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型稀土矿区河流氨氮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杜超 于凤娟 +3 位作者 曾婉秋 王宵君 郑著彬 孙景玲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01-107,共7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性资源,广泛用于高新技术和国防领域.江西省赣南地区富含离子型稀土矿,多年来因稀土开采导致的河流氨氮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从稀土开采原理及工艺角度阐述矿区周边河流的氨氮来源,揭示硫酸铵作浸... 离子吸附型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性资源,广泛用于高新技术和国防领域.江西省赣南地区富含离子型稀土矿,多年来因稀土开采导致的河流氨氮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从稀土开采原理及工艺角度阐述矿区周边河流的氨氮来源,揭示硫酸铵作浸矿剂导致氨氮污染的主要过程;根据近十年相关文献分析赣南稀土矿区周边河流氨氮污染现状,发现区域内河流普遍存在氨氮超标现象,以靠近矿区的河流最为严重;目前稀土矿区氨氮污染防治对策主要围绕稀土尾水低碳经济处置及未来稀土绿色提取工艺研发两方面开展,前者强调现有微生物脱氮法的优化及多种工艺协同运行的经济可行性,后者强调稀土浸提新工艺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性.文章的研究可为我国南方稀土矿区河流氨氮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氨氮污染 赣南地区
下载PDF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活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斌 蔡奇英 +3 位作者 刘以珍 管毕财 吴兰 葛刚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70,共8页
苔藓植物具固土、保水、增肥的功能,可作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生态修复的新型材料。调查了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的苔藓植物资源,分析了苔藓植物的区系和生活型组成,筛选适于矿区生态修复的类群。共鉴定稀土矿区苔藓植物36科67属118种。苔... 苔藓植物具固土、保水、增肥的功能,可作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生态修复的新型材料。调查了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的苔藓植物资源,分析了苔藓植物的区系和生活型组成,筛选适于矿区生态修复的类群。共鉴定稀土矿区苔藓植物36科67属118种。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以东亚分布(28.97%)、北温带分布(26.17%)、中国特有分布(14.95%)和热带亚洲分布(14.02%)为主;矮丛集型是矿区最优势(29.7%)的生活型。以包括赣南稀土矿区在内的4个金属矿区和4个林区为对象,分别对其苔藓植物区系和生活型谱系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PCA),结果显示:4个林区的位点均相对汇集,而4个金属矿区的位点均相对离散,体现金属矿区间更强的环境异质性;矮丛集型和开放丛集型苔藓植物是各金属矿区共有的优势类群,它们更耐干旱,适合用于金属矿区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 生活型 赣南稀土矿区
下载PDF
钙矾石法去除离子型稀土矿尾水中硫酸根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阳 钟瑞林 +1 位作者 王有霖 李国会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79-83,共5页
为了降低离子型稀土矿山尾水中硫酸根浓度,实验研究了钙矾石沉淀法去除硫酸根离子的最佳参数,用偏铝酸钠(NaAlO_(2))、铝酸钙(约含Al_(2)O_(3)49%)和聚合氯化铝(约含Al_(2)O_(3)40%)3种铝盐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钙矾石... 为了降低离子型稀土矿山尾水中硫酸根浓度,实验研究了钙矾石沉淀法去除硫酸根离子的最佳参数,用偏铝酸钠(NaAlO_(2))、铝酸钙(约含Al_(2)O_(3)49%)和聚合氯化铝(约含Al_(2)O_(3)40%)3种铝盐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钙矾石沉淀法去除离子型稀土矿山尾水中硫酸根离子时,偏铝酸钠在pH值=11.5,按照Ca^(2+)∶SO_(4)^(2-)∶Al^(3+)=6∶3∶2的摩尔比计算,按0.8的过量比投加药剂,充分反应60min后,将硫酸根离子浓度从1400mg/L降至418.29mg/L,达到相应排放标准。该方法经工业实验验证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矾石沉淀法 铝盐 离子型稀土矿山 硫酸根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原地浸矿采场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飞 吴亚星 +1 位作者 陈陵康 高阳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0-64,共5页
针对浸矿液对稀土矿山原地浸矿采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山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第四纪残坡积层和矿体的物理力学实验所获取的基本力学参数,应用FLAC3D模拟分析软件,对浸矿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 针对浸矿液对稀土矿山原地浸矿采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山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第四纪残坡积层和矿体的物理力学实验所获取的基本力学参数,应用FLAC3D模拟分析软件,对浸矿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浸矿液的注入,在边坡中上部易出现拉张裂缝;随着注液量增加,在边坡的中上部以及注液浅井底端与全风化花岗岩含矿层相接触的基准面上产生的较大变形,浸矿液不同的注入速度及注入量是影响边坡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FLAC3D 边坡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复合挡土结构在稀土矿山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飞 吴亚星 +1 位作者 高阳 王琳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1-768,共8页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中国赣南地区所特有的一种矿床,在开采工艺上主要采用国家推广的第三代原地浸矿法。以江西省龙南县乡标稀土矿山滑坡为例,在对研究区滑坡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该稀土矿开采工艺流程、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中国赣南地区所特有的一种矿床,在开采工艺上主要采用国家推广的第三代原地浸矿法。以江西省龙南县乡标稀土矿山滑坡为例,在对研究区滑坡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该稀土矿开采工艺流程、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总结了滑坡形成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岩土性质、结构、坡型、坡度和高差等内因的影响;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浸矿时的注液加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树根桩+锚杆"组合的复合挡土结构设计,以防治离子型稀土矿山滑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采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提高了开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 原地浸矿 滑坡形成机制 复合挡土结构
原文传递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庆生 李江霖 +1 位作者 常晴 邱廷省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为了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前后的工艺矿物学,以柱浸实验为基础,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矿物解离分析仪(MLA),傅利叶交换-红外分析仪(FT-IR), X射线荧光分析仪(XPS),扫描电镜(SEM)等多种测量手段对稀土原矿与浸出尾矿的表面组成和结构进... 为了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前后的工艺矿物学,以柱浸实验为基础,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矿物解离分析仪(MLA),傅利叶交换-红外分析仪(FT-IR), X射线荧光分析仪(XPS),扫描电镜(SEM)等多种测量手段对稀土原矿与浸出尾矿的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矿主要由高岭石、钾长石、石英、金云母、褐铁矿等矿物组成,稀土含量仅含0.12%左右;浸出过后Al, RE, Fe, O元素相对含量下降, K, Si元素含量相对上升; Al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高岭石、褐铁矿、金云母等矿物与浸出剂发生溶解反应造成的,浸出后矿体结构遭到破坏; Fe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氧化铁胶体被溶解以及浸出过后离子型稀土矿中的水合铁离子进入到了溶液中。钾长石、石英等矿物在浸出过程中基本不参与反应;元素N在稀土原矿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浸出后稀土矿中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大量N元素以-NH_2键存在于尾矿中,有机态N大量减少,有机态N的减少会破坏矿体的胶结体结构,使矿体中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进而使矿体的整体稳定性下降。Al, Fe等元素随着矿体的部分溶解而进入到溶液中,使浸出液含有杂质。本实验进一步完善了稀土浸出理论,并为稀土浸出以及矿山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稀土浸出 工艺矿物学
原文传递
离子型稀土矿体中溶液非均匀性渗透对浸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罗嗣海 罗涛 +3 位作者 王观石 刘剑 胡世丽 朱冬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1-427,共7页
为研究离子型稀土矿体中浸取剂溶液的非均匀渗透对浸取率和浸取深度的影响,在江西安远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开展了亮蓝和硫酸铵混合溶液的注液坑入渗试验,亮蓝用于示踪溶液渗透过程,硫酸铵用于反映渗透过程的离子交换,获取矿体中溶液的非均... 为研究离子型稀土矿体中浸取剂溶液的非均匀渗透对浸取率和浸取深度的影响,在江西安远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开展了亮蓝和硫酸铵混合溶液的注液坑入渗试验,亮蓝用于示踪溶液渗透过程,硫酸铵用于反映渗透过程的离子交换,获取矿体中溶液的非均匀渗透过程,运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染色剖面染色图像指数和多重分形谱谱宽,分析非均匀渗透过程对稀土离子浸取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安远离子型稀土矿体非均匀性参数变异系数属于中等变异性,浸取剂溶液在稀土矿体的渗透过程具有多重分形性质,相对于基质流深度、染色深度和染色面积比等剖面染色图像指数,多重分形谱谱宽与优先流比对非均匀渗透过程更灵敏;随优先流比增加,浸取率降低,浸取深度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浸矿 离子型稀土矿 非均匀性 浸取率
下载PDF
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荣军 廖伟成 +1 位作者 张耀平 张贤平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4期111-115,共5页
依据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施工实例,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渗流分析,得到了该稀土矿边坡在持续大量注入溶浸液后的孔压场、位移场、安全系数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注液5~20 d内孔压场以大于15 k Pa的速... 依据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施工实例,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渗流分析,得到了该稀土矿边坡在持续大量注入溶浸液后的孔压场、位移场、安全系数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注液5~20 d内孔压场以大于15 k Pa的速度增加,第20 d时孔压增大到93.82 k Pa,位移也迅速增大到-24.44 mm,安全系数由施工前的1.74迅速减小到1.31.开挖集液暗沟后,注液第20~30 d的孔压稳定在85.33~85.61 k Pa,累积最大位移为-25.26^-26.16 mm,安全系数稳定在1.27,总体来看,边坡能维持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浸出 离子型稀土矿 边坡稳定性 数值模拟 渗流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渗流特性与临界滑移面变化分析
9
作者 饶国柱 饶运章 +5 位作者 高中泉 韩民 张晓明 杨志华 向润 章来烨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 以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停雨阶段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并利用有限元Morgenstern-Price法研究了各时间段临界滑移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浅层边坡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因素;雨水在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中的传递具有滞后性,是停雨阶段造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不稳定隐患的内在原因;降雨强度越大,进入289滑移面的时间越快,安全系数变化的“加速度”波峰越高,影响时间越长。首次提出降雨条件下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发展可能历经的4个阶段为:较为安全阶段、内部剧烈变化阶段、极易滑坡阶段及相对安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边坡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数值模拟 滑移面 降雨 渗流特征
下载PDF
华南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10
作者 刘畅 罗育池 +3 位作者 韩奕彤 宋宝德 王先稳 秘昭旭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68-74,97,共8页
以华南典型离子型稀土历史遗留矿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pH、“三氮”、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等指标监测,分析质量和污染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水化学类型Piper三线图、水土浓度对比、离子浓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矿区地下水... 以华南典型离子型稀土历史遗留矿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pH、“三氮”、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等指标监测,分析质量和污染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水化学类型Piper三线图、水土浓度对比、离子浓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矿区地下水主要超标指标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pH、氨氮超标普遍,氨氮和铅的污染程度最大,污染指数(Pki)最大值分别为197.70和96.99。堆浸工艺区较原地浸出工艺区地下水污染程度大。浸矿剂注入造成土壤酸化和铵态氮残留,是矿区地下水中氨氮的重要补给来源,酸性条件下镍、镉、汞、砷、铅、钕和镧从土壤中析出的可能性依次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地下水 污染特征 污染成因
下载PDF
离子稀土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修复体系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鞠丽萍 祝怡斌 +1 位作者 苏文湫 孟磊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6年第5期59-62,共4页
分析堆池浸工艺废弃矿山土壤的主要问题,对某离子型稀土矿生态修复方案进行设计,将废弃地恶劣基质转变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是修复的关键,为同类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的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南方某离子型稀土矿山的土地复垦 被引量:3
12
作者 鞠丽萍 祝怡斌 李青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165,共5页
为了更好地开展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依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要求,以某离子型稀土矿山为例,介绍了该类型矿山土地损毁的特点,总结了复垦时序、表土资源剥离和堆存、原地浸矿采场集排水工程、风险金等复垦工程设计特... 为了更好地开展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依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要求,以某离子型稀土矿山为例,介绍了该类型矿山土地损毁的特点,总结了复垦时序、表土资源剥离和堆存、原地浸矿采场集排水工程、风险金等复垦工程设计特点,并对已损毁土地不同复垦措施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离子型稀土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主要包括拟损毁土地和已损毁土地2大部分。拟损毁土地方面,应结合原地浸矿工艺特点,考虑采场母液渗漏对植物根系和地下水的影响,重视采场集排水工程的修建,增加风险金的提取;已损毁土地方面,应结合矿区废弃地现状,重视已损毁土地损毁特点、程度、面积、立地条件等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土地复垦
下载PDF
不同改良处理对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明骞 张新鑫 +5 位作者 马佳慧 李其斌 陈丽君 周玮 马玲 陈晓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评价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nif H-PCR-DGGE技术对不同土壤改良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壤改良处理的DGGE图谱条带数目不等,位置各异,说明梅州... 为评价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nif H-PCR-DGGE技术对不同土壤改良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壤改良处理的DGGE图谱条带数目不等,位置各异,说明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的根瘤菌群落结构受改良措施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其中T4处理(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的条带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该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最好,可作为以后土壤改良的参考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处理可分为4个类群,CK单独为一个类群,T1(有机肥)、T2(有机肥+生物炭)为一个类群,T4(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和T5(有机肥+菌剂+蚯蚓)为一个类群,T3(有机肥+钝化剂)和T6(有机肥+菌剂+蚯蚓+生物炭+钝化剂)为一个类群。生物炭与钝化剂组合处理、菌剂与蚯蚓的组合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较显著。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在梅州黄畲地区稀土采矿迹地,大豆主要与慢生根瘤菌属菌株共生结瘤,也可与中华根瘤菌属菌株共生。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与土壤镉含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指标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根瘤菌可能在提高大豆耐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离子型稀土矿 根瘤菌 DGGE 多样性
下载PDF
有机改良剂及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生态修复的改良探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莺燕 刘文深 +2 位作者 丁铿博 汤叶涛 仇荣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69-4778,共10页
选取有机改良剂稻草、锯末、城市污泥、鸡粪及麻杆生物炭进行单施或配施,通过室内杂交狼尾草和红麻盆栽实验,探讨有机改良剂及同时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①单施4种有机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杂交狼尾草生物量... 选取有机改良剂稻草、锯末、城市污泥、鸡粪及麻杆生物炭进行单施或配施,通过室内杂交狼尾草和红麻盆栽实验,探讨有机改良剂及同时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①单施4种有机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杂交狼尾草生物量,其中鸡粪处理效果最好;但鸡粪处理中实验前后土壤中有机质亏损高达73.8%,其改良效果持久性较低;而锯末处理中有机质仅亏损16.0%,改良效果持久性更佳.②相对于单施鸡粪,配施麻杆生物炭或锯末均显著增加红麻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及土壤持水性,减缓了营养元素的流失;且明显改善有机质亏损,尤其配施锯末后土壤有机质亏损降至45.4%,提高了改良效果持久性.因此,鸡粪配比麻杆生物炭或锯末处理改良长效性较好,环境风险低,可应用于稀土尾砂地基质改良,加快植被复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土壤修复 有机改良剂 生物炭 杂交狼尾草 红麻
原文传递
耐酸微藻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处理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超 王华生 +3 位作者 刘祖文 詹鸿峰 孙缓缓 刘铭辉 《中国稀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0-829,I0005,共11页
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具有高氨氮、高硫酸盐、低pH和低浓度的稀土元素等特点,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生物法相较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具有经济环保、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本研究从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被鉴定为油... 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具有高氨氮、高硫酸盐、低pH和低浓度的稀土元素等特点,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生物法相较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具有经济环保、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本研究从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被鉴定为油球藻属的耐酸微藻,用该藻与斜生栅藻和普通小球藻进行对比,对其生长特性和废水的处理条件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耐酸微藻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增长速率,藻细胞干重增长速率达到29.3 mg·(L·d)^(-1),其最适生长pH为7~9,最低耐受pH为3~5;三种微藻在稀土废水中生长的最佳氮磷比为8∶1,在废水稀释度为10%时生长效果最好,且对未稀释废水中的稀土元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30 d内去除效率几乎达到了100%。结果显示,分离出的微藻具有耐酸、产碱、去除废水中氨氮和稀土元素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利用微藻开展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山废水流段修复和作为稀土废水的二级或三级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 氨氮 微藻
原文传递
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被引量:63
16
作者 罗才贵 罗仙平 +2 位作者 苏佳 陈春飞 韩冬雪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结合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导致的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从污染控制、工程治理、生态修复3方面介绍了离子型稀... 结合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导致的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从污染控制、工程治理、生态修复3方面介绍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其中污染控制包括采取清污分流和人工防渗假底措施、建立3级监控收液系统和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网及氨氮废水处理等,工程治理包括土地整理、排水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生态修复包括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 环境问题 治理方法
下载PDF
全覆式离子型稀土矿山临界注液范围的计算 被引量:6
17
作者 洪本根 罗嗣海 +1 位作者 胡世丽 王观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09-1518,共10页
掌握全覆式离子型稀土矿山临界注液范围的计算方法对于合理确定矿山注液范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注液边界将潜在滑坡体分为两部分:注液区潜在滑坡体提供下滑力,未注液区潜在滑坡体提供抗滑力。基于黏性土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和简化Bishop法... 掌握全覆式离子型稀土矿山临界注液范围的计算方法对于合理确定矿山注液范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注液边界将潜在滑坡体分为两部分:注液区潜在滑坡体提供下滑力,未注液区潜在滑坡体提供抗滑力。基于黏性土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和简化Bishop法,建立稳渗状态下矿山临界注液范围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位移监测结果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首先,对于坡度为25°、30°或35°的简单边坡,临界注液范围理论模型计算值与数值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在20%以内,相对误差绝对值较小,初步说明临界注液范围理论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对于某一现场边坡,理论模型计算的边坡安全系数与其边坡位移变化规律吻合,再次说明了临界注液范围理论计算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 下滑力 抗滑力 边坡安全系数 临界注液范围
下载PDF
原地浸矿过程中注液边界的应力路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钰霖 胡世丽 +3 位作者 洪本根 刘剑 姚康 王观石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24,共5页
以福建屏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山注液分界线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地浸矿过程中这一区域不同深度处土压力强度实测数据,运用p-q空间应力图,描述了此位置不同深度处的应力路径,并阐述了由原地浸矿引起的边坡变形和矿山内部液位变化对该... 以福建屏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山注液分界线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地浸矿过程中这一区域不同深度处土压力强度实测数据,运用p-q空间应力图,描述了此位置不同深度处的应力路径,并阐述了由原地浸矿引起的边坡变形和矿山内部液位变化对该区域不同深度处应力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液位以上的矿体,其应力路径主要受边坡变形的影响,当边坡破坏形式为推移式破坏或者牵引式破坏时,空间应力图相应表现出平均主应力p和广义剪应力q增大或者p减小、q增大;处于液位以下的矿体,其应力路径主要受液位高度的影响,随着液位高度增大或者减小,空间应力图相应表现出p减小、q不变或者p增大、q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液位 土体 边坡变形 土压力强度 应力路径
下载PDF
保水剂对干湿循环的响应及对稀土尾砂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19
作者 贺燕子 田芷源 +1 位作者 马瑞 朱绪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0-219,共10页
【目的】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尾矿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干湿交替条件加剧了土壤水分亏缺。保水剂由于吸水持水能力强,研究其在稀土尾矿区的应用对于提升土壤水分条件、促进尾矿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通过模拟土壤吸... 【目的】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尾矿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干湿交替条件加剧了土壤水分亏缺。保水剂由于吸水持水能力强,研究其在稀土尾矿区的应用对于提升土壤水分条件、促进尾矿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通过模拟土壤吸水和蒸发过程,分析了6次干湿循环条件下保水剂粒径(1.0~2.0 mm、0.45~1.0 mm、<0.18 mm)及浓度(0.2%、0.4%、0.6%)对尾砂土保水和持水能力的影响,为开展保水剂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稀土尾砂区土壤水分条件差,其土壤饱和含水量(SWC)显著低于未采矿区自然土(36.21%<39.85%),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快、完全干旱时间较短;添加保水剂能显著改善尾砂土壤水分状况,尾砂土SWC提升了0.12~0.91倍,通过抵御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完全干旱时间延长了0.67倍,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得到提升。(2)保水剂应用效果主要受到土壤干湿循环因素的影响,经历6次干湿循环后添加保水剂的尾砂土SWC从54.87%降至39.33%,土壤完全干旱时间缩短,土壤中的保水剂吸水倍数(SC)从47.19 g/g降至18.01 g/g;削弱效应主要发生在初次循环后,相比循环1次,循环2次后尾砂土SWC和保水剂SC分别降低19.43%和9.39 g/g,尽管如此经历多次循环后应用保水剂的尾砂土水分条件仍优于未采矿区自然土壤(39.33%>34.25%)。(3)保水剂施用方式中,浓度是影响保水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粒径则主要影响保水剂吸水性能,两者交互作用显著,浓度和粒径越大,土壤保水持水能力提升效果越好,相比浓度0.2%、粒径<0.18 mm的保水剂,添加浓度0.6%、粒径1.0~2.0 mm的保水剂后,尾砂土SWC和保水剂SC分别提升0.41倍和0.62倍,土壤完全干旱时间延长0.67倍;土壤干湿循环通过破坏保水剂网状结构削弱了其在土壤中的浓度和粒径效应,高浓度和大粒径保水剂更耐久,6次循环后添加0.6%、1.0~2.0 mm的保水剂的尾砂土SW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干湿循环 离子型稀土尾矿 土壤水分条件 土壤蒸发
下载PDF
关于离子型稀土矿山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论述
20
作者 曾新平 《福建冶金》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对于离子型稀土矿山而言,其开采工艺为原地浸矿工艺,在提高原地浸矿过程中资源回收率的同时控制环境影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学者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思路,如根据资源分布布置注液工程并实施精准注液,根... 对于离子型稀土矿山而言,其开采工艺为原地浸矿工艺,在提高原地浸矿过程中资源回收率的同时控制环境影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学者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思路,如根据资源分布布置注液工程并实施精准注液,根据开采矿块底板起伏情况和汇水区域来布置收液工程,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向布置环境监测井等,而运用这些思路的关键是获取开采矿块准确的地质资料,包括资源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但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开采主体未开展详细的勘探工作,无法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因此,本文从资源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三个方面来分别论述离子型稀土矿山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山 原地浸矿工艺 资源地质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