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91
1
作者 曹家刚 李胜华 +2 位作者 冯迪 陈原丽 吕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哌卡因组(B组)和0.12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40例。宫口扩张至3 cm时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A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B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镇痛后1、2、3、4和5 h、胎儿娩出即刻、分娩后2 h产妇鼓膜温度;分别在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2 h采集产妇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记录产程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三组产妇在镇痛后1 h及胎儿娩出即刻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5 h及胎儿娩出即刻三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C组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镇痛前比较,胎儿娩出即刻三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C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B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率低,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致热因子 罗哌卡因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产时发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3
2
作者 贾瑞喆 樊晟 +2 位作者 袁红梅 刘晓梅 王吕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604例)。记录并对比两组产时发热情况,检测并记录产时发热孕妇发热的时间和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3.78%(152/4018),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0.82%(5/609)。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的发热率明显高于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P〈0.05)。椎管内分娩镇痛组孕妇产时发热的时间多数出现在椎管内穿刺后3-5小时,尤以4小时时最多,其发热时血白细胞总数为(13.89±3.04)×109/L,C-反应蛋白为(12.52±7.90)mg/L。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导致孕妇产时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因素,发热时多数情况是无需应用抗生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下载PDF
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3 位作者 王娴 王楠 雷黎明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61,共4页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持续给药组(CI组),按10ml/h速度持续给药。记录硬膜外镇痛前、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产妇的鼓膜体温、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结果镇痛后4、5h、分娩时、分娩后1h两组产妇鼓膜体温明显高于镇痛前(P<0.05或P<0.01);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镇痛前(P<0.01)。镇痛后3、4hRI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I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相近,体温升高可能与IL-6水平的升高有关,但镇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注射 持续输注 产间发热 硬膜外分娩镇痛
下载PDF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徐淑兰 尹军 +1 位作者 于永生 孔慧娟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给药,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给药,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给药。比较两组孕妇镇痛即刻(T 0)、镇痛后1 h(T 1)、镇痛后2 h(T 2)、镇痛后4 h(T 3)及分娩后1 h(T 4)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鼓膜体温,以及产间发热发生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镇痛后30 min Bromage评分、新生儿体温、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镇痛后30 min至产程结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T 1、T 2、T 3、T 4时的VAS评分及鼓膜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间发热发生率、产程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及剖宫产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且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温、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镇痛后30 min至产程结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可提高腰硬联合阻滞分娩产妇的镇痛效果和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并降低产间发热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产间发热 分娩方式 鼓膜体温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黄丽华 梁曼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6期1495-1498,共4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0-12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1033例初产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产后是否接受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分为接受(EA)组338例及对照组695例。收集...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0-12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1033例初产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产后是否接受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分为接受(EA)组338例及对照组695例。收集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分娩结局(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及产时发热率并分析比较。结果在调整年龄、孕次、孕周、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重、羊水性状、是否胎膜早破等潜在影响后:(1)EA组顺产概率降低,发生器械助产的风险增加(P<0.05),OR值(95%CI)为0.685(0.475~0.988)、2.966(1.555~5.660)。E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增加(P<0.05),β值(95%CI)分别为5.284(4.654~5.923)、0.232(0.142~0.323)及5.525(4.864~6.186)。EA组产妇发生产时发热的概率也增加(P<0.05),OR值(95%CI)为2.355(1.373~4.039)。(2)两组间剖宫产率、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会降低顺产概率、增加产妇器械助产率、增加产妇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及产妇产时发热率,对剖宫产率、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发生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硬膜外麻醉 镇痛 分娩结局 产时发热
下载PDF
Concerned topics of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labor elongation and maternal pyrexia: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38
6
作者 Cai-Juan Li Fan Xia +1 位作者 Shi-Qin Xu Xiao-Feng S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97-605,共9页
Objective:Labor is a complex process and labor pain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analgesia.Epidural analgesia(EA)has a well-known analgesic effect and is commonly used during labor.This review summarized frequently encount... Objective:Labor is a complex process and labor pain presents challenges for analgesia.Epidural analgesia(EA)has a well-known analgesic effect and is commonly used during labor.This review summarized frequently encountered and controversial problems surrounding EA during labor,including the labor process and maternal intrapartum fever,to build knowledge in this area.Data sources:We searched for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up to 2019 in PubMed using a range of search terms(eg,“labor pain,”“epidural,”“analgesia,”“labor process,”“maternal pyrexia,”“intrapartum fever”).Study selection:The search returned 835 articles,including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observational studies,and reviews.The articles were screened by title,abstract,and then full-text,with a sample independently screened by two authors.Thirty-eight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our final analysis;20 articles concerned the labor process and 18 reported on maternal pyrexia during EA.Results:Four classic prospective studies including 14,326 participants compared early and delayed initiation of EA by the incidence of cesarean delivery.Early initiation following an analgesia request was preferred.However,it was controversial whether continuous use of EA in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induced adverse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due to changes in analgesic and epidural infusion regimens.There was a high incidence of maternal pyrexia in women receiving EA and women with placental inflammation or histologic chorioamnionitis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systemic opioids.Conclusions:Early EA(cervical dilation≥1 cm)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for cesarean section.Continuous epidural application of low doses of analgesics and 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do not prolong second-stage labor duration or impact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 and maternal pyrexia remains controversial,but pyrexia is more common with EA than without.A 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process is an accepted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URAL ANALGESIA LABOR process MATERNAL PYREXIA intrapartum fever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辉 刘昱升 +1 位作者 冯善武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每6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8 ml上述不同混合药液的方式实施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VAS疼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镇痛前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后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明显升高(P〈0.05);H组在镇痛后4、5 h的体温明显高于L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8%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而用较低浓度局麻药产妇在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罗哌卡因
下载PDF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郭单单 徐铭军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9期75-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CSEA)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本院自然分娩、足月、单胎、头位、胎心监护正常的1426例初产妇病例资料,根据临产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CSEA)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本院自然分娩、足月、单胎、头位、胎心监护正常的1426例初产妇病例资料,根据临产后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CSEA组(643例)及对照组(783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情况。结果 1CSEA组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剖宫产指征比较:CSEA组相对头盆不称、活跃期停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及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器械助产指征比较:CSEA组2例产妇出现宫内感染,对照组未出现感染病例;两组胎儿窘迫和预防第二产程延长的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产妇入产房时体温(T_0)无差异(P>0.05)。CSEA组胎儿娩出前产妇最高体温(T_1)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会增加产妇剖宫产率及器械助产率,增加产妇产时发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 分娩结局 产时发热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叶 李红 +4 位作者 刘枝 毛慧敏 张瑾 高义 李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产房待产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70例,ASAⅠ或Ⅱ级,孕期37~40周。根据体温是否≥38℃分为两组:发热组和非发热组。记录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产房待产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70例,ASAⅠ或Ⅱ级,孕期37~40周。根据体温是否≥38℃分为两组:发热组和非发热组。记录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及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58例(34.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与非发热组比较,发热组产妇BMI明显增大,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使用缩宫素、羊水污染、连续给药比例明显升高(P<0.05);产程时间、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及分娩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阴道检查次数明显增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5 kg/m^(2),OR=2.227,95%CI 1.035~2.426)、使用缩宫素(OR=2.062,95%CI 1.637~2.858)、阴道检查次数(>9次,OR=1.484,95%CI 1.136~3.144)、产程时间(>9.3 h,OR=1.014,95%CI 1.009~1.04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4.7 h,OR=1.002,95%CI 1.002~1.013)、分娩镇痛时间(>5.3 h,OR=1.214,95%CI 1.042~1.823)、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5.3 h,OR=1.311,95%CI 1.214~3.332)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相关。结论BMI、使用缩宫素、阴道检查次数、产程时间、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分娩镇痛时间及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回归分析 产时发热 分娩镇痛
下载PDF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永刚 梁浩 +1 位作者 李红霞 杨亚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2期2068-2071,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对照组产妇仅给予0.1%罗哌卡因镇痛,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各项指标、产间发热发生率、剖宫产率、鼓膜体温、IL-6水平、感觉阻滞平面及Bromage评分。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镇痛时间及镇静药物用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开始后4h、5h及分娩后1h,观察组产妇鼓膜体温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romag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可有效降低产间发热率,缩短产程,增加自然分娩率,同时还可减轻运动阻滞,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汪琳 王欣 +1 位作者 范裕如 邢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75-79,共5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热组的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占比及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组(P<0.0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产程、分娩镇痛时间长于正常组(P<0.05),阴道检查次数多于正常组(P<0.05),羊水污染发生率和缩宫素使用率高于正常组(P<0.05),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占比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OR=1.014(95%CI:0.924,1.556)]、产程[OR=1.114(95%CI:0.984,1.526)、阴道检查次数[OR=1.547(95%CI:1.140,3.246)]、分娩镇痛时间[OR=1.122(95%CI:1.036,1.769)]、缩宫素使用率[OR=2.160(95%CI:1.774,2.965)]、BMI[OR=2.324(95%CI:1.057,2.965)]、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OR=1.322(95%CI:1.247,3.668)]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出现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BMI、产程、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临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或调整镇痛给药方案,以减少产间发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影响因素 剖宫产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患者的妊娠结局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高夏 苏晶晶 +3 位作者 李韵 陶瑞雪 张东升 尹宗智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出现的发热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与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未发热的10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出现的发热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与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未发热的10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体温变化、初次发热时间、发热时子宫颈口扩张情况,发热时胎心变化、分娩和胎儿结局,产前、产时、产后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宫腔分泌物培养等炎症指标,胎盘病理分析等指标。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患者体温升高多发生在麻醉给药后4~6小时,在24小时内恢复。观察组剖宫产率(60.0%)较对照组(24.0%)高,阴道分娩率(32.0%)较对照组(7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扩张<6 cm的患者剖宫产率(88.4%)高于阴道分娩率(11.6%);宫口扩张≥6 cm后发生体温升高的患者剖宫产率(38.6%)低于阴道分娩率(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时WBC、N、CRP、降钙素原升高的比例及产后48小时CRP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0%的患者胎盘存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表现,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观察组产时胎心>160/min的阴道分娩率(21.3%)低于产时胎心≤160/min的41.5%;产时胎心>160/min的阴道助产率(12.8%)高于产时胎心≤160/min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发生率(29.0%)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引起的产时发热导致剖宫产率显著增加,但并不增加产褥感染发生率,不增加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妊娠结局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岳红丽 王雷 +1 位作者 贺淑君 雷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n=57)和对照组(n=73)。收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破膜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或地西泮等产科情况及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时间;产妇进入产房时体温、产程中体温变化值、观察时长(进入产房至胎儿娩出时间)、是否发热(腋温≥37.5℃)、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产前、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等情况。结果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34±0.96)周vs.(38.83±1.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32±200.15)min vs.(334.73±146.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91.2%vs.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75±254.00)min vs.(392.07±227.95)min]、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0.49±0.46)℃vs.(0.24±0.30)℃]、发热率(17.5%vs.2.7%)、接受感染排查(12.3%vs.0%)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70.2%vs.43.8%)、产后1 d的血常规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硬膜外分娩镇痛 体温 产时发热率
下载PDF
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舒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对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吕辉 包义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8期976-979,共4页
目的探究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给药与恒速持续给药对体温升高的影响。方法选取宣城市中心医院在2015年1至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200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间断组(n=100)和... 目的探究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给药与恒速持续给药对体温升高的影响。方法选取宣城市中心医院在2015年1至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200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间断组(n=100)和持续组(n=100)。间断组单次给予10m L剂量,持续组按10m L/h恒速持续给药,药物剂量为0.08%罗哌卡因8mg+0.4μg/m L舒芬太尼4μg。记录两组在镇痛前、镇痛后60、120、180、240、300min、分娩时及分娩后60min时的产间发热例数、感觉平面阻滞、白细胞介素-6、鼓膜体温等情况;对比两组产妇及其新生儿产程时间、镇痛时间、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等硬膜外阻滞各项指标。结果两组产间发热及感觉平面阻滞在各时段均无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1.52、0.79,均P>0.05);与镇痛前相比,两组在镇痛后240、300min、分娩时及分娩后60min时的鼓膜体温均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两组在所有镇痛后时段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镇痛前高,且持续组升高更为明显(F值分别为3.42、4.00,均P<0.05);持续组在镇痛后180、240min时的VAS评分较间断组高(F=3.23,P<0.05);持续组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的用量较间断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6.16,均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给药与恒速持续给药产生的产间发热例数无明显差异,体温升高可能与白细胞介素-6有关。规律间断给药使用药物剂量较小,镇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间断给药 持续给药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硫酸镁对子痫前期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伟业 李宗存 +1 位作者 席四平 张立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子痫前期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子痫前期初产妇125例,年龄23~33岁,BMI 23~29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n=66)和对照组(C组,n=59)。M组分娩镇痛前经静...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子痫前期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子痫前期初产妇125例,年龄23~33岁,BMI 23~29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n=66)和对照组(C组,n=59)。M组分娩镇痛前经静脉输注硫酸镁50 mg/kg,持续20 min;C组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输注完毕后两组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别记录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和分娩时的鼓膜温度、产时发热率和VAS疼痛评分。测定两组镇痛前、镇痛后2 h、分娩时血清IL-6浓度。记录两组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镇痛药量、分娩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等。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4、5 h、分娩时M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镇痛后3、4、5 h、分娩时C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镇痛后1、2、3、4、5 h和分娩时两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2 h、分娩时两组血清IL-6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M组镇痛后5 h、分娩时鼓膜温度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2 h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分娩镇痛药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产时发热率、VAS疼痛评分、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先静脉输注50 mg/kg硫酸镁有助于缓解子痫前期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子痫前期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下载PDF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波 左云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14-1316,共3页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对母婴影响最小且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分娩镇痛可能与产时发热相关。引起产时发热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体温调节失衡、局麻药物影响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产时发热对产妇及...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对母婴影响最小且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分娩镇痛可能与产时发热相关。引起产时发热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体温调节失衡、局麻药物影响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产时发热对产妇及新生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引起产妇剖宫产率升高、抗生素使用增加以及过度医疗等,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新生儿脑病发病率及住院率升高。目前有报道表明,激素类药物、低浓度局麻药物以及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方式可以降低产时发热率,但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发热 椎管内阻滞 分娩镇痛 炎症
下载PDF
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病例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佳宁 王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715-1718,共4页
目的探讨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鉴别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降低产时剖宫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产程中发热(持续体温升高≥37.5℃),可疑宫内感染行急诊剖宫产终止妊... 目的探讨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鉴别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降低产时剖宫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产程中发热(持续体温升高≥37.5℃),可疑宫内感染行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妇病例14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与宫内感染产时发热的特点。寻找影响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因素以及判断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指标。结果 140例产时发热产妇中,77例(55.00%)确诊宫内感染产时发热,63例(45.00%)为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产时发热非宫内感染者体质指数(BMI)、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宫内感染者,潜伏期破水发生率、胎心监护基线平直或频发中重度变异减速及晚期减速发生率、白细胞计数(WBC)低于宫内感染者,胎膜破水时间短于宫内感染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低WBC、低C反应蛋白(CRP)是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P<0.05)。BMI、WBC、CRP判断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648、0.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为30.6 kg/m^2时,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28.6%;WBC为16.1×10~9/L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58.7%;CRP为22.6 mg/L时,灵敏度为58.4%,特异度为63.5%。结论高BMI、低WBC、低CRP与非宫内感染性产时发热相关,尚没有理想的高灵敏度及高特异度实验室指标与宫内感染鉴别,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发热 宫内感染 剖宫产术
下载PDF
耳穴磁珠贴压对分娩镇痛中产妇体温、炎性反应及胎盘病理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文婷 李干 +1 位作者 陈世彪 刘佳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观察耳穴磁珠贴压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中产时发热(ERMF)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母体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将自愿行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硬外组79例和耳穴组81例。两组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耳穴组在硬膜外阻滞基础上取神门、内生殖器、内... 目的:观察耳穴磁珠贴压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中产时发热(ERMF)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母体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将自愿行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硬外组79例和耳穴组81例。两组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耳穴组在硬膜外阻滞基础上取神门、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穴行耳穴磁珠贴压。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T1)、无痛分娩后2 h(T2)、无痛分娩后4 h(T3)和胎儿娩出时(T4)的鼓膜温度,并计算两组ERMF发生率。记录产妇总产程时间、镇痛时间、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按压次数和分娩镇痛药量、剖宫产率等情况,并比较两组产妇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和胎盘病理结果。结果:两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和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组PCEA按压次数和分娩镇痛药量少于硬外组(P<0.05)。两组产妇于T1时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和T4时鼓膜温度较T1时升高(P<0.05);耳穴组T3和T4时的鼓膜温度和ERMF发生率均低于硬外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血清IL-6水平均较产前升高(P<0.05);耳穴组产后血清IL-6水平和绒毛膜羊膜炎(HCA)阳性率均低于硬外组(P<0.05)。结论:耳穴磁珠贴压可有效减少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局麻药的用量,抑制硬膜外镇痛前介导的母体炎性反应,有利于避免ERM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疗法 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炎性因子 绒毛膜羊膜炎
原文传递
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雷黎明 沈晓凤 +3 位作者 李彩娟 王伟 刘昱升 冯善武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24期5251-5253,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产妇49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温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的年龄、BMI、产程、分娩镇痛时间、胎膜早破到分娩结束时间、阴道检查次数、是否使用缩宫...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产妇49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温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的年龄、BMI、产程、分娩镇痛时间、胎膜早破到分娩结束时间、阴道检查次数、是否使用缩宫素、羊水污染例数、出血量、胎儿体重、脐动脉p H值和Lac等,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产间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BMI、分娩镇痛时间较长、胎膜早破到分娩结束时间较长、多次阴道检查与产间发热有关(P<0.05)。结论产间发热和多种因素相关,对产间发热的高危人群应减少阴道检查次数,缩短分娩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氢吗啡酮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子瑜 徐世琴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究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并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425例,年龄20~40岁,BMI 20~30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 目的探究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并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425例,年龄20~40岁,BMI 20~30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n=145)、氢吗啡酮组(H组,n=142)和罗哌卡因+氢吗啡酮组(RH组,n=138)。采用患者硬膜外镇痛(PCEA)行分娩镇痛,R组、H组和RH组镇痛泵药物浓度分别为0.1%罗哌卡因、氢吗啡酮40μg/ml和0.1%罗哌卡因+氢吗啡酮15μg/ml。记录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胎儿娩出即刻及产后1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产时发热例数、阴道检查次数、产程时间、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镇痛时间、麻醉药用量、PCE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取脐动脉血1 ml行血气分析,记录pH、BE值、Lac浓度。记录恶心、呕吐、头晕、寒战、瘙痒、嗜睡、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H组和RH组镇痛后2、3、4、5 h和胎儿娩出即刻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H组产时发热率、脐动脉血pH值、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PCEA有效按压次数、PCEA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恶心、呕吐、头晕、瘙痒、嗜睡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RH组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镇痛时间明显延长,脐动脉血pH值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H组比较,RH组产时发热率、寒战发生率明显升高,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明显延长,氢吗啡酮用量明显减少,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率低,镇痛效果良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罗哌卡因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