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3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103
1
作者 何明艳 朱碧琪 +4 位作者 钟媛 王雷 杨柳 廖先珍 让蔚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3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乳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5-2013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全部记录;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 目的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3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乳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5-2013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全部记录;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发病率变化趋势平稳(t=-0. 2,P=0. 828),农村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t=7. 8,P <0. 001);城市和农村发病率高峰分别为50~岁、45~岁年龄组。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水平高于农村,城市死亡率变化趋势平稳(t=0. 8,P=0. 458),农村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t=3. 3,P=0. 014);城市女性死亡率在30岁之后开始上升,75岁之后加速上升,农村女性死亡率在30岁之后开始上升,55~69岁变化趋于平稳,70岁后又开始上升。结论 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女性,农村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应积极制定并完善乳腺癌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1993-2017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瑾瑶 张年萍 +1 位作者 白志强 王震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64-1568,共5页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目的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目的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总的来说,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此外,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结论总体而言,队列效应的降低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年龄效应和周期效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5-2016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新洲 刘劲松 +3 位作者 许娴 张滔 李卫东 卢曼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725-1733,共9页
目的描述2005-2016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甲状腺癌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05-2016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 目的描述2005-2016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甲状腺癌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05-2016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其发病和死亡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算效应系数,分析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2005-2016年我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值分别为14.73%和5.23%,均P<0.001;女性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14.30%和5.57%,男性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14.56%和7.17%,均P<0.001;城市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城市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14.92%和6.33%,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19.14%和6.53%,均P<0.001。发病率年龄效应5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并在50~59岁组达到峰值,死亡率年龄效应总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队列效应总体随出生年份的推移而下降,在1966-1986年出现部分回升。结论中国甲状腺癌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鼓励居民保持适宜的碘营养水平,同时探索建立长期化、规范化的甲状腺癌筛查制度,提高重点地区和高危人群甲状腺癌的筛查率,实现早诊早治,以减轻甲状腺癌所带来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2003-2017年糖尿病死亡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桑祎莹 易静 汪洋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44-748,共5页
目的描述分析中国城乡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特征。方法收集中国城乡2003-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79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死亡率数据和人口数据,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 目的描述分析中国城乡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特征。方法收集中国城乡2003-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79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死亡率数据和人口数据,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城乡20~79岁糖尿病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中国城乡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结果城市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在2009-2013年间以5.7%的年变化百分率下降(P=0.000)。农村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在2003-2017年间以年变化百分率和年平均变化百分率2.2%的速度上升(P=0.000)。2003-2017年间城市糖尿病年龄别死亡率:25~29岁组糖尿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P=0.000)、35~49岁和55~59岁各年龄组糖尿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0);50~54岁年龄组在2003-2017年间的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P=0.000);70~74岁年龄组糖尿病死亡率在2003-2013年间的年变化百分率呈现上升趋势(P=0.000);75~79岁年龄组在2003-2007年间的年变化百分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P=0.000)。农村糖尿病年龄别死亡率:35~39岁组糖尿病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P=0.000)、60~64岁、65~79岁各年龄组糖尿病死亡率在2003-2017年间的年变化百分率和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呈现连续上升趋势(P=0.000),30~34岁和50~54岁糖尿病死亡率的年变化百分率分别在2008-2017年间和2012-2017年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P=0.000)。结论根据JoinPoint回归分析得出,无论中国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的死亡风险都逐渐趋于年轻化。因此应该加强城市>30岁和农村>60岁高危人群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及防控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2005—2014年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灿 李想 +3 位作者 王雷 沈婉莹 熊文婧 让蔚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6-811,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4年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前列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 2019软件提取2005―2014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部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2... 目的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4年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前列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 2019软件提取2005―2014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部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2005―2014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4年中国前列腺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的两标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标化发病率由2005年的5.8/10万增至2014年的8.1/10万,增加39.65%;全国标化死亡率由2005年的2.3/10万增至2014年的2.4/10万,增加4.34%。城市、农村男性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0%、6.10%;城乡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1%、2.62%。60岁后的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中国60岁以上的男性是前列腺癌防治的重点人群。结论与2005年相比,2014年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率趋势呈现增加,应积极制定并完善前列腺癌的防治措施,重点加强对60岁以上男性的综合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2009-2018年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玲 沈贞姬 +5 位作者 杨一偲 李春伟 罗超 王尚博 孙烨 刘岩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8-543,共6页
目的分析2009-2018年哈尔滨市MSM的HIV感染状况、时间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MSM艾滋病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09-2018年每年4-7月在哈尔滨市通过滚雪球方法招募MSM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其人... 目的分析2009-2018年哈尔滨市MSM的HIV感染状况、时间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MSM艾滋病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09-2018年每年4-7月在哈尔滨市通过滚雪球方法招募MSM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其人口学、行为学及血清学相关信息。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变量年度变化百分比(APC),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09-2018年调查MSM共4813人,HIV抗体阳性率为11.3%(543/4813)。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2015年为分界点,2009-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Z=4.2,P<0.05),2015-2018年呈下降趋势(Z=-1.3,P=0.3)。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2.9%(621/4813),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3年哈尔滨市MSM梅毒抗体阳性率呈快速下降趋势(Z=-2.8,P<0.05),2013-2018年呈缓慢下降趋势(Z=-0.7,P=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感染HIV危险因素包括网络招募(aOR=1.307,95%CI:1.057~1.617)、年龄≥30岁(aOR=1.905,95%CI:1.235~2.939)和梅毒抗体阳性(aOR=4.728,95%CI:3.751~5.961);保护因素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aOR=0.598,95%CI:0.433~0.825)和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aOR=0.683,95%CI:0.550~0.850)。结论2009-2018年哈尔滨市MSM的HIV阳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达到峰值,梅毒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基于社交软件、年龄≥30岁及梅毒抗体阳性的干预模式需重点探索,并促进使用安全套和梅毒转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人群 艾滋病病毒 梅毒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15
7
作者 任宁君 李远盛 +3 位作者 张雯欣 王若兰 范颂 李爱玲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9-644,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感染、新发感染、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e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根据年龄、...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感染、新发感染、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e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根据年龄、性别、年份对疾病负担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感染、新发感染、死亡和DALYs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结果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标化感染率从7.56/10^(5)增至48.90/10^(5);标化新发感染率从1.03/10^(5)增至1.89/10^(5);标化死亡率从0.35/10^(5)增至2.97/10^(5);标化DALYs率从11.01/10^(5)增至90.51/10^(5)。根据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标化感染率、标化新发感染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6.71%、1.91%、7.65%和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严重,各项疾病负担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HIV/AIDS的早期筛查与健康教育,根据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老年 疾病负担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部分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发病率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梦 吴丹 +7 位作者 李艺星 郑徽 李明爽 闫婷婷 张倩 安志杰 尹遵栋 梁晓峰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部分地区百日咳发病率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5个省份10个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病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 目的分析中国部分地区百日咳发病率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5个省份10个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病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P)使用和百日咳监测策略信息,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百日咳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及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所有研究地区于2010年前完成DTaP对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替代;2011-2021年4个研究省份开展了百日咳加强监测或专项研究。研究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年均ASIR在0.20/10万至3.50/10万之间,其中6个地区ASIR的AAPC在4.06%至44.15%之间,4个地区在-8.77%至-1.11%之间;从第1个转折点至第2个转折点、从第2个转折点至2021年ASIR的APC分别在31.20%至132.70%、-28.77%至-80.70%之间。结论所有研究地区2004-2021年百日咳发病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病率上升可能与DTaP保护持久性衰减和开展百日咳加强监测或专项研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发病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死亡情况 被引量:13
9
作者 陆祖添 苏永健 +3 位作者 李嘉铃 张家玮 赵文文 李海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7期2017-2025,共9页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学资料,建立2004~2018年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集。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学资料,建立2004~2018年流腮发病和死亡数据集。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流腮发病情况、发病变化趋势及死亡情况。结果 (1)2004~2018年共报告4 269 946例流腮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237 7/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24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000 1/10万,年平均报告病死率为0.562 1/10万。(2)2004~2018年我国流腮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P>0.05)。第一阶段(2004~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第二阶段(2012~2015年)和第三阶段(2015~2018年)的报告发病率均呈平稳趋势(均P>0.05)。(3)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004~2018年我国流腮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宁夏、新疆、西藏;年平均报告死亡率最高的是宁夏,其次是陕西;年平均报告病死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陕西、宁夏、内蒙古。(4)湖南、河南2个省份的流腮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均P<0.05);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21个)或下降趋势(8个)(均P>0.05)。(5)流腮在0~<20岁人群中高发,该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91.19%。年平均报告死亡率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处于较低水平,95.83%的死亡病例集中在0~<25岁人群。(6)9个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以45~<85岁人群为主,其余17个年龄段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均P>0.05)。结论 2004~2018年我国流腮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平稳趋势。除湖南、河南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病率维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流腮在0~<20岁人群中高发,死亡病例集中在0~<25岁人群,中老年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关注经济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报告发病率 死亡情况 变化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
下载PDF
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许子敏 程晓敏 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收集公开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及分地区、分年龄段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 目的探讨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收集公开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及分地区、分年龄段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结果2004-2017年全国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2.6%。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和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以AAPC11.9%、15.4%下降。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呈"降-升-缓降"趋势,AAPC为-7.6%。布鲁菌病、血吸虫病、狂犬病和疟疾发病率呈"升-降"趋势。不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及年龄分布存在差异。乙脑发病季节性强。登革热发病高峰为8-10月。布鲁菌病的发病高峰为3-8月。布鲁菌病、出血热、血吸虫、狂犬病和钩体病均在40~<60岁和60~岁人群高发,乙脑发病率在0~<20岁人群最高。布鲁菌病和登革热发病率在0~<20、20~<40、40~<60、60~岁年龄层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狂犬病、钩体病和疟疾的发病率在0~<20、20~<40、40~<60、60~岁年龄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在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布鲁菌病、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未来防控应进一步实践One Health理念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疾病 虫媒传染病 joinpoint回归模型 One Health
原文传递
中国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状况及流行趋势预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湘铃 段朝晖 +3 位作者 张敏 徐杰茹 熊文婧 让蔚清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8-573,共6页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30年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GBD 2019数据库中的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死亡、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30年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GBD 2019数据库中的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死亡、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资料,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R 4.2.1,运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对2020—2030年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预测。结果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的粗发病率由4.23/10万升至9.57/10万,标化发病率由5.13/10万升至6.39/10万,标化死亡率由2.38/10万下降至1.17/10万,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AAPC分别为2.88%、0.77%、-2.42%,P<0.05)。粗死亡率的整体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0—2019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标化DALY率、粗YLL率及标化YLL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35%、-0.60%、-2.57%),粗YLD率和标化YLD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39%、1.33%),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DALY率的整体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55~5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60~64岁时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预测结果显示,预计2020—2030年我国子宫内膜癌标化发病率将持续增加,从6.90/10万升至11.72/10万,标化死亡率也将出现小幅增长,从1.18/10万升至1.38/10万。结论中国子宫内膜癌的疾病负担较重,预计未来改善缓慢,需积极采取措施以减轻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疾病负担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疾病负担三十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潘飞霞 徐玮泽 +2 位作者 李嘉斌 黄子嫣 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疾病负担 人类发展指数 joinpoint回归模型 时期-年龄-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调查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佩君 周正斌 +8 位作者 李元元 郝瑜婉 罗卓韦 李宏岩 李中秋 杨丽敏 张仪 武滨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3-499,共7页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72.79%,t=11.10,P <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15岁(71.6%,116/162)和0~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282,P <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753.74,P <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χ~2=176.63,P <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0.832~0.870,P均<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 疫情 白蛉 joinpoint回归模型 阳泉市
原文传递
2000-2019年中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段朝晖 张敏 +5 位作者 徐杰茹 熊文婧 陈磊 赵湘铃 张译匀 让蔚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1,共8页
背景脑瘤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少有针对我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的有关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脑瘤的死亡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5年脑瘤的粗死亡率(CMR),为脑瘤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资料。方法提取2019年全... 背景脑瘤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少有针对我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的有关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脑瘤的死亡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5年脑瘤的粗死亡率(CMR),为脑瘤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资料。方法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脑瘤死亡数据,包括CM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以2019年全球人口数据进行标化,ASMR)。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死亡趋势,采用内生因子估算法(IE算法)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估计CMR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通过R(4.1.3)软件对2000—2019年脑瘤死亡数据建立GM(1,1)模型,预测未来5年脑瘤CMR。结果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0—2019年全国脑瘤ASMR与不同性别ASMR均呈下降趋势,全国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68%,男性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47%,女性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87%(P<0.05)。APC模型显示,中国男性脑瘤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时期变化是上升趋势,女性脑瘤的死亡风险均随年龄和时期增加而增大,即男性效应系数从1904—1908年出生队列组的0.62降低至2014—2019年出生队列组的-1.28,女性效应系数从1904—1908年出生队列组的0.36升高到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57,随后逐渐降低,2014—2019年出生队列组的效应系数最低(-1.16)。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9年后我国脑瘤CMR将持续上升,2020—2024年CMR将会达到4.34/10万、4.39/10万、4.44/10万、4.49/10万、4.54/10万。结论2000—2019年中国脑瘤ASMR总体呈下降趋势,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时期的推移而增大,越早出生其死亡风险越大。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中国脑瘤死亡率均持续上升,我国脑瘤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应加强我国脑瘤高发人群的防治宣传工作,提倡良好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脑瘤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死亡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预测 joinpoint回归模型 GM(1 1)模型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食管癌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地力亚尔·吾斯曼江 王岩 +2 位作者 张玉俊 刘广超 朱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3-1329,共7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2006-202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食管癌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 目的:分析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2006-202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食管癌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值。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世标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AAPC分别为-3.04(P=0.119)、-3.43%(P=0.041)、-5.58%(P<0.001)、-9.80%(P<0.001),农村下降趋势更加明显。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食管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除农村男性80~84年龄段最高外,其余均在85+年龄段最高;时期效应:城市居民没有明显变化,农村居民呈下降趋势;队列效应:城市和农村出生队列越晚死亡风险越低,其中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在1921-1925年死亡风险最高,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1931-1950年最高。结论: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和城市死亡率差异在缩小。人群食管癌死亡风险受年龄与出生队列影响较大,控制危险因素、扩大早癌筛查覆盖面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死亡率 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9-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苗立鹏 任柯好 +1 位作者 李梦蝶 吕军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60-2264,2271,共6页
背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及时了解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目的分析2009—2021年我... 背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及时了解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目的分析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并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方法按性别、城乡、地区和年龄划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2021年)》中选取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进行整理,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变化趋势。并使用R(4.3.1)软件建立GM(1,1)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结果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由2009年的235.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353.31/10万,AAPC为3.3%(95%CI=2.8%~3.8%,P<0.001);标化死亡率由2009年的281.82/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21.24/10万,AAPC为-1.9%(95%CI=-2.6%~-1.2%,P<0.001)。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AAPC男性=-2.0%,AAPC女性=-2.1%)、城乡(AAPC城市=-1.3%,AAPC农村=-2.4%)、地区(AAPC东部=-2.1%,AAPC中部=-2.2%,AAPC西部=-1.0%)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女性下降幅度大于男性,农村大于城市,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GM(1,1)模型结果显示,2022—203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将持续上升至461.57/10万。结论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粗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整体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仍面临严峻挑战,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粗死亡率将持续上升,应制订实施科学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点关注男性、农村和老年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粗死亡率 标化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GM(1 1)模型 预测
下载PDF
中国城乡2004—2019年心脏病死亡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韦琴 史卫卫 +4 位作者 高金钗 马小焱 曹亚景 孙纪新 崔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描述分析2004—2019年中国城乡人群心脏病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2004—2019年中国城乡心脏病死亡率数据,描述其死亡率和标化率的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 目的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描述分析2004—2019年中国城乡人群心脏病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2004—2019年中国城乡心脏病死亡率数据,描述其死亡率和标化率的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率(APC)、年平均变化百分率(AAPC),并分析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04—2019年间中国城乡人群心脏病死亡率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其中,城市以平均每年2.70%的年度变化百分率上升(P=0.000),农村以平均每年6.95%的年度变化百分率上升(P=0.000),农村平均上升速度约为城市的2.6倍。2004—2019年间心脏病年龄别死亡率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以>85岁人群上升速度最为迅速,平均每年上升3.72%,其次是30~34岁(1.90%)、60~64岁(1.87%)(P<0.05);农村以10~14岁、25~29岁、30~34岁及>85岁年龄组上升速度最为迅速,分别以每年5.96%、5.96%、5.61%、5.42%的速度上升(P<0.05);城乡均在<1岁、15~19岁年龄组以相同速度下降(分别为7.72%、2.80%)(P=0.000)。结论2004—2019年间中国城乡心脏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农村较城市有更大涨幅,需加强农村地区人群心脏病健康教育及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时间趋势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病趋势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红心 樊文龙 +6 位作者 杨晓雨 陈东宇 黄巧 潘素跃 王朴 胡敏 何玉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1-597,共7页
背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对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而PEM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PEM发病趋势以及不同年龄的PEM发... 背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对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而PEM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PEM发病趋势以及不同年龄的PEM发病状况,并预测2020—2029年PEM发病趋势。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从该数据库中获取1990—2019年中国不同年龄段的PEM发病和死亡指标,各标化率的计算均采用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将发病数据分为18个年龄组(<5岁,5~9岁,以此类推至80~84岁和85岁及以上)。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发病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和年度平均百分比变化(AAPC)以及95%置信区间(CI),并描述其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预测中国2020—2029年PEM发病趋势。结果(1)2019年中国全人群PEM标化发病率为1996.5/10万,男性PEM标化发病率(2444.7/10万)高于女性(1536.0/10万)。2019年中国全人群PEM标化发病率低于全球(2099.4/10万),但男性PEM标化发病率高于全球男性(2304.0/10万)。<5岁人群PEM发病率最高(4402.5/10万),其次是80~84岁(2417.7/10万)。5岁以后,无论男女PEM标化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且男性仍大于女性。(2)1999—2019年中国PEM标化发病率结果显示:标化发病率整体趋势呈现6个拐点,分别在1995年、2006年、2010年、2014年、2017年、2019年。1990—1995年和2010—2014年中国PEM标化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3%、-2.3%(P<0.05)。1995—2006年、2006—2010年,中国PEM标化发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9%、2.5%(P<0.05)。2017—2019年中国PEM标化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最明显,APC为8.9%(P<0.05)。1999—2019年中国PEM标化发病率以年平均变化0.7%的速度上升(AAPC=0.7%,P<0.05)。(3)1999—2019年中国PEM年龄别发病率结果显示:1999—2019年<5岁的人群以年平均变化2.1%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发病 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 ARIMA模型 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下载PDF
深圳市2015—2021年学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星宇 张振 +4 位作者 唐秀娟 吕秋莹 廖佳 倪进东 邹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 分析深圳市学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校园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深圳市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报告数据,描述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2015—... 目的 分析深圳市学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校园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深圳市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报告数据,描述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21年深圳市共报告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病例115 143例。流感发病率由2015年的64.05/10万升至2021年的211.94/10万,以2019年的发病率最高。6~<10岁学龄段发病率最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趋势分析显示,流感年发病率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19年,呈现出先升后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37.2%(95%CI:6.3%~77.2%, 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发病趋势与总体发病趋势一致。月发病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总体上升的趋势,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5月存在转折点,三段的MPC分别为10.39%、-66.60%和10.04%,AMPC为2.60%。15~19岁年龄段年均上升速度最快(AAPC=108.1%, 95%CI:83.8%~135.5%, P<0.05)。结论深圳市6~19岁学生群体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校园流感防控工作。各机构需加强合作,减少流感的发生,提升流感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流行性感冒 流行特征 趋势特征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中国龋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港 曹桂莹 刘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35-1741,共7页
背景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分析其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能够为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中国龋病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制订龋病防治策略... 背景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分析其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能够为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中国龋病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制订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中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患病和YLD数据,计算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的变化百分比,并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YLD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分别减少了25.69%、28.74%和28.63%;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分别增加了17.41%、15.84%和15.07%。2019年,在各年龄组中,5~9岁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率(118.96%)最高,1~4岁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53.08%)和YLD率(20.40/10万)最高;20~24岁成年人恒牙龋病的发病率(62.30%)、患病率(32.19%)和YLD率(32.41/10万)均最高。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0.21%,95%CI=0.19%~0.22%)、患病率(AAPC=0.03%,95%CI=0.01%~0.05%)和YLD率(AAPC=0.03%,95%CI=0.01%~0.05%)整体呈上升趋势;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0.05%,95%CI=-0.05%~-0.04%)、患病率(AAPC=-0.23%,95%CI=-0.32%~-0.14%)和YLD率(AAPC=-0.22%,95%CI=-0.31%~-0.13%)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1990—2019年乳牙龋病疾病负担呈现出加重趋势,尽管恒牙龋病的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依旧严峻,预防龋病不能仅局限于儿童,而应该包括所有年龄段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龋病 恒牙龋病 牙科生理学现象 joinpoint回归模型 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