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不可行性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俊杰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131,共11页
对于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合理回应实务中的需求和民众呼声。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科处刑罚不符合报应刑和特殊预防的要求,对于低龄犯罪一般预防的实际效果和必要性都存疑。盲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 对于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合理回应实务中的需求和民众呼声。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科处刑罚不符合报应刑和特殊预防的要求,对于低龄犯罪一般预防的实际效果和必要性都存疑。盲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会掏空责任概念,带来刑法解释和适用上的一系列问题,造成更多的个案不公并加剧法律规则的统一性和个案的公正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即使借鉴"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也存在这一问题。肯定论还与世界各国的立法现状及趋势相悖,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来看,为实现预防该类犯罪的效果,反而应当适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措施的完善——基于国际人权法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25
2
作者 高铭暄 张杰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7,共6页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一系列国际人权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措施作出了特殊规定。中国目前有必要以这些规定为参照,完善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就刑罚措施而言,需要明确限制无期徒刑的适用,宣示监禁刑的慎重性适用...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一系列国际人权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措施作出了特殊规定。中国目前有必要以这些规定为参照,完善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措施。就刑罚措施而言,需要明确限制无期徒刑的适用,宣示监禁刑的慎重性适用;而对非刑罚处罚措施,则需要以专条、专节的形式,改造现有方法,增设新的种类,建立形式多样、轻重有序、逐级递进的非刑罚处罚方法体系,强化非刑罚处罚方法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死刑 无期徒刑 监禁刑 非刑罚处罚方法
下载PDF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艳红 李川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出于为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提供实证依据的研究需要,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A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进行了基础性数据调查、典型案例采样和重点访谈调研,通过归纳总结相关经验可以发现:制定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是推进未成... 出于为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提供实证依据的研究需要,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A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进行了基础性数据调查、典型案例采样和重点访谈调研,通过归纳总结相关经验可以发现:制定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是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朝向职权整合化、职责明晰化和经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需求。调研表明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具备独特的家庭原因、媒介原因和社会原因,在特殊预防层面也存在着学校教育保护不足、社会力量难以配合、社区矫正局限和社区综合预防羸弱等突出问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吸收地方预防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从江苏省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性预防立法,以最大程度促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科学有效的针对性预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预防 地方立法
原文传递
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4
作者 邓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宋英辉 刘铃悦 《法治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66-76,共11页
《刑法》第17条第3款在严格限定条件的情况下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了下调,为处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危害案件提供了新途径。在实体上,情节恶劣需要根据案件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考量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 《刑法》第17条第3款在严格限定条件的情况下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了下调,为处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危害案件提供了新途径。在实体上,情节恶劣需要根据案件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考量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过程、后果、犯罪中的作用、对象、案发原因、场所、时间、犯罪后表现等情况,以及其犯罪行为是否冲击社会基本价值观,挑战社会人伦底线等因素,予以判断。在程序要件上,第17条第3款中的核准追诉指的是核准启动刑事追诉程序,与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继续追诉时效不同。“核准追诉”的实质,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该案的走向是作为刑事案件还是保护处分案件,其法律性质为先议制度。在具体程序上,核准追诉应当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检察院受理并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之前,证据收集方式应当根据案发后是否发现行为人而有所区分,对于行为人是低龄未成年人的,可以采取相应的调查和任意侦查措施,并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强制性管束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核准追诉 先议权 情节恶劣 证据收集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谢更巧 陈沙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6-68,共3页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文化转型期异质文化、社会不良文化、青少年亚文化以及代际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调控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青少年 犯罪 文论
下载PDF
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青瑞 迟萍萍 宋占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121,共4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的膨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泛滥,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和行为表达方式的变化,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新一轮的高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的膨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泛滥,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和行为表达方式的变化,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新一轮的高发态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通过对当下青少年犯罪现象、成因和特点的剖析,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应该重视亲职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尊重和关爱学生,发挥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多方协作,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控制理论 青少年犯罪 预防
下载PDF
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565-569,共5页
当前,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 当前,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父母离异后出现的再婚重组家庭,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一时难以应付。此外,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是内因和主要原因,但还有诸如生理变化影响心理、"疾风怒涛"的特殊心理以及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离异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教育 犯罪原因
下载PDF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思维——以体育运动为视角 被引量:12
9
作者 任娇娇 吕伟 张如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5-49,共5页
体育运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功效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在于,能够塑造其自信和自尊,消除过剩精力,增强耐挫折能力,增加社会联系和培养规则意识。在体育参与预防... 体育运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功效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在于,能够塑造其自信和自尊,消除过剩精力,增强耐挫折能力,增加社会联系和培养规则意识。在体育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构造层面,透过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维度,在复演论、精力过剩论、人格论、紧张理论和标签理论等9个理论层面,探讨和分析体育运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预设。在实践运作层面,体育运动的开展已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西方各国积极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计划和课后活动计划,利用体育基金、公共财政补贴、课后减免税等手段,以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些计划的实施有效降低了犯罪率和再犯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青少年 预防 治理 犯罪控制
下载PDF
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宗辉 田野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5-50,共6页
青少年犯罪是整个社会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应科学把脉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由于青少年所特有的身心因素、部分青少年过分追求物... 青少年犯罪是整个社会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应科学把脉青少年犯罪的趋势,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由于青少年所特有的身心因素、部分青少年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以致精神空虚,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政府管控缺位、社会诱惑增多、家校教育乏力等因素。基于主客观原因,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上,应借鉴域外经验,积极转变预防观念,适当转变方式,从主要依靠刑事司法力量的方式,逐步地转向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和公民积极参与的超前性预防方式,从而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双重预防体系,具体的举措包括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政策干预、社区、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坚守正当程序确保精准司法、多措并举帮助犯罪青少年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下载PDF
体育运动预防青少年犯罪机制的设想——基于体育运动的安全阀效能探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翔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4,共6页
犯罪低龄化已成为我们社会进步中的一大挑战,通过探析青少年犯罪的内、外因等产生机理,结合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安全阀功能,发觉体育运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能够起到积极引导和塑造内心世界的综合性作用。由此,构建包含初级、高级的系统化... 犯罪低龄化已成为我们社会进步中的一大挑战,通过探析青少年犯罪的内、外因等产生机理,结合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安全阀功能,发觉体育运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能够起到积极引导和塑造内心世界的综合性作用。由此,构建包含初级、高级的系统化的双效体育运动预防青少年犯罪机制势在必行。其中,初级预防机制通过校园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有机统一的犯罪预防,高级预防中主要根据14岁以下、14~16岁之间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体育运动的矫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青少年犯罪 预防作用 安全阀效能 犯罪预防
下载PDF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吕娜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3-158,共6页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程度也正日益加深。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成瘾以及不良网友等四个方面。由于网...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程度也正日益加深。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成瘾以及不良网友等四个方面。由于网络不良活动对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确实存在影响,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好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工具的同时,努力为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心理 网络成瘾 网络暴力 网络色情
下载PDF
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思考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云昭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5-77,共3页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综合症”,是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相互交错的结果。在犯罪的青少年中真正有暴力倾向的很少,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因而要用心量疏导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和法...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综合症”,是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相互交错的结果。在犯罪的青少年中真正有暴力倾向的很少,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因而要用心量疏导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失足青少年的管理和帮教工作,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网络,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预防 个人因素 家庭环境 社会影响 学校教育 暴力倾向 心理问题 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 帮教工作 社会环境 工作网络 三位一体 综合症 疏导 用心
下载PDF
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青少年犯罪为研究模本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春华 段体操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127-133,共7页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诸多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新兴制造业城市的代表,东莞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人口构成使其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主体、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东莞式"青...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诸多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新兴制造业城市的代表,东莞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人口构成使其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主体、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东莞式"青少年犯罪既有着青少年自身原因,也有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位以及不良文化冲击的影响,更有着产业结构形成的外来人口盲目涌入而造成的城市不适应性方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社区控制
下载PDF
城市本地籍未成年人犯罪生成及遏制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瑞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113,187,共12页
城市本地籍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文化水平、生活状态、家庭情况、犯罪类型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城市流动犯罪未成年人的特征,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地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要从生发因素和遏制因素两方面分析。其中,生发因素包括不正确的价值... 城市本地籍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文化水平、生活状态、家庭情况、犯罪类型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城市流动犯罪未成年人的特征,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地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要从生发因素和遏制因素两方面分析。其中,生发因素包括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不良认知,这是其内在推力,原因多元的物质困境是其外在压力,不良交往是其外在拉力;遏制因素包括个人内在遏制和社会外在遏制两个方面,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学习失败削弱了犯罪未成年人应有的内在遏制,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社会控制缺失削弱了犯罪未成年人的外在遏制。预防城市本地籍未成年人犯罪应改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推进“少年社区警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遏制理论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下载PDF
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视角:从犯罪原因到犯罪断念的转向 被引量:5
16
作者 谢思军 Jay X.Urban 吴盛 《政法论丛》 2007年第3期37-41,共5页
断念是行为主体(特别是青少年越轨者或犯罪人)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对犯罪偏好明显与确定的拒绝。现阶段犯罪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青少年犯罪原因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绩效前景颇为黯淡。从聚焦于犯罪原因分析到致力于犯罪断念研究的战略... 断念是行为主体(特别是青少年越轨者或犯罪人)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对犯罪偏好明显与确定的拒绝。现阶段犯罪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青少年犯罪原因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绩效前景颇为黯淡。从聚焦于犯罪原因分析到致力于犯罪断念研究的战略性转向将成为当代社会犯罪预防的重要突破。作为人生状态与行为过程的犯罪断念,在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的结合中发挥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积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犯罪原因 犯罪断念
下载PDF
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及相关审理疑难问题探讨——以2010—2013年上海未成年人毒品犯罪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列宾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5期5-15,53,共12页
近年来,青少年吸毒、参与贩毒等现象不断出现,已成为危害社会秩序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祸患。以2010年至2013年四年期间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为例,对上述犯罪呈现的特点、个体及社会之原因、处理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吸毒、参与贩毒等现象不断出现,已成为危害社会秩序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祸患。以2010年至2013年四年期间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为例,对上述犯罪呈现的特点、个体及社会之原因、处理情况以及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防控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控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毒品犯罪 实证分析 对策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德淼 李朝 《政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3期80-86,共7页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显性化和严重化。借助美国学者赫希提出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维度与布莱克的"法律合作"和"法律个人"分析框架,...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显性化和严重化。借助美国学者赫希提出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维度与布莱克的"法律合作"和"法律个人"分析框架,通过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类型未成年人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模式在犯罪预防、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矫正以及犯罪后果消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而这些问题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下却得到较好的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治理机制,既要保证现代性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适用,也要兼顾传统家族治理模式中的地方性经验,关键在于建立未成年人法律合作组织、延伸未成年人矫正机构的职能、加强知行结合的未成年人道德品行教育以及补充完善未成年人法律规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预防 惩罚与矫正 犯罪后果消除 治理模式
下载PDF
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全鹤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9-53,共5页
未成年人刑事违法犯罪案件增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阻碍了我国法治建设现代化进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是新时期全面建成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法制教育不足、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 未成年人刑事违法犯罪案件增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阻碍了我国法治建设现代化进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是新时期全面建成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法制教育不足、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法律规制作用缺位等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考虑从综合社会治理入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良性互动机制,强化法律规制措施,全面探索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低龄化 犯罪预防
下载PDF
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防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龙正凤 《凯里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8-53,共6页
教师身份、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在行为人、被害人、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主体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既有教师个体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缺乏性知识教育以及传统性观念影响... 教师身份、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在行为人、被害人、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主体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既有教师个体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缺乏性知识教育以及传统性观念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应对教师进行人性化关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性侵未成年人立法和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对未成年人性健康教育和防性侵的多方互动机制,创造健康、安全、和谐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性侵 未成年学生 犯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