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43
1
作者 邓华凤 何强 +5 位作者 舒服 张武汉 杨飞 荆彦辉 东丽 谢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系统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育种 亚种间杂种优势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76
2
作者 胡忠孝 田妍 徐秋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在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2015年推广40 a之际,对中国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杂交粳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316 2亿hm2,并于1995年达到2 089.78万hm2的历史最大面积,占当年水稻面... 在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2015年推广40 a之际,对中国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杂交粳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316 2亿hm2,并于1995年达到2 089.78万hm2的历史最大面积,占当年水稻面积的67.97%,但杂交水稻面积及其占水稻面积的比例在1999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2013年维持在1 617.87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3.37%;1996—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杂交水稻主要品种数量由133个增加到532个,而单个主要品种的平均年推广面积则由11.01万hm2下降到2.36万hm2,品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突破性品种匮乏;1996—2013年两系杂交水稻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由0.92%上升到33.59%,两系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杂交粳稻的年推广面积维持在20万~26万hm2,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1%~1.5%的极低水平,杂交粳稻在杂交水稻中的地位还极其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两系杂交水稻 杂交粳稻 推广
原文传递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 被引量:70
3
作者 张洪程 赵品恒 +7 位作者 孙菊英 吴桂成 徐军 端木银熙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4,共6页
在研究不同机插水稻群体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差异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的群体特征:1)以足量的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50000万/... 在研究不同机插水稻群体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差异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的群体特征:1)以足量的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50000万/hm2以上),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质量(结实率85%以上,千粒质量27g左右)。2)在合理的茎蘖动态(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左右够苗,高峰苗适宜,一般为预期穗数的1.3倍)与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孕穗期LAI达7.8~8.0,抽穗后LAI下降平缓,成熟期仍能保持3.0左右。)基础上提高成穗率(75%以上)与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比例(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率达95%,高效叶面积率达75%以上),以保证实现不同生育阶段目标生产力。3)以合理增加拔节-抽穗期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22.5g/(m-2.d),干物质积累量9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5%左右)为重点,有效增强抽穗-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13.5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量8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0%左右),以提高最终生物学产量(20400kg/hm2以上)。机插杂交粳稻生产过程中遵循以上规律可获得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农艺 特征描述 杂交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下载PDF
北方杂交粳稻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44
4
作者 杨振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0-846,共7页
回顾了“籼粳架桥”育成粳型恢复系C57以来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籼粳架桥”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指导意义,以及广亲和基因单一位点的局限性难以解决籼粳杂种复杂的生理障碍问题。提出了籼粳亚种... 回顾了“籼粳架桥”育成粳型恢复系C57以来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籼粳架桥”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指导意义,以及广亲和基因单一位点的局限性难以解决籼粳杂种复杂的生理障碍问题。提出了籼粳亚种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与配组,偏高秆偏长穗抗倒株型改良以及高产性与抗逆性、适应性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思路等问题。文章还叙述了通过“籼粳架桥”育成高配合力的粳型恢复系C418及其配制的系列新组合的推广。北方杂交粳稻进入再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籼粳架桥 籼粳杂种优势
下载PDF
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林建荣 吴明国 石春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以宁 6 7A等 4个粳型不育系与 K172 2等 9个粳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对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稻米的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主要受... 以宁 6 7A等 4个粳型不育系与 K172 2等 9个粳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对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稻米的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 ,而透明度以母体加性效应和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 ;垩白率、垩白度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所控制 ,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多数性状的种子直接遗传率、细胞质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透明度以母体遗传率为主 ,垩白率、垩白度以种子直接遗传率为主。另外 ,根据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杂交水稻 外观品质 遗传效应 遗传率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10 位作者 钱银飞 郭振华 陈烨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李德剑 华正雄 沙安勤 周有炎 刘国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10.5~11.0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10.5~11.0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栽培 生长特性 干物质生产
下载PDF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利用特点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进红 郭恒德 +3 位作者 毛国娟 陶稚彪 张国平 赵伟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1-275,共5页
对超高产与高产杂交粳稻干物质生产及 N、P、K养分积累、分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在干物质生产上 ,超高产杂交粳稻具有单丛干物重高、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 ,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比例高 ,经济系数高的特点。... 对超高产与高产杂交粳稻干物质生产及 N、P、K养分积累、分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在干物质生产上 ,超高产杂交粳稻具有单丛干物重高、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 ,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比例高 ,经济系数高的特点。在养分积累、分配与利用上 ,超高产条件下 ,稻株对 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增加 ,特别是 P、K的吸收量增加明显 ;成熟期在籽粒与茎中 N、P、K的分配比例较高 ,而在叶片、叶鞘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 ;同时 ,养分效率系数、养分收获指数及养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高产条件下的效率参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栽培 干物质生产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 被引量:34
8
作者 杨振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共2页
阐述了北方杂交粳稻的生态优势和杂种优势及人们喜粳嫌籼食味的变化 ,介绍了杂交粳稻“北上”、“南下”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提出当前杂交粳稻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籼粳架桥”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发展策略 籼型杂交粳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Ⅳ.杂交粳稻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典范相关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程融 孙明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8-30,共3页
由38个杂交粳稻及其12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3个品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两者以稻谷重、糙米重、精米重、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间相关极显著。其他性状关系小。故对产量及其余品质性状同步选择可加速育成优质高产组合。提... 由38个杂交粳稻及其12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3个品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两者以稻谷重、糙米重、精米重、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间相关极显著。其他性状关系小。故对产量及其余品质性状同步选择可加速育成优质高产组合。提高产量宜着力增加穗数和结实粒数,籽粒不宜过大过宽过重。改良品质以糙米率、糙米长宽比、垩白率、透明度、食味最为关键,并互为正向关系,可同时改良,其中透明度、垩白率又是影响食味的主要直观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粳稻 品质 产量性状 杂交水稻
下载PDF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30
10
作者 赵庆勇 朱镇 +4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张巧凤 许凌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测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作用较突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受不育系的影响较大,其余性状均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以六盐A、丹阳941A、98G26A、99-9A、香粳8016A和95122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C418、J16、晚161和C76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雄性小育系 恢复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粳型杂交水稻育种的进展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振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6-49,共4页
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利用“籼粳架桥”人工制恢技术,于1975年首次育成粳型强恢复系C57,为BT型、滇型粳三系应用于北方奠定了基础。黎优57是我国生产上第一个推广的粳型杂交组合,1980年后,南方也开始了粳型杂交稻的应... 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利用“籼粳架桥”人工制恢技术,于1975年首次育成粳型强恢复系C57,为BT型、滇型粳三系应用于北方奠定了基础。黎优57是我国生产上第一个推广的粳型杂交组合,1980年后,南方也开始了粳型杂交稻的应用。近年利用广亲和基因,杂交粳稻又进入到粳爪交次亚种间和粳籼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 水稻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 被引量:32
12
作者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206-208,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是高温引起灌浆结实能力下降、品质降低;高温高湿在抽穗灌浆期引起稻瘟病、纹枯病严重发生;三化螟三代在怀苞抽穗期集中危害。推迟粳稻播期和抽穗灌浆期,可有效改善粳稻抽穗灌浆期生态环境,排... 研究结果表明,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是高温引起灌浆结实能力下降、品质降低;高温高湿在抽穗灌浆期引起稻瘟病、纹枯病严重发生;三化螟三代在怀苞抽穗期集中危害。推迟粳稻播期和抽穗灌浆期,可有效改善粳稻抽穗灌浆期生态环境,排除上述障碍。该对策得到了田间试验结果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优质 粳稻 障碍因子 豫南 栽培 灌浆期 研究结果 结实能力 高温高湿 生态环境 试验结果 稻瘟病 纹枯病 抽穗期 三化螟 重发 三代 播期 田间
下载PDF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闵捷 朱智伟 +1 位作者 许立 牟仁祥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达标率在75%以上的米质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等8项,其中前6项的优质达标率在90%以上。全部10项米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的组合数占测定总组合数的45.4%。在地域上,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平均值低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比较,杂交粳稻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高7个百分点外,其它9项米质指标基本相同。改良垩白性状仍然是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米质 优质达标率
下载PDF
辽宁杂交粳稻育种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华泽田 王彦荣 +3 位作者 王岩 蔡伟 代贵金 郝宪彬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针对目前北方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育种实践 ,提出了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育种 杂种优势 理想株型 种质资源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被引量:27
15
作者 阎丽娜 李霞 吴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7-1135,共9页
【目的】研制适应性广的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技术。【方法】采用生产上应用价值高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比较研究9个粳稻、9个籼稻和11个新近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两系或三系)或优势组合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出愈、分化和... 【目的】研制适应性广的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技术。【方法】采用生产上应用价值高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比较研究9个粳稻、9个籼稻和11个新近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两系或三系)或优势组合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出愈、分化和再生等组织培养力表现。【结果】以M8为基本培养基,在添加30g·L-1蔗糖、8g·L-1琼脂和2mg·L-12,4-D(2,4-苯氧乙酸)相同成分的基础上,供试粳稻材料单独添加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即0.3mg·L-16-BA(6-苄基嘌呤)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9.2%-61.7%之间;而供试籼稻材料则需在添加2mg·L-16-BA和0.5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的基础上,再添加1mg·L-1NAA(萘乙酸)生长素类激素,可明显提高出愈率,出愈率在100%-9.1%之间;而11个偏籼型超级杂交稻则表现在添加1mg·L-16-BA和1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即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6.3%-40%之间。在此基础上,在添加了0.5mg·L-12,4-D和1mg·L-16-BA的MS分化培养基(粳稻)以及0.2mg·L-12,4-D和0.5mg·L-16-BA(籼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分化培养基上,可分别获得59.5%-9.2%(粳稻)、87.5%-3.6%(籼稻)和43.2%-17.2%(杂交稻)的植株再生率。【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相同水稻类型成熟胚高频再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籼稻 杂交稻 成熟胚 激素 培养力
下载PDF
经基因工程改良的抗白叶枯病水稻粳型恢复系“C418-Xa21”及其杂交稻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晓兵 裔传灯 +2 位作者 翟文学 杨振玉 朱立煌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0-384,共5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 ,将业已克隆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 1导入重要的粳型杂交稻恢复系“C418”。PCR和抗性分析表明单拷贝整合的Xa2 1在T1 代的分离比为 3∶1。在T2 代通过PCR和抗性分析选择了Xa2 1纯合的转基因株系“C418 Xa2 ...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 ,将业已克隆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 1导入重要的粳型杂交稻恢复系“C418”。PCR和抗性分析表明单拷贝整合的Xa2 1在T1 代的分离比为 3∶1。在T2 代通过PCR和抗性分析选择了Xa2 1纯合的转基因株系“C418 Xa2 1”。将选择的转基因纯合系“C418 Xa2 1”与常用的雄性不育系“屉锦A”杂交 ,产生了带有转基因Xa2 1的杂交稻“屉优 418 Xa2 1”(简称转基因杂交稻 )。分子分析表明转基因Xa2 1在杂交稻“屉优418 Xa2 1”中能稳定遗传 ;抗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恢复系“C418 Xa2 1”和转基因杂交稻“屉优 418 Xa2 1”对白叶枯病具有高度的广谱抗性 ,并保持了受体对照的优良农艺性状。另外我们还发现转基因杂交稻“屉优 418 Xa2 1”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高于转基因恢复系“C418 Xa2 1” ,这可能是遗传背景的差异所致。抗白叶枯病转基因粳型恢复系和杂交稻的育成将有益于杂交稻在我国北方稻区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抗生 粳型杂交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粳型恢复系 转基因
下载PDF
北方粳型杂交稻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彦荣 华泽田 +2 位作者 代贵金 张忠旭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07-410,共4页
以粳型杂交稻及其亲本和常规品种为材料 ,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根系生长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粳型杂交稻根系粗壮、下扎深 ,发根力、根长、根体积、根重和根冠比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尤以生长前期表现更为明显。杂交稻的... 以粳型杂交稻及其亲本和常规品种为材料 ,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根系生长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粳型杂交稻根系粗壮、下扎深 ,发根力、根长、根体积、根重和根冠比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尤以生长前期表现更为明显。杂交稻的根系性状从抽穗期到乳熟期呈现大幅度下降 ,而乳熟期到黄熟期变化比较缓慢 ,这种趋势与常规品种正好相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杂交稻 根系生长特征 水稻 北方稻 粳稻
下载PDF
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彦荣 华泽田 +5 位作者 张忠旭 李全英 李如海 苏玉安 姚继攀 王之旭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共5页
制种产量低是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是影响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的关键。遗传研究表明,水稻柱头外露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广义遗传力较大(90%左右)。基因定位研究表明,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TLs大多数被定... 制种产量低是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是影响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的关键。遗传研究表明,水稻柱头外露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广义遗传力较大(90%左右)。基因定位研究表明,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TLs大多数被定位于第2,5和8染色体上。自1996年以来,辽宁省稻作研究所加强了粳稻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遗传改良研究,通过导入籼稻的高柱头外露率基因,选育了一批高柱头外露率的粳型不育系,柱头外露率由原来的30%以下逐步提高到80%以上,异交结实率可达到60%以上,杂交制种产量可提高到3.0-4.5t/hm^2,并配组育成了辽优5218(辽5216A/C418)、辽优1052(辽105A/C52)等杂交粳稻新组合,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不育系 高柱头外露率 遗传 选育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晚稻甬优12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吴建能 许开华 +1 位作者 陈忠泽 沈斌法 《园艺与种苗》 CAS 2011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甬优12为试材,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甬优12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氮肥用量对甬优12的苗、蘖、穗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均随氮肥用量的增... [目的]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甬优12为试材,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甬优12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氮肥用量对甬优12的苗、蘖、穗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225kg/hm2时,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递减,施肥效益降低。[结论]甬优12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最佳施氮量为纯氮225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甬优12 氮肥 施用量
下载PDF
采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庆勇 张亚东 +4 位作者 朱镇 赵凌 陈涛 周丽慧 王才林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4,共7页
以20个新育成的粳稻BT型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2种聚类方法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这些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在30个亲本中共检测到18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 以20个新育成的粳稻BT型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2种聚类方法对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这些亲本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在30个亲本中共检测到18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为2.9个,以第11染色体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利用SSR分子标记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所有不育系被划分为一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表型聚类以10个农艺性状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大类群,不育系和恢复系被聚到不同的类群,群内差异不大。同表型性状聚类相比,SSR分子标记聚类能更准确的揭示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亲本遗传多样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微卫星标记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