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3月3-5日强雨雪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易笑园 李泽椿 +2 位作者 陈涛 李云 吕胜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为强雨雪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干冷空气则在不同高度、不同路径活动,扮演着多种角色。对流层低层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暖湿气流中,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凝结;对流层上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沿320 K等熵面(等位温面)自高纬冲下,给江淮气旋的加强、维持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同时等熵正位涡高值区(IPV≥10-6m2.s-1.K.kg-1)和相对湿度小于等于45%的干区与红外云图暗区(TBB≥-32℃)对应得非常吻合,这说明利用卫星资料来追踪高位涡轨迹的可行性。云头部次冷输送带干冷空气在2-3 km高度卷入、叠加在暖湿层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渤海西岸局部大到暴雪天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雨雪 江淮气旋 干冷空气 卫星和雷达资料 等熵位涡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的积雪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成芳 刘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 利用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及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2017年2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暴雪过程积雪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近地面气象要素对积雪深度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系统特有的空间结构导致山东南、北地区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不均衡分布。(2)积雪深度具有时效性,在降雪结束时达到峰值,因温度的变化导致峰值不一定维持到次日08时。(3)积雪深度是近地面多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相态、降雪量、降雪强度、气温、地温和风速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雨夹雪在转为纯雪之前可产生不超过1 cm的积雪,如果不转雪则不会产生有量积雪;各地降雪含水比差异较大,全省平均为0. 5 cm·mm^(-1),低于全国平均值;在降雪不融化的情况下,降雪量、降雪强度越大则积雪越深,降雪强度大是气温和地温都高于0℃时产生积雪的必要条件;地温和气温越低对积雪形成越有利,积雪开始产生时的地温最高阈值多在0℃左右,地温先突降后缓升是积雪产生前后的共性特征,积雪产生后1~2 h内地温略有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积雪产生时气温一般低于0℃,气温高于0℃时大部分降雪融化;有利于产生积雪的平均风力多不超过2级,极大风则在3~4级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暴雪 积雪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复杂降水相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畅 杨成芳 宋嘉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1-417,共7页
本文应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0.25°×0.25°)数值预报初始场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一次江淮气旋降雪过程的复杂相态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成因。结论如下:... 本文应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0.25°×0.25°)数值预报初始场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一次江淮气旋降雪过程的复杂相态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成因。结论如下:(1)山东省2014年2月16-17日的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相态多样性和相态转化复杂性是主要特点,表现为同一时刻雨、雪和雨夹雪三种相态共存,郯城站降水相态逆转(由雨夹雪转雨再转雪),鲁东南地区降雪同时鲁西南地区降雨的“东雪西雨”现象。(2)在系统发展不强的江淮气旋降雪过程中,鲁中山区相对高海拔地区夜间强烈的辐射降温和山脉迎风坡的动力抬升作用均会造成边界层温度的降低,后期对流层低层为东北风控制时,除鲁中山区外,其迎风坡东麓或东北麓(潍坊地区)出现固态降水可能性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地面2m温度为1~2℃,1000hPa温度为0℃左右,925hPa温度为-3℃左右,可出现固液共存降水现象。(3)相态逆转现象的发生与江淮气旋发展阶段和气温日变化两个因素紧密相关。0℃层在925hPa上下的状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可产生雨夹雪或雨,但0℃层高度下降不是由雨转雪的充分条件,还需考察冷平流发展情况。(4)当江淮气旋生成地偏东(位于长江口附近),且发展不强烈时,山东若受其影响产生降水,后期上游如有新系统发展,可能与气旋共同影响山东,造成复杂相态的江淮气旋降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复杂相态 相态转换
下载PDF
近34年河南首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钰 乔春贵 董俊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26-32,共7页
利用19852018年河南省12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每日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4年河南首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 利用19852018年河南省12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每日20时至次日20时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4年河南首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场暴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45月,首场暴雨发生时间有提前的趋势;首场暴雨以全省性降水为主,黄淮之间沿黄及其以北和南部地区是暴雨的三个易发区;暴雨出现频次较多的站点和单日雨量最大的站点基本一致,首场暴雨出现的频次从河南省西北部到东南部逐渐增多。首场暴雨的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是江淮气旋和江淮倒槽两类,高空影响系统500 hPa以低槽为主,700 hPa受低槽、切变线影响,850 hPa受低涡、切变线影响。江淮气旋类暴雨一般热力、动力条件较好,江淮倒槽类暴雨水汽条件较好。首场暴雨的水汽通量、辐合、辐散条件要优于夏季的,垂直速度略小于夏季的,比湿和不稳定度明显低于夏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场暴雨 气候特征 江淮气旋 江淮倒槽 物理量诊断
下载PDF
大气斜压性与入海江淮气旋发展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马雷鸣 秦曾灏 +1 位作者 端义宏 杜秉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5-104,共10页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有利于气旋发展 .另外 ,对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伴随气旋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强度有所增强 ,在气旋整个生命期中气旋位置有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向出口区的北侧移动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涡度发展 风垂直切变 大气斜压性 江淮气旋
下载PDF
大范围持续暴雪过程中多种影响系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俊红 易笑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5-979,共15页
持续48 h的大范围雨转暴雪天气先后影响了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华北地区降雪量15-30 mm。此次过程中地面影响系统复杂,有华北锢囚锋、江淮气旋、北路冷锋。利用准地转理论、凝结函数法、垂直剖面分析和常规观测资料... 持续48 h的大范围雨转暴雪天气先后影响了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华北地区降雪量15-30 mm。此次过程中地面影响系统复杂,有华北锢囚锋、江淮气旋、北路冷锋。利用准地转理论、凝结函数法、垂直剖面分析和常规观测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华北锢囚锋和江淮气旋在降雪量和降水效率、水汽和动力条件、垂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并描述了多种地面影响系统的演变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在降雪量和效率上,华北锢囚锋降雪量小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主要影响华北西部,降雪持续24 h,江淮气旋主要影响华北中东部,降雪持续30 h;降水前半段华北锢囚锋降水效率为0.76,江淮气旋为0.58,降水后半段两者均为1.5。(2)在水汽条件上,华北锢囚锋明显弱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水汽通道在700 hPa上,来自西南地区,而江淮气旋在700和850 hPa上,来自西南地区和东海;华北锢囚锋水汽含量中心和水汽辐合中心主要集中在近地面层锢囚锋附近,而江淮气旋在800-600 hPa气旋北侧偏南气流里。(3)在动力条件上,华北锢囚锋明显弱于江淮气旋,华北锢囚锋南段涡度平流垂直微差项起主要作用,北段温度平流拉普拉斯项起主要作用,江淮气旋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和涡度平流的垂直微差项均起到重要作用。(4)在垂直结构上,江淮气旋锢囚时为冷式锢囚,并有北路冷锋楔入其暖锋下面,强度明显强于华北锢囚锋。(5)在演变和相互作用上,江淮气旋的北上减弱了华北锢囚锋;北路冷锋对随江淮气旋北上的暖湿气流起到"冷垫"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持续暴雪 华北锢囚锋 江淮气旋 北路冷锋 特征对比
下载PDF
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董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依次递减;时间上在6月最多,约占该月暴雨总次数的1/3。致暴江淮气旋暴雨落区与江淮气旋的路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淮北和江淮地区,暴雨在致暴江淮气旋过境地区均匀分布,但在苏南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苏南的中西部。致暴江淮气旋天气形势可分为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两类,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约为偏西气流型的2倍。偏西气流型暴雨区位于500hPa南侧暖湿的西南气流与北侧西北气流的过渡带中,低槽型暴雨区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两种类型基本相似,都为闭合的低涡,且低涡位置相比于700hPa明显南移。江淮和苏南地区的暴雨落区大都位于700和850hPa低涡中心的南侧、700hPa急流的北部和850hPa急流的北侧。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造成的暴雨范围基本相当,但低槽型产生的暴雨量要大于偏西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夏季 暴雨 路径 西南急流
下载PDF
一次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沈阳 孙燕 +2 位作者 蔡凝昊 苏翔 史达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9,共14页
利用NCEP0.25°×0.25°再分析数据和多种观测资料,对2017年6月9—10日在苏皖地区引发区域性大暴雨并在江苏数个观测站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过程(简称"0609"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气旋的生成、发展、冷暖锋和... 利用NCEP0.25°×0.25°再分析数据和多种观测资料,对2017年6月9—10日在苏皖地区引发区域性大暴雨并在江苏数个观测站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江淮气旋过程(简称"0609"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气旋的生成、发展、冷暖锋和相当正压性等方面与前一次降水较弱的江淮气旋过程(同年6月5日过程,简称"0605"过程)进行了对比,结论如下:(1)对流层高层正涡度平流及出流区引发高空辐散场,继而导致对流层低层动力减压,是"0609"江淮气旋的启动机制,而"0605"过程对流层低层强盛的暖平流引起的上升运动导致了气旋的生成;(2)对锋生函数的计算表明"0609"过程锋生作用较"0605"过程更强,前者暖锋锋区较后者更为陡立且在一定区域内缓慢移动,暖锋附近及暖区一侧上升运动更强且更为深厚,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0609"过程区域性大暴雨的发生;(3)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值线的垂直分布表明,"0609"过程气旋在700 hPa以下表现为集中的涡度柱形态,强度较大,系统随高度几近垂直分布,相当正压结构十分明显,而"0605"过程气旋涡度柱仅存在于850 hPa以下,强度较弱,相对涡度和纬向风0值线随高度北倾,斜压性明显;(4)"0609"过程强降水引起的潜热释放通过涡度混合加强了气旋,加强的气旋又增强了降水,降水和气旋之间建立了类似于"CISK"机制的正反馈过程,这可能是"0609"过程气旋表现出较强正压性的原因,说明了江淮气旋发展方式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区域性大暴雨 极端降水 准地转理论 相当正压性
下载PDF
江淮气旋气候学特征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越 夏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3期85-91,共7页
从江淮气旋的定义出发,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运用气旋的客观判定与追踪算法追踪江淮气旋,分析了1979-2010年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发生的频数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随时间变化的长期趋势并... 从江淮气旋的定义出发,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运用气旋的客观判定与追踪算法追踪江淮气旋,分析了1979-2010年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发生的频数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随时间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不明显。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且易与副高西南侧气流汇合形成气旋,因此春季是江淮气旋最活跃的季节,其中5月份江淮气旋发生次数最多;而在冬季,东亚地区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形势稳定,不易形成气旋,故秋冬季江淮气旋出现较少。受地形和下垫面等因素影响,江淮气旋生成的源地主要位于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大别山区东北侧。43.9%的江淮气旋中心平均降压率为0^-1 h Pa/6h,大多数江淮气旋中心最大降压率为0^-2 h Pa/6h(占66.4%),较难形成暴发性气旋。江淮气旋生命史较短,主要为1~2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气旋的客观判定与追踪算法 气候学特征
下载PDF
梅雨锋江淮气旋发展机制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娟 周春雨 高天赤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29,86,共7页
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11年6月14~15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一次梅雨锋暴雨中江淮气旋的发展机制、结构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江淮气旋在陆地上持续36 h之久,... 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11年6月14~15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一次梅雨锋暴雨中江淮气旋的发展机制、结构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江淮气旋在陆地上持续36 h之久,分为新生少动和发展东移两个阶段。扰动小槽、高低空急流为气旋加强提供动力机制。冷空气在气旋东移中逐渐减弱,中低层正涡度平流出现在气旋过境前6 h。气旋上空边界层为浅薄的东北风,中高层为西南风。暴雨主要出现在暖湿气流沿气旋南侧倾斜上升区,上升运动可达对流层顶。气旋前部暖式切变引发的暴雨大多分布在距气旋中心100~300 km范围内,而后部冷式切变引发的暴雨分布范围要广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暴雨 江淮气旋 发展机制
下载PDF
大连地区寒潮强风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燕 张彩凤 +1 位作者 赵惠芳 王锡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93-1898,1901,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7年3月4~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极端寒潮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寒潮大风天气是北方冷空气东南移形成强冷锋与北上强江淮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冷空气在下沉气流...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7年3月4~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极端寒潮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寒潮大风天气是北方冷空气东南移形成强冷锋与北上强江淮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冷空气在下沉气流作用下,在大连上游即渤海中低层形成强干冷中心,低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高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有利于地面冷高压及冷锋的加强;大连东部低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高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有利于气旋加强发展;强高压、强冷锋配合罕见的强大气旋,从地面到850hPa形成明显的西边强高压、东边特强气旋的形势,这是出现寒潮强风天气非常有利的因素,这种西高东低形势形成的强气压梯度区自西向东经过大连地区,造成大连地区罕见的寒潮强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冷锋 江淮气旋 冷空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9年江苏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佳任 王伟健 +1 位作者 张红华 史达伟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2期83-89,共7页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江苏地区2019年3月19—20日(简称"0320"过程)和2019年4月8—9日(简称"0409"过程)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320"...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江苏地区2019年3月19—20日(简称"0320"过程)和2019年4月8—9日(简称"0409"过程)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320"过程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区都位于淮北地区,上升运动呈区域性分布,是"0320"过程产生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原因。"0409"过程水汽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域分布不均,因此暴雨落区相对分散。受海上热力条件、高层正涡度平流及气旋后部强冷平流的共同作用,"0409"过程气旋入海后迅速发展,气旋后部风速明显增大,气旋大风叠加对流大风是沿江苏南地区区域性偏西大风的主要原因。"0320"过程海上热力条件、高层正涡度平流及低层冷平流较"0409"过程弱,尤其是气旋发展阶段冷平流不强,因此气旋入海后发展不明显,只造成江苏出现局部性的大风天气。利用云水混合比来分析气旋发展的结构特征,对气旋如何演变有更直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暴雨 大风 云水混合比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13
作者 梁钰 张亚春 +2 位作者 董俊玲 席乐 李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1期1644-165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涡 区域性大暴雨 切变线 模式检验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与符号推理在江淮气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朱定真 韩桂荣 周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本文通过对符号推理及神经网络系统的剖析,实现了神经网络与符号推理的有机结合,并成功地运用到天气预报中去。提出广一种新的、充分利用预报经验、数值预报产品及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预报方法。
关键词 气旋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 符号推理 江淮流域
下载PDF
影响山东海域的温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冰 王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6-94,共9页
研究了1958—2004年47 a山东海域温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如多发月份、移动路径、产生源地、气旋强度等,及出现次数较多月份的高空500 h Pa高度场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影响山东海域的温带气旋在6、7、8三个月份出现天数最多,... 研究了1958—2004年47 a山东海域温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如多发月份、移动路径、产生源地、气旋强度等,及出现次数较多月份的高空500 h Pa高度场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影响山东海域的温带气旋在6、7、8三个月份出现天数最多,占到全年总数的一半以上;除江淮气旋和黄河气旋外,海上准静止锋面扰动演变也是温带气旋的形成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海域 温带气旋 年代际变化 江淮气旋 黄淮气旋 扰动
原文传递
江淮气旋影响下广西强弱降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古文保 屈梅芳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雷达、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江淮气旋影响下广西两次(2010年6月9日和20日)降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天气过程前地面和对流层中低层在江淮到江南地区均有气旋生成,广西受气旋西...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雷达、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江淮气旋影响下广西两次(2010年6月9日和20日)降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天气过程前地面和对流层中低层在江淮到江南地区均有气旋生成,广西受气旋西部切变线的影响;暴雨发生时江淮和广西各有正涡度中心配合,但强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200h Pa南亚高压、500h Pa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北界差异所导致。广西区域是否有较强降雨过程,取决于在广西区域是否有正涡度中心活动,并与江淮气旋形成"双涡效应",使该区域的水汽得以持续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广西降雨过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涛 许冠宇 +1 位作者 李双君 魏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8,共12页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混合型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罕见雨雪天气过程分析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宝利 郭联 田亮 《盐业与化工》 CAS 2014年第2期30-33,共4页
文章利用Micaps卫星小站资料,对发生在2007-03-03~04罕见的雨雪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变化、水汽输送条件和卫星云图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对雨雪天气给盐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从中总结出了-些... 文章利用Micaps卫星小站资料,对发生在2007-03-03~04罕见的雨雪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变化、水汽输送条件和卫星云图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对雨雪天气给盐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从中总结出了-些有益的经验,对今后预报与服务工作具有-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江淮气旋 塑苫 盐碴 服务效益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琼 陈圣劼 +2 位作者 白杨 夏露 汪婵娟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8,共13页
利用ERA Interim Daily的0.5°×0.5°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和低空急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右侧的上升支和锋面的抬升作... 利用ERA Interim Daily的0.5°×0.5°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和低空急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右侧的上升支和锋面的抬升作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水汽条件,此次过程对流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远大于斜压性,强降水发生在湿位涡正负值过渡的等值线密集带附近。过程最强降水时段由一次长生命史的中尺度飑线过程导致,利用WRF v3.9可以进行较好地模拟。研究飑线的环境条件和结构特征发现,环境大气具有较大的CAPE值和较小的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 Energy,CIN),有利于对流的触发;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飑线的维持;尽管冷池较浅薄,但冷池出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飑线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江淮气旋 WRF 飑线 RKW
下载PDF
2009年辽宁春季第一场透雨的人工增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广元 王永亮 王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06-2509,2514,共5页
利用M icaps实时资料、高分辨率T639零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8日夜间~21日白天辽宁省降水系统的宏观特点及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纬高空槽的合并加强与地面江淮气旋北上是此次降水过... 利用M icaps实时资料、高分辨率T639零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8日夜间~21日白天辽宁省降水系统的宏观特点及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纬高空槽的合并加强与地面江淮气旋北上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不断输送是造成近3 d多持续降水的主要降水机制;500 hPa以下高度为水汽辐合区,同时又是上升运动区,700 hPa是急流区,也是水汽输送最强区;雷达回波的零度层亮带与高度场、温度场配置相互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NCEP再分析资料 江淮气旋 急流 零度层亮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