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与生烃能力动态评价 被引量:43
1
作者 秦建中 申宝剑 +4 位作者 陶国亮 腾格尔 仰云峰 郑伦举 付小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72,共8页
在海相优质烃源岩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仿真地层热压模拟实验与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新技术对优质烃源岩不同成烃生物生烃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下古生界高过成熟海相优质烃源岩目前能够识别的成烃生物主要由底栖... 在海相优质烃源岩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仿真地层热压模拟实验与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新技术对优质烃源岩不同成烃生物生烃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下古生界高过成熟海相优质烃源岩目前能够识别的成烃生物主要由底栖生物(或底栖藻类)及菌类(真菌类和细菌)组成,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这些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原始生烃能力相当于Ⅱ型干酪根,其中底栖藻类相当于Ⅱ1型,真菌细菌类一般相当于Ⅱ2型;其次为浮游生物,生烃潜力与Ⅰ型干酪根相当。优质烃源岩中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油能力不同,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气潜力及其与原油裂解生烃的相对贡献也有差异。因此,下古生界高成熟度烃源岩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成烃生物或干酪根类型在各成熟阶段的生油、生气能力进行动态地评价。不同成烃生物生烃潜力研究不仅对常规油气勘探而且对非常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成烃生物 干酪根类型 生油气能力 生烃动态评价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类型与生烃潜力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全有 金之钧 +3 位作者 高波 张殿伟 徐美娥 唐瑞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8,共9页
通过野外和岩心样品系统采集,对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元素组成、Rock-Eval、碳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确立了二叠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局部存在Ⅰ型或Ⅲ型;利用烃源岩TOC和热解生烃参数探讨了其生烃潜力,泥岩有机碳含... 通过野外和岩心样品系统采集,对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元素组成、Rock-Eval、碳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确立了二叠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局部存在Ⅰ型或Ⅲ型;利用烃源岩TOC和热解生烃参数探讨了其生烃潜力,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高于灰岩,生烃潜力大。同时,对于高演化海相泥岩和灰岩生烃潜力进行了恢复,提出了高演化泥岩和灰岩生烃潜力的恢复对客观评价我国南方高演化碳酸盐岩具有一定必要性。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高,已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在早白垩世二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有利于后期天然气聚集成藏,为我国南方海相上组合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类型 生烃潜力 海相烃源岩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干酪根类型及生烃潜力确定新方法 被引量:29
3
作者 熊德明 马万云 +2 位作者 张明峰 吴陈君 妥进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8-905,共8页
干酪根是由千差万别的原始有机物质经过生化作用和物化作用改造而成,它们彼此之间的化学组成、内部结构、形状及大小各不相同。对于干酪根类型的划分,目前存在很多方法,如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X"图解等,最常用的是Tisso... 干酪根是由千差万别的原始有机物质经过生化作用和物化作用改造而成,它们彼此之间的化学组成、内部结构、形状及大小各不相同。对于干酪根类型的划分,目前存在很多方法,如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X"图解等,最常用的是Tissot的三分法。虽然有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但是无法对干酪根类型进行准确定量分析。因此,在四型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拟合"Van Kerevenlen"图版上4种类型曲线方程,然后计算目标点到4种类型曲线的距离,从而确定干酪根类型(到哪条曲线的距离值最小,目标点就属于该型的干酪根)。采用新建立的干酪根生烃潜力指数确定干酪根的生烃潜力。通过对比分析干酪根类型和生烃潜力的计算结果,研究发现,新建立数值化方法的结果和生烃潜力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新的数值化类型确定方法是正确的、可靠的。并且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计算范围大、计算机操作方便等多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类型 定量分析 最小二乘法 “Van Kerevenlen”图版 干酪根四分法 生烃潜力
原文传递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shales and their kerogens 被引量:26
4
作者 CAO TaoTao SONG ZhiGuang +1 位作者 WANG SiBo XIA Ji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10-522,共13页
The pore structur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veral different Paleozoic shales from Southern China and their kerogens were studied using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ethods. The results ind... The pore structur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veral different Paleozoic shales from Southern China and their kerogens were studied using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2.22-3.52 m2/g and has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TOC content of the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shales, nanopores are extremely undeveloped in the Dalong Formation kerogens, which hav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of 20.35-27.49 me/g; 2)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s is in the range of 17.83-29.49 m2/g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 content, the kerogens from the Longmaxi Formation have well-developed nanopores, with round or elliptical shapes,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of these kerogens are as high as 279.84-300.3 m2/g; 3) for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shal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20.12-29.49 m2/grock an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OC and smectite content. The Niuti- tang Formation kerogens develop a certain amount of nanopores with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61.2 m2/g. Oil shale was also examined for comparison, and was found to have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9.99 m2/g. Nanopores are rare in the Youganwo Formation kerogen, which has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only 5.54 m2/g, suggesting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oil shale is due mainly to the presence of smectite and other clay mineral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number of pores present in sha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OC, kerogen type and maturity, smectite content, and other factors. Low-maturity kerogen has very few nanopores and therefore has a very low specific surface area, whereas nanopores are abundant in mature to over- mature kerogen, leading to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s. The Longmaxi Formation kerogen has more developed nanopores and a high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an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kerogen, which may be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kerogen type and maceral components. A high content of smectite may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 Paleozoic shales kerogen specific surface area NANOPORE MATURITY kerogen type
原文传递
判别混源气母质转化程度的定量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庞雄奇 周海燕 +1 位作者 李建青 周瑞年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6-20,共5页
依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可以判别煤型气和油型气这两种极端类型天然气的母质转化程度 ,但对于既有煤型气又有油型气或介于煤型气和油型气之间的天然气则不适用。在前人判别煤型气和油型气母质类型和转化程度公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既适用于煤... 依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可以判别煤型气和油型气这两种极端类型天然气的母质转化程度 ,但对于既有煤型气又有油型气或介于煤型气和油型气之间的天然气则不适用。在前人判别煤型气和油型气母质类型和转化程度公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既适用于煤型气又适用于油型气母质来源的统一的判别公式。用这一公式判别出柴达木盆地北部断块第三系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 ,西部坳陷天然气来源于第三系 A- 类母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母质类型 转化程度 定量模式 混源气
下载PDF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及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杰 陈践发 +1 位作者 王大锐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15,共3页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 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 ,分布区间为 -3 5‰~ -2 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 ,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 C(δ13 C值小于 -2 8‰ )认为其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 ;有机碳含量越高且有机质类型越好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越轻。根据所分析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量 ,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中国 中元古界 上元古界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有机质碳同位素 组成 特征 研究 干酪根类型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烃源岩中有效有机质的类型评价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花森 蔡郁文 +1 位作者 霍秋立 周由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4,共7页
在经典干酪根质量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惰性干酪根进一步细分为"死碳"和无效碳,分别为不参与生烃和参与生烃但不作为油气产物的有机碳。新的干酪根质量划分方案可以很好地解释地质条件下氢质量分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常见... 在经典干酪根质量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惰性干酪根进一步细分为"死碳"和无效碳,分别为不参与生烃和参与生烃但不作为油气产物的有机碳。新的干酪根质量划分方案可以很好地解释地质条件下氢质量分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常见的协变关系。结合生、排烃模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氢质量分数沿带状曲线逐渐降低,并不是沿某一条曲线逐渐降低,与地质数据相符,说明一套烃源岩原始的氢质量分数采用定值并不合适。烃源岩中有效有机质的类型定义为参与生烃的有机质类型,烃源岩有机质由有效有机质与无效有机质组成,后者无生烃潜力但会降低氢质量分数的计算值。一套烃源岩内氢质量分数的变化可能是有机质保存条件的波动(如硫酸盐还原强度的变化)的反映,并非一定是由于有机质类型输入的变化。有效有机质类型评价表明,有效有机质类型为倾油(油源岩),但原始氢质量分数低的烃源岩仍是形成滞留油裂解气型页岩气藏的有利烃源岩,常规有机质类型评价可能将这些烃源岩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类型 烃源岩 页岩气 死碳 无效碳
下载PDF
准南大黄山芦草沟组油页岩热解气相色谱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婧婧 汤达祯 +4 位作者 许浩 王东营 陶树 周传祎 高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4-679,共6页
热解气相色谱能提供热解产物的详细组成,是研究油页岩品质的有利手段。大黄山油页岩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矿带的主体位置,大黄山油页岩的热解产物以正构烃为主,约占热解产物的90%。热解时干酪根核外的脂族基团断裂... 热解气相色谱能提供热解产物的详细组成,是研究油页岩品质的有利手段。大黄山油页岩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矿带的主体位置,大黄山油页岩的热解产物以正构烃为主,约占热解产物的90%。热解时干酪根核外的脂族基团断裂,形成烷基自由基,其得、失氢自由基就生成正构烷烃、烯烃。受空间位阻影响,烯烃的生成需要更多的能量,且短链烷基自由基(C14-)生成烯烃的几率大于长链烷基自由基(C15+)。利用C1—C4、C5—C14、C15+三段正构烃的相对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类型干酪根。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值也能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干酪根,Ⅰ型干酪根该比值小于2.17,Ⅱ型干酪根该比值大于2.17。该地区油页岩与美国绿河页岩相似,热解产物绝大部分为高蜡石蜡基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大黄山 油页岩 热解气相色谱 干酪根类型 页岩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周波 陈振林 彭兴芳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根据烃源岩地化分析成果,应用所测岩样中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和镜质体反射率,对鄂北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的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从暗色泥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热度四个方面进行了烃源岩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烃... 根据烃源岩地化分析成果,应用所测岩样中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和镜质体反射率,对鄂北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的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从暗色泥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热度四个方面进行了烃源岩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烃源岩以山西组和太原组最为发育,虽然太原组较山西组烃源岩厚度不大,但有机质丰度较好,该地区大多数样品非烃与沥青质含量>60%,有机质类型较差,体现腐植型特征,而且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0.456%-1.81%之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泥岩厚度 有机质丰度 母质类型 成熟度 杭锦旗区块
下载PDF
大杨树盆地杨参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2
10
作者 齐玉林 李景坤 +2 位作者 徐喜庆 凤晓云 宁晓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14,共2页
对大杨树盆地杨参 1井甘河组、九峰山组和龙江组钻遇的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评价 ,并对甘河组的 3个玄武岩抽提物 (原油 )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生油岩评价结果表明 ,杨参 1井暗色泥岩为中等~非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 对大杨树盆地杨参 1井甘河组、九峰山组和龙江组钻遇的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评价 ,并对甘河组的 3个玄武岩抽提物 (原油 )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生油岩评价结果表明 ,杨参 1井暗色泥岩为中等~非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和Ⅳ型 ,九峰山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 ,龙江组烃源岩已经达到生油高峰或裂解气阶段。油源对比证实 ,杨参 1井甘河组含油玄武岩中萃取出来的原油与该井九峰山组生油岩关系不密切 ,可能来自于浅部成熟度更低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杨树盆地 烃源岩 评价 油源对比 干酪根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Rich Shal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A Review-Part 2: Geochemistry, Thermal Maturity, Isotopes and Biomarkers 被引量:10
11
作者 David A.Wood Bodhisatwa Hazr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58-778,共21页
As shale exploit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outside North America much research effort is being channelled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ales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spective basins, form... As shale exploit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outside North America much research effort is being channelled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ales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spective basins, formations and map their petroleum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across local, regional and basin-wide scales. 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distinguishing and categorizing the kerogen types in terms oil-prone versus gas-prone, and using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Rock-Eval data to estimate thermal maturity are standard practice in the industry and applied to samples from most wellbores drilled. It is the trends of stable isotopes ratios, particularly those of carbon, the wetness ra- tio (C1/~'(C2+C3)), and certain chemical biomarkers that have proved to be most informative about the status of shales as a petroleum system. These data mak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production "sweet- spots", discriminate oil-, gas-liquid- and gas-prone shales from kerogen compositions and thermal ma- turities. Rollovers and reversals of ethane and propane carbon isotope ratios are particularly indica- tive of high thermal maturity exposure of an organic-rich shale. Comparisons of hopane, strerane and terpane biomarkers with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measurements of thermal maturity highlight dis- crepancies suggesting that Ro is not always a reliable indicator of thermal maturity.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inorganic geochemistry data and ratios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provenance, paleoenvironments, and stratigraphic-layer discrimination. This review considers the data measure- men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kerogen typing, thermal maturity, sta- ble and non-stable isotopic ratios for rocks and gases derived from them, production sweet-spot identi- fication, geochemical biomarkers and inorganic chemical indicators. It also highlights uncertainties and discrepancies observed in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numerous outstanding questions as- soci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rogen type shale organic lithofacies shale thermal maturity shale isotopes shalebiomarkers shale trace elements.
原文传递
海相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与有机质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新科 许化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2,349,共7页
海相碳酸盐岩形成于海水蒸发量大、生物繁盛、Eh和pH值容易改变的浅海陆棚相环境。海水的动荡性与高含氧量破坏了海洋中死亡生物的软体部分,造就了碳酸盐岩有机质的低丰度和低品位,TOC低于0.2%且干酪根为Ⅲ型或Ⅱ2型的碳酸盐岩在世界范... 海相碳酸盐岩形成于海水蒸发量大、生物繁盛、Eh和pH值容易改变的浅海陆棚相环境。海水的动荡性与高含氧量破坏了海洋中死亡生物的软体部分,造就了碳酸盐岩有机质的低丰度和低品位,TOC低于0.2%且干酪根为Ⅲ型或Ⅱ2型的碳酸盐岩在世界范围内具普遍性。因此,纯净碳酸盐岩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碳酸盐岩随含泥量增加TOC变大,但仅有少量TOC大于0.5%的泥灰岩有可能成为有效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陆棚 有机质丰度 干酪根类型 有效烃源岩 沉积环境 海相碳酸盐岩
下载PDF
对烃源岩评价的几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石记鹏 赵长毅 +1 位作者 刘海涛 李传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烃源岩评价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有无、有多少油气资源的基础问题,当前烃源岩评价中的一些认识仍欠缺思量:①以有机碳含量表征烃源岩的丰度忽视了烃源岩地质条件下的非均质性问题,烃源岩丰度的研究需考虑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与测井资料评价(... 烃源岩评价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有无、有多少油气资源的基础问题,当前烃源岩评价中的一些认识仍欠缺思量:①以有机碳含量表征烃源岩的丰度忽视了烃源岩地质条件下的非均质性问题,烃源岩丰度的研究需考虑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与测井资料评价(ΔlgR)法预测有机碳含量结果对比分析;②对于腐泥型或混合型干酪根的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时,生烃损耗较大,剩余有机碳含量参数不宜直接作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需要适当恢复其初始有机碳含量;③各种烃源岩类型评价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可以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或将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④有机质类型越好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所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采用有机质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FAMM)对有机质成熟度进行校正可以消除抑制作用的影响;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使烃源岩评价结果更接近地质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含量 测井资料评价法 排烃效率 干酪根类型 镜质体反射率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到福 何登发 +3 位作者 王书荣 李涤 王志勇 黄卫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09,共5页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具有南厚北薄的特点,且以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的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的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和碳质泥岩。盆地内部石炭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及氯仿沥青A的含量均...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具有南厚北薄的特点,且以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的烃源岩厚度最大。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的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和碳质泥岩。盆地内部石炭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及氯仿沥青A的含量均较丰富。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值及岩石热解分析结果指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来源广泛,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也有少量Ⅰ型和Ⅲ型。大部分烃源岩样品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7%,对应的最大热解温度大于435℃,达到了有机质热演化的成熟至高成熟阶段。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好至极好的烃源岩,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石炭系 烃源岩评价 有机质丰度 成熟度 有机质类型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低熟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划分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风华 潘进礼 +2 位作者 马瑞赟 张勇 马小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70-1377,共8页
以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湖相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对马东山组有机质类型特征及划分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表明: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低熟泥页岩有机质母质来源以水生浮游... 以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湖相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对马东山组有机质类型特征及划分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表明: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低熟泥页岩有机质母质来源以水生浮游动植物和藻类为主,高等植物输入有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显示其具有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高、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低的特征,干酪根类型指数指示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为I型和II型。壳质组和腐泥组直接影响马东山组泥页岩品质和生烃潜力。各干酪根类型划分方案结果显示,对于马东山组低熟露头泥页岩干酪根类型的划分,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氯仿沥青'A'族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划分结果相对一致且与母质来源一致,说明其适用性更好;比较而言,热解参数划分则出现明显的交叉、跨类等差异性,其适用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类型 页岩 显微组分 马东山组 六盘山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准东滴水泉组烃源岩生烃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兴友 朱日房 +1 位作者 王岫岩 王先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11,共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乌伦古坳陷石炭系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对这一地区开展勘探十分重要。热压模拟生烃实验是评价烃源岩的有效手段,对滴水泉剖面石炭系暗色泥岩进行的生烃模拟表明,模拟温度达到360℃时产油率迅速降低到21.61mg_(烃)/g_(有机... 准噶尔盆地东部乌伦古坳陷石炭系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对这一地区开展勘探十分重要。热压模拟生烃实验是评价烃源岩的有效手段,对滴水泉剖面石炭系暗色泥岩进行的生烃模拟表明,模拟温度达到360℃时产油率迅速降低到21.61mg_(烃)/g_(有机碳),其残余生烃能力中等,演化阶段处于生油窗底部;390℃时累计烃类气体产率178.55mL/kg_(岩石),达到较好气源岩标准,气体产物中甲烷体积含量占烃类气体的90%,已进入干气演化阶段;原始生烃能力较大,是准东地区一套有利的烃源岩。模拟气的同位素分析认为属混合偏腐殖型气,对应的有机质类型应该为Ⅱ_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炭系烃源岩 生烃物理模拟 生烃潜力 干酪根类型
下载PDF
华北北部前寒武纪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杰 陈践发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7,共5页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岩样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在-35‰~-26‰之间,前人研究表明,腐泥型干酪根相对富集12C(δ13C小于-28‰),所以,研究区源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经研究发现研究区泥质岩比碳酸盐岩更富集轻碳同位素,下...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岩样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在-35‰~-26‰之间,前人研究表明,腐泥型干酪根相对富集12C(δ13C小于-28‰),所以,研究区源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 腐泥型。经研究发现研究区泥质岩比碳酸盐岩更富集轻碳同位素,下马岭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也比其它层位轻。长城系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到大红峪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地质历史表现出的随地史的发展变重的趋势相符。但到了高于庄组,碳同位素组成陡然变轻,然后从高于庄组到蓟县系雾迷山组,其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又变重。而从蓟县系雾迷山组到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随着地史的发展,有变轻的反常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住素组成 干酪根类型 反序 华北地区 元古界
下载PDF
准南芦草沟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非常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白洪海 王正和 +1 位作者 周继兵 吴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5,共10页
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为了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页岩气资源潜力,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及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博格达东段与西段及芦草沟组内部上段与中段、下段... 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为了评价准噶尔盆地南缘页岩气资源潜力,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及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博格达东段与西段及芦草沟组内部上段与中段、下段和露头与钻井的详细对比研究,并指出了芦草沟组的非常规油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有机质类型以岩石热解进行划分的结果比镜检结果更趋合理,且干酪根主要为Ⅰ型及Ⅱ_1型,Ⅱ_2型及Ⅲ型所占比重相对较小,Ⅲ型干酪根在博格达东段比西段发育。(2)芦草沟组有机质丰度高,77%的样品其TOC≥2%,TOC主要介于3.0%~4.0%之间;平面上,博格达西段芦草沟组TOC高于博格达东段;纵向上,中段TOC高于上段,而上段高于下段。(3)芦草沟组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峰值为0.8%,T_(max)主要介于440~450℃之间,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为主;芦草沟组在博格达东段抬升暴露略早于博格达西段,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略低于博格达西段。(4)准南芦草沟组具较好的致密油与页岩气勘探潜力,而且博格达西段芦草沟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可能好于博格达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芦草沟组 页岩气 干酪根类型 有机碳含量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Quantitative effect of kerogen type 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Paleoge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Sha-Sha Hui Xiong-Qi Pang +7 位作者 Fu-Jie Jiang Chen-Xi Wang Shu-Xing Mei Tao Hu Hong Pang Min Li Xiao-Long Zhou Kan-Yuan Sh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30,共17页
Kerogen types exert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onset and capacity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s.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ck deposition,high total organ... Kerogen types exert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onset and capacity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s.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ck deposition,high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various kerogen types,and a wide range of thermal maturity.Consequently,thei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resource estimation can be misinterpreted.In this study,geochemical tests,numerical analysis,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netics,and basin modeling were integra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kerogen types 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Optimize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HGE)models of different kerogen types were established quantitatively upon abundant Rock-Eval/TOC/vitrinite reflectance(R_(o))datasets.Three sets of good-excellent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the fourth(Es4),third(Es3),and first(Es1)members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are predominantly types I-II_(1),II_(1)-II_(2),and II-III,respectively.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ypes I-II_(2)kerogen is concentrated(180-230 kcal/mol),whereas that of type III kerogen is widely distributed(150-280 kcal/mol).The origin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s of types I,II_(1),II_(2),and III kerogens are 790,510,270,and 85 mg/g TOC,respectively.The Ro values of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for type I-III source rocks gradually increase from 0.42%to 0.74%,and Ro values of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increase from 0.49%to 0.87%.Types I and II_(1)sourc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earli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more rapid hydrocarbon expulsion,and narrow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indows than types II_(2)and III source rocks.The kerogen types also affect the HGE history and resource potential.Three types(conventional,tight,and shale oil/gas)and three levels(realistic,expected,and prospective)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of different members in the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are evaluated.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s3 member has considerable conventional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rogen typ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平 谢渊 +2 位作者 王传尚 王先辉 刘早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6,124,共6页
雪峰山西侧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雪峰山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对该区下古生界有效烃源岩的研究主要基于有限的地质及钻井资料,认识程度不高。为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 雪峰山西侧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雪峰山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对该区下古生界有效烃源岩的研究主要基于有限的地质及钻井资料,认识程度不高。为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①五峰组沉积时黑色页岩具有向陆一侧迁移的特征,3个厚度较大的区域分别为石柱—南川—桐梓、鹤峰—咸丰—秀山、桃源—安化—靖州;②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为石柱—南川—习水一线,与沉积厚度较大的地区基本一致;③有机显微组成、族组成、干酪根碳同位素、甾萜烷、芳烃标志物及Pr/Ph分析表明,五峰组黑色岩系沉积母质以菌藻类等低等浮游生物为主,沉积水体具有一定盐度,总体为较强的还原环境且各地水体深度有所差异;④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1.37%~2.73%,H/C为0.52~0.65,大部分样品达到高成熟阶段。结论认为:该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黑页岩有机质含量较高,大多未达过成熟阶段,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是目前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海相 晚奥陶世 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成熟度 页岩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