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
作者 郑健 赵莘瑜 李凤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MRI技术测定3 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者脑叶和海马体积。采用CT技术测定 3 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和 3 0例缺血性卒中对照患者脑室和...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MRI技术测定3 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者脑叶和海马体积。采用CT技术测定 3 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和 3 0例缺血性卒中对照患者脑室和脑沟线性指标。应用MMSE、BSSD和RSPM评定受试者认知功能。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与卒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额叶和颞叶体积显著较小 (P <0 .0 5 ) ,海马结构、顶叶和枕叶体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额叶和颞叶体积减小的程度与MMSE、BSSD评分的降低呈正相关。病灶位于额叶和颞叶、多发病灶以及病灶总体积大于 5 0mm3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更加显著 (P <0 .0 5 )。结论 额叶和颞叶萎缩是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关键部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颅脑CT 颅脑MRI
下载PDF
米诺环素对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白质损伤和少突胶质细胞丢失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凤仙 陆宇 田叶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22期2353-2358,共6页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小鼠白质损伤和少突胶质细胞丢失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米诺环素(MNO)高剂量治疗组(H-MNO:50 mg/kg)和低剂量治疗组(L-MNO:5 mg/kg),每组15只。模型组和米诺...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小鼠白质损伤和少突胶质细胞丢失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米诺环素(MNO)高剂量治疗组(H-MNO:50 mg/kg)和低剂量治疗组(L-MNO:5 mg/kg),每组15只。模型组和米诺环素治疗组小鼠用手术缝合线永久性结扎右颈总动脉,假手术组只做创伤,不结扎。术后第1天米诺环素高、低剂量治疗组小鼠分别接受剂量为50 mg/kg和5 mg/kg的腹腔注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量的生理盐水,1次/d注射28 d。分别在治疗1 d、7 d、14 d、28 d用mNS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术后29 d起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内的穿台次数和停留时间;检测结束后取小鼠的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组小鼠脑白质区病理损伤和CX47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分析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estin、Bcl-2、Bad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NSS评分显著增加,小鼠的神经功能和学习认知功能明显下降(P<0.05);随着米诺环素治疗周期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的神经功能和学习认知功能明显得到恢复和改善,且高剂量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治疗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细胞水肿和坏死严重;与模型组相比,米诺环素高剂量治疗能够改善小鼠脑组织细胞水肿和坏死。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X47表达的阳性细胞数、nestin蛋白和抑凋亡Bcl-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凋亡细胞比率、促凋亡蛋白Bad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米诺环素治疗组CX47表达的阳性细胞数、nestin蛋白和抑凋亡Bcl-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凋亡细胞比率、促凋亡蛋白Bad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受到抑制,且米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米诺环素 白质损伤 少突胶质细胞
下载PDF
MRI分析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太溪-飞扬穴的脑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莎 胡赛琴 +5 位作者 赵旭 纪亚红 李崖雪 吕静 张仪 王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 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的3D结构像,随后采集6 min的针刺原络穴配伍(太溪-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间隔2周对该组患者再采集一次6 min的针刺络穴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经过后处理后予以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统计值体素水平P=0.001(未校正),簇水平P<0.05(FWE校正)。获得针刺任务态IVD患者脑内神经元活动变化的脑激活区域。结果配伍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穴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中央旁小叶;负激活脑区有:左侧小脑脚1区,左侧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部8区,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舌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针刺IVD患者飞扬穴正激活脑区: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蚓部3区,右侧岛叶,右侧额下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丘脑,右侧豆状核;负激活脑区: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组穴与飞扬穴比较,激活增高的脑区:左内侧额上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岛盖部额下回;激活减低的脑区:右侧缘上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脑岛,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右侧小脑6区,右侧豆状壳核,右侧丘脑,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结论针刺IVD患者主客原络配穴(太溪-飞扬穴)的即刻效应可直接影响并调节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推测这是针刺太溪-飞扬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潜在中枢机制;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主客原络配穴 任务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太溪穴 飞扬穴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4
作者 廖张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2期224-227,共4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目前VaD尚缺乏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对VaD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关联基因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脑小血管病 基因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海萍 刘峰 彭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6月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病人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BSSD,IMCT,MMSE评分,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试验组SIVD临床表现恢复较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病人的认知功能以及日常行为能力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阿托伐他汀 认知功能 日常行为能力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潘永进 周树虎 +1 位作者 陈翔 曹茂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联络纤维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潘永进 曹茂红 +1 位作者 周树虎 付洪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全脑磁共振DTI技术,测量上纵束、下额枕束(额部、额颞部和颞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和扣带束多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明显下降,ADC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VD患者多个感兴趣区的DTI改变证明联络纤维损伤明显;全脑DTI研究是SIVD患者敏感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联络纤维损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联络纤维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灶MRI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向会 李玲 +5 位作者 杨运旗 张天鉴 欧波 黄青 刘桂成 何银志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患者梗死病灶的分布在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以及额叶、半卵圆中心丘脑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IVD患者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丘脑梗死灶数目较多(P<0.05或P<0.01),SIVD患者在颞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半卵圆中心丘脑及前部区域梗死病灶体积增加较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皮质下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与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MRI 梗死灶
下载PDF
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氧化酶-1、低氧诱导因子-1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婷婷 赵俊杰 +1 位作者 吴钦娟 亓勤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氧化酶-1(HO-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氧化酶-1(HO-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拉西坦,观察组应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HO-1、HIF-1α、可溶性Fas(sFas)、sFas抗体(sFasL)及IL-18水平的差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NIHSS、BI等各项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VEGF、HO-1、HIF-1α水平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Fas、sFasL及IL-18水平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SIVD能够更好地促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更好地促进VEGF、HO-1、HIF-1α表达上调而促进血管修复并抑制细胞凋亡、缺氧及炎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双嘧达莫 奥拉西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红素氧化酶-1 低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Protective effects of carnosine on white matter damage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被引量:7
10
作者 Jing Ma Shu-hong Bo +2 位作者 Xiao-tong Lu A-jing Xu Jian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438-1444,共7页
Carnosine is a dipeptide that scavenges free radicals, inhibits infamm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c and hypoxic brain damage through its anti-oxidative and anti-apoptotic actions. ... Carnosine is a dipeptide that scavenges free radicals, inhibits infamm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c and hypoxic brain damage through its anti-oxidative and anti-apoptotic actions. Therefore, we hypothesized that carnosine would also protect against white matter damage caused by subcortical ischemic injury. White matter damage was induced by right un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n mice. The animals were treated with 200, 500 or 750 mg/kg carnosine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30 minutes before injury and every other day after injury. Then, 37 days later, Klfiver-Barrera staining,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 ing were performed. Carnosine (200, 500 mg/kg) substantially reduced damage to the white matter in the corpus callosum, internal capsule and optic tract, and it rescued expression of myelin basic protein, and alleviated the loss of oligodendrocytes. However, carnosine at the higher dose of 750 mg/kg did not have the same effects as the 200 and 500 mg/kg doses.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carnosine, at a particular dose range, protects against white matter damage caused by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likely by reducing oligodendroglial cell l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CARNOSINE corpus callosum NEURON internal capsule OLIGODENDROCYTE optic tract white matter damag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翟志永 安晶 +1 位作者 孙淼 冯娟 《中国康复》 201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及6个月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Barthel指数(BI)的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时,2组MMSE、MoCA及BI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2组患者的MMSE、MoCA、Bl指数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有明显的远期疗效,且明显优于多奈哌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葛侠 张庆萍 +1 位作者 朱才丰 吴生兵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I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IV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皆予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I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IV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皆予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简易智能状况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MMSE、ADL、HDS-R评分均明显升高,血浆Hcy含量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治疗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埋线辅助治疗SIVD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血管性痴呆 穴位埋线 简易智能状况检查量表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 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 同型半胱氨酸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晶 成娜 +2 位作者 徐海 单梓梅 陶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7期3282-3284,3290,共4页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确诊为SIVD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口服多奈哌齐,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康复训练。结...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确诊为SIVD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口服多奈哌齐,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康复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SE、Mo CA、BI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MMSE、Mo CA、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MMSE、Mo CA、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1个月与6个月后总有效分别为16.6%与87.5%,高于同期对照组的12.24%(x^2=0.363,P=0.547)与53.06%(x^2=27.523,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治疗SIVD,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多奈哌齐 阿托伐他汀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原文传递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晓微 许亮 刘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技术对SIVD的早期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皮质下认知功能损害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小群 孙中武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腔隙状态 脑白质疏松
下载PDF
针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少新 张庆萍 方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80-82,共3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血管性痴呆作为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病之一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临床上不可逃避的话题。目前针灸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疗法已经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不可小觑。皮质下...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血管性痴呆作为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病之一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临床上不可逃避的话题。目前针灸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疗法已经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不可小觑。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亚型,其针灸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基于血管性痴呆的针灸研究成果。该文对近些年来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研究现状从不同角度归纳阐述,总结目前临床上针灸存在的优势和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及今后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针灸 综述
下载PDF
尼莫地平与多奈哌齐治疗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志强 范鹰 +4 位作者 高强 李梅 李君 郑秀海 岳卫东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比较尼莫地平与多奈哌齐治疗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诊断的SIVD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30例)、尼莫地平组(25例)、多奈哌齐组(27例)。3组口服药物12周,每组均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尼莫地平组加... 目的比较尼莫地平与多奈哌齐治疗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诊断的SIVD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30例)、尼莫地平组(25例)、多奈哌齐组(27例)。3组口服药物12周,每组均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尼莫地平组加服尼莫地平,多奈哌齐组加服多奈哌齐。各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2周后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尼莫地平组Mo 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提高2.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多奈哌齐组Mo 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提高4.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平均降低4.13分(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多奈哌齐组Mo CA评分平均提高2.32分(P<0.05),ADL评分平均降低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以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水平,但不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多奈哌齐可以改善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且都优于尼莫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多奈哌齐 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
原文传递
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丽颖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和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奈哌齐片 阿托伐他汀钙片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浩 李中春 +1 位作者 王百辰 张震中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5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右颈总动脉,不进行血管结扎。期间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丹皮酚(20、40 mg/kg),以开放场实验、水迷宫等方法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以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海马组织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小鼠的运动量没有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中丹皮酚高剂量(40 mg/kg)能明显延长SIVD小鼠在中心区活动中的探索时间,并改善SI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丹皮酚(40 mg/kg)治疗后小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时间以及穿台次数均增多(P<0.05)。此外,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40 mg/kg)治疗还能降低SIVD小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升高ChAT活性(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20 mg/kg)治疗则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皮酚对SIV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胆碱递质合成,减少胆碱递质分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丹皮酚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肌肽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动物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婧 张健 陈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6-501,共6页
目的探讨肌肽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动物的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后饲养28 d,期间隔天给予肌肽(200、500、750 mg·kg-1)或生理盐水,采用运动量监测、敞箱实验、热板实... 目的探讨肌肽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动物的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后饲养28 d,期间隔天给予肌肽(200、500、750 mg·kg-1)或生理盐水,采用运动量监测、敞箱实验、热板实验,恐惧记忆、水迷宫模型检测小鼠行为学指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动物的运动量和疼痛阈值没有改变;其中肌肽(200、500 mg·kg-1)能明显延长小鼠在敞箱实验中的探索时间,逆转手术引起的动物恐惧记忆中背景记忆能力的下降,并明显改善手术引起的水迷宫实验中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结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肌肽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动物的认知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肽 认知功能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水迷宫 恐惧记忆 敞箱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