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
被引量:
21
1
作者
肖盛杨
舒英格
陈梦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5,81,共7页
[目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5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11个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最佳指...
[目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5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11个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最佳指标筛选及土壤抗蚀性评价。[结果]与耕地相比,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黏粒含量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分散率和团聚体破坏率显著减小(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分散率、团聚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是评价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林地>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耕地。[结论]楸树林自然恢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最优,建议该区域增加楸树林的面积,提高土壤抗蚀性,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植被类型
喀斯特
高原峡谷区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黔西南北盘江镇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演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银菇
喻阳华
+1 位作者
李一彤
郑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969,共9页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 C、δ^(15) 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及...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 C、δ^(15) 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及稳定同位素值,并分析其在不同层次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δ^(13) C值分别为-31.31‰~-28.23‰、-29.96‰~-20.07‰、-26.83‰~-21.14‰,相应的δ^(15) N值依次为-3.41‰~1.54‰、-2.61‰~0.99‰、5.36‰~8.63‰,总体上土壤表现出富集效应。(2)伴随着演替发生,叶片δ^(13) C值与土壤δ^(15) N值均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凋落物δ^(13) C值呈降低趋势,叶片和凋落物δ^(15) N值均无明显变化规律。(3)乔灌阶段叶片-土壤δ^(15) N值最低,表明该阶段生态系统N饱和程度较小,N含量相对亏缺。(4)叶片-土壤C、N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两者间养分循环紧密相关,具有显著抑制或促进效应。综上认为,该区生态系统修复时,应选择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川钓樟(Lindera pulcherima)、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等树种,提高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和养分吸收的自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δ^(15)N值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森林演替
碳氮循环
喀斯特高原峡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
7
3
作者
李开萍
刘子琦
+2 位作者
李渊
余逍
高阿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立地环境花椒林土壤肥力特征,以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花...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立地环境花椒林土壤肥力特征,以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花椒林土壤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pH值、有效磷(AP)含量、速效钾(AK)含量、有机质(OM)含量和全氮(TN)含量等8个土壤指标,土壤质量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土壤OM、水解氮(AN)、AK、全磷(TP)和AP含量均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而土壤容重和p H值则呈现出坡改梯>溶沟>洼地的规律,土壤TN和全钾(TK)含量均呈现出溶沟>洼地>坡改梯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花椒林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
7
4
作者
鲍乾
杨瑞
+2 位作者
李万红
聂朝俊
陆发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61,168,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以荒草地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6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抗侵蚀特征、渗透性能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不同恢复模式...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以荒草地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6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抗侵蚀特征、渗透性能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产生的生态效应及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相较于荒草地,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特性指标和抗冲性系数、抗蚀性指数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其中,不同恢复模式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值分别较荒草地提高了2.62%,6.45%;土壤紧实度、容重均值分别较荒草地降低了19.95%,3.98%,趋于稳定的不同恢复模式抗冲性系数均值为荒草地的1.79倍,流失的干土重均值仅为荒草地的45.42%;不同恢复模式趋于稳定的抗蚀指数均值较荒草地高27.53%。(2)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初渗率(2min)、稳渗率、平均渗率、渗透总量4个指标的均值依次为荒草地的1.6倍,1.0倍,1.2倍和1.3倍;土壤渗透性能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Z=0.9689×F1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平均得分(0.186 0)比荒草地(-1.115 8)高,这反映出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能较好。(3)土壤养分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与渗透总量、抗冲性系数和抗蚀性指数普遍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与土壤养分关系紧密。综上所述,不同恢复模式对该地区的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这些生态功能的改善对土壤养分的赋存和流失具有很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恢复模式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抗侵蚀特性
生态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
被引量:
21
1
作者
肖盛杨
舒英格
陈梦军
机构
贵州大学农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5,8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山区林草间作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评价:以贵州‘晴隆模式’为例”(31460133)
文摘
[目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5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11个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最佳指标筛选及土壤抗蚀性评价。[结果]与耕地相比,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黏粒含量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分散率和团聚体破坏率显著减小(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分散率、团聚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是评价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林地>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耕地。[结论]楸树林自然恢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最优,建议该区域增加楸树林的面积,提高土壤抗蚀性,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植被类型
喀斯特
高原峡谷区
主成分分析
Keywords
soil
anti-erodibility
vegetation
types
karst
plateau
gorge
reg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西南北盘江镇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演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银菇
喻阳华
李一彤
郑维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969,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3)
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663026)。
文摘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 C、δ^(15) 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及稳定同位素值,并分析其在不同层次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δ^(13) C值分别为-31.31‰~-28.23‰、-29.96‰~-20.07‰、-26.83‰~-21.14‰,相应的δ^(15) N值依次为-3.41‰~1.54‰、-2.61‰~0.99‰、5.36‰~8.63‰,总体上土壤表现出富集效应。(2)伴随着演替发生,叶片δ^(13) C值与土壤δ^(15) N值均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凋落物δ^(13) C值呈降低趋势,叶片和凋落物δ^(15) N值均无明显变化规律。(3)乔灌阶段叶片-土壤δ^(15) N值最低,表明该阶段生态系统N饱和程度较小,N含量相对亏缺。(4)叶片-土壤C、N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两者间养分循环紧密相关,具有显著抑制或促进效应。综上认为,该区生态系统修复时,应选择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川钓樟(Lindera pulcherima)、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等树种,提高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和养分吸收的自调控能力。
关键词
δ^(13)C值
δ^(15)N值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森林演替
碳氮循环
喀斯特高原峡谷
Keywords
δ^(13)C
value
δ^(15)N
value
leaf-litter-soil
continuum
forest
succession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
karst
plateau
gorge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
7
3
作者
李开萍
刘子琦
李渊
余逍
高阿娟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1-397,共7页
基金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示范”(2016YFC0502607)
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石漠化防治生态衍生产业扶贫模式与技术示范”(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411)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经济林下水土-养分流失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6-28号)。
文摘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立地环境花椒林土壤肥力特征,以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坡改梯、溶沟、洼地花椒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花椒林土壤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pH值、有效磷(AP)含量、速效钾(AK)含量、有机质(OM)含量和全氮(TN)含量等8个土壤指标,土壤质量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土壤OM、水解氮(AN)、AK、全磷(TP)和AP含量均呈现出洼地>溶沟>坡改梯的规律,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而土壤容重和p H值则呈现出坡改梯>溶沟>洼地的规律,土壤TN和全钾(TK)含量均呈现出溶沟>洼地>坡改梯的规律。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花椒林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
Keywords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minimum
data
set
Zanthoxylum
bungeanum
forest
karst
plateau
gorge
areas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
7
4
作者
鲍乾
杨瑞
李万红
聂朝俊
陆发俊
机构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省林业厅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61,168,共9页
基金
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黔科合JZ字[2014]200211)
贵州省社发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013]3165号)
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6]3022号)
文摘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以荒草地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6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抗侵蚀特征、渗透性能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产生的生态效应及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相较于荒草地,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特性指标和抗冲性系数、抗蚀性指数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其中,不同恢复模式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值分别较荒草地提高了2.62%,6.45%;土壤紧实度、容重均值分别较荒草地降低了19.95%,3.98%,趋于稳定的不同恢复模式抗冲性系数均值为荒草地的1.79倍,流失的干土重均值仅为荒草地的45.42%;不同恢复模式趋于稳定的抗蚀指数均值较荒草地高27.53%。(2)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初渗率(2min)、稳渗率、平均渗率、渗透总量4个指标的均值依次为荒草地的1.6倍,1.0倍,1.2倍和1.3倍;土壤渗透性能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Z=0.9689×F1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平均得分(0.186 0)比荒草地(-1.115 8)高,这反映出不同恢复模式渗透性能较好。(3)土壤养分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与渗透总量、抗冲性系数和抗蚀性指数普遍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与土壤养分关系紧密。综上所述,不同恢复模式对该地区的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抗侵蚀特性和渗透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这些生态功能的改善对土壤养分的赋存和流失具有很大关联。
关键词
不同恢复模式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抗侵蚀特性
生态效应
Keywords
different
restoration
models
the
karst
plateau
gorge
reg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ti-erosion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effect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
肖盛杨
舒英格
陈梦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黔西南北盘江镇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演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吴银菇
喻阳华
李一彤
郑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花椒林土壤质量评价
李开萍
刘子琦
李渊
余逍
高阿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鲍乾
杨瑞
李万红
聂朝俊
陆发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