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位涡分析与冷空气活动 被引量:65
1
作者 陆尔 丁一汇 李月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气流和东南暖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它与两支暖气流相互作用,维持梅雨锋,从而形成持续性暴雨。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冷空气活动 位涡
下载PDF
“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50
2
作者 杨贵名 毛冬艳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8,共13页
利用GOES-9卫星6.7μm的水汽图像资料、等熵气流、位涡(IPV,MPV1)、sθe等物理量,对2003年梅雨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干侵入在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图像暗区动态对强降水、温带气旋发展有很好... 利用GOES-9卫星6.7μm的水汽图像资料、等熵气流、位涡(IPV,MPV1)、sθe等物理量,对2003年梅雨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干侵入在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图像暗区动态对强降水、温带气旋发展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2)叠加了相对湿度场的垂直气流的发展、变化特征能清楚地反映干侵入与强降水的关系,对短时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干侵入对强降水起激发作用。中层以上的干区与水汽图像暗区十分吻合。(3)sθe=340K等熵面上的气流能较好地反映对流层中上部的干侵入特征,sθe=330K等熵面上的气流能较好地反映黄海气旋发展特征。沿等熵面高脊区的下滑急流与水汽图像暗区相当一致。IPV大值区的发展变化与气旋快速生成、发展关系较好,IPV分布能较好地反映干侵入特征。(4)等压面上的MPV1空间、时空剖面均能很好地描述干侵入的演变特征。当MPV1≥0.4 PVU的区域向下伸展时,在其以南约2个纬距处出现强降水。(5)对气旋附近的强降水,干侵入起逐渐加强作用;对远离气旋区域,MPV1大值区域与强降水突然出现几乎是同步的,说明MPV1所反映的干侵入特征对强降水的作用在气旋附近与远离气旋区有所不同。强降水出现在sθe陡峭和密集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图像 等熵气流 位涡 干侵入
下载PDF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50
3
作者 易明建 陈月娟 +1 位作者 周任君 邓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0-888,共9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等熵位涡分析方法,分析了这次冰雪灾害期间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在2007年12月已经开始增强,到1月中旬亚洲北部...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等熵位涡分析方法,分析了这次冰雪灾害期间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在2007年12月已经开始增强,到1月中旬亚洲北部极地平流层极涡变得异常强大。高位涡冷空气向南扩展时,沿着倾斜的等熵面运动,从极地平流层上层一直延伸到中低纬度对流层。低层高位涡冷空气主体比较靠北,华北一带为低位涡区;南方为高位涡区,呈东北—西南向伸展,引导北方高位涡主体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此汇合,引起大范围降温和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极涡 等熵位涡 IPV
下载PDF
台风外围偏东气流中的暴雨及其等熵位涡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蓁 范学峰 +1 位作者 郑世林 席世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4-595,共12页
04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后迅速减弱为台风低压,48 h后台风低压北侧偏东气流区域出现了暴雨,当时暴雨区中低层850,700和500 hPa没有辐合系统,而且暴雨出现前较强冷空气影响该区域,已使这里的位势不稳定减小,因此动力抬升... 04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后迅速减弱为台风低压,48 h后台风低压北侧偏东气流区域出现了暴雨,当时暴雨区中低层850,700和500 hPa没有辐合系统,而且暴雨出现前较强冷空气影响该区域,已使这里的位势不稳定减小,因此动力抬升和位势不稳定条件均不利于暴雨的产生。为了探讨这种情况下暴雨形成的原因,应用常规报文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雨产生的条件及其等熵位涡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台风低压倒槽的移速快于低层,在暴雨区形成了一支自下而上向西倾斜的上升气流,暴雨区上空恰好存在着对称不稳定,斜升气流引起了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倾斜对流发展,提供了产生暴雨所需的动力和不稳定条件。而台风外围较强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等熵位涡分析表明,大值位涡带与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正位涡异常中心的出现对降水的发生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斜升气流 对称不稳定 湿位涡 等熵位涡
下载PDF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暴雨的位涡诊断 被引量:37
5
作者 邱静雅 李国平 郝丽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6-1565,共10页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 利用目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一次高原低涡(高原涡)与西南低涡(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位涡诊断分析。根据Hoskins位涡理论,对比分析了位涡、高度场、风场中低涡中心的位置差异,分别揭示并验证了高原涡、西南涡在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在高原涡、西南涡形成阶段,位涡中心都位于高度场、风场低涡中心的西侧。高原涡在东移到高原东部的过程中,强度加强;进入四川盆地继续东移的过程中,强度减弱。当高原涡与西南涡实现垂直耦合后,高原涡的强度再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处于非耦合状态时,高原涡东侧的下沉气流将抑制盆地西南涡的发展;而当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与盆地西南涡垂直耦合后可激发西南涡加强,高原涡与西南涡垂直合并为一个深厚强涡。从位涡剖面的垂直方向上不仅清晰地反映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两涡的移动,还可以表示低涡中心强度的变化。等嫡位涡水平面上能较好地反映高原涡、西南涡的移动及演变情况,对强降水中心也有指示作用,可从水平方向显示两涡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位涡 等熵位涡
下载PDF
位温、等熵位涡与锋和对流层顶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37
6
作者 陶祖钰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7,共11页
等熵位涡分析是位涡理论的分析基础。此文的目的是介绍等熵位涡分析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文中从位温和位涡、对流层和平流层、锋和对流层顶的基本性质出发,讨论了锋和对流层顶在剖面图、等压面图及等位温面(即等熵面)图上的特... 等熵位涡分析是位涡理论的分析基础。此文的目的是介绍等熵位涡分析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文中从位温和位涡、对流层和平流层、锋和对流层顶的基本性质出发,讨论了锋和对流层顶在剖面图、等压面图及等位温面(即等熵面)图上的特征。文中给出了各种分析实例图形,并通过分析和对比指出:平流层的高位涡是对流层顶以上位温随高度急剧增加位温垂直梯度特别大的结果;位温垂直梯度是决定位涡分布的主要因子;等熵位涡图主要反映极地气团的活动,同时也是与极地气团密切关联的锋、急流、对流层顶的综合反映。最后提出了等熵位涡分析中需要避免的一些错误认识,特别是不能将等位温面上的流线当成轨迹的错误,并由此得出平流层空气侵入对流层下部的错误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面分析 剖面分析 位温 位涡 极地气团 对流层顶
下载PDF
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黎惠金 李江南 +2 位作者 肖辉 蒙伟光 王安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96-1207,共12页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事件第一阶段的强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从第二到第四阶段除了新地岛以东洋面外,还有来自...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事件第一阶段的强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从第二到第四阶段除了新地岛以东洋面外,还有来自北欧和拉普帖夫海、地中海的高位涡强冷空气补充。伴随着高层高位涡向南传播,高位涡气块在垂直方向强烈向下伸展、对流层顶动力异常,引起高位涡区气块旋转加强、正涡度增加及其前方低层正涡度的产生,而其后方,因绕高位涡中心气流沿等熵面下沉,地面高压迅速发展,低位涡气块则相反。过程期间,由于巴尔喀什湖高位涡中心和地中海高位涡主体(低涡)的存在和维持,孟加拉湾上空正相对涡度输送频繁,使得南支槽不断生消;而乌拉尔山低位涡带(高脊)和贝加尔湖高位涡中心(低涡)由于低、高位涡空气的不断注入,发生一次次的替换和发展,在引导冷空气持续南下与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长时间在我国华南上空汇合的同时,还导致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反复增强并分裂小高压数次南下,地面强冷空气不断补充,最终造成华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长时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雨雪冰冻事件 等熵位涡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连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程鹏 赵庆云 +1 位作者 李江萍 孙国武 《干旱气象》 2007年第1期58-62,共5页
应用等熵位涡原理,对2005年5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的一次连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大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附近存在一高压脊,同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存在一不断加深的槽;这次连阴雨过程是由高原不断生成的低... 应用等熵位涡原理,对2005年5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的一次连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大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附近存在一高压脊,同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存在一不断加深的槽;这次连阴雨过程是由高原不断生成的低涡与北边分裂下来的冷空气所共同造成的;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等熵面上高位涡沿高原北侧向下游输送;等熵位涡高值区与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IPV正值区能够反应冷空气的移动,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等熵位涡 西北地区东部
下载PDF
2007年3月3-5日强雨雪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易笑园 李泽椿 +2 位作者 陈涛 李云 吕胜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 利用FY-2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观测站常规资料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等熵位涡IPV、水汽通量、位温θ、相对湿度及风场等物理参量对北方晚冬一次强雨雪过程的水汽来源和干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为强雨雪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干冷空气则在不同高度、不同路径活动,扮演着多种角色。对流层低层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暖湿气流中,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凝结;对流层上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沿320 K等熵面(等位温面)自高纬冲下,给江淮气旋的加强、维持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同时等熵正位涡高值区(IPV≥10-6m2.s-1.K.kg-1)和相对湿度小于等于45%的干区与红外云图暗区(TBB≥-32℃)对应得非常吻合,这说明利用卫星资料来追踪高位涡轨迹的可行性。云头部次冷输送带干冷空气在2-3 km高度卷入、叠加在暖湿层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渤海西岸局部大到暴雪天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雨雪 江淮气旋 干冷空气 卫星和雷达资料 等熵位涡
下载PDF
浙中一次强对流天气动力热力场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梅 许洪泽 +1 位作者 方桃妮 郑朝霞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闪电及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对2013年5月29日浙中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触发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空冷平...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闪电及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对2013年5月29日浙中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触发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在热力不稳定能量增长储存条件下,冷空气、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还具有组织作用;沿等熵面移动的较大位涡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和发展;初夏0℃层高度偏高,但在满足强烈位势不稳定、中等风垂直切变以及低层充足水汽条件下仍可以导致局地小冰雹的产生;地面大风过程是低空暖湿气流入流在快要进入上升气流区时受到上升气流区的抽吸作用而加速导致生成的;多个回波强核被中气旋组织在一起,形成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冰雹 等熵位涡 超级单体
下载PDF
引发北方沙尘暴天气快速发展气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琳娜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使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 ,对 2 0 0 0年 4月 5~ 7日引发北方沙尘暴大风天气的蒙古气旋快速发生发展过程做了 48h的预报试验 ,发现含全物理过程时 ,该模式基本可再现出大尺度背景场演变和蒙古气旋快速发展的过程 ;气旋发展前期冷暖空气相... 使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 ,对 2 0 0 0年 4月 5~ 7日引发北方沙尘暴大风天气的蒙古气旋快速发生发展过程做了 48h的预报试验 ,发现含全物理过程时 ,该模式基本可再现出大尺度背景场演变和蒙古气旋快速发展的过程 ;气旋发展前期冷暖空气相当活跃 ,有很强的斜压性 ,锋生函数辐散项对气旋的发展作用最大 ;对流层高层的位涡大值区在向下向东传递过程中 ,中低层出现气旋快速发展 ,气旋达最强盛时 ,对流层中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垂直涡柱 ;对流层顶“下陷” ,高层位涡大值区 (即高空冷涡低槽的发展 )与低层锋区出现相互作用 ,这可能是导致斜压扰动发展及气旋初始生成的重要机制 ;潜热释放在本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不显著。这与梅雨锋上低压 (扰动 )等系统的情况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等熵分析 位涡 数值模拟 沙尘暴
下载PDF
2018年一次非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毛程燕 李浩文 +3 位作者 龚理卿 孙杭媛 王健疆 陈慧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6期8-13,共6页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FNL1°×1°网格点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等熵位涡、垂直螺旋度等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低涡切变、对流层中层冷空气...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FNL1°×1°网格点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等熵位涡、垂直螺旋度等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低涡切变、对流层中层冷空气、200hPa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此次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上的正垂直螺旋度中心对暴雨的发生有良好的指示意义;等熵位涡的演变和形态对冷空气活动有较好的视踪作用,等熵位涡中心两侧气流辐合,有利于低压系统发展,高层等熵位涡与冷空气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等熵位涡大值区偏南侧的移动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耦合 垂直螺旋度 等熵位涡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区域暴雪过程中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席世平 寿绍文 范学峰 《河南气象》 2006年第4期17-19,共3页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6年1月18~19日河南省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分析,结果发现:低纬低层偏南气流沿熵面向北输送的高位涡与强降雪落区和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高纬高层的高位涡穿越等压线形成强...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6年1月18~19日河南省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分析,结果发现:低纬低层偏南气流沿熵面向北输送的高位涡与强降雪落区和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高纬高层的高位涡穿越等压线形成强下沉气流向南输送,低纬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引起的高等熵位涡沿等熵面爬升。两者在我省长时间交汇,是强降雪带持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等熵位涡 水汽辐合
下载PDF
梅雨期高位涡源区及其传播过程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亮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709,共13页
分析了气候平均意义下梅雨前期及期间东亚地区等熵位涡(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简称IPV)的源区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梅雨发生前,东亚地区对流层高层经向位涡梯度减弱,而后这里的IPV开始向南延伸出高值带,形成"舌区"... 分析了气候平均意义下梅雨前期及期间东亚地区等熵位涡(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简称IPV)的源区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梅雨发生前,东亚地区对流层高层经向位涡梯度减弱,而后这里的IPV开始向南延伸出高值带,形成"舌区"。同期对流层低层,经向位涡梯度出现反向,与南边位涡梯度大值带形成经向偶极子型并伴随梅雨发生发展。梅雨期40°N,120°E附近对流层顶折叠处有明显的位涡输送和质量交换。用10~90d带通滤波和超前相关追踪IPV异常源区和传播路径发现,345K的IPV异常场和梅雨期前后降水异常的相关系数最大值出现在前者超前后者10d左右,位置在贝加尔湖东侧,这里是影响梅雨期降水的位涡源区。其向南输送高位涡空气主要在梅雨发生前的6月10日左右,高位涡异常空气沿2PVU等位涡面以东北—西南路径向南输送,在2PVU面最陡峭处堆积,然后穿越物质面快速下沉侵入40°N以南,并在对流层呈扇状铺开。因而,贝加尔湖东侧可能是影响梅雨的主要冷空气源区,是梅雨降水中期预报的一个关键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位涡 梅雨 超前相关 位涡源区
下载PDF
等熵位涡揭示的一次强寒潮过程中高层扰动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志彦 李宏江 +2 位作者 赵海军 姚丽娜 李旭杰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1期84-91,共8页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下传为特征,位涡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下传为特征,位涡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义。此次强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可追溯到欧亚北部的新地岛附近和亚洲东北部的对流层顶,两股具有高位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合并堆积,在转竖横槽的引导下向南爆发,形成强寒潮。伴随寒潮过程的酝酿和爆发,高位涡强冷空气向下、向南传播,并伴随急流向下伸展。高位涡柱对应强烈发展并下伸的正涡度柱,表明高位涡引起的垂直拉伸导致显著的旋转增强,对应涡后横槽的强烈加深。对流层顶呈现大振幅波动,来自高层的信号较低层出现得更早、更强,在动力对流层顶上的信号比500 h Pa表现得更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寒潮 等熵位涡 急流 对流层顶
下载PDF
南疆西部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如琦 李建刚 +2 位作者 王江 孙鸣婧 赵克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6,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提供的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南疆西部两次暴雨过程中等熵面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到暴雨过程中的动力热力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南疆西...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提供的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南疆西部两次暴雨过程中等熵面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到暴雨过程中的动力热力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南疆西部暴雨过程是在中亚低涡系统影响下,高、中、低空急流耦合并叠加地形强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中亚低涡前部中高层向东输送的冷空气翻山后下沉,与低层南疆盆地东部向西输送的冷空气汇合抬升,与中层暖空气交汇,同时上升运动加强促使水汽辐合凝结,是降水的重要原因,短时强降水时冷空气强度弱于暖空气,持续性降水时反之。中低层等熵面位涡与降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亚低涡 等熵位涡(IPV) 热力动力模型 南疆西部
下载PDF
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位涡诊断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裴坤宁 王磊 +1 位作者 李谢辉 陈得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1228,共8页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位涡和冷空气的逐渐东移,豫北位涡值变大,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使豫北地区有降水生成。而后9日14:00由于高位涡的继续东移以及台风的登录,致使豫北地区位涡变小,台风强度变弱,进而降水减弱。(2) 7月9日02:00-08:00,111°E附近上空的高位涡向东向下传输,使豫北暴雨区上空位涡增大,同时地面存在强水汽辐合,其辐合最大值位于900 h Pa高度上的太行山迎风坡处。另外,9日08:00豫北暴雨区从对流层高层400 h Pa至地面有次级环流生成,其上升支对应豫北暴雨区。(3)位涡收支方程诊断分析表明,9日08:00在500 h Pa高度上豫北暴雨区的局地位涡增加,主要来自水平平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场 等熵位涡 暴雨 豫北
下载PDF
Analysis of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for a Strong Cold Wave During 2004/2005 Winter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一汇 马晓青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 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 It is fou...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 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of the cold w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upper troposphere of the high latitude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Arctic area.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 the strong cold air of high PV propagated down to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and was cut off by a low PV air of low latitude origin, forming a dipole-type circulation pattern with the low PV center (blocking high)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high PV one (low vortex) in the southern part. Along with decaying of the low PV center, the high PV center (strong cold air) moved towards the southeast along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n it arrived in East China, the air column of high PV rapidly stretched downward, leading to increase in its cyclonic vorticity, which made the East Asian major trough to deepen rapidly, and finally induced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n the south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PV center, the air flow west and north of the high PV center on isentropic surface subsided along the isentropic surface, resulting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Siberian high, finally leading to the southward outbreak of the strong cold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ve potential vorticity isentropic surface Siberian high East Asian major trough
原文传递
关于等熵位涡应用的一点认识
19
作者 吴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位涡、湿位涡及其守恒开启了(湿)位涡理论的较广泛应用,使(湿)位涡成为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演变的重要诊断物理量,能有效解释一些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演变。为合理应用(湿)位涡及等熵位涡思维,简单分析了气象常用坐标中位涡、湿位涡表... 位涡、湿位涡及其守恒开启了(湿)位涡理论的较广泛应用,使(湿)位涡成为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演变的重要诊断物理量,能有效解释一些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演变。为合理应用(湿)位涡及等熵位涡思维,简单分析了气象常用坐标中位涡、湿位涡表达式的限制性条件,强调此条件与(湿)等熵坐标成立的条件相同,指出z坐标(湿)位涡与p、θ(θ_(se))坐标(湿)位涡存在物理差异。在θ(θ_(se))坐标中,气块的水平速度是相对水平面(地面)的移动速度,而非气块沿着等θ(θ_(se))面的移动。在(湿)等熵位涡分析中,(湿)等熵位涡强度的变化,是平流、垂直输送以及非绝热过程的综合作用,不能简单归因为只由高层的(湿)等熵位涡异常向中低层传输、或中低纬的(湿)等熵位涡异常向高纬传送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位涡 湿等熵位涡 θ坐标 θse坐标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等熵位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大梅 杨文峰 +3 位作者 杨帅 许新田 刘瑞芳 乔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3-800,共8页
利用NCEP分析资料、WRF模式预报场、实况场、FY-2C云顶亮温TBB资料,对2009年5月16日发生在陕西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发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和地面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对流层中上部高位涡干冷空气沿陡峭等... 利用NCEP分析资料、WRF模式预报场、实况场、FY-2C云顶亮温TBB资料,对2009年5月16日发生在陕西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发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和地面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对流层中上部高位涡干冷空气沿陡峭等熵面下滑,西北气流穿过等压线下沉,把高位涡向东向下输送,高位涡气块垂直向下伸展,使得对流层中低层的位涡迅速增大,上升运动增强造成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总温度场锋区,干暖盖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聚积,对流有效位能、SI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对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层辐合上升触发对流发生,较强的上升运动与风垂直切变相互作用,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系统 等熵位涡 湿净力温度 风垂直切变 陕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