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锦涛 成志强 +3 位作者 邵牧民 彭全洲 左敏 王晓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乳...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乳腺SPC伴浸润性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5岁,其发生率约占SPC总病例的30%。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伴浸润癌常见的类型为乳腺非特殊类型癌和黏液癌,亦常伴神经内分泌分化。SPC伴浸润性癌时,浸润癌周边及其癌巢内肌上皮染色均为阴性。SPC与伴随的浸润癌区域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70%),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0%。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记Cg A及Syn均双阳性或单个阳性。结论 SPC可能是低级别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的变异型,其具有进展为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潜能。SPC可能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乳腺黏液癌及非特殊类型癌原位癌阶段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实性乳头状癌 浸润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琛 何春年 +1 位作者 翟金萍 石卫东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85-187,i00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乳头 浸润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经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6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蔚 王进 +3 位作者 王红 陈香宇 李建生 吕帅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分析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的内镜下表现、CT检查特点与术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HGIN,并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且有完整术后病... 目的分析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的内镜下表现、CT检查特点与术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HGIN,并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且有完整术后病理资料的患者。分析患者的术前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类型、病变最长径、广基或有蒂病变、淋巴结增大等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并计算术前CT检查对发现结直肠浸润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76例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HGIN占21.1%(16/76),浸润癌占78.9%(60/76)。年龄≤50岁组的浸润癌发生率(3/14)低于〉50岁组[91.9%(5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5,P〈0.01)。隆起型病变最长径≥3.0 cm组的浸润癌发生率[98.3%(57/58)]高于最长径〈3.0 cm组(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1,P〈0.01)。有蒂息肉组的浸润癌发生率(2/13)低于无蒂隆起组[93.4%(5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2,P〈0.01)。术前CT检查诊断结直肠浸润癌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84.6%。CT检查发现局部淋巴结增大组的浸润癌发生率为93.3%(42/45),高于未发现淋巴结增大组的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P=0.002)。结论CT检查可弥补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将部分浸润癌诊断为HGIN的不足。年龄〉50岁、最长径大、病变无蒂、CT检查示结直肠占位和局部淋巴结增大者的浸润癌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镜活组织检查 浸润癌 CT检查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亚青 晏伟 +2 位作者 杨守京 王映梅 张春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3-256,i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0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1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乳头 浸润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评估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玉凤 许茂盛 +3 位作者 刘学竞 倪桂宝 喻迎星 丁雪委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954-95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浸润癌(IC)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CIS患者(病灶13个)及10例IC患者(病灶10个)的DCE-MRI及DWI图像,分析病灶强化形态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浸润癌(IC)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CIS患者(病灶13个)及10例IC患者(病灶10个)的DCE-MRI及DWI图像,分析病灶强化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定量分析ADC值。结果依据强化形态特征:DCIS强化以非块样强化中的段样强化为主,IC强化以块样强化为主,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IS和IC均以流出型为主,无显著性差异。依据ADC值:DCIS的平均ADC值约为(1.036±0.25)×10-3 mm2/s,IC的平均ADC值约为(0.79±0.20)×10-3 mm2/s,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病灶强化形态特征及ADC值,DCE-MRI联合DWI有助于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癌的鉴别诊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内癌 浸润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丽 杨蕊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1期156-159,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影像表现,为临床区分两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9例(83灶)女性乳腺硬化性腺病及82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 目的分析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影像表现,为临床区分两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9例(83灶)女性乳腺硬化性腺病及82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提供的乳腺超声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两者乳腺病灶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83个乳腺硬化性腺病灶中以BI-RADS 3类[占48. 19%(40/83)]、4类[占45. 78%(38/83)]居多,82个乳腺浸润性癌病灶以4类[占34. 15%(28/82)]、5类[占46. 34%(38/82)]居多,所有BI-RADS 4类患者中乳腺硬化性腺病灶(良性)占57. 6%(38/66)。超声下乳腺硬化性腺病灶多表现为结节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病灶内部多呈低回声,病灶后方回声无变化、肿块内无或见少量点线状血流信号;乳腺浸润性癌病灶多表现为结节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多为模糊、微小分叶、成角等),病灶内部多呈不均匀回声,病灶后方回声多为衰减,部分微钙化,血流信号丰富,分布杂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临床区分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提供众多参考信息,通过病灶超声特征及BI-RADS分级可提高对两者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硬化性腺病 浸润性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影像特征
下载PDF
高分辨CT对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俊 曾庆华 +1 位作者 李永红 李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8期63-65,共3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CT对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的判断价值。方法搜集并整理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检查的292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原位癌组110例与浸润性癌组182例,观察患者胸部高分辨CT图像特征... 目的探究高分辨CT对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的判断价值。方法搜集并整理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检查的292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原位癌组110例与浸润性癌组182例,观察患者胸部高分辨CT图像特征、术后病理学资料。结果原位癌组与浸润性癌组大小、密度、混合性磨玻璃结节、血管周围穿行、边缘分页、血管牵拉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边缘分页、血管牵拉征是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表示,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病灶大小临界值0.927cm,曲线下面积为0.691,敏感度78.3%,特异度58.5%。结论高分辨CT能够有效评估肺部结节病患者原位癌和浸润性癌,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远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肺部结节病 原位癌 浸润性癌
下载PDF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发生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商晓青 张立英 祁晓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左侧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左侧乳腺可见扩张的导管内肿瘤细胞呈实性、筛状增生,瘤细胞大小比较一致,低核级,未见明确坏死,局灶纤维性间质内可见呈梁状、条索状分布的异型细胞,最大径约2 mm;右侧乳腺可见双层上皮细胞排列呈裂隙状,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明显的叶状结构,肿物边缘界限不清,间质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约12个/10HPF。免疫组化示左侧乳腺肿瘤细胞巢周围肌上皮p63和calponin(+),纤维性间质内肿瘤细胞p63和calponin(-);右侧乳腺肿物间质细胞SMA和CD34(+),Ki-67增殖指数50%。结果提示,左侧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伴局部非特殊性浸润性癌(最大径2 mm);右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十分少见,而目前对其相关遗传学改变的研究很少,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恶性叶状肿瘤 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癌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谢芸 何佳丽 骆韵青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侧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2例,共59个病灶,其中原位癌31个,浸润癌28个;应用单因素分析二者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将单...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侧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2例,共59个病灶,其中原位癌31个,浸润癌28个;应用单因素分析二者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特征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诊断效能。结果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病灶最大径、方位、形态、后方回声、边缘、淋巴结形态、微钙化、血流分级,造影后有无放射性增强或穿入血管及片状低回声区范围变化、形态、边界、增强水平,以及弹性成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边缘不光整、非平行位、微钙化、血流分级(Ⅱ/Ⅲ级)、造影后片状低回声区范围扩大及放射性增强或穿入血管、弹性成像评分4~5分是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影响因素(OR=14.749、3.750、8.849、3.156、8.301、6.467、5.468,均P<0.05)。建立多模态超声诊断模型:Logit(P)=-18.544+边缘不光整×2.691+非平行位×1.321+微钙化×2.185+血流分级(Ⅱ/Ⅲ级)×1.152+造影后放射性增强或穿入血管×1.868+造影后片状低回声区范围扩大×2.118+弹性成像评分(4~5分)×1.698。多模态超声诊断模型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4.5%、73.5%、86.4%、0.836。结论多模态超声在鉴别非肿块型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浸润癌 原位癌 乳腺肿瘤 恶性 非肿块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玲 程文 +5 位作者 韩雪 邵华 孙一欣 王秋程 孔祥崇 董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1846-184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76例患者的资料。共302个病灶,均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每个病灶至...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76例患者的资料。共302个病灶,均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每个病灶至少取3针。肿瘤级别的诊断依据是Bloom-Richardson组织学分级法。统计学方法应用科恩卡方检验,评估的内容包括低估率、高估率、不同大小(小肿瘤组:<1.0cm,中间组:1.0-2.5cm,大肿瘤组:>2.5cm)病灶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穿刺活检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72.0%(simpleκ=0.52;95%CI,0.38-0.61),穿刺活检对Grade 3级的诊断符合率89.7%(61/68),Grade 2级诊断符合率66.7%(120/180),Grade 1级诊断符合率65.8%(25/38)。穿刺活检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总体高估率22.0%,总体低估率5.9%。当肿瘤体积增大时,穿刺活检容易出现较高的低估率,大肿瘤组42.4%,中间组21.9%,小肿瘤组16.0%(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能够准确预测高级别浸润性乳腺导管癌,肿瘤体积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穿刺活检的准确性,造成较高的低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肿瘤分级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
下载PDF
乳腺复杂硬化性病变与浸润性乳腺癌的MR影像比较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幸 杨华 吴利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比较乳腺复杂硬化性病变(CSL)与浸润性癌(IC)的MR影像差异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CSL病例,与同期33例IC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的病理及MRI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SL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7±8.4岁,IC组... 目的:比较乳腺复杂硬化性病变(CSL)与浸润性癌(IC)的MR影像差异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CSL病例,与同期33例IC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的病理及MRI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SL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7±8.4岁,IC组为57.8±14.2岁(P=0.000)。CSL病灶大小1.19±0.64cm,IC为2.14±1.35cm(P=0.001)。59.3%的CSL和69.7%的IC病例MRI表现两者相似。T1WI低信号有25例IC(75.8%),13例CSL(48.1%),有统计学差异(P=0.027);T2WI信号强度(P=0.386)和STIR信号强度(P=0.093)无统计学差异。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9例CSL病例Ⅰ型、7例Ⅱ型,20例IC病例为Ⅲ型曲线。33例IC中3例边缘环形强化,CSL均无。CSL平均ADC值0.00137mm2/s,IC为0.00104mm2/s。结论:与CSL相比,IC多发生于老年妇女,直径较大,T1WI信号较低,ADC值小于0.0012mm2/s,TIC最常见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复杂硬化性病变 浸润性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化生性乳腺癌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巩海燕 杜丽雯 +3 位作者 栗翠英 邓晶 周文斌 王慧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囊实性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占比(48.5%、42.4%、18.2%、45.5%)均明显高于IDC-NOS组(10.6%、13.6%、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BC组5例(15.2%)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IDC-NOS组26例(39.4%)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PBC组多表现为三阴型(20/33,60.6%),IDC-NOS组多表现为Luminal型(48/66,72.7%),其中Luminal B型居多(34/66,51.5%)。MPBC组、IDC-NOS组Ki-67表达水平分别为(59.4±21.9)%、(37.5±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7,P=0.000)。结论 MPBC与IDC-NOS临床表现类似,超声医师可从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囊实性回声等方面综合判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化生癌 浸润性癌 非特殊型 病理
下载PDF
肺磨玻璃结节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宋晏 张高潮 +2 位作者 张学敏 陈正福 付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浸润性肺腺癌早期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3年01月于我院诊治肺GGN患者共171例194个结... 目的: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浸润性肺腺癌早期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3年01月于我院诊治肺GGN患者共171例194个结节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否为浸润性肺腺癌分为浸润组(158个)和非浸润组(36个);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肺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独立危险因素,肺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分析。结果:171例194个结节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肺腺癌结节共158个,占比为81.44%。两组合并胸膜凹陷征比例、结节实性成分比例、SUV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胸膜凹陷征、结节实性成分比例及SUV指数均是肺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患者肺GGN确诊早期浸润性腺癌风险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52.55%、94.13%、70.72%、96.66%。结论:肺GGN患者是否属于浸润性腺癌与是否合并胸膜凹陷征、结节实性成分比例及SUV指数关系密切;而基于上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指导浸润性肺腺癌早期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 肺腺癌 浸润性癌 PET/CT 模型
下载PDF
iNOS在不同乳腺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光辉 陈楠 +1 位作者 王虎霞 盛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正常乳腺组织、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以及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相关病理指标及临床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148例不同乳腺病理组织(28例不典型增生、40例导管内癌及8...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正常乳腺组织、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以及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相关病理指标及临床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148例不同乳腺病理组织(28例不典型增生、40例导管内癌及80例浸润性乳腺癌)以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中iNOS的表达水平。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中iNOS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受累情况、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以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NOS在乳腺正常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而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组织、原位癌组织及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5.0%、52.5%及78.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随着临床分期越晚及肿瘤直径越大,iNOS染色阳性率逐渐升高。在原位癌中iNOS染色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61.9%)低于阴性组(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浸润性乳腺癌中,iNOS染色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63.5%)与阴性组(70.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NOS在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不典型增生)即已出现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与肿瘤直径相关,并影响原位癌患者预后。因此,iNOS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浸润性癌 INOS 预后
下载PDF
对比增强能谱X线摄影乳腺病灶强化特点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从英 刘莹 +4 位作者 汪媛媛 黄娟 赵爽 钟欢欢 余建群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9-1435,共7页
目的定量分析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减影图像上乳腺病灶的强化特点,探索乳腺病灶的良恶性与其强化程度及强化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因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而接受双侧乳房CESM检查的282例患者资料,分别测量CESM图... 目的定量分析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减影图像上乳腺病灶的强化特点,探索乳腺病灶的良恶性与其强化程度及强化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因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而接受双侧乳房CESM检查的282例患者资料,分别测量CESM图像显示的病灶及乳腺本底在CC位、MLO位的信号值,并计算病灶的对比度噪声比和相对信号差,分析良恶性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类型的差异。结果恶性组的强化程度高于良性组(P<0.05),主要差异表现在浸润性癌组与良性病灶组之间;良性病灶多呈无强化(52.2%),强化的良性病灶强化类型多呈流入型,而恶性病灶大多出现强化(90.5%),其强化类型多呈流出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病灶强化程度及强化类型的定量分析能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特别是浸润性癌与良性病灶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 乳腺病灶 良性病灶 恶性病灶 浸润性癌
原文传递
低剂量胸部CT与癌胚抗原、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花荣 胡金秀 +2 位作者 薛蔚佳 贺莉 张家春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830-834,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108例,均给予低剂量CT扫描,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76例(其中原位... 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108例,均给予低剂量CT扫描,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76例(其中原位癌34例,微浸润性癌22例,浸润性癌20例),非肺癌患者32例,比较肺癌和非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水平差异,分析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明显高于非肺癌患者(P<0.05);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检查(P<0.05);浸润性癌病灶直径、CT值明显高于原位癌和微浸润性癌(P<0.05);原位癌、微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患者CEA、Cyfra2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CT值诊断浸润性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和0.816(P<0.05),截断值分别为15.86 mm和-422.52 Hu,敏感度分别为90.00%和65.00%,特异性分别为91.10%和89.30%。结论低剂量胸部CT与CEA、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同时病灶直径及CT值在鉴别浸润性癌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扫描 癌胚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 肺癌 浸润性癌
下载PDF
经络辨证逆针灸对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
17
作者 董芹作 李襄 +3 位作者 杨隽 陈颖 夏春林 赵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81-185,I0005,I0006,共7页
目的 观察经络辨证逆针灸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nene, 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大鼠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清洁级雌性SD未孕大鼠6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他莫昔芬组和逆针灸组,每组各16只。... 目的 观察经络辨证逆针灸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nene, 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大鼠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清洁级雌性SD未孕大鼠6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他莫昔芬组和逆针灸组,每组各16只。采用DMBA单次灌胃(100 mg/kg)诱导自发性乳腺癌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芝麻油灌胃。于造模后1周对治疗组进行干预,他莫昔芬组3 mg/kg灌胃,1次/d,持续16周;逆针灸组针刺“足三里、膻中、三阴交”,隔天1次,每次20 min,每周3次,干预16周。应用HE染色评估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CK5/6、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类型病变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CK5/6和p63表达结果显示,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大鼠肿瘤的发生发展途径为:正常→一般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对不同实验组乳腺组织不同类型病变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各组间组织病理学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络辨证理论指导下的逆针灸能够抑制DMBA诱导乳腺自发性肿瘤模型大鼠病变进展,有望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针灸 乳腺肿瘤发生过程 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浸润性癌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启平 吕海云 陈静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2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08年5月~2011年9月拟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4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高频多普勒诊断。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参照,进行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实验评价。结果超声...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08年5月~2011年9月拟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4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高频多普勒诊断。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参照,进行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实验评价。结果超声诊断阳性35例,阴性5例;而手术判断阳性38例,阴性2例。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1%和40.0%。超声在乳腺癌各种病理类型间存在差异,主要差异在于对浸润性癌的判断,其他病理类型都诊断正确。结论在不排除多因素相互影响与费用下,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有待提高,值得推广诊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高频超声 浸润性癌 诊断效果
下载PDF
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评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浸润性癌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方岩 李曼 刘秋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3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评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乳腺浸润性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8例(108个肿块)BI-RADS评分以及超声弹性成像资料,以病理为金标准,采用χ^(2...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评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乳腺浸润性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108例(108个肿块)BI-RADS评分以及超声弹性成像资料,以病理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对比BI-RADS评分、超声弹性成像单独及联合对乳腺浸润性特殊癌鉴别的价值,采用t检验对比良恶性肿块超声弹性评分、BI-RADS评分等参数。结果乳腺恶性肿块共58个,占58/108(53.7%),其中乳头状癌18例、小管癌9例、髓样癌20例、鳞状细胞癌11例;乳腺良性肿块共50个,占50/108(46.3%),其中乳腺纤维腺瘤27例、乳腺叶状肿瘤14例和乳腺腺瘤9例。与BI-RADS评分、超声弹性成像单独检查相比,BI-RADS评分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浸润性癌诊断敏感度、阳性预测值更高(χ^(2)=4.83,P=0.03;χ^(2)=3.28,P=0.05;χ^(2)=4.49,P=0.03;χ^(2)=2.94,P=0.05);恶性肿块的弹性评分(3.12±0.88)分、应变率比值(3.32±0.72)%、BI-RADS评分(3.46±0.98)分高于良性肿块(1.89±0.44)分、(1.65±0.36)%、(2.03±0.39)分(t=9.24,P<0.001;t=15.34,P<0.001;t=10.06,P<0.001)。结论与BI-RADS评分,超声弹性成像单独检查相比,联合对乳腺浸润性特殊癌鉴别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 超声弹性成像 乳腺肿块 浸润性癌
下载PDF
Blood group type antigens in pancre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被引量:1
20
作者 Adriana Handra-Luc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4年第1期74-80,共7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data on blood group(BG) types and types of pancreatic cancer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study BG types and BG-antigens in pancre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 MET...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data on blood group(BG) types and types of pancreatic cancer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study BG types and BG-antigens in pancre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 METHODS: BG type and tumor BG-antigen(glycoprotein) expression(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tissue microarrays) were analyzed with regard to characteristics of 101 surgically resected pancreatic IPMNs. RESULTS: Non-O BG type predicted invasive carcinoma independently from high serum CA19-9 and male gender. BG type A was observed more frequently in women than in men. Chronic pancreatitis was more frequent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BG type B or AB. Aberrant tumor expression(with regard to BG type) of loss of A antigen expression type occurred in 15.0% of IPMNs and of loss of B antigen expression type in 62.5% of IPMNs. Intraneoplasm BG-antigen expression was not related to dysplasia grade or invas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in pancreatic IPMN, non-O BG type predicted invasive carcinoma, whereas for intratumor BG-antigen expression no specific patterns were det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progression of glandular epithelial dysplasia or inva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group type blood group antigen IMMUNOHISTOCHEMISTRY CA19-9 PROGNOSIS invasive carcinoma PANCREAS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