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兜铃酸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和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苏震 徐少伟 +1 位作者 郑法雷 李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1-304,F003,F004,共6页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 (AA)对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 (HKC)转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A(5、10、2 0和 4 0mg/L)分别加入HKC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4 8h ,应用下列方法观察HKC细胞转分化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KC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 (AA)对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 (HKC)转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A(5、10、2 0和 4 0mg/L)分别加入HKC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4 8h ,应用下列方法观察HKC细胞转分化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KC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 ,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测定HKC细胞E 钙黏连蛋白和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 ,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KC细胞表达α SMA阳性百分率 ;应用Giemsa染色、TUNEL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HKC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KC细胞凋亡的百分率。结果  10mg/L的AA作用于HKC细胞 4 8h后角蛋白、E 钙黏连蛋白表达减弱 ,波形蛋白表达增强 ,HKC细胞表达α SMA阳性率 (14 .17± 0 .6 1) %比无血清对照组的 (3.5 7± 0 .5 2 ) %显著增高。 4 0mg/L的AA作用HKC细胞 4 8h后细胞凋亡 (5 3.4 % )比无血清对照组 (2 % )显著增高。 5和 2 0mg/L的AA未能引起HKC明显凋亡或转分化。结论 较低浓度 (10mg/L)的AA对HKC细胞有轻度的促转分化作用 ,较高浓度 (4 0mg/L)的AA作用 4 8h后引起多数HKC细胞凋亡 ,AA的上述作用可能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小管上皮细胞 实验研究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马兜铃酸肾病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海宽 赵永斌 +4 位作者 郑少斌 陈彤 毛向明 齐桓 吴容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2-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S100A4基因mRNA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方法提取31例肾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S100A4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1例配对标... 目的探讨S100A4基因mRNA表达与肾癌细胞分化、转移的关系。方法提取31例肾癌及正常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S100A4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1例配对标本采用RT-PCR方法分别进行S100A4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肿瘤组织中S100A4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其中低分化肿瘤组病人的S100A4指数高于高分化组(7.94vs5.06,P<0.001);发生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9.61vs5.53,P<0.001);低年龄组病人(≤50岁)S100A4指数与高年龄组无明显差异(6.31vs6.66,P>0.05);肾颗粒细胞癌组与透明细胞癌组无明显差异(6.98vs6.02,P>0.05);肿瘤直径≤5cm组与>5cm组无明显差异(5.95vs6.93,P>0.05)。结论肾癌组织中S100A4基因mRNA可望作为肾细胞癌的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S100A4基因表达与肾细胞癌分化有关,癌组织S100A4mRNA测定有助于判定肿瘤的预后;S100A4基因差异表达与肾细胞癌转移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S100A4 基因表达 细胞分化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向分化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囡 何文智 +1 位作者 王智民 任艳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多潜能干细胞,对在骨形成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MSCs在骨...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多潜能干细胞,对在骨形成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MSCs在骨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对BMSCs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作综述。BMSCs的体外扩增和成骨特性已受关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且中医药对BMSCs成骨诱导的研究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可以看出中药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主要集中于补肾药,包括单味补肾药、单味补肾药的有效成分及以补肾药为主要构成的复方,充分阐释了"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 肾精 骨向分化 中药
下载PDF
宫腔粘连中医痰凝血瘀肾虚证型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侯建峰 林芳 卢丽波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的中医证候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宫腔镜确认的IUA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检索有关IUA的中医辨证文献并总结,检索IUA中西医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并综述;将IUA患者辨证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的中医证候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宫腔镜确认的IUA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检索有关IUA的中医辨证文献并总结,检索IUA中西医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并综述;将IUA患者辨证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9例IUA患者症、舌、脉辨证以肾虚血瘀证为主,并有56.41%患者兼湿象;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综述认为IUA发病与局部黏附有关,而中医对黏附认识与痰邪有关。结论:IUA的中医辨证以痰凝血瘀肾虚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肾虚 痰凝 血瘀 辨证 证候类型
原文传递
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鸿 孙晓青 +1 位作者 丁强 张元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研究表达Fas配体 (FasL)的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 4免疫球蛋白 (CTLA 4Ig)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 ,以提高移植肾的免疫耐受性。方法 酶消化法制备睾丸支持细胞及肾细胞。取 10 6个细胞混合... 目的 研究表达Fas配体 (FasL)的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 4免疫球蛋白 (CTLA 4Ig)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 ,以提高移植肾的免疫耐受性。方法 酶消化法制备睾丸支持细胞及肾细胞。取 10 6个细胞混合移植于大鼠肾包膜下 ,实验大鼠分为 3组 :对照组 (10只 )、混合细胞移植组 (混合移植组 ,16只 )、联合CTLA 4Ig组 (CTLA组 ,10只 )。分别于术后 1、7、14、2 0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变化。术后 2 0d取出移植物 ,以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肾细胞存活状况 ;MD 2 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混合移植物灰度值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X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观察移植物中凋亡的细胞。 结果对照组无移植物存活 ;混合移植组 14只移植物存活 ,灰度值为 0 36 2± 0 0 17;CTLA组 10只移植物均存活 ,灰度值为 0 4 4 5± 0 0 2 1;混合移植组与CTLA组间灰度值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CTLA组血清IL 2水平较混合移植组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混合移植物中可见凋亡的淋巴细胞。 结论 异体肾细胞移植中 ,睾丸支持细胞与CTLA 4Ig对移植肾细胞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免疫学 塞尔托利氏细胞 抗原 分化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肾脏不典型良性肿块与肾癌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莉 彭令荣 杨俊 廖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709-711,共3页
目的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 目的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鉴别诊断 肾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补肾方药诱导BMSCs骨向分化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7
7
作者 卞玉群 李超 樊巧玲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92-694,共3页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关系密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与肾中精气一样,与人的生长壮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就单味中药及其单体、复方等不同方面探讨了补肾法对BMSCs骨向分化...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关系密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与肾中精气一样,与人的生长壮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就单味中药及其单体、复方等不同方面探讨了补肾法对BMSCs骨向分化的影响,从"以药证效"的角度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补肾复方多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虽然其可较为客观地反应中药的药效,但成分复杂,其诱导BMSCs骨向分化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②目前研究多集中于自拟方及临床效方,对经典补肾方的研究较少。③对于补肾方药促进成骨分化主要集中在检测一些成骨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素等方面,对其产生具体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积极寻找有效促进成骨的药物,为中医药现代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方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向分化
下载PDF
补肾益髓生血法AA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田晨 赵宗江 +5 位作者 张新雪 张丰丰 程明秀 王颖超 赵敬 吴志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713-716,721,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前期整体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体外培养正常大鼠造血干细胞,诱导其定向红系分化,分为空...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生血法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大鼠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JAK2/STAT5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前期整体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体外培养正常大鼠造血干细胞,诱导其定向红系分化,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司坦唑醇组(康力龙组)、益髓生血组、温肾生血组和滋肾生血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含药血清干预4d后,提取红系细胞总RNA及蛋白,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滋肾生血组JAK2、STAT5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益髓生血组和温肾生血组(P<0.05)。结论:补肾益髓生血法能够增强JAK2、STAT5的表达,可能通过影响JAK2/STAT5信号通路来促进红系细胞的分化成熟,其中滋肾生血法优于益髓生血法和温肾生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益髓生血法 再障 造血干细胞 红系分化 JAK2STAT5信号通路
下载PDF
肾脏类器官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吴杭迪 王钢(综述) 刘志红(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0-556,共7页
近年来,类器官作为区别于传统二维细胞以及模式动物的一种全新研究手段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始在肾脏疾病领域应用。本文将对近期肾脏类器官的诱导方法,模型建立及其在疾病研究、药物有效性及肾毒性检测以及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进... 近年来,类器官作为区别于传统二维细胞以及模式动物的一种全新研究手段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始在肾脏疾病领域应用。本文将对近期肾脏类器官的诱导方法,模型建立及其在疾病研究、药物有效性及肾毒性检测以及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类器官 诱导方法 应用
下载PDF
李志刚教授治疗食管癌的中医临证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天怡 李志刚 +2 位作者 谷宁 胡海瑞 毛雪杨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40-443,449,共5页
对食管癌的病因病机及典型病案进行分析,总结李志刚教授对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李志刚教授提倡健脾肺和滋肾阴以护卫正气;重视情志与肿瘤的关系,将调畅情志贯穿食管癌治疗的始终;针对食管癌痰气交阻证、痰瘀互结证、津亏热结证、正虚毒蕴... 对食管癌的病因病机及典型病案进行分析,总结李志刚教授对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李志刚教授提倡健脾肺和滋肾阴以护卫正气;重视情志与肿瘤的关系,将调畅情志贯穿食管癌治疗的始终;针对食管癌痰气交阻证、痰瘀互结证、津亏热结证、正虚毒蕴4种证型,临证配伍,活用经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健脾肺滋肾阴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从《金匮要略》气血水理论探讨肾病的病机及辨治路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映龙 张炯 《四川中医》 2019年第7期20-22,共3页
《金匮要略》的气血水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肾病的病机学范畴,拓宽了肾病的辨治路径,从而为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试从气血水理论探讨肾病的病机及辨治路径。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肾病 气血水理论 病机 辨治路径
下载PDF
肾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
12
作者 王钢 王谊晴 +1 位作者 梁菊(综述) 刘志红(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45-253,共9页
肾脏类器官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肾脏发育及肾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模型支持。肾脏类器官研究已从早期建立肾单位类器官为主,发展到输尿管胚芽/集合管类器官,从而可以更全面地模拟人类肾脏,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肾脏发育模拟,疾病模型及... 肾脏类器官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肾脏发育及肾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模型支持。肾脏类器官研究已从早期建立肾单位类器官为主,发展到输尿管胚芽/集合管类器官,从而可以更全面地模拟人类肾脏,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肾脏发育模拟,疾病模型及药物筛选领域。此外,单细胞测序、多组学联用、基因编辑、器官芯片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对肾脏类器官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入。本文将简介肾单位类器官以及输尿管胚芽/集合管类器官诱导方法、肾脏类器官细胞及结构鉴定优化、肾脏类器官的相关应用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类器官 诱导方法 疾病模型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类肾器官实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枫林 李清刚 +3 位作者 傅博 马倩 沈婉君 陈香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964-967,共4页
目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构建类肾器官。方法通过CHIR99021与FGF9两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利用BM-MSCs分化构建类肾器官。对类肾器官行免疫荧光染色,电镜观察类肾器官的结构。结果通过调... 目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构建类肾器官。方法通过CHIR99021与FGF9两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利用BM-MSCs分化构建类肾器官。对类肾器官行免疫荧光染色,电镜观察类肾器官的结构。结果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成功利用BM-MSCs分化获得类肾器官。在类肾器官中,单个肾单位分为远端小管、近端小管以及肾小球,肾小球中有足细胞和血管。结论利用BM-MSCs构建的类肾器官是极佳的肾器官模型,未来可应用于肾毒性药物筛选、疾病模型、肾支架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类肾器官 细胞分化
下载PDF
浅谈难治病从肾入手 被引量:2
14
作者 邱桥成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13期86-86,88,共2页
本文是笔者以两例真实的病例来讲述,在农村中诊病时遇到一些难治的病是如何从"肾"入手,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辨症施治。实际上也是笔者对中医"学习-临床-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辨证用方 辨症用药
下载PDF
Renal stem cell reprogramming: Prospect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被引量:1
15
作者 Elvin E Morales Rebecca A Wingert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4年第4期458-466,共9页
Stem cell therapy is a promising future enterprise for renal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nditions which affect millions worldwide and currently require patients to undergo lifelong... Stem cell therapy is a promising future enterprise for renal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nditions which affect millions worldwide and currently require patients to undergo lifelong medical treatments through dialysis and/or organ transplant. Reprogramming differentiated renal cells harvested from the patient back into a pluripotent state would decrease the risk of tissue rejection and provide a virtually unlimited supply of cel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s, making it an exciting area of current research in nephrology. Among the major hurdles that need to be overcome before stem cell therapy for the kidney can be applied in a clinical setting are ensuring the fidelity and relative safety of the reprogrammed cells, as well as achieving feasible efficiency in the reprogramming processes that are utilized. Further, improved knowledge about the genetic control of renal lineage development is vital to identifying predictable and efficient reprogramming approaches, such as the expression of key modulators or the regulation of geneactivity through small molecule mimetics. Here, we discuss several recent advances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technologies. We also explore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renal progenitor generation, and explore what these methods might me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ell-based regenerative therapies for kidney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dney Regenerati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REPROGRAMMING 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 RENAL PROGENITOR
下载PDF
T-cell ageing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Assessment and clinical relevance 被引量:2
16
作者 Ruud WJ Meijers Michiel GH Betjes +1 位作者 Carla C Baan Nicolle HR Litjens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4年第4期268-276,共9页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patients have a defec-tive T-cell-mediated immune system which is related to excessive premature ageing of the T-cell compartment. This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uremia-associated ...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patients have a defec-tive T-cell-mediated immune system which is related to excessive premature ageing of the T-cell compartment. This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uremia-associated pro-infammatory milieu, created by loss of renal func-tion. Therefore, ESRD patient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for infections, have an increased risk for virus-associated cancers, respond poorly to vaccination and have an increased risk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Three ageing parameters can be used to assess an immu-nological T-cell age. First, thymic output can be deter-mined by assessing the 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ircles-content together with CD31 expression within the na?ve T cells. Second, the telomere length of T cells and third the T-cell differentiation status are also indicators of T-cell ageing. Analyses based on these parameters in ESRD patients revealed that the immunological T-cell age is increased by on average 20 years compared to the chronological ag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KTx) the aged T-cell phenotype persists although the pro-inflammatory milieu is diminished. This might be explained by epigenetic modifcations a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level. Assessment of an immunological T-cell age could be an important tool to identify KTx recipi-ents who are at risk for allograft rejection or to prevent over-immuno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kidney transplantation T-cell ageing T-cell differentiation UREMIA
下载PDF
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鉴别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类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雅妹 郭陆英 +8 位作者 雷文华 吕军好 严芃芃 沈佳 王美芳 周芹 王慧萍 陈江华 王仁定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 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7月1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根据2017年Banff移植肾排斥反应病理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BMR组和TCMR组,后者又分为TCMRⅠ型亚组和TCMRⅡ型亚组。采用二代测序+目标区域捕获的方法检测入选者外周血浆dd-cfDN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浆dd-cfDNA和血肌酐水平对鉴别两种移植肾ABMR和TCMR的诊断价值。结果共6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入选本研究,TCMR组42例,ABMR组18例。ABMR组患者血浆dd-cfDNA百分比较TCMR组显著升高[2.33(1.19,4.30)%比0.98(0.50,1.82)%,P=0.001];ABMR组dd-cfDNA绝对值亦较TCMR组显著升高[0.94(0.60,2.27)ng/ml比0.43(0.20,0.96)ng/ml,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百分比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5%CI 0.64~0.88),阈值为1.11%,敏感性88.89%,特异性59.52%;dd-cfDNA绝对值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AUC为0.74(95%CI 0.61~0.86),阈值为0.53 ng/ml,敏感性88.89%,特异性54.76%。TCMR亚组与ABMR组血浆dd-cfDNA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TCMR两亚组间dd-cfDNA百分比及绝对值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MR组dd-cfDNA百分比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8)和TCMRⅡ型亚组(P=0.030)。ABMR组dd-cfDNA绝对值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P=0.003)。结论血浆dd-cfDNA水平检测对鉴别ABMR和TCMR两种排斥反应类型有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鉴别 诊断 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于洪 叶丽 +1 位作者 王亚妹 王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7-160,F0003,共5页
临床前研究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损害和促进肾脏修复。本文着重讨论MSCs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MSCs向缺血后肾脏靶向归巢与MSCs表达CX-CR4和CD44等趋化因子受体有关。MSCs直接分化... 临床前研究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损害和促进肾脏修复。本文着重讨论MSCs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MSCs向缺血后肾脏靶向归巢与MSCs表达CX-CR4和CD44等趋化因子受体有关。MSCs直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非MSCs促进肾脏修复的主要机制。更主要的是,MSCs将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释放微泡,发挥激活肾内细胞、促进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和抗纤维化等效应,从而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归巢 分化 旁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学琴 鲍华英 +3 位作者 陈颖 潘小勤 费莉 陈荣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 HK-2细胞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A 组);10 ng/mlTGF-β_1组(B 组);1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组(C 组);10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 HK-2细胞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A 组);10 ng/mlTGF-β_1组(B 组);1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组(C 组);10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组(D 组);10 ng/mlTGF-β_1+1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组(E 组);10 ng/ml TGF-β_1+100 ng/ml 核心蛋白聚糖组(F 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刺激因子48 h 后,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核心蛋白聚糖对 TGF-β_1诱导的 HK-2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角蛋白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 B 组与 A 组相比较,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细胞拉长呈梭形,似成纤维细胞;E 组和 F 组比 B 组梭形样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 F 组梭形样细胞减少更明显;C 组和 D组与 A 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为椭圆形;B 组与 A 组比较,波形蛋白、α-SMA mRNA 表达明显提高,角蛋白 mRNA 表达减少。B 组平均值分别为(0.828±0.297)、(0.332±0.025)、(0.075±0.040),A组平均值分别为(0.033±0.060)、(0.003±0.000)、(0.348±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组和 F 组与 B 组相比,波形蛋白、α-SMA 的表达有所下降,角蛋白的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平均值分别为 E 组(0.234±0.313)、(0.214±0.196)、(0.098±0.056),F 组(0.155±0.053)、(0.122±0.130)、(0.215±0.122)。C 组和 D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_1能诱导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核心蛋白聚糖对 TGF-β_1诱导的 HK-2细胞转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聚糖类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转化生长因子Β 肾小管近端 上皮细胞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万建新 邹臻寰 +4 位作者 许艳芳 尤丹瑜 崔炯 潘阳彬 谢鸣部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方法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方法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培养基;(2)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3)联合诱导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表皮生长因子(EGF)+骨形成蛋白(BMP.7)。诱导7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MSC,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6.8%±1.4%;CD29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6%±2.4%;而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诱导7d后,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ATRA组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单层排列;联合诱导组的大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处呈鹅卵石样排列。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为阴性;ATRA组部分细胞阳性;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TRA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7%±1.08%和47.52%+2.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8%±2.46%和36.15%±1.1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外模拟的急性肾衰竭微环境中加入ATRA可诱导MSC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联合EGF、BMP-7共同诱导能进一步促进MSC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于细胞 肾小管 上皮样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骨形成蛋白-7 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