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水缔合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测定 被引量:16
1
作者 冯茹森 嵇薇 +3 位作者 郭拥军 孙建辉 唐昊 宋汝彤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5,共6页
采用毛细管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不同甲酰胺浓度和盐浓度的溶剂中的特性黏数和疏水缔合作用强度.找到可以消除缔合作用和聚电解质效应的溶剂条件,用静态光散射法测定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结果表明,NaCl能够有效... 采用毛细管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不同甲酰胺浓度和盐浓度的溶剂中的特性黏数和疏水缔合作用强度.找到可以消除缔合作用和聚电解质效应的溶剂条件,用静态光散射法测定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结果表明,NaCl能够有效的屏蔽聚电解质效应,但是不能消除缔合作用,而且由于NaCl增加了溶液的极性,会进一步促进疏水缔合作用,疏水缔合聚合物以聚集体形态存在溶液中,因此,在NaCl溶剂中测得的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不是真实分子量;而甲酰胺可以完全破坏疏水缔合作用,使聚合物分子以单分子态分散在溶液中,进而测得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真实分子量.当溶剂中的NaCl浓度为0.2 mol/L、甲酰胺体积分数为50%时,可准确测定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当缔合作用消除后再改变甲酰胺浓度,测得的重均分子量不再变化;聚电解质效应消除后,盐离子浓度的变化不会再改变测得的重均分子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黏数 疏水缔合作用 聚电解质效应 荧光探针 重均分子量
原文传递
基于本征荧光测量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傲 熊超 +4 位作者 张佩 廖小情 杨巍 赵永凯 黄惠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0-135,共6页
近年来,大气生物气溶胶的实时监测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含有280nm和365nm两种激发光波长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利用该检测系统,分别测量了色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荧光光谱和强... 近年来,大气生物气溶胶的实时监测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含有280nm和365nm两种激发光波长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利用该检测系统,分别测量了色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荧光光谱和强度,确定了对该系统两个通道进行标定的方法,并结合对牛血清蛋白(BSA)以及易引起误判的香烟烟雾等物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多通道紫外光诱导生物气溶胶粒子产生本征荧光,并对荧光光谱与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实现对粒子种类的预判别。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光学测量 生物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双通道
原文传递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热稳定剂 被引量:8
3
作者 毛新焕 李响 +2 位作者 王姗姗 张文静 曾成鸣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8-391,共4页
保持酶的天然状态和高催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筛选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稳定剂并研究了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硫酸镁和明胶能够显著提高HRP的热稳定性,并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在硫酸镁和明胶组成的酶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HRP在... 保持酶的天然状态和高催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筛选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稳定剂并研究了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硫酸镁和明胶能够显著提高HRP的热稳定性,并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在硫酸镁和明胶组成的酶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HRP在50oC保温80h后仍能保持89%的活性,常温下存放90d后可保持57%的活性,而未加稳定剂的对照样品中HRP的残留活性分别为6%和小于1%。通过对HRP的Soret带吸收光谱,色氨酸内源荧光,ANS荧光进行分析,揭示酶稳定剂可以明显降低在加热条件下HRP的变性程度,从而维持较为稳定的天然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根过氧化物酶 稳定剂 Soret带吸收光谱 内源荧光 ANS荧光
原文传递
基于本征荧光的生物气溶胶测量激光雷达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饶志敏 华灯鑫 +1 位作者 何廷尧 乐静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2-39,共8页
为研究本征荧光对生物气溶胶粒子探测精度的影响,本文在阐述生物气溶胶荧光光谱信号探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紫外激光诱导荧光雷达.该雷达选用波长为266 nm的四倍频固体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基于本征荧光波长、探测距离等主要参数,... 为研究本征荧光对生物气溶胶粒子探测精度的影响,本文在阐述生物气溶胶荧光光谱信号探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紫外激光诱导荧光雷达.该雷达选用波长为266 nm的四倍频固体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基于本征荧光波长、探测距离等主要参数,对生物气溶胶荧光光谱回波信号的信噪比及粒子浓度的最小分辨率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探测误差小于10%的情况下,距离为1.5 km时,系统对生物气溶胶荧光波长的有效探测范围为300—800 nm;而在距离为2.1 km时,荧光波长的有效探测范围为300—310 nm.此外,在探测距离定义为0.1 km,荧光波长为350和600 nm时,系统对物气溶胶粒子浓度的最小分辨率分别为2个颗粒/L和4个颗粒/L,最小分辨率的差值为2个颗粒/L.仿真结果有利于了解荧光波长变动时激光雷达系统的探测准确度,进而实现大气生物气溶胶更加有效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本征荧光 激光雷达 浓度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归一化本征荧光信号的气溶胶分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朱鑫琦 张佩 +4 位作者 王光辉 陈双红 张建平 朱菁 黄惠杰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15-220,共6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归一化荧光信号对气溶胶颗粒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单个粒子的荧光信号在对应散射光信号上的归一化值分为四个区间,在四个区间内分别进行计数。将其应用于以405 nm激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的荧光粒子计数器,实现了对细菌、核黄... 提出了一种利用归一化荧光信号对气溶胶颗粒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单个粒子的荧光信号在对应散射光信号上的归一化值分为四个区间,在四个区间内分别进行计数。将其应用于以405 nm激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的荧光粒子计数器,实现了对细菌、核黄素、香烟烟雾、汽车尾气、荧光微球等不同气溶胶粒子的初步分类。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该方法可应用于微生物粒子的识别和预警,降低环境中非生物荧光粒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归一化荧光 气溶胶分类
原文传递
溶液中金属盐对溶菌酶高级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文涓 李芳 +2 位作者 唐燕红 黄波 曾成鸣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3-426,共4页
探索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及其淀粉样纤维化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荧光光谱法研究溶液中的金属盐对鸡卵清溶菌酶内源荧光和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盐能够增加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减小淬灭剂对内源荧光的作用,对溶菌... 探索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及其淀粉样纤维化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荧光光谱法研究溶液中的金属盐对鸡卵清溶菌酶内源荧光和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盐能够增加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减小淬灭剂对内源荧光的作用,对溶菌酶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热胁迫的情况下,金属盐可促进溶菌酶分子的聚集而纤维化。金属盐的这种双重作用分别与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菌酶 热变性 淀粉样纤维化 内源荧光
下载PDF
气溶胶微生物粒子本征荧光计数仪器设计
7
作者 贾纹纹 谭军 +3 位作者 张秦 党磊 徐溢 陈李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3,共4页
针对气溶胶微生物粒子实时监测的需求,对基于微生物粒子本征荧光和光散射检测方法和装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粒子光散射检测的基本原理,对微生物粒子荧光活性分子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微生物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试和分析,确定了405nm... 针对气溶胶微生物粒子实时监测的需求,对基于微生物粒子本征荧光和光散射检测方法和装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粒子光散射检测的基本原理,对微生物粒子荧光活性分子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微生物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试和分析,确定了405nm激发光和双路散射光的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对气路和检测腔结构的重要参数仿真,实现了其优化设计,最后,完成了检测装置的构建。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对粒子散射光和荧光的同步探测,可以对普通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粒子进行区分和计数,为进一步开展气溶胶微生物粒子浓度的实时监测仪器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光学 微生物粒子 实时监测 本征荧光 粒子计数
下载PDF
紫外激光无损检测潜在指印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霞 钮洁青 +2 位作者 黄云刚 毛林杰 陈敬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潜在指印的显现是物证检验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紫外(UV)照相技术是显现潜在指印等隐性痕迹物证的重要技术手段。采用266 nm紫外固体激光器为激发光源,利用人体指印固有物质成分对紫外光具有特殊的吸收、反射、散射及荧光特性,减弱... 潜在指印的显现是物证检验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紫外(UV)照相技术是显现潜在指印等隐性痕迹物证的重要技术手段。采用266 nm紫外固体激光器为激发光源,利用人体指印固有物质成分对紫外光具有特殊的吸收、反射、散射及荧光特性,减弱或消除指印背景上的图案和其他细节干扰,增加指印纹线与背景的亮度反差,显出或增强潜在指印。通过紫外反射照相及紫外固有荧光照相技术,分别实现了对彩色杂志纸张、玻璃、电话背面、木纹桌面油漆面4种非渗透性物证检材及牛皮纸信封、便签纸2种渗透性物证检材表面遗留的新鲜及陈旧潜在指印的无损检测显现,并具有鉴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紫外激光 指纹识别 照相系统 固有荧光 变像管 滤光片
原文传递
Unconventional Fluorescent and Multi-responsive Polyethyleneimine with LCST and UCST Behavior: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9
作者 Feng-Ming Yin Li-Li Wu +4 位作者 Shu-Sheng Li Xiao-Na Pan Xiao-Li Zhu Xu-Bao Jiang Xiang Zhe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826-837,共12页
Non-aromatic fluorescent and multi-responsive materials,exhibiting inherent fluorescence emission and controlled phase change,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underlying interaction betw... Non-aromatic fluorescent and multi-responsive materials,exhibiting inherent fluorescence emission and controlled phase change,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underly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fluorescent properties and phase transition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we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catalyst-free aza-Michael addition-based polyethyleneimine(RFPEI)materials by reacting polyethyleneimine(PEI)with N-isopropyl acrylamide(NIPAM).The resulting RFPEI was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zed,and demonstrated dual-phase transition behavior(LCST and UCST)in water,which could be finely tuned by adjusting its composition or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H.Notably,upon UV irradiation(365 nm),RFPEI exhibited strong fluorescence emission.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IPAM grafting percentage to PEI,polymer concentration,and pH on the LCST/UCST and fluorescent properties of RFPEI aqueous solutions.Moreover,we showcased the great potential of RFPEI as a versatile tool for physiological cell imaging,trace detection,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doxorubicin.Our study presents a novel class of stimuli-responsive fluorescent materials with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YLENEIMINE Multi-responsiveness intrinsic fluorescence emission Cell imaging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原文传递
荧光成像无损显现纸张潜指印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红霞 钮洁青 +2 位作者 陈敬蓉 宋寒松 曹静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228,共5页
荧光成像技术是无损检测潜在指印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纸张类检材表面遗留潜在指印,采用紫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检材热处理技术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实验控制检材热处理温度与时间,增强遗留指印物质成分受激发射荧光强度,减弱或消除... 荧光成像技术是无损检测潜在指印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纸张类检材表面遗留潜在指印,采用紫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检材热处理技术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实验控制检材热处理温度与时间,增强遗留指印物质成分受激发射荧光强度,减弱或消除背景荧光干扰,提高指印纹线与背景的亮度反差。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实现了常用书写纸表面遗留的潜在新鲜混合指印、汗迹指印及陈旧性指印的显现与提取,为热处理技术与荧光成像技术无损显现纸张潜指印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荧光成像 指纹识别 本征荧光 热处理 滤光片
原文传递
纳米级差示扫描荧光法在阿达木单抗热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莎 贾哲 +6 位作者 贺鹏飞 田向斌 于传飞 武刚 崔永霏 刘春雨 王兰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1,共9页
目的:探讨纳米级差示扫描荧光法(nanoDSF法)检测阿达木单抗熔解温度(T_(m))的可行性及潜在应用。方法:采用nanoDSF技术对0.25、0.5、1、5、10、50 mg·mL^(-1)6个不同浓度下的阿达木单抗T_(m)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参数设置:升温区间... 目的:探讨纳米级差示扫描荧光法(nanoDSF法)检测阿达木单抗熔解温度(T_(m))的可行性及潜在应用。方法:采用nanoDSF技术对0.25、0.5、1、5、10、50 mg·mL^(-1)6个不同浓度下的阿达木单抗T_(m)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参数设置:升温区间为25~95℃,升温速率为1℃·min^(-1),收集内源性荧光信号测得T_(m),重复检测5次。通过将阿达木单抗与制剂缓冲液的T_(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确认方法的特异性;通过6个不同浓度下阿达木单抗5次T_(m)检测结果的离散度评估,得到方法的精密度;通过将0.25、0.5、1 mg·mL^(-1)3个浓度下阿达木单抗的T_(m)检测结果与相应浓度下的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nano DSF技术的检测准确性进行评价;进行上述方法学验证后,将该技术应用于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与6种生物类似药T_(m)的相似性评价。此外,本研究还通过收集抗体分子在升温过程中的散射光信号,对6个不同浓度阿达木单抗的起始聚集温度(Tagg)进行检测。结果:nanoDSF技术能够检测单抗样品的T_(m),而相应制剂缓冲液则并无特征性曲线,说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nanoDSF技术检测0.25、0.5、1、5、10、50 mg·mL^(-1)6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每个样品各检测5次,T_(m)值检测结果间RSD均在1%以内,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DSC法的结果相比,nanoDSF普遍低2~3℃,但2种方法测量的T_(m)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在0.99以上;nano DSF技术测得0.25、0.5、1、5、10、50 mg·mL^(-1)6个不同浓度阿达木单抗的T_(m)图谱基本一致,T_(m)1和T_(m)3检测结果也没有明显差异,T_(m)2有随着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在阿达木单抗原研药和生物类似药的相似性研究中,nanoDSF法与DSC法的检测结果间也是相关的;此外,在检测T_(m)的同时检测起始聚集温度(Tagg),随着浓度升高,检测到的Tagg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对T_(m)检测结果的解释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结论:nano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差示扫描荧光法 内源性荧光 差示扫描量热法 阿达木单抗 原研药 生物类似药 熔解温度 起始聚集温度
原文传递
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与核酸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杭锋 陈卫 +4 位作者 陈帅 龚广予 王荫榆 张灏 郭本恒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5,共4页
研究微波杀菌过程中蛋白质与核酸的变性程度及其与微生物致死率之间的关系,测定了微波加热过程中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内源荧光"及残存菌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至50,55℃,大肠杆菌与金黄色... 研究微波杀菌过程中蛋白质与核酸的变性程度及其与微生物致死率之间的关系,测定了微波加热过程中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内源荧光"及残存菌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至50,55℃,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和核酸"内源荧光"强度以及致死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当温度升高至60℃时,大肠杆菌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内源荧光"强度以及致死率分别增加了44.4%,41.8%,33%,而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增加了8.7%,9.0%,12%;当温度升高至65℃时,大肠杆菌增加程度分别为71.3%,70.2%,65%,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化程度分别为9.0%,10.6%,23%。随着微波加热温度的升高,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内源荧光"强度变化且与致死率呈正相关,因此,胞内蛋白质与核酸变性是微生物微波致死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微波杀菌 变性 内源荧光
下载PDF
用蛋白内源荧光考察溶液pH对PSⅡ两种外周蛋白构象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慧敏 张年辉 杜林方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59-1063,共5页
借助278nm和295nm激发的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不同pH值缓冲液中23kD、17kD蛋白构象变化.结果表明:295nm波长光激发时,23kD蛋白具有326nm荧光发射峰和360nm副峰;17kD蛋白具有328nm荧光发射峰和355nm副峰;278nm波长光激发时,23kD和17kD... 借助278nm和295nm激发的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不同pH值缓冲液中23kD、17kD蛋白构象变化.结果表明:295nm波长光激发时,23kD蛋白具有326nm荧光发射峰和360nm副峰;17kD蛋白具有328nm荧光发射峰和355nm副峰;278nm波长光激发时,23kD和17kD蛋白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均在306nm处.与中性条件下相比,酸性(pH3.0~4.0)或碱性(pH8.0~9.0)缓冲液中,23kD蛋白和17kD蛋白的内源荧光光谱都发生显著变化:最大荧光峰位置和强度均不相同,340nm~360nm荧光发射副峰的强度增加.反映溶液中两种蛋白的构象易发生改变,离子键和氢键是维系23kD、17kD蛋白构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17 kD蛋白 蛋白内源荧光 色氨酸(Trp) 溶液构象
下载PDF
用于子宫颈癌前病变检查的光活检仪器的研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汲伟明 王保华 +4 位作者 葛华勇 魏建明 曾堃 虞震芬 潘国平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基于固有荧光进行癌前病变检查的方法,利用特制紫外光源和高性能弱光CCD,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成一种新型的低成本妇科检查用仪器。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癌前病变 光活检仪器 紫外光源 高性能弱光CCD 固有荧光
下载PDF
喷雾干燥工艺对胶束态酪蛋白结构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秋兵 杨敏 +2 位作者 王裕成 秦娟娟 杨继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147,共8页
以脱脂牛乳为原料,采用超滤技术获得胶束态酪蛋白,研究进口温度130℃和150℃、雾化压力0.05 MPa和0.1 MPa喷雾干燥工艺下胶束态酪蛋白粉末的水分含量、粒径、堆积密度、表面形貌、溶解性、内源荧光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还原力、Fe 2+螯... 以脱脂牛乳为原料,采用超滤技术获得胶束态酪蛋白,研究进口温度130℃和150℃、雾化压力0.05 MPa和0.1 MPa喷雾干燥工艺下胶束态酪蛋白粉末的水分含量、粒径、堆积密度、表面形貌、溶解性、内源荧光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还原力、Fe 2+螯合力、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并以冷冻干燥样品为对照。结果显示,随着喷雾干燥温度和雾化压力的升高,胶束态酪蛋白粉末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堆积密度显著增大(P<0.05),粒径在150℃-0.1 MPa条件下最大,为(2.16±0.29)μm;冻干胶束酪蛋白的粒径最小,为(1.31±0.02)μm,堆积密度最大,为(416.47±3.94)mg/mL,水分含量与130℃-0.1 MPa和150℃-0.05 MPa下喷干样品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喷干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胶束态酪蛋白的溶解性和内源荧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最大发射波长和表面形貌不变。冻干样品的溶解性在pH 7时为(87.63±0.35)%,与130℃-0.05 MPa下的喷干样品差异不显著(P>0.05)。就抗氧化活性而言,130℃喷干时胶束态酪蛋白具有较好的还原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150℃喷干时胶束态酪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进口温度150℃和雾化压力0.05 MPa工艺下胶束态酪蛋白的Fe 2+螯合能力最强。研究结论可为胶束态酪蛋白产业化开发及干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态酪蛋白 喷雾干燥 粒径 内源荧光 表面形貌 抗氧化性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华 李杉杉 +2 位作者 芦金荣 顾艳 Chuong Pham-Hu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82-2786,共5页
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纳米级、球型、高度分支、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并具有安全、低毒、无免疫原性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质。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材料,用于作为寡核苷酸的转运因子和药物... 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纳米级、球型、高度分支、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并具有安全、低毒、无免疫原性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质。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材料,用于作为寡核苷酸的转运因子和药物转运载体。因此,深入了解树状大分子的生物学性质对进一步研究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应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具有表面氨基的3.0代聚酰胺-胺型(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G3.0 PAMAM树状大分子后,BSA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符合Stern-Volmer方程。通过计算得到该树状大分子与BSA间的结合常数为(1.067±0.025)L.mmol-1。通过同步荧光、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等方法的研究发现,树状大分子的存在会改变BSA的构象。此外还考查了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对该树状大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推断静电作用是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3.0 PAMAM树状大分子 牛血清白蛋白 内源性荧光 荧光猝灭 红边激发荧光位移
下载PDF
镧离子对碱性磷酸酶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健 贾煜 +2 位作者 刘湘陶 李荣昌 王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 :研究La3+对肝型及肠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酶活性 ,荧光滴定监测La3+对碱性磷酸酶内源性荧光的影响 ,由荧光淬灭方程计算La3+在酶分子上的结合数目及结合常数。结果 :La3+可以增强肝型碱... 目的 :研究La3+对肝型及肠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酶活性 ,荧光滴定监测La3+对碱性磷酸酶内源性荧光的影响 ,由荧光淬灭方程计算La3+在酶分子上的结合数目及结合常数。结果 :La3+可以增强肝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而对肠型碱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La3+对两种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有不同的影响。发现La3+对肠型碱性磷酸酶的内源性荧光具有淬灭作用 ,说明La3+的结合可以改变酶分子在溶液中的构象。由荧光淬灭方程 ,测得La3+与肠型碱性磷酸酶只有一类 ,约 78个结合位点 ,结合常数为2 .1× 10 4。结论 :La3+对两种碱性磷酸酶具有不同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药物作用 镧/药理学 内源性荧光 荧光淬灭
下载PDF
重金属Hg^(2+)离子作用于PSII 23 kD外周蛋白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守锋 斡科 +2 位作者 郭军伟 张年辉 杜林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1-83,116,共4页
23 kD蛋白是光系统II(PSII)的外周蛋白,具有增加Ca2+和C l-的结合以维持放氧活性的作用。本文借助内源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差谱考察了23 kD蛋白与Hg2+的相互作用。所得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g2+离子(<10μM)引起23 kD蛋白的荧光淬灭,淬... 23 kD蛋白是光系统II(PSII)的外周蛋白,具有增加Ca2+和C l-的结合以维持放氧活性的作用。本文借助内源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差谱考察了23 kD蛋白与Hg2+的相互作用。所得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g2+离子(<10μM)引起23 kD蛋白的荧光淬灭,淬灭程度与Hg2+离子浓度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Hg2+离子对23 kD蛋白色氨酸荧光的淬灭属于静态淬灭。紫外吸收差谱可以检测到明显的配体向金属进行电荷转移的谱带(LMCT band)。随着Hg2+浓度的增加,LMCT带的强度逐渐增强。分析显示23 kD蛋白只存在一类Hg2+离子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 kD蛋白 HG^2+ 内源荧光 色氨酸 LMCT
下载PDF
抗HER3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及成药性初步评价
19
作者 梁红远 李翱翔 +6 位作者 张坤明 祝婧烨 张琳 邱建华 赵鑫 宋效飞 瞿爱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47-252,共6页
目的构建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HER3)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对其成药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通过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对鼠抗HER3单抗进行人源化,然后... 目的构建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HER3)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对其成药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通过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对鼠抗HER3单抗进行人源化,然后对骨架区一些位点氨基酸进行回复突变以恢复人源化抗体的亲和力。对重组表达的人源化抗体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其在不同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并通过测定内源荧光评估其高级结构。结果经CDR移植及回复突变的抗HER3人源化抗体具有与嵌合抗体相当的亲和力,且人源化抗体具有较好的溶解度及典型的抗体内源荧光特性。结论成功人源化了鼠抗HER3单抗,人源化后的抗体具有开发成临床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抗体 单克隆 人源化抗体 溶解度 内源性荧光
原文传递
内源荧光法在鉴别细菌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杜娟 张国梅 +4 位作者 白巨利 郑军 赵艮贵 董川 双少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4,共6页
实现对细菌种属快速而高选择性的鉴别和表征在生化检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变得日趋重要.内源荧光法以其灵敏度高、在线检测时间短、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势为微生物鉴别和表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内源荧光法用于鉴别细菌表征的... 实现对细菌种属快速而高选择性的鉴别和表征在生化检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变得日趋重要.内源荧光法以其灵敏度高、在线检测时间短、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势为微生物鉴别和表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内源荧光法用于鉴别细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详细综述了近年来该方法用于食品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和防生物恐怖等领域的细菌鉴别、代谢及追踪细菌源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荧光 光谱指纹技术 细菌鉴别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