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面螺旋CT诊断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绍宏 蔡祖龙 +2 位作者 刘新 赵红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3例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两名有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使用16排多层面螺旋CT获得1.25mm层厚(1mm重建...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3例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两名有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使用16排多层面螺旋CT获得1.25mm层厚(1mm重建间隔)图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2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1例A型,22例B型;B型壁内血肿中,仅累及降主动脉的8例,胸腹主动脉受累11例,局限于腹主动脉3例;11例壁内血肿伴主动脉穿透溃疡,其中2例行带膜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面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壁内血肿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和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朴飞 吕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2期148-151,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和主动脉夹层(AD)有相似的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临床有时不易鉴别,但三者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不同。本文对AIH、PAU和AD的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壁间血肿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谢超贤 龙腾河 +2 位作者 赵海波 邓燕云 廖明壮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5年第7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征象。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确诊,其中主动脉夹层39例(Stanford A型14例,B型25例,同时合并升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例),MSCT上均可见主动脉呈双腔样改变及低密度撕裂内膜片影;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MSCT重建图像见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无强化高密度影;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7例(4例合并壁间血肿),MSCT显示主动脉管壁内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作为快速、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客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征象,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分析及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魏以桢 吕滨 +3 位作者 支爱华 高鑫 蒙延海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 目的:分析急诊来院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08到2009-06连续58例经64排螺旋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10.48)岁,47例(81.0%)有高血压病史,56例(96.6%)有急性胸背部疼痛,64排螺旋增强CT均可见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2例。均给予降压和负性肌力药物治疗。54例内科药物治疗,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随访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16±6.14)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在2周至3个月期间30例(62.5%)患者血肿部分或完全吸收。1例患者CT复查形成Stanford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仍保守治疗,2例患者仍有心慌、气短,偶有胸背痛的症状,其余患者恢复满意。4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64排螺旋增强CT有助于提高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改善预后。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自力 邹文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8期879-881,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14例主动脉...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为A型,12例B型。主要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③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11例。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14例均清晰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壁内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晓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及CT和MRI诊断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及5例可疑壁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12例因胸痛或腹痛入院、经CT或MRI扫描时发现,4例为外伤或内科疾病行胸部或腹部检查时意...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及CT和MRI诊断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及5例可疑壁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12例因胸痛或腹痛入院、经CT或MRI扫描时发现,4例为外伤或内科疾病行胸部或腹部检查时意外发现;另外搜集18例主动脉夹层及1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7例,新月形增厚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4例,腔内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内无对比剂进入。5例可疑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管壁轻度环形增厚。18例主动脉夹层均可见真假两腔及内膜片,其中14例其真假腔在横轴面图像上表现为"D"字形或反"D"字形,真假两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11例主动脉瘤表现为血管瘤样扩张或梭形扩张,无真假两腔和内膜片,其中8例可见附壁血栓。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并与主动脉其它常见疾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壁内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观察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支爱华 戴汝平 +4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吕滨 曹程 白桦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2-725,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研究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意义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35例患者,经临床及CT检查诊断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0-79(56... 目的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研究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意义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35例患者,经临床及CT检查诊断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0-79(56.2±10.8)岁,随访时间7-730(平均135)天,全部患者经电子束CT(EBCT)或多排CT检查≥2次。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 mm/床进3.5mm或层厚3 mm/床进3 mm,扫描时间为0.1 s;或美国通用电器公司Lightspeed-16扫描机进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75 mm/床进1 mm,扫描时间为0.6 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20-140层。测量溃疡的深度、口径及范围。结果35例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患者,均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采用CT检查明确诊断。35例患者CT诊断31例合并壁内血肿,采用保守治疗;1例弓部大溃疡保守治疗;2例行血管内膜支架隔离术治疗;1例合并主动脉弓部瘤,外科手术治疗。31例溃疡伴有壁内血肿的患者行保守治疗,CT随诊,与首次CT检查结果比较,3个月、6个月时,溃疡口径、深度、长度随时间延长分别有加大、加深、延长的趋势(均P<0.05);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厚度有明显吸收[首次:(11.96±4.16) mm,3个月:(7.69±4.24) mm,6个月:(3.06±1.67) mm,均P<0.05]。结论CT对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患者定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根据病变的特点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溃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壁内血肿
原文传递
颅颈部高分辨率MRA:常规黑血序列与SNAP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陆艳 黄仁军 李勇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3-868,共6页
目的:比较非对比增强血管和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SNAP)序列与常规黑血(BB)序列在颅颈动脉(CCA)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探讨SNAP序列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45例患者行颅颈动脉高分辨率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NAP、T1WI-BB、T2WI-BB及容积采集各... 目的:比较非对比增强血管和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SNAP)序列与常规黑血(BB)序列在颅颈动脉(CCA)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探讨SNAP序列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45例患者行颅颈动脉高分辨率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NAP、T1WI-BB、T2WI-BB及容积采集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PDWI-VISTA)。分别在各序列图像上测量和计算管腔及管壁的信噪比(SNR)、管壁与管腔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及管壁与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对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IMH)的20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壁内血肿的SNR及壁内血肿与管腔的SD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对4个序列的上述各项测量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SNAP序列与T1WI-BB、T2WI-BB及PDWI-VISTA序列之间的管腔SNR、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其它序列的管壁与管腔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2)两两比较发现SNAP序列的管腔和管壁SNR与其它3个序列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有壁内血肿的患者壁内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个序列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SNR:P<0.001;CNR:P<0.001),而壁内血肿与管腔SD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8),但血肿与管腔SDNR在SNAP序列中均值最高;(4)两两比较发现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种序列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SNAP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管壁及管腔结构,但管壁与管腔对比度不及T1WI-BB序列;而SNAP序列在识别壁内血肿方面较其它3个序列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血管成像 头颈动脉 壁内血肿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定量评价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怀斌 高建梅 刘挨师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435-440,共6页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进行影像学评估和定量分析。方法:对61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壁间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作出Standford分型。按穿透性溃疡伴发疾病分两组:主动脉夹层组和壁间血肿组,并对溃疡直径和深度分别进行两组...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进行影像学评估和定量分析。方法:对61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壁间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作出Standford分型。按穿透性溃疡伴发疾病分两组:主动脉夹层组和壁间血肿组,并对溃疡直径和深度分别进行两组间t检验比较。按假腔厚度是否大于2 mm分两组,对两组间假腔管径作t检验比较。按Standford分型分两组,对两组间疼痛部位分布做χ~2检验。结果:对主动脉夹层组和壁间血肿组合并穿透性溃疡的直径和深度做t检验比较,两组间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假腔厚度与假腔管径做相关分析,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Standford A型组和Standford B型组疼痛部位分布做χ~2检验发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较为精准地评估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壁间血肿,并对两种疾病作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stanford分型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CT诊断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海波 李晖 +1 位作者 王波 史信宝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3例患者以慢性病史就诊,CT增强检查使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仿真内镜等重建方法,结合轴位图像,分析4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3例患者以慢性病史就诊,CT增强检查使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仿真内镜等重建方法,结合轴位图像,分析45例IMH的部位、形态、有无溃疡及胸腔积液等。结果:单纯性IMH9例,表现为沿主动脉壁的环状或新月形稍高密度影,增强后没有强化,主动脉内壁光滑;溃疡性IMH36例,溃疡呈乳头状16例,蘑菇状8例,楔形2例,不规则型7例,花瓣状3例。24例溃疡周围有较明显粥样斑块和钙化灶,12例无粥样斑块和钙化灶。9例IMH仅1例有少量胸腔积液,30例溃疡性IMH合并中量以上胸腔积液,单纯性和溃疡性IMH胸腔积液的程度和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反映IMH影像学特点,可作为急诊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疾病 壁内血肿
下载PDF
3D-VISTA在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蒋春秀 黄凡衡 +5 位作者 黄钟情 吴靖雯 王显龙 于昊 邹天宇 温志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479,共5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在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3D-VIS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3D-VISTA HRMRI在SCAD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头颈部血管同时行DSA及3D-VISTA扫描的51例患者(65支血管),以DS... 目的分析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在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3D-VIS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3D-VISTA HRMRI在SCAD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头颈部血管同时行DSA及3D-VISTA扫描的51例患者(65支血管),以DSA为诊断金标准,计算3D-VISTA诊断SCAD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DSA及3D-VISTA分别诊断夹层17例(19支血管)和19例(24支)。3D-VISTA诊断夹层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2.6%,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92.7%。壁间血肿(14支)、内膜片(13支)、双腔征(8支)、动脉瘤样扩张(6支)、壁间血肿或假腔沿真腔呈螺旋状走行(9支)为SCAD在3D-VISTA中的特征性影像征象。结论 3D-VISTA能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信息,对壁间血肿敏感性高,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的夹层病例,可行病变段血管3D-VISTA扫描,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3D-VISTA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儿童腹部钝性损伤致十二指肠肠壁血肿CT和MRI表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钱程 张欣贤 +2 位作者 郝向东 李成龙 张龚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2171-217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钝性损伤十二指肠致肠壁血肿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8例十二指肠壁血肿CT和MRI资料。结果病灶均单发,肠腔内7例,肠腔外1例,呈管状型或类圆形,边缘清楚6例,模糊2例,位于单一肠段4例,多个肠段4例...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钝性损伤十二指肠致肠壁血肿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8例十二指肠壁血肿CT和MRI资料。结果病灶均单发,肠腔内7例,肠腔外1例,呈管状型或类圆形,边缘清楚6例,模糊2例,位于单一肠段4例,多个肠段4例。CT扫描病灶呈等高密度包块,密度不均匀,典型者可见"融冰征"和(或)"空气裂隙征";MRI扫描病灶T1WI呈稍高或混杂信号,T2WI呈低或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均无强化,其中血肿壁强化3例。结论儿童腹部钝性损伤致十二指肠肠壁血肿影像学表现特殊,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对病灶的显示具有优越性,有助于肠壁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损伤 肠壁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54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10年生存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金辉 朱亚东 +3 位作者 陈江波 崔明哲 梁凯 翟水亭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3-57,62,共6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EVAR治疗54例B型IMH,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行TEVAR36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部分覆盖6例,LSA开口全部覆盖2例,LSA重建10例。围术期1例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出现新发破口再次干预行TEVAR,所有患者全部存活出院。随访13~112个月,平均随访(63±10.5)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94%。随访患者共6例死亡,2例患者再干预手术,K-M生存曲线显示10年总存活率79.8%。结论:B型IMH行TEVAR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远期预后好。然而,围术期有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及脑梗死等风险。对于血肿累及LSA开口导致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个体化方案重建LSA,部分覆盖或者完全覆盖LSA开口一定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左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10-1213,共4页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局限于主动脉壁的出血,与主动脉夹层(AD)、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本文主要对IMH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壁内血肿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256层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斌 刘绍伟 +1 位作者 武惠明 王中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1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MSCTA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91例AAS患者中68例主动脉夹层,其中StanfordA型28例,B型40例,CTA不仅能...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1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MSCTA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91例AAS患者中68例主动脉夹层,其中StanfordA型28例,B型40例,CTA不仅能清晰显示真假腔结构、内膜破口和移位的内膜片,也可以对假腔内血栓、上纵隔或心包积血进行评价,与DSA诊断结果一致。主动脉壁间血肿12例,StanfordA型2例,B型10例,5例可见钙化内膜移位,2例内壁可见溃疡形成,3例表现为内膜渗漏。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8例,共有23处病灶,位于主动脉弓6处,降主动脉15处,髂总动脉2处。不稳定的胸主动脉瘤3例,2例患者瘤体内可见壁内血肿和附壁血栓形成,1例瘤体外见到少量对比剂渗出。结论 MSCTA能对AAS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术后评估提供关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胸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Significance of an additional unenhanced scan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aortic syndrome 被引量:2
16
作者 Nikolaos Panagiotopoulos Felix Drüschler +6 位作者 Martin Simon Florian M Vogt Sebastian Wolfrum Steffen Desch Doreen Richardt Jorg Barkhausen Peter Hunold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8年第11期150-161,共12页
AIM To assess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 additional unenhanced acquisition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aortic syndrome(AAS).METHODS A total of 103 aortic CTA(non-electrocardi... AIM To assess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 additional unenhanced acquisition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aortic syndrome(AAS).METHODS A total of 103 aortic CTA(non-electrocardiography-gated, 128 slices) performed due to suspected AA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for 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 intramural hematoma(IMH), or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 Spiral CTA protocol consisted of an unenhanced acquisition and an arterial phase. If AAS was detected, a venous phase(delay, 90 s) was added. Imag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presence and extent of AAD, IMH, PAU,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The diagnostic benefit of the unenhanced acquisition was evaluated concerning detection of IMH.RESULTS Fifty-six(30% women; mean age, 67 years; median, 68 years) of the screened individuals had AAD or IMH. A triphasic CT scan was conducted in 76.8%(n =43). 56% of the detected AAD were classified as Stanford type A, 44% as Stanford type B. 53.8% of the detected IMH were classified as Stanford type A, 46.2% as Stanford type B.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scending aorta between AAD and IMH(P = 1.0) or in the average age between AAD and IMH(P = 0.548), between Stanford type A and Stanford type B in general(P = 0.650) and between Stanford type A and Stanford type B within the entities of AAD and IMH(AAD: P = 0.785; IMH: P = 0.146). Only the unenhanced acquisi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jacent lumen and the IMH(P = 0.035). Subadventitial hematoma involving the pulmonary trunk was present in 5 patients(16%) with Stanford A AA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an radiation exposure of a triphasic(2737 mGy*cm) compared to a biphasic CT scan(2135 mGy*cm) was not significant(P = 0.135).CONCLUSION IMH is a common and difficult to detect entity of AAS. An additional unenhanced acquisition within an aortic CTA protocol facilitates the detection of I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DISSECTION Acute AORTIC syndrome intramural hematoma Pulmonary TRUNK subadventitial hematom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下载PDF
基于MSCTA的主动脉壁内血肿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帅 史河水 +3 位作者 韩萍 王玉锦 吴爱兰 田志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其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IMH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初次行胸腹主动脉MSCTA诊断为IMH并进行保守治疗后再次MSCTA复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IMH的预后,并将患...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其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IMH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初次行胸腹主动脉MSCTA诊断为IMH并进行保守治疗后再次MSCTA复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IMH的预后,并将患者初次行MSCTA时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粥样硬化、Stanford分型、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是否≥11mm、是否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血肿内是否有局限性强化影8项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M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3例IMH患者中20例(60.6%)有进展,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Logit(P)=-10.489+1.915X1-2.277X3+3.251X5+3.436X6+2.018X7,年龄、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11mm及合并PAU是IM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粥样硬化为保护因素。结论:根据危险因素和回归预测结果,可对IMH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并对IMH的治疗计划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延长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粥样硬化 穿透性溃疡 logistic回归 随访复查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栋林 张鸿坤 +3 位作者 金炜 陈旭东 田路 李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续胸背部不适。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入选为腔内治疗组(13例),其余患者归入药物治疗组(16例)。腔内治疗组采用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组只接受降压、止痛等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本组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9个月,平均(19±16)个月,药物治疗组16例患者3例病情进展为夹层予支架治疗,2例突发主动脉破裂而死亡,疾病恶化率为31.25%,死亡率为12.5%;腔内支架治疗组1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夹层复发、支架移位及其他并发症。总共置入覆膜支架16个。结论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疾病恶化率高,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主动脉 壁间血肿
原文传递
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亦敏 毛建强 +1 位作者 施盛 肖明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0月,对21例典型B型(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主动脉壁溃疡,在局麻(26例)或全麻(2例)下行主动脉腔内支...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0月,对21例典型B型(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主动脉壁溃疡,在局麻(26例)或全麻(2例)下行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采用Medtronic Talent支架10例,Medtronic Valiant支架12例,微创直管型支架6例。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破口封闭,无内漏。术后无胸痛,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内漏,术后住院时间(4.5±1.1)d,3-7 d。5例术后发热,吲哚美辛治疗1个月,体温正常。2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1周CT扫描显示真腔扩大,血供明显改善,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假腔存在,开口于假腔的分支靠远端破口供血;5例假性动脉瘤CT扫描显示破口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2例壁内血肿CT扫描显示溃疡被支架覆盖。23例随访(21.3±10.2)月(1-4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B型主动脉夹层、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壁内血肿均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假性动脉瘤 壁内血肿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无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志伟 王家祥 +2 位作者 李震 管生 王雷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21例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全主动脉CTA扫描确诊病变段。对21例患...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21例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全主动脉CTA扫描确诊病变段。对21例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3、6个月及1年时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患者中,1例药物治疗1周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余20例全程药物治疗,均无症状出院。21例患者无失访病例,且均存活,随访期间无症状复发患者。随访3个月时,11例左侧胸腔积液均完全吸收,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6个月时,1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1年时,19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余2例壁间血肿厚度及范围均明显减少。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病变段主动脉壁有无钙化斑容易判断,对无钙化斑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保守治疗疗效满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钙化斑 治疗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