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群丛数量分类及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黄甫昭 王斌 +3 位作者 丁涛 向悟生 李先琨 周爱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以弄岗15 ha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监测样地各样方的相对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和物种重要值数据为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将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森林群落分为8个群丛。同时,按乔木层、亚乔木层优势种为主,灌木层指示种为辅的方法分别... 以弄岗15 ha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监测样地各样方的相对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和物种重要值数据为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将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森林群落分为8个群丛。同时,按乔木层、亚乔木层优势种为主,灌木层指示种为辅的方法分别把8类群丛命名为:(A)南方紫金牛(Ardisia thyrsiflora)–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和空气的湿度都较大的谷底边缘;(B)对叶榕(Ficus hispida)–苹婆–董棕(Caryota obtusa)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伴有季节性水淹、土壤和空气湿度都很大的谷底;(C)山石榴(Catunaregam spinosa)–广西牡荆–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太阳直射时间较长、水分条件中等偏旱的中下坡阳坡地带;(D)垂茉莉(Clerodendrum wallichii)–苹婆–广西棋子豆(Cychidendron guangxiensis)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太阳直射时间稍短、水分条件适中的中下坡阴坡地带;(E)米仔兰(Aglaia odorata)–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湿度中等偏旱的中上坡半阴坡地带;(F)割舌树(Walsura robusta)–闭花木–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湿度中等偏旱、比较陡峭的半阳坡地带;(G)枝花流苏树(Chionanthus ramiflorus)–广西牡荆-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坡度缓和、太阳直射的时间较短、水分条件适中的垭口部位;(H)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ius)–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到太阳直射时间最长、岩石裸露度最大、气温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山顶及其周围。群丛划分说明该区域植被差异主要源于相对海拔和坡向变化,各群丛物种组成并不存在明显界限,而是随环境梯度逐渐变化,反映了植被分布具有连续性,间断只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树 地形因子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植被分类
原文传递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37
2
作者 黄甫昭 丁涛 +6 位作者 李先琨 郭屹立 王斌 向悟生 文淑均 李冬兴 何运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509-4517,共9页
为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相对海拔变化,在对广西弄岗15 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进行群丛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处于不同相对海拔高度群丛的物种多样性以... 为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相对海拔变化,在对广西弄岗15 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进行群丛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处于不同相对海拔高度群丛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群丛乔木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各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群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枝花流苏树-广西牡荆-蚬木群丛>齿叶黄皮-黄梨木-蚬木群丛>山石榴-广西牡荆-蚬木群丛>南方紫金牛-苹婆-中国无忧花群丛>垂茉莉-苹婆-广西棋子豆群丛>割舌树-闭花木-蚬木群丛>米仔兰-闭花木-蚬木群丛>对叶榕-苹婆-董棕群丛;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中坡以下(弄岗样地相对海拔76.3 m以下)随相对海拔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即处于该地段中部群丛的多样性高,相对海拔较低和较高的群丛的多样性低;而中坡以上(弄岗样地相对海拔76.3 m以上)多样性随相对海拔增高而增大;群丛各层次多样性与热带山地雨林一致,与亚热带喀斯特常绿阔叶林截然相反,呈现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这些结果表明地形空间异质性导致的水热差异影响着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多样性,相对海拔低、水热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乔木多样性高,相对海拔较高、条件恶劣的中、上坡亚乔木、灌木多样性较高,所以在对喀斯特地区水热条件恶劣的中、上坡地带进行植被恢复时,应更多选择亚乔木、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相对海拔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叶凋落量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5
3
作者 贾梦可 郭屹立 +9 位作者 李冬兴 王斌 向悟生 王爱龙 刘晟源 丁涛 黄甫昭 文淑均 陆树华 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462,共8页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然而,有关异质性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凋落物凋落量的影响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广西弄岗1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设置的90...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然而,有关异质性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凋落物凋落量的影响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广西弄岗1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设置的90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8年连续6年的凋落叶数据探讨了森林叶凋落量的时空动态,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凋落量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2013-2018年的年均叶凋落量为4,099.44 kg/ha,标准误为232.34,变异系数为0.15,这表明不同年际间叶凋落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际间叶凋落量的节律性变化为双峰型、三峰型或多峰型,说明不同年份的叶凋落量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差异,但总体而言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每年的春季(3-4月)和秋季(8-10月);生态因子对叶凋落量年际动态存在显著影响,其累计解释率为69.3%,其中海拔对叶凋落量的影响最强,解释率为46.5%;而生物因子如胸径变异系数、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之和和物种丰富度则对叶凋落量的影响较弱。多年的连续监测表明,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年际间叶片的凋落量和节律性存在显著差异,而非生物因子,如海拔是形成叶凋落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叶凋落量 年际差异 节律性 生态因子
原文传递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物组分构成及时空动态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屹立 李冬兴 +4 位作者 王斌 何运林 向悟生 蒋裕良 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自2012年5月开始,我们在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了90个凋落物收集器进行凋落物收集。本文选取2013–2014年...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自2012年5月开始,我们在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了90个凋落物收集器进行凋落物收集。本文选取2013–2014年期间相关数据,研究了凋落物的组分特征、物种组成、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2013年和2014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858.0 kg/ha和4,928.8 kg/ha;凋落物组分以凋落叶为主且高达85%以上,其他组分所占比例较小。凋落物总量和凋落叶均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每年的春季(3–4月)和秋冬季(8–11月),凋落果的高峰期在8月左右;其他组分由于凋落量较少,年际动态并不明显。不同生态因子对凋落物总量分布格局的影响差异显著,且存在年际变化,但总体表现出凋落物总量受凋落物收集器所在样方的坡向和样方内所有DBH≥1 cm个体的平均胸径影响最为显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物的组分构成和时空动态特征反映了不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下的物质循环规律,为深入揭示喀斯特独特地质、地貌背景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殊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凋落物 组分构成 生态因子 弄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原文传递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土壤和6个常见树种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屹立 李冬兴 +3 位作者 王斌 白坤栋 向悟生 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85-1094,共10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和养分储藏库,是土壤和植物间物质交换的枢纽,是森林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选取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的90个凋落物收集器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集的6个常见种的凋落...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和养分储藏库,是土壤和植物间物质交换的枢纽,是森林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选取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的90个凋落物收集器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集的6个常见种的凋落叶,结合2014年7月沿海拔梯度(185–368 m)采集的50个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P含量在高坡位及峰顶较低外,土壤中的C、N、P含量均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中的一级水平;土壤的C、N含量及C:P和N:P与海拔呈正比,P含量和C:N与海拔呈反比。因本文采样的海拔差异较小,推测上述土壤养分含量与海拔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微地形引起的土壤差异而不是海拔差引起的气象因子差异所致。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这6个常见种凋落叶的C、N、P含量的平均值呈现出高C和N、低P的格局;而不同海拔凋落叶的C、N、P并未表现出类似土壤中的变化规律;6个常见种凋落叶均表现出春季较高的C含量和夏季较高的N、P含量。虽然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土壤的C、N、P含量总体水平较高,但其单位面积内的胸高断面积之和却远低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生物承载量较低;受个体生长环境差异的影响,同种凋落叶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可能会存在个体间差异。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化学计量学特征 土壤 凋落叶 海拔梯度 季节性变化
原文传递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枯立木的空间格局及生境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屹立 王斌 +6 位作者 向悟生 丁涛 陆树华 黄甫昭 文淑均 李冬兴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61,共8页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群落动态和演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位于桂西南的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以样地中2011年第一次植被调查数据胸径(diameter at breas...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群落动态和演替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位于桂西南的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以样地中2011年第一次植被调查数据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 cm的枯立木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径级(小径级,1 cm≤DBH<5 cm;中径级,5 cm≤DBH<15 cm;大径级,15 cm≤DBH)的空间分布格局、枯立木多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生境关联性等。结果表明:枯立木所有个体和小径级分别在0~4 m和0~5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其它尺度为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在0~30 m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与凹凸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干旱度指数和样方内所有植株个体数为显著正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样方内最大胸径和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所有个体和小径级与3种生境类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中径级与山坡呈正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与山谷无显著关联性;大径级与山谷呈正关联性、与山坡无显著关联性、与山脊呈负关联性。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枯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随机分布,仅小径级在小尺度内聚集分布,而较大径级在样地中表现出一定的生境关联性;树木死亡过程可能是小尺度内密度制约、大尺度内生境过滤和个体自然衰老等生态学过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点格局 相关性 环境因子 枯立木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下载PDF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甫昭 李冬兴 +5 位作者 王斌 丁涛 向悟生 文淑均 郭屹立 李先琨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599-610,共12页
【目的】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了解群落内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对弄岗15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进行样方划分及植... 【目的】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了解群落内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对弄岗15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进行样方划分及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以375个20m×20m的样方作为不同的资源位,以各样方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计算、分析样地内30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为苹婆、广西牡荆、茎花山柚、假玉桂和日本五月茶等,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07.04,195.01,176.88,142.05和126.23;生态位宽度较小的是三角车、肥牛树、对叶榕、米扬噎和中国无忧花等,分别为37.95,35.79,33.83,25.87和15.76;重要值排序靠前的闭花木、蚬木、海南椴和劲直刺桐的生态位宽度居于中间位置,生态位宽度为107.54,77.54,113.48,95.12。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的种对有0对;生态位重叠值大于或等于0.5、小于1的种对有20对,占总种对数的4.6%,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小于0.5的种对有401对,占92.2%;生态位重叠度等于0的种对有14对,占种对数3.2%。【结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的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且绝大部分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度较小。苹婆、金丝李和茎花山柚等生态位宽度比较大,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而且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作为优先考虑物种。要建立完整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参照系统,应在不同岩溶气候带建立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植被监测样地,分析其环境条件、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等。在针对某个地区某个恢复阶段进行植被恢复设计时,应参照该地区这个恢复阶段的天然群落,选择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作为先锋种,选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优势种群 生态位特征 石漠化 植被修复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含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雨菲 郭屹立 +10 位作者 李先琨 李冬兴 王斌 陈婷 陆芳 向悟生 黄甫昭 刘晟源 李健星 文淑均 陆树华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3-490,共8页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机理。本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全年收集的凋落叶混合均匀后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机理。本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全年收集的凋落叶混合均匀后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实验,探讨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结果发现: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整体失重模式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且不同生境类型下凋落叶失重率为:洼地>坡地>峰顶;分解过程中C含量呈波动状态,但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而N含量呈无规则波动;失重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并在分解初期和中后期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 C含量变化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则随分解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低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与同类型的喀斯特森林退化区相当;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类型代表的微环境因子对凋落叶的分解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海拔引起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是影响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C、N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凋落叶 分解速率 养分含量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瑞霞 郭屹立 +8 位作者 李冬兴 王斌 向悟生 黄甫昭 陆芳 文淑均 李健星 陆树华 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2,共10页
幼树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关系着森林的群落结构和生长动态。因此,开展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对森林群落动态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弄岗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选... 幼树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关系着森林的群落结构和生长动态。因此,开展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对森林群落动态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弄岗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16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和冗余分析方法对5年间样地内新增幼树(DBH≥1 cm)的个体数量、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年间样地内新增幼树共101种,占2011年调查物种的45.3%,幼树密度为196.5株/ha。新增幼树在0-7 m和10-16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6 m尺度以上主要呈随机分布。海拔是影响幼树更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地形湿润度,而生物因子对幼树更新的影响较弱。幼树数量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地形湿润度呈正相关。成树个体与幼树更新中度正相关。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幼树更新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受多种影响因子协同作用,可能与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冗余分析 空间点格局 幼树更新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随机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李玲燕 王斌 +8 位作者 黄甫昭 李健星 郭屹立 李冬兴 向悟生 陆芳 文淑均 陆树华 李先琨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5,共9页
基于弄岗15-hm2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监测样地2021年的野外复查数据,本研究对林分整体和优势种的随机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生活型和环境因子角度探讨随机体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林分整体还是优势种的角尺度分布中,随机体频率... 基于弄岗15-hm2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监测样地2021年的野外复查数据,本研究对林分整体和优势种的随机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生活型和环境因子角度探讨随机体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林分整体还是优势种的角尺度分布中,随机体频率均最高,在0.5以上。林分整体和优势种角尺度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乔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灌木为聚集分布,且随机体比例均超过55%。原有植株个体数、平均胸径、平均海拔、地形湿润度指数和坡度对随机体的解释率较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机体在喀斯特天然林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分布受林木生活型、生物因素以及复杂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体 角尺度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分布格局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郭屹立 王斌 +7 位作者 向悟生 丁涛 陆树华 黄甫昭 文淑均 李冬兴 何运林 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9,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是物种分布格局的重要内容。局域尺度内因地形差异引起的生境异质性是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形成的环境基础。本文以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动态监测样地2011年第一次普查数据中每木个体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是物种分布格局的重要内容。局域尺度内因地形差异引起的生境异质性是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形成的环境基础。本文以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动态监测样地2011年第一次普查数据中每木个体为研究对象,尝试以每20 m×20 m样方内所有个体及不同径级类群的胸高断面积之和为木本植物地上生物量的衡量指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对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胸高断面积之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其对7个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洼地、山坡和山脊3种生境类型中,所有个体的胸高断面积之和山坡最高、山脊最低,且山脊与山坡、洼地的差异均显著;广义可加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地形因子对胸高断面积之和的解释偏差差异明显,其中海拔、坡向、凹凸度、岩石裸露率对胸高断面积之和的解释偏差依次降低,而干旱度指数、坡度和地形湿润指数解释偏差相对较小。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之和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胸高断面积之和在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条件重分配影响下的多重响应机制及生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局 胸高断面积 地形因子 贡献率 弄岗动态监测样地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