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中污染物同位素溯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文娟 刘丹妮 +4 位作者 杨芳 王鹤立 王希欢 李崇蔚 廖海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42-250,共9页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源辨识及污染过程控制是当前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污染物来源及污染过程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综述了近几年同位素技术在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中的应用状况,简要介绍了同位...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源辨识及污染过程控制是当前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污染物来源及污染过程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综述了近几年同位素技术在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中的应用状况,简要介绍了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总结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示踪水环境中不同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提出同位素示踪技术与传统水化学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结合传统水化学分析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可提高同位素技术的示踪效率及环境友好程度;对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技术 水环境 污染物 源解析
下载PDF
不断开创我国同位素示踪技术新体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子元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5-327,共3页
在新时期 ,实现中国同位素示踪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的创新体系 ,主要从以下 4个方面着力 :( 1 )进一步强化主攻方向 ;( 2 )进一步转化科研成果 ;( 3)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 ;( 4 )
关键词 中国 同位素示踪技术体系 科研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 配套技术 农业
下载PDF
长江源区植物水分来源的量化解析
3
作者 刘晓颖 李宗杰 +5 位作者 刘梦晴 徐斌 桂娟 崔乔 薛健 段然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长江源区植物水、土壤水、降水、河水、冰雪融水、地下冰融水及冻土层上水等水体的氢(δ2H)、氧(δ18O)稳定同位素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比22个植物样方的稳定同位素,发现草本的δ2H和δ18O稳定同位素值均比灌...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长江源区植物水、土壤水、降水、河水、冰雪融水、地下冰融水及冻土层上水等水体的氢(δ2H)、氧(δ18O)稳定同位素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比22个植物样方的稳定同位素,发现草本的δ2H和δ18O稳定同位素值均比灌木偏正。从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分布情况来看,植物水的直接来源为不同深度土壤水,间接来源为河水、冻土层上水、冰雪融水、降水和地下冰融水。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灌木主要利用40~60 cm(11.1%)和80~100 cm(11.1%)的土壤水,草本植物主要利用0~20 cm(13.0%)和20~40 cm(14.0%)的土壤水。土壤水对灌木的贡献比例为55%,对草本植物的贡献比例为62%,冰雪融水、降水、地下冰融水、河水、冻土层上水对灌木的贡献比例分别为7.6%、9.5%、11.1%、9.6%和7.6%,对草本植物的贡献比例分别为8.3%、8.2%、5.7%、7.1%和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植物水分来源 同位素示踪技术 MixSIAR模型
原文传递
红球菌BAP-1对荧蒽的跨膜运输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艺 王红旗 +1 位作者 吴枭雄 许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41-1448,共8页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对红球菌BAP-1跨膜运输14C-荧蒽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ATP抑制剂Na N3的存在下,红球菌BAP-1细胞膜内所结合的14C-荧蒽含量几乎无变化.结合对微生物体内包涵体的观察,说明当有ATP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荧蒽无法通...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对红球菌BAP-1跨膜运输14C-荧蒽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ATP抑制剂Na N3的存在下,红球菌BAP-1细胞膜内所结合的14C-荧蒽含量几乎无变化.结合对微生物体内包涵体的观察,说明当有ATP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荧蒽无法通过细胞膜进入到微生物的体内.这表明若是荧蒽无法通过跨膜运输进入到红球菌细胞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生物降解.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条件下,微生物对14C-荧蒽的跨膜运输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在一定底物浓度条件下,菌体膜结合污染物的量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饱和.结合米氏方程分析了红球菌BAP-1对14C-荧蒽的跨膜运输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底物14C-荧蒽与微生物之间一直保持较高的亲和力,较高的亲和体系有助于跨膜运输过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菌BAP-1 荧蒽 跨膜运输 同位素示踪法
下载PDF
利用铅同位素研究山东邹平王家庄铜矿地气物质来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洋 汪明启 +1 位作者 高玉岩 欧阳辉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铅同位素示踪是采用铅同位素作为示踪剂,根据有关岩石、矿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判断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利用铅同位素示踪地气物质来源,采用ICP-MS测试方法,对山东邹平王家庄斑岩铜矿区矿石、围岩、土壤等介质的铅同位素组... 铅同位素示踪是采用铅同位素作为示踪剂,根据有关岩石、矿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判断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利用铅同位素示踪地气物质来源,采用ICP-MS测试方法,对山东邹平王家庄斑岩铜矿区矿石、围岩、土壤等介质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地气样品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发现矿体上方地气异常样品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地气异常样品中的铅主要来自深部矿体,且捕集剂空白和其他影响因素对地气异常样品中铅的干扰较小,其铅同位素组成更接近于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示踪 地气测量 斑岩铜矿 邹平王家庄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蕊 赵钰 +1 位作者 何红波 张旭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79-2388,共10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生物量积累,改变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动态分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周转依赖于植物组分的输入,因此,CO_2浓度升高所造成的植物生理和代谢的变化对土壤碳库收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 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生物量积累,改变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动态分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周转依赖于植物组分的输入,因此,CO_2浓度升高所造成的植物生理和代谢的变化对土壤碳库收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素(^(13)C)技术研究土壤-植物系统的碳循环可阐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光合碳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特征和时间动态,明确光合碳在土壤中的积累、分解与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周转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基于^(13)C自然丰度法或^(13)C示踪技术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包括: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位素分馏的影响;2)对植物光合碳(新碳)分配动态的影响;3)对土壤有机碳新老碳库动态以及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明确上述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可为预测CO_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源汇效应的长期影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稳定同位素示踪 植物光合作用 土壤碳循环
原文传递
Tracing the major source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runoff generation of the Heihe River in northwest China using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 被引量:17
7
作者 WANG NingLian ZHANG ShiBiao HE JianQiao PU JianChen WU XiaoBo JIANG X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6期2751-2757,共7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2006 through May 2007 in the upper catchment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Heihe River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we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an evid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2006 through May 2007 in the upper catchment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Heihe River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we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an evident altitude effect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δ18O-altitude gradient was _0.18‰/100 m. When δ18O in river water at the outlet of the mountainous drainage area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Heihe River was combined with the δ18O-altitude relation, it was realized that the mountainous runoff was generated mostly at high altitudes. Using two component models, we revealed that 80.2% of the annual total mountainous runoff amount was generated at the alpine permafrost-snow-ice zone with an altitude of above 3600 m a.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流域 黑河干流 中国西北地区 径流量 同位素技术 源区 发电 稳定
原文传递
种植大豆对土壤氮素盈亏影响的估算 被引量:10
8
作者 龚振平 马春梅 +1 位作者 金喜军 姚玉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种植大豆对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并对土壤氮素盈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大豆成熟期70.4%~88.6%的氮素转移到籽粒中,大豆氮素收获率很高,导致土壤氮素亏损;秸秆还田时土壤氮素亏损量平均为39.2kg/hm2,秸秆不还田... 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种植大豆对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并对土壤氮素盈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大豆成熟期70.4%~88.6%的氮素转移到籽粒中,大豆氮素收获率很高,导致土壤氮素亏损;秸秆还田时土壤氮素亏损量平均为39.2kg/hm2,秸秆不还田时土壤氮素亏损量平均为49.2kg/hm2;大豆根瘤固氮率与土壤氮素盈亏量呈直线相关,根瘤固氮率越高,土壤氮素亏损量越少;秸秆还田条件下,根瘤固氮率71.5%是土壤氮素盈亏平衡点,秸秆不还田时根瘤固氮率要达到80.9%才能保障土壤氮素盈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15N示踪方法 氮素 盈亏估算
下载PDF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辣椒器官氮素分配特性和基质氮素运移规律 被引量:8
9
作者 曹超群 张国斌 +4 位作者 胡琳莉 强浩然 马国礼 杜淼鑫 李雨桐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探究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氮肥在栽培基质中运移和累积规律及其在辣椒植株各器官中吸收和分配特性。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K^(15)NO_3同位素示踪法,将K^(15)NO_3分别标记于栽培基质剖面向下5~10 cm和15~20 cm深处,并... 为探究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氮肥在栽培基质中运移和累积规律及其在辣椒植株各器官中吸收和分配特性。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K^(15)NO_3同位素示踪法,将K^(15)NO_3分别标记于栽培基质剖面向下5~10 cm和15~20 cm深处,并设2个灌水下限60%(W60)和80%(W80),研究了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的生物量、辣椒各器官对氮素吸收与分配及栽培基质中氮素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较80%灌水下限显著增加了辣椒植株总生物量和氮的吸收量。在空间分布上,^(15)N标记施肥深度越深,则辣椒植株对^(15)N利用率下降;同时,^(15)N在基质层(0~20 cm)中的累积量也明显下降,损失量显著增加。其中60%灌水下限条件下基质中^(15)N的损失量少于80%灌水条件,且^(15)N在5~10 cm处的损失量较少,此时,减小了基质层15~20 cm处^(15)N的向下迁移量,并增加了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辣椒植株各器官对全氮的吸收利用率。因此,W60F5处理可以提高辣椒植株的总生物量和氮肥的吸收量,减弱基质深层氮素向下运移量,有利于辣椒植株更好地吸收与利用,且辣椒植株各器官生物积累量与氮肥吸收量依次为叶>果>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素分配 基质运移
下载PDF
烤烟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闫玉民 王玉书 侯毛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75,79,共4页
为了对烤烟精确灌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烤烟节水灌溉的调亏灌溉、工程节水、水肥耦合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研究概况,提出了以基础研究为主,多领域借鉴的烤烟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关键词 烤烟 节水灌溉 水肥耦合 示踪技术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木荷与马尾松幼苗叶片对NO_(2)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萌 康荣华 +4 位作者 王盎 马方园 李靳 台子晗 方运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两种条件下进行了^(15)NO_(2)静态箱熏蒸实验,检测并分析了两种植物的15N回收率以及吸收的NO_(2)在植物各组织中的分配结果。结果显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吸收NO_(2),木荷和马尾松在黑暗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10.3%±5.9%和20.4%±7.0%^(15)NO_(2),在光照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35.9%±5.4%和68.2%±7.6%^(15)NO_(2)。两种植物各组织中的平均干质量15N回收率均表现为叶>枝>干>根,大部分吸收的NO_(2)在短时间内都留在叶片中,木荷和马尾松叶片15N回收率占比在黑暗条件下分别为72%和49%,在光照条件下分别为91%和9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森林乔木对NO_(2)的吸收不可忽略,森林乔木吸收NO_(2)这一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氮收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_(2) ^(15)N示踪技术 静态熏蒸 叶片氮吸收 氮分配 乔木幼苗
原文传递
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辛未 刘枫 +2 位作者 叶舒娅 朱宏斌 叶成信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和土壤氮的吸收。结果表明,稻草单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生物固定,氨素供应不足是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稻草配合尿素施用,明显改善肥料氨和土壤氮的供应,既... 利用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和土壤氮的吸收。结果表明,稻草单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生物固定,氨素供应不足是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稻草配合尿素施用,明显改善肥料氨和土壤氮的供应,既有利于当季水稻增产,也有利于培养土壤肥力,还有利于后茬作物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草 尿素 肥料氮 吸收
下载PDF
广西开发核技术农业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13
作者 庞业声 毛德志 +2 位作者 吕鸣群 梁恩情 江业健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7-82,共6页
本文回顾了1958年以来,广西开发核技术农业应用的历程与成就。利用核辐射诱变,培育出水稻、玉米、甘蔗、柑桔等新品种共21个;核技术还在辐照灭菌、辐射刺激效应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文中展望了核技术农业应用未来发展... 本文回顾了1958年以来,广西开发核技术农业应用的历程与成就。利用核辐射诱变,培育出水稻、玉米、甘蔗、柑桔等新品种共21个;核技术还在辐照灭菌、辐射刺激效应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文中展望了核技术农业应用未来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应用 辐射育种 辐照灭菌 同位素示踪技术/广西
下载PDF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莉莉 李合松 +1 位作者 马绪亮 吴成春 《湖南农业科学》 2007年第4期45-48,共4页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十分有效的手段。综述了14C,13C,32P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技术 光合作用 碳素营养
下载PDF
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分配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文新 易镇邪 +1 位作者 屠乃美 李合松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0-864,共5页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右残留在茎鞘中,茎鞘各节间残留量一般表现为倒1〉倒2〉倒3〉倒4的趋势,倒2以下节间贮藏的光合产物占茎秆总量的1/3~2/3,品种(组合)间差异较大;(2)稻桩贮藏光合产物的52%~70%转运至再生稻体内,且分配至穗部的最多;(3)头季稻成熟期残留在茎鞘中,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越多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4)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可见,选用穗粒数多、成熟期残留在茎鞘,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有利于获得再生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光合产物分配 产量 相关性 穗粒数 14C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