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法能动主义:司法实践超越法律形式主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学斌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7-41,共5页
法律形式主义容易导致孤立、机械地理解法律,漠视条文背后的规范价值与意义。超越法律形式主义的进路就是要在司法实践中能动地理解法律。司法能动主义更贴近正义,不拘泥于条文和立法意图,更少强调先例,更具司法独立精神。但这并不代表... 法律形式主义容易导致孤立、机械地理解法律,漠视条文背后的规范价值与意义。超越法律形式主义的进路就是要在司法实践中能动地理解法律。司法能动主义更贴近正义,不拘泥于条文和立法意图,更少强调先例,更具司法独立精神。但这并不代表法律扩张主义,在司法判断中突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不是重刑主义,“能动”并不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反,而是要求在该原则的基础上能动地理解构成要件与罪刑法定的关系,并根据规范目的与事物本质,对法律条文做出实质性而非形式性解释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形式主义 司法实践 司法能动主义
下载PDF
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基于对虚假诉讼发生与司法实践状况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尚海明 彭雨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我国刑事立法中缺乏恰当的罪名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定罪,无法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虽然各地出台了大量司法性文件以识别和预防虚假诉讼,但这些司法性文件并无法改变刑法存在漏...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我国刑事立法中缺乏恰当的罪名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定罪,无法对其进行全面评价。虽然各地出台了大量司法性文件以识别和预防虚假诉讼,但这些司法性文件并无法改变刑法存在漏洞的事实,相反,其对虚假诉讼的罪名设定存在争议,部分规定甚至存在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嫌疑。因此,通过确立虚假诉讼罪来规制虚假诉讼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 刑法规制 司法实践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我国教育分配正义实践的理论反思——兼论走进儿童教育生活的正义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小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1,共5页
我国当前的教育公平政策理念与实践多指向教育分配正义的实现,但没有深入学校教育的内部,没有触及微观领域丰富的儿童教育生活,忽视了儿童教育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走进儿童教育生活的正义实践是对教育分配正义的超越,其指向儿童教... 我国当前的教育公平政策理念与实践多指向教育分配正义的实现,但没有深入学校教育的内部,没有触及微观领域丰富的儿童教育生活,忽视了儿童教育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走进儿童教育生活的正义实践是对教育分配正义的超越,其指向儿童教育生活中关系正义、承认正义的实现,诉诸于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活的优化,体现的是在教育日常实践中对教育"非正义"现象的消除,通过"教育承认"积极为儿童构建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并通过教育公共领域的建构为教育生活提供正义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分配正义 儿童教育生活 正义实践 教育公平
下载PDF
元代书状吏制度探析——兼论古代诉状书写的专业化与官方化
4
作者 杨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0-106,共7页
两宋时期,随着诉讼活动的增加,官府开始限制普通百姓书写司法诉状,最终将书状权集中于“书铺户”之手,完成了诉状书写的专业化历程。然而,书状权的集中为书状人非法写状、唯利是图提供了温床。元初书状人不懂法律、扰乱词讼的情况频发... 两宋时期,随着诉讼活动的增加,官府开始限制普通百姓书写司法诉状,最终将书状权集中于“书铺户”之手,完成了诉状书写的专业化历程。然而,书状权的集中为书状人非法写状、唯利是图提供了温床。元初书状人不懂法律、扰乱词讼的情况频发。为了更好地监管司法诉状的书写,元政府以待阙吏员写状,由此出现了新型胥吏——“书状”,书状人身份渐趋官方化。书状吏制度是元代统治者加强司法控制和追求司法效率的结果,它逐渐渗透到地方社会司法治理之中,但在推行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司法实践 书状吏
下载PDF
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司法适用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万涛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8-82,共5页
伴随着当前"轻刑化"、"非刑罚"趋势的发展以及刑法的谦抑性要求,非刑罚处罚措施在弥补传统刑罚处罚的空白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对犯罪分子改造教育和承担刑事责任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鉴于当前我国刑法规定中非刑... 伴随着当前"轻刑化"、"非刑罚"趋势的发展以及刑法的谦抑性要求,非刑罚处罚措施在弥补传统刑罚处罚的空白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对犯罪分子改造教育和承担刑事责任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鉴于当前我国刑法规定中非刑罚处罚措施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目前的非刑罚处罚体系性建设应当在实体与程序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使非刑罚处罚措施的体系更加清晰、合理与具有可操作性,推动并促进非刑罚处罚措施在社会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 非刑罚处罚 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
下载PDF
对上诉不加刑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用的探讨
6
作者 贾颜如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73-76,共4页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论述了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 ,如何把握该原则的精神实质 。
关键词 上诉不加刑原则 司法实践 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司法公正 中国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借鉴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东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0-65,共6页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存在着许多区别。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恢复性,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后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和平方式,在当事人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刑事冲突的新途径。恢复性司法现已在西方...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存在着许多区别。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恢复性,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后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和平方式,在当事人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刑事冲突的新途径。恢复性司法现已在西方诸多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传统司法 刑事司法实践 借鉴
下载PDF
“以讲述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法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7
8
作者 刘金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案例教学法注重归纳推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法律教学、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并已为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处于成文法法律体系中,倾向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重在演绎推理。在我国的法律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案例教... 案例教学法注重归纳推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法律教学、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并已为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处于成文法法律体系中,倾向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重在演绎推理。在我国的法律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以讲述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法律教学新模式,给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寻找一个连接点,成为我校法律系诸位教师的共识,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对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新模式 讲述 法律教学 案例教学法 研究与实践 归纳推理 发达国家 法律人才 有效手段 法律体系 演绎推理 教学模式 有机结合 司法实践 法学理论 实践探索 成文法 连接点 法律系 讲授 教师
下载PDF
不同诉讼阶段适用不同犯罪构成理论探析
9
作者 李永升 吴泓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8-75,共8页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指导刑事司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多元发展已成事实,主要存在着客观.主观体系、控诉·辩护体系、不法.有责体系,它们均有各自的特征。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适用不同的犯罪构成理...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指导刑事司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多元发展已成事实,主要存在着客观.主观体系、控诉·辩护体系、不法.有责体系,它们均有各自的特征。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适用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不仅有利于犯罪构成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的融合,也有利于犯罪构成理论自身的发展,使犯罪构成的争论在刑事领域细化。在立案侦查环节,客观·主观体系的运用可以节省司法资源,提高效率;在审查起诉和法庭审理环节,控诉·辩护体系的运用能为控辩双方明确证据调查的可能内容,增强对抗性;在法院判决阶段,不法.有责体系能条分缕析地论证被告被定罪处刑的严谨逻辑,增强法院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实务 诉讼阶段 犯罪构成 控诉 辩护
下载PDF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适用范围的限定
10
作者 徐成宝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4-47,共4页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在日本得到发扬。但现阶段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受到严格限制。然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方兴未艾,却出现了滥用之势,有必要厘清其适用之范围。首先,不能以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检验罪...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在日本得到发扬。但现阶段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受到严格限制。然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方兴未艾,却出现了滥用之势,有必要厘清其适用之范围。首先,不能以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检验罪过存在与否;其次,没有法律依据不能以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出罪根据;再次,期待可能性理论只适用于稀罕案件,如涉及生命权的平等法益的紧急避险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理论 刑事司法实践 适用范围
下载PDF
刑事司法实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11
作者 窦美慧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8年第5S期66-67,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刑事司法实务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刑事司法业务可以更好更快速的处理,必须要对刑事司法实务的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提高刑事司法实务的处理速度和效率。实践教学是学习处理刑事司法实务的一项必...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刑事司法实务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刑事司法业务可以更好更快速的处理,必须要对刑事司法实务的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提高刑事司法实务的处理速度和效率。实践教学是学习处理刑事司法实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可以用形象的方式学习知识、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刑事司法实务的实践技能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比赛、安排司法部门的实习、请司法人员授课等时间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实务 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
原文传递
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建平 顾萍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2期59-63,共5页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底线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它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种际公正,具体体现为两个维度的公正:在空间维度上...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底线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它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种际公正,具体体现为两个维度的公正:在空间维度上,要促进国际公正、族际公正、域际公正、群际公正;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代际公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环境公正 实践前提
下载PDF
中国式空间正义:党的实践、主张与经验
13
作者 朱国平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正义历经道德评判到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开启了空间向度。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空间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空间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正义思想和国外空间正义思想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在四个时期的伟大实... 正义历经道德评判到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开启了空间向度。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空间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空间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正义思想和国外空间正义思想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在四个时期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空间正义。中国式空间正义主张人民群众是空间正义的创造者、空间正义是历史的、多元的、有指向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必须坚持敢于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空间正义 空间正义实践 空间正义主张
下载PDF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中国实践
14
作者 肖灵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是对传统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反思与超越,实现了司法目的从惩罚到保护的回归。我国也开始进行恢复性司法本土化尝试,基层司法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前科消灭等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是对传统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反思与超越,实现了司法目的从惩罚到保护的回归。我国也开始进行恢复性司法本土化尝试,基层司法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前科消灭等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我国试行恢复性司法还需注意观念更新、具体适用制度和配套制度的完善,以期更广泛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运用"恢复性司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有赖于立法的支撑,更有赖于司法的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司法实践 未成年人
下载PDF
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追问及存在论意义上的超越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良安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6期98-100,共3页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其政治哲学是逻辑一致的,康德认为正义的优先性在于人先天的自由,而自由的主体坚持正义和遵从道德,则在于人的实践理性自身具有的善良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仍然...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其政治哲学是逻辑一致的,康德认为正义的优先性在于人先天的自由,而自由的主体坚持正义和遵从道德,则在于人的实践理性自身具有的善良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仍然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自由 实践理性 善良意志 道德基础 存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