肿瘤 ,其DNA含量显著高于无坏死、液化、囊变 ,边界清晰的肿瘤 (t=5 95 2 ,P <0 0 0 1)。 (3)CT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 ,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者 ,其DNA含量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未受侵犯、无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者 (t=4 90 9、4 4 6 2 ,P <0 0 0 1)。 (4)肾周脂肪是否受累 ,肿瘤强化明显或不明显 ,其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0 791、0 4 87,P >0 0 5 )。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直径 >5 0cm ,肿瘤内出现坏死、液化、囊变 ,边界不清 ,有淋巴结转移 ,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 ,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者其DNA含量明显增高 ,肿瘤生物学行为恶性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CT 癌细胞核 DNA含量
原文传递
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晓光 徐勇 +4 位作者 张淑敏 张志宏 杨阔 权昌宜 马宝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984-987,共4页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1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1例表现为腰痛不摘要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denom...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1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1例表现为腰痛不摘要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适、乏力,无其他阳性发现。6例均经B超、CT诊断为肾肿瘤。结果: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cm。病理学特点:MA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WT1(+),而EMA和CK7(-)。1例肿瘤局部出现乳头状腺癌成分。5例获随访5~24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对该肿瘤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决定对该病患者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后肾腺瘤 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海宽 赵永斌 +4 位作者 郑少斌 陈彤 毛向明 齐桓 吴容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2-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S100A4基因mRNA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方法提取31例肾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S100A4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1例配对标... 目的探讨S100A4基因mRNA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方法提取31例肾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S100A4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1例配对标本采用RT-PCR方法分别进行S100A4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肿瘤组织中S100A4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其中低分化肿瘤组病人的S100A4指数高于高分化组(7.94vs5.06,P<0.001);发生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9.61vs5.53,P<0.001);低年龄组病人(≤50岁)S100A4指数与高年龄组无明显差异(6.31vs6.66,P>0.05);肾颗粒细胞癌组与透明细胞癌组无明显差异(6.98vs6.02,P>0.05);肿瘤直径≤5cm组与>5cm组无明显差异(5.95vs6.93,P>0.05)。结论肾癌组织中S100A4基因mRNA可望作为肾细胞癌的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S100A4基因表达与肾细胞癌分化有关,癌组织S100A4mRNA测定有助于判定肿瘤的预后;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细胞癌转移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S100A4 基因表达 细胞分化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郁 聂秀 +6 位作者 卢剑 陆孝禹 卫艳予 王华 韩志惠 陈朝晖 郑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4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镜下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患者3例女性,1例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部不适和血尿,影像学检查示肾脏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肉眼...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4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镜下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患者3例女性,1例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部不适和血尿,影像学检查示肾脏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肉眼肿瘤呈囊实性结构,镜下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可呈立方状、柱状、鞋钉样;其中1例上皮成分呈苗勒管上皮分化和肠上皮分化。间质成分为梭形细胞,并可见特征性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和厚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AE1/AE3阳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患者行肾切除术,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为具有独特组织病理学特点的良性肿瘤,需要和肾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间皮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透明细胞癌的多期螺旋CT增强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何为 刘剑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分分成高、低强化区两部分,分别测量肿瘤内高、低强化区及正常肾皮质在4期扫描中的CT值并采用x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皮髓期RO内高强化区CT值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63.0 HU( 141.0 ~ 178.0 HU),低于ccRCC的CT值194.0 HU(166.5 ~235.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P=0.004).分泌期与皮髓期相比,RO内原高强化区的CT值降低70.0 HU(41.0~86.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的CT差值87.0 HU (65.0 ~1 26.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32,P =0.042).在11例嗜酸细胞腺瘤中,皮髓期显示为低强化的区域在分泌期CT值有所增加者有9例;在45例透明细胞癌中CT值增加者共2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1,P=0.036).分泌期,嗜酸细胞腺瘤内高低强化区CT差值9.0 HU(6.0~ 15.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16.0 HU(11.0~3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2,P=0.009).结论 皮髓期RO内高血供区强化程度低于ccRCC.分泌期,RO内原高强化区的对比剂退出程度不及ccRCC,原低强化区的CT值在此期多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病变内部的密度较ccRCC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素英 李灿 +2 位作者 甘华磊 孙娟娟 杨晓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9例肾脏原发性S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并结合随访资料判断其预后.结果 9例(其中7例为外院会诊病例)中...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9例肾脏原发性S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并结合随访资料判断其预后.结果 9例(其中7例为外院会诊病例)中,男性2例,女性7例(男∶女=1∶3.5[),年龄21 ~48岁(平均32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疼痛和血尿,伴或不伴有腹部肿块.肿瘤直径1 ~15 cm,平均8 cm;6例为单相型(梭形细胞型),2例为双相型,1例为低分化型.5例可见血管外皮瘤样区域,1例局部间质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AE1/AE3)、EMA、CD99、BCL-2、vimentin、calponin.分子遗传学检测:9例中8例行原位荧光杂交检测,均见SYT-SSX融合性基因.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4个月.1例术后40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13个月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5个月双肺转移;其余3例于术后分别随访13、12和6个月,尚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脏原发性SS罕见,预后较差;HE形态可呈单相型、双相型和低分化型,诊断时需与肾脏间叶源性肿瘤、肉瘤样肾细胞癌、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等鉴别;SYT-SSX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滑膜肉瘤 融合基因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浸润型肾盂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3
作者 姚伟根 孙东方 +2 位作者 杨汉卿 王鸿林 黄国来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侵犯肾实质而肾盂占位不明显的肾小管逆行浸润型。肾盂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例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侵犯肾实质而肾盂占位不明显的肾小管逆行浸润型。肾盂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例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的患肾位于右侧6例。左侧3例;8例患肾形态无明显改变,另1例患肾隐约隆起;浸润型肾盂癌病灶形态均不规则,肾盂壁与肾实质分界不清,肾窦脂肪均消失。CT平扫病灶呈等高密度5例,等或稍低密度4例;有钙化或结石3例,出血2例,肾盂内均无明显肿块;CT值17.6~31.5Hu。平均24.6Hu。CT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呈相对较低密度,CT值29.4~55.2Hu。平均39.8Hu;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CT值38.2~73.2Hu,平均51.0Hu。结论浸润型肾盂癌从肾盂壁向肾实质浸润生长,患肾肾盂、肿瘤和肾实质分界不清,占位效应不明显,病灶呈轻中度进行性持续强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浸润型肾盂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下载PDF
Splenic hamart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13
14
作者 JIA Hong-bo LI Ying-ping +8 位作者 HAN De-en LIU Yao ZHANG Bin WU De-quan CHEN Xi JIANG Ying ZHENG Long-xian DU Jin-rong JIANG Xue-ha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403-1408,共6页
Splenic hamartoma is a benign malformation composed of an anomalous mixture of normal splenic elements.1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tumor are asymptomatic and diagnosed accidentally by autopsy or sple... Splenic hamartoma is a benign malformation composed of an anomalous mixture of normal splenic elements.1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tumor are asymptomatic and diagnosed accidentally by autopsy or splenectomy. The tumor-related renal hematological and der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can be treated by removal of the tumor. Splenic hamartoma which is related to renal diseases including extra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and renal adenocarcinoma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MARTOMA splenic neoplasm kidney calculi SPLENECTOMY
原文传递
肾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钱跃卫 徐艳 +4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马恒辉 周航波 陆珍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329-331,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肾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2例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肾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3岁和63岁。临床主... 目的探讨原发于肾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2例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肾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3岁和6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肾区钝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CT检查示肾占位。组织学特征为瘤组织呈束状、波纹状排列,瘤细胞呈梭形,局部富于瘤细胞,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呈血管瘤样或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有明显的束状胶原。免疫表型:瘤细胞CD34、CD99和bcl-2(+),SMA局灶性(+);而HMB45和CD10(-)。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发生在肾极少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表型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肾脏非透明细胞癌实性肿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运练 陈颖 蔡庆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非透明细胞癌实性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非透明细胞癌实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有无包膜、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脂肪... 目的探讨肾脏非透明细胞癌实性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非透明细胞癌实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有无包膜、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脂肪,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的CT值、强化方式,有无肾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n=4)、嫌色细胞肾癌(n=1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n=12)、嗜酸性细胞腺瘤(n=6)瘤内坏死分别出现3例、4例、3例、0例;出血分别为1例、3例、2例、0例;钙化分别为0例、3例、1例、0例;出现包膜者分别为2例、6例、0例、2例;杯口征分别为3例、6例、8例、1例;中央疤痕分别为0例、2例、1例、2例;瘤内血管分别为1例、9例、9例、2例;瘤周血管扩张1例、4例、3例、2例;增强后,轻中度强化者分别为3例、4例、2例、1例;明显强化者分别为1例、9例、10例、5例;辐轮状强化分别为1例、1例、0例、0例;节段性增强反转分别为1例、1例、1例、0例。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肾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性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掌握其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肿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4cm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透明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莹莹 罗实 徐荣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6-40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径≤4 cm的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CT表现,以期提高二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少脂肪AML及45例CCRCC的CT扫描图像,包括多种CT征象、病灶各期密度值及增强程...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径≤4 cm的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CT表现,以期提高二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少脂肪AML及45例CCRCC的CT扫描图像,包括多种CT征象、病灶各期密度值及增强程度值,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少脂肪AML与CCRCC在性别、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及病灶中心定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年龄、瘤内坏死或囊变、肿瘤直径、形状、钙化、边界、皮质掀起征、强化类型及病灶与正常肾实质交角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脂肪AML病灶平扫密度高于CCRCC(P<0.05);皮质延髓期及早期排泄期肿瘤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CCRCC肿瘤增强程度值均高于少脂肪AML(P<0.05)。结论平扫密度、增强均匀性、病灶中心定位及肿瘤增强程度值对二者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肾髓质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郦秀芳 印洪林 +5 位作者 周晓军 李南云 孟奎 马秀玲 陆珍凤 贾绍昌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20-22,T005,共4页
目的 探讨肾髓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肾髓质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 ,肿瘤呈不规则实性 ,生长于肾髓质内 ;瘤细胞呈片块状弥漫... 目的 探讨肾髓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肾髓质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 ,肿瘤呈不规则实性 ,生长于肾髓质内 ;瘤细胞呈片块状弥漫分布 ,少数呈网状或巢状排列 ,细胞以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居多 ,胞浆嗜酸 ,泡状核 ,核仁明显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细胞vimentin、CK(+) ,EMA、desmin、Syn及S 10 0 (- )。结论 肾髓质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肾盏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髓质癌 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 少见肿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肾癌分期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宋东奎 娄安锋 +2 位作者 杨小明 高剑波 张永高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SCT)检查在肾癌分期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肾癌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和术后病理结果。男44例,女20例。年龄33~78岁,平均54岁。通过平扫期、皮髓期CT值及强化模式,依据2005年CUA制定标准对肾癌...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SCT)检查在肾癌分期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肾癌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和术后病理结果。男44例,女20例。年龄33~78岁,平均54岁。通过平扫期、皮髓期CT值及强化模式,依据2005年CUA制定标准对肾癌进行分期分型,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SCT检查发现透明细胞癌38例、乳头状癌14例、嫌色细胞癌12例,病理结果为透明细胞癌40例、乳头状癌16例、嫌色细胞癌8例。肾癌SCT与病理分型和分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SCT分型准确性为88%,分期准确性为89%。平扫期以CT值40HU为标准鉴别乳头状癌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79%和78%;皮髓期以CT值90HU为标准鉴别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8%、89%;均匀强化在嫌色细胞癌的比率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结论多层SCT检查诊断肾癌准确性较高,是术前评估肾癌分型和分期较理想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原文传递
跨世纪十年中国肾癌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韩苏军 王栋 +3 位作者 寿建忠 李长岭 邢念增 张思维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0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肾细胞癌(RCC)的死亡趋势。方法收集整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1998-2008年登记的RCC数据,包括RCC死亡率及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按性别及城乡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中国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RCC的死亡趋势。结果1998-2... 目的探讨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肾细胞癌(RCC)的死亡趋势。方法收集整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1998-2008年登记的RCC数据,包括RCC死亡率及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按性别及城乡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中国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RCC的死亡趋势。结果1998-2008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RCC的死亡率总体呈增长趋势,死亡率年均增长率为7.63%。男性RCC死亡率年均增长率(7.95%)略高于女性(7.13%);城市地区RCC死亡率年均增长率(6.97%)低于农村地区(7.67%)。1998-2001年,中国RCC死亡率呈现较快速增长,死亡率年均增长率为19.33%;2001年以后,RCC死亡率增长趋于放缓,2001-2008年的死亡率年均增长率降至2.98%。中国男性、女性、城市地区及农村地区RCC死亡率年均增长率在1998-2001年分别为18.09%、21.50%、18.21%和20.34%,在2001-2008年分别为3.87%、1.50%、2.49%和2.65%。结论中国RCC死亡率在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自2001年开始趋于稳定。总体上,中国RCC死亡率的增长男性略高于女性,城市地区低于农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 死亡率 数据收集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