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围岩短期蠕变效应的隧道双层初期支护变形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林霖 杨文波 +5 位作者 田浩晟 寇昊 张航 刘冲亮 杨侨伟 何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31-1742,共12页
以华丽高速东马场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单轴压缩蠕变试验与现场监测,对泥质粉砂岩短期蠕变特征与蠕变参数进行分析,探究考虑围岩短期蠕变效应与施工扰动耦合影响下的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台阶长度、第二层初期支护施作... 以华丽高速东马场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单轴压缩蠕变试验与现场监测,对泥质粉砂岩短期蠕变特征与蠕变参数进行分析,探究考虑围岩短期蠕变效应与施工扰动耦合影响下的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台阶长度、第二层初期支护施作时机与初支封闭时间对隧道支护效果的影响以及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围岩短期蠕变效应时,计算结果中拱底位移缩小了27.03%,塑性区面积缩小了16.91%;不同施工关键参数对隧道不同位置的变形控制效果存在差异;改变中台阶长度与第二层初期支护施作时机可以有效分配第一层与二层初期支护受力,初支封闭越早对支护结构受力越有利;敏感性分析结果:中台阶长度>第二层初支支护时机>初支封闭时间;可遵循“台阶增长、快支快封;台阶缩短、慢支慢封”的原则进行施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短期蠕变 三台阶法 双层初期支护 施工关键参数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大断面浅埋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2
作者 李泽钿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为了提升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总结了大断面浅埋隧道的判定方法,并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对比了台阶法、留核心土法、CD法、双侧壁法的加固效果,并从隧道进洞、超前支护、塌方处治等方面探讨了大断面浅埋... 为了提升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总结了大断面浅埋隧道的判定方法,并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对比了台阶法、留核心土法、CD法、双侧壁法的加固效果,并从隧道进洞、超前支护、塌方处治等方面探讨了大断面浅埋隧道的施工要点。同时,以双侧壁导坑法为例,计算了不同开挖高度和开挖面距离下隧道围岩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 浅埋隧道 施工要点 塌方处治 施工参数
下载PDF
隧道变形自动化监控数据校验与应用分析
3
作者 王彪 朱德勤 +4 位作者 张硕 于茜 柳飞 杨晓辉 张斌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以一新建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暗挖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规律,确定变形控制关键区域,布设自动化监测点。将自动化监测值与数值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必要时调整数值计算模... 以一新建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暗挖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规律,确定变形控制关键区域,布设自动化监测点。将自动化监测值与数值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必要时调整数值计算模型,确保无人工复测数据验证时自动化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确定监测数据可靠后,再对关键工序(如二次注浆等)既有隧道结构进行高频实时自动化监测,及时分析既有隧道变形情况,调整施工参数,从而实现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精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数据校验 数值模拟 自动化监控 关键工序 施工参数 精准控制
下载PDF
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技术及调试策划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玲 彭敏 +1 位作者 徐湘沪 邱应军 《湖南电力》 2010年第S1期1-6,共6页
介绍我国当前火电建设形势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意义和状况,对超超临界机组调试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徐州彭城电厂三期工程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特点进行科学策划并在调试阶段实现优化和创新,创造了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整套... 介绍我国当前火电建设形势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意义和状况,对超超临界机组调试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徐州彭城电厂三期工程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特点进行科学策划并在调试阶段实现优化和创新,创造了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整套启动调试时间最短的新记录。文中指出以它们达到的建设指标作为今后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参考,对超超临界机组建设和调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特点 关键技术 调试策划 建设指标
下载PDF
盾构穿越软土双圆地铁隧道的变形实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英俊 《建筑施工》 2022年第6期1318-1322,共5页
为研究新建盾构穿越软土地区运营双圆地铁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依托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云山路站—蓝天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工程,对既有双圆隧道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施工过... 为研究新建盾构穿越软土地区运营双圆地铁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依托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云山路站—蓝天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工程,对既有双圆隧道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调整,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新建14号线下穿既有地铁6号线的过程中,既有地铁双圆隧道结构隆沉控制在±2 mm内,满足施工要求,证明了施工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穿越过程中的实际施工控制参数,明确了类似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即合理设置土仓压力、盾尾注浆量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穿越 地铁双圆隧道 现场实测 关键施工控制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