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B12缺乏与不自主运动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婷 杨琴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维生素B12缺乏主要导致贫血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此两种表现常能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逆转症状。但是,维生素B12缺乏尚可引起舞蹈症、震颤、肌阵挛、帕金森样症状、肌张力障碍等多种不自主运动而不能被及早诊断和治疗,导致不可逆损... 维生素B12缺乏主要导致贫血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此两种表现常能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逆转症状。但是,维生素B12缺乏尚可引起舞蹈症、震颤、肌阵挛、帕金森样症状、肌张力障碍等多种不自主运动而不能被及早诊断和治疗,导致不可逆损害。文中对近20年文献报道的33例维生素B12缺乏性不自主运动的特征予以总结,并对可能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不自主运动 同型半胱氨酸 甲基丙二酸
原文传递
史载祥运用真武汤治疗不自主运动验案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进 王丽 +2 位作者 汪仁斌 徐敏 史载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06-1609,共4页
不自主运动大多辨证属肝阳上亢、热盛动风,而笔者跟随史载祥老师临证过程中,发现不乏辨证确属阳虚水泛者,且选用真武汤治疗疗效明显。文章中良性肌束颤动、生理性震颤增强、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痛性痉挛5种不自主运动,以真武汤... 不自主运动大多辨证属肝阳上亢、热盛动风,而笔者跟随史载祥老师临证过程中,发现不乏辨证确属阳虚水泛者,且选用真武汤治疗疗效明显。文章中良性肌束颤动、生理性震颤增强、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痛性痉挛5种不自主运动,以真武汤为主方治疗均得到缓解和控制,有的经过2年多的随访证实。文章进一步总结了"阳虚动风""温阳利水"的理论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自主运动 真武汤 温阳利水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梦桃 张映芬 严晓岚 《中医儿科杂志》 2013年第3期64-65,共2页
从入院时一般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护理等几个角度提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相应康复护理策略,以期有利于该类型脑瘫患儿的康复,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 小儿脑瘫 康复护理
下载PDF
维生素B_(12)缺乏引起的快速进展性痴呆、不自主运动1例
4
作者 刘兰兰 蒋欣 +5 位作者 邢雪韦 帖彦清 齐国松 王晶晶 冯潇潇 吕佩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报告1例41岁男性,以快速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减退2个月,发作性四肢抖动2周为主要表现。查体示言语不利,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定向力均下降。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下降,血清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液分析提示大细胞性贫... 报告1例41岁男性,以快速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减退2个月,发作性四肢抖动2周为主要表现。查体示言语不利,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定向力均下降。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下降,血清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液分析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神经心理量表提示多个认知域功能损害,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维生素B_(12)缺乏性痴呆,维生素B_(12)缺乏相关的不自主运动,恶性贫血。给予补充B族维生素及叶酸,认知功能损害明显改善,肢体抖动症状消失。报告本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维生素B_(12)缺乏导致痴呆、不自主运动的认识,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_(12)缺乏 快速进展性痴呆 不自主运动 恶性贫血 抗内因子抗体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周围神经损害
下载PDF
不自主运动与体位变化显著相关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例
5
作者 张莉 孙慧 +3 位作者 张世敏 高赛 武雷 黄德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朊蛋白病,本文报道1例确诊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其不自主运动、喉部喘鸣与体位改变显著相关的独特临床表现进行描述,以期为该病...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朊蛋白病,本文报道1例确诊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其不自主运动、喉部喘鸣与体位改变显著相关的独特临床表现进行描述,以期为该病今后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不自主运动 体位变化
下载PDF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素 丁岩 卫华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了解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21年4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DRPLA患者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基因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了解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21年4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DRPLA患者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基因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女,57岁,20岁以后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舞蹈症和痴呆等。影像学表现为小脑、脑干萎缩,脑干、丘脑、脑白质T2高信号。DRPLA相关基因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三核苷酸序列重复数为57次。既往文献报道,DRPL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共济失调、痴呆、肌阵挛和癫痫为特征。成年型患者基因诊断结果中,CAG基因重复序列≤65次。结论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不自主活动伴认知障碍的患者应考虑DRPLA,可行DRPLA相关基因的CAG重复序列的基因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共济失调 不自主运动 ATN1基因
下载PDF
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贾光素 冉咏秋 赖园园 《护理与康复》 2019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姿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技术治疗方法,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矫正衣进行训练... 目的观察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姿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技术治疗方法,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矫正衣进行训练,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性步行的变化。结果治疗2月时,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中D区和E区评分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可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提高其行走时姿势的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不随意运动 矫正衣 悬吊技术治疗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儿童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诱发体动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英 杨亚男 +4 位作者 冯安琪 刘静 李思远 王娟平 薛荣亮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23年第7期725-729,共5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静脉预处理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引起患儿不自主体动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3~9岁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以4μg/kg·h的...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静脉预处理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引起患儿不自主体动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3~9岁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以4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5 min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以相同速度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儿随后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顺势阿曲库铵常规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不自主体动反应发生率及苏醒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总体动反应发生率以及中、重度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患儿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镇静躁动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安全有效地降低麻醉诱导期间由丙泊酚引起的患儿不自主体动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儿童 丙泊酚 不自主运动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父源性中间突变致新发亨廷顿病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黄安琪 梅珊珊 +6 位作者 韩妍 杨西西 崔黎黎 王锁彬 董会卿 李存江 林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2-1000,共9页
目的报道1例父代中间突变导致子代新发亨廷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2022年9月2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以行走不稳为主诉的无家族史中青年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并按照知情、自愿原则对患者... 目的报道1例父代中间突变导致子代新发亨廷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2022年9月2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以行走不稳为主诉的无家族史中青年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并按照知情、自愿原则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外周血HTT基因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38岁女性,症状逐渐进展,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四肢末端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及认知减退。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尾状核萎缩,双侧尾状核、壳核、局部皮质葡萄糖代谢减低。基因检测结果为HTT基因中存在胞嘧啶-腺瞟呤-鸟嘌呤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最终确诊为亨廷顿病。患者及其父亲(67岁)、母亲(62岁)的HTT基因CAG重复次数分别为17/47(致病)、17/35(中间突变)、17/17(正常)。结论父系中间突变异常扩增可导致家族内首发亨廷顿病,因此对临床怀疑亨廷顿病,即使无家族史,均应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HTT基因检测,防止临床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病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中间突变 不自主运动 HTT基因
原文传递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舟明 王跃升 龚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在维持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6周。采用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评定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在维持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6周。采用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本组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6周后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t=18.34,P<0.01),不自主运动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1%。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不自主运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不自主运动
下载PDF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向明 吴江 +1 位作者 朱剑荣 徐周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方法:64例TD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予以所有患者氯氮平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ILF-TMS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日常...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方法:64例TD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予以所有患者氯氮平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ILF-TMS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36条目健康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TD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估及TD的疗效评估。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59.38%)明显高于对照组(34.38%)(P<0.05);治疗前两组AIMS、ADL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IM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而ADL及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和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LF-TMS治疗可明显改善TD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迟发性运动障碍 不自主运动
下载PDF
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平东沛 朱红伟 《河南中医》 2016年第2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督脉及夹脊穴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督脉及夹脊穴的针刺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结果(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不随意运动型 针刺治疗
下载PDF
多巴丝肼过量致左侧肢体不随意运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作文 撒俊鹏 +1 位作者 车福友 胡代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1例46岁男性患者因帕金森病服用多巴丝肼治疗,最初剂量为125 mg、3次/d,服用1年。因症状进行性加重,自行服用250 mg、4次/d,服用1.5年。之后,患者欲完全控制症状,再次自行将多巴丝肼剂量调整至125 mg/1.5 h(每日剂量达1375 mg)。约3个... 1例46岁男性患者因帕金森病服用多巴丝肼治疗,最初剂量为125 mg、3次/d,服用1年。因症状进行性加重,自行服用250 mg、4次/d,服用1.5年。之后,患者欲完全控制症状,再次自行将多巴丝肼剂量调整至125 mg/1.5 h(每日剂量达1375 mg)。约3个月后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不随意运动,停用多巴丝肼后上述症状逐渐减轻。停药第4天起再次给予患者多巴丝肼250 mg、4次/d口服,左侧肢体不自主抽动逐渐减少,1周后肢体抽动症状未发作。随访3个月未发作肢体不随意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不随意运动 多巴丝肼
原文传递
铜兰蛋白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莹 周铁成 +2 位作者 秦庆 程晓东 郝晓柯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619-1621,共3页
目的分析铜兰蛋白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清含量,探讨其作为评估脑细胞受损指标之一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6例震颤患者、39例帕金森患者、94例不自主运动患者、42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6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 目的分析铜兰蛋白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清含量,探讨其作为评估脑细胞受损指标之一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6例震颤患者、39例帕金森患者、94例不自主运动患者、42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6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铜兰蛋白含量,分析健康体检者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铜兰蛋白检测结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神经系统疾病间患者血清铜兰蛋白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铜兰蛋白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尔茨海默症组铜兰蛋白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震颤组、帕金森组和不自主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颤组和帕金森组患者铜兰蛋白的检测结果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P>0.05);震颤组和帕金森组患者铜兰蛋白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不自主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铜兰蛋白对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铜兰蛋白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脑细胞受损的一项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兰蛋白 震颤 帕金森 不自主运动 阿尔茨海默症
原文传递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菊芳 侯新芳 +2 位作者 李红霞 何喜宁 李丹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3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收治的220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治疗意愿,将出生即开始干预的120例纳入A组,出生半年后开始干预的100例纳入B组;同期选择儿保科...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收治的220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治疗意愿,将出生即开始干预的120例纳入A组,出生半年后开始干预的100例纳入B组;同期选择儿保科定期随访的100例正常婴儿为对照组。随访至12月龄,比较A、B组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比较三组婴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情况。结果A、B组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出生后12个月,A、B组的体格发育(身高、体重和头围)、Gesell发育商(适应性、GM、FM、语言、个人-社交)、不自主运动情况(俯卧位、仰卧位、坐位、立位)均改善,且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且越早期干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早期干预 发育 不自主运动
下载PDF
Involuntary Movements Induced and Remitted by Indirect Bypass Surgery in a Patient with Moyamoya Disease
16
作者 Takao Yanagawa Tetsuyoshi Horiuchi +2 位作者 Yosuke Hara Yu Fujii Kazuhiro Hongo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2年第4期71-74,共4页
Involuntary movement is an uncommon manifestation of moyamoya disease. We describe a 12-year-old boy who suffered from involuntary movement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but it improved dramatically after the second surgery... Involuntary movement is an uncommon manifestation of moyamoya disease. We describe a 12-year-old boy who suffered from involuntary movement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but it improved dramatically after the second surgery. Initially, the patient underwent an encephalo-duro-arterio-myosynangiosis on the right side and encephalo-duro-periostealsynangiosis on the bifrontal side, which ameliorated his motor weakness in his left upper extremity. However, involuntary movement appeared in his right upper extremity. Secondly, the patient underwent encephalo-duro-arterio-myo-periostealsynangiosis on the left side. Thereafter, the patient’s involuntary movement completely resolved. The involuntary movement might occur due to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flow in the basal gang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oluntary movement Indirect BYPASS SURGERY MOYAMOYA DISEASE
下载PDF
Could Dystonia Be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in Young Age Patients? A Case Report Study
17
作者 Mohamed Hamdy Ibrahim Alyaa Fadhil +5 位作者 Sameh Saied Ali Salma Fathy Abdel Kader Mohamed Khalid Kiran Kumar Shivram Kumar Janhavi Sirsat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5年第2期62-64,共3页
Focal dystonia in young aged patient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uncomm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unless a secondary cause is to be considered. Infarct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re rare and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pr... Focal dystonia in young aged patient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uncomm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unless a secondary cause is to be considered. Infarct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re rare and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previously. As for a variety of signs and symptoms due to corpus callosum lesion, focal dystonia can be easily overlooked. The case is approved by ethical committee and explained to the patient with patient appr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DYSTONIA CORPUS Callosum INFARCTION involuntary movement
下载PDF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中毒的临床特征(附3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庞冬清 刘芳 孙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因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头晕、言语缓慢、眼-口不自主运动、行走不... 目的探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因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头晕、言语缓慢、眼-口不自主运动、行走不稳等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受累的体征。停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并予大剂量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3~8 d后,患者中毒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言语缓慢、眼-口不自主运动、行走不稳、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 药物中毒 苯妥英钠中毒 小脑性共济失调 不自主运动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致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
19
作者 吴菲 张莹洁 徐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导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少见文献报告。本文报告1例高龄女性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年后,出现不自主口-舌-颊动作,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导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少见文献报告。本文报告1例高龄女性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年后,出现不自主口-舌-颊动作,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评分为12分,诊断为TD,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未作其它处理。停药后TD症状在短暂加重后逐渐减轻,1年后完全消除,再评AIMS为0分。其转归较为特殊,有别于以往关于TD“不可逆”的普遍认识,值得同行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 可逆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锥体外系反应 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 不自主运动 转归
下载PDF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52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赵毅斌 刘芸 +3 位作者 刘春明 唐学兵 张雁 黄高贵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35期79-79,81,共2页
目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神经影像学异常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收治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52例,由专科医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因素,以Gesell发育评估法评价神经发育水... 目的: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神经影像学异常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收治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52例,由专科医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采用调查问卷详细记录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因素,以Gesell发育评估法评价神经发育水平。结果:明确的高危因素47例(90.4%),其中病理性黄疸29例(55.77%),窒息11例(21.15%),窒息+病理性黄疸7例(13.46%),其他病因5例(9.62%);MRI异常率32例(61.54%)。病理性黄疸者29例黄疸明显加重时间多在出生后5~6 d,患儿就医诊治19例,其余未诊治。结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主要高危因素是病理性黄疸与窒息。颅脑MRI表现,病理性黄疸主要损伤苍白球,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积极监测,及时、有效降低血胆红素浓度是减少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不随意运动 高危因素 影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