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食不同饵料对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庄平 宋超 +2 位作者 章龙珍 刘健 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8-1004,共7页
关键词 野生 中华鲟幼鱼 营养成分 饵料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主要饵料生物体内重金属Cu、Cd和Hg的积累与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慧婷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张涛 闫文罡 冯广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等5种中华鲟幼鱼重要饵料生物,研究了Cu、Cd、Hg3种重金属元素在这些饵料生物体内的积累特征,评价了饵料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虾类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鱼类Cu的Pi均小于0.5;5种饵料生物Cd和Hg的Pi均大于1。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虾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比鱼类严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长江口鱼虾的重金属污染存在加重趋势,重金属污染已对洄游入海的中华鲟幼鱼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鲟幼鱼 重金属 饵料生物 污染评价
下载PDF
铜暴露对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组织中铜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章龙珍 姚志峰 +4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冯广朋 王好 刘健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9-795,共7页
研究了中华鲟幼鱼经不同浓度铜(Cu2+)水体(低浓度组(0.40μg/L)、中浓度组(0.89μg/L)、高浓度组(2.00μg/L)、对照组(0.00μg/L))暴露60d后,铜在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以及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水体Cu2+浓度的增... 研究了中华鲟幼鱼经不同浓度铜(Cu2+)水体(低浓度组(0.40μg/L)、中浓度组(0.89μg/L)、高浓度组(2.00μg/L)、对照组(0.00μg/L))暴露60d后,铜在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以及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水体Cu2+浓度的增加,幼鱼体质量显著减轻,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Cu2+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华鲟幼鱼8种组织中铜含量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鳃>背骨板>肌肉>皮肤>脊索>软骨>消化道;经不同浓度Cu2+水体暴露60d后,随着Cu2+浓度的升高,8种组织中铜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肝脏中铜的含量仍最高;消化道中铜含量增加最多,低浓度组是对照组的21.41倍,高浓度组是对照组的58.58倍;表明肝脏和消化道是Cu2+主要的累积和代谢器官.随着Cu2+浓度升高,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脂肪酶活性则随着Cu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浓度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Cu2+对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脂肪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代谢酶活性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生长 消化酶 积累
原文传递
中华鲟幼鱼生理生态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喜 黄应平 +3 位作者 蒋清 靖锦杰 高勇 涂志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9-438,共10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珍稀鲟类,属极危物种。大坝建设造成水流状态、水温、水质、底质等因素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对中华鲟生境造成破坏,受到环境胁迫导致生理生态行为的变化对其生存、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华鲟幼鱼保护是中华...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珍稀鲟类,属极危物种。大坝建设造成水流状态、水温、水质、底质等因素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对中华鲟生境造成破坏,受到环境胁迫导致生理生态行为的变化对其生存、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华鲟幼鱼保护是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文献综述了中华鲟幼鱼的洄游、摄食、游泳行为以及环境污染对中华鲟幼鱼的生理生态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中华鲟行为的研究和其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生理行为 生态行为 综述
原文传递
自然产卵间断以来中华鲟幼鱼抵达与离开长江口时间及其生长的年际变化观察
5
作者 吴建辉 陈锦辉 徐嘉楠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8-636,共9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间断给中华鲟种群保护和恢复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究该间断现象对中华鲟生活史特征产生的可能影响,根据2004—2020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调查数据...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间断给中华鲟种群保护和恢复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究该间断现象对中华鲟生活史特征产生的可能影响,根据2004—2020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间断前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监测数量、生长特征和行为习性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2014、2016、2018—2020年长江口水域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自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间断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出现中断的情况;中华鲟幼鱼习性发生显著变化,抵达长江口的时间提前(提前至4月中旬),离开长江口的时间延迟(延迟至10月下旬),出现时间延长(延长118 d)的趋势;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规格低于历史同期,最小体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7.0 cm和4.9 g。研究结果将为中华鲟保护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鲟幼鱼 生长特征 行为习性
原文传递
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动植物蛋白比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庄平 陈喜斌 +2 位作者 曾翠平 游文章 赵京扬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1-64,共4页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的原理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 ,设计出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配方 ,通过5周饲养试验和2周消化试验 ,以研究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结果表明 ,中华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 ,幼鲟的生长就能达到...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的原理 ,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 ,设计出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配方 ,通过5周饲养试验和2周消化试验 ,以研究中华鲟幼鲟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结果表明 ,中华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 ,幼鲟的生长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当动植物蛋白比达3:1时 ,既能发挥中华鲟生长迅速的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动植物蛋白比 生长性能 营养需要 幼鲟 饲料配方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民波 庄平 +4 位作者 沈新强 张涛 晁敏 朱江兴 王云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8-623,共6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分布特征 中华鲟保护区 长江口
下载PDF
水体中铜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章龙珍 姚志峰 +3 位作者 庄平 黄晓荣 赵峰 王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16-2522,共7页
通过检测中华鲟在不同铜离子浓度的水体中暴露60d后血液生化指标,研究Cu2+对幼鱼血浆生化成分和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致毒效应。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浆中血糖(Glu)、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胆固醇(TC)、肌酐(CREA)含量随Cu2+... 通过检测中华鲟在不同铜离子浓度的水体中暴露60d后血液生化指标,研究Cu2+对幼鱼血浆生化成分和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致毒效应。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浆中血糖(Glu)、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胆固醇(TC)、肌酐(CREA)含量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0.40μg.L-1)AL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lu、Urea、TC、CRE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中浓度组(0.89μg.L-1)和高浓度组(2.00μg.L-1)含量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TG)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L)不受Cu2+的影响。Na+、Cl-、P含量和pH值随Cu2+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Ca2+、Mg2+显著上升,其变化与Cu2+浓度存在相关性,K+含量不受Cu2+的影响。实验表明,Cu2+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0.89和0.4μg.L-1。血浆中ALP受Cu2+影响最明显,其含量除受Cu2+浓度影响外,随着时间的延长也显著升高,是Cu2+污染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血浆 生化指标 离子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民波 庄平 +3 位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张涛 朱江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30-235,共6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ABC曲线、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分析。底内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W值在0.2~0.3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内动物群落以较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底上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亦一致,W值在-0.06^-0.02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以小型底栖动物为主,且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通过对潮下带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对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的分布起重要作用,其次为水温和pH值,与DO和水深的关系不大。底内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夏季、秋季、冬季与盐度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环境因子 长江口 中华鲟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