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并三唑和咪唑分子内缓蚀协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大全 徐群杰 陆柱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80-284,共5页
通过Mannich 反应把苯并三唑(BTA) 和咪唑(IM) 分子用亚甲基链连接起来, 合成1[(1’咪唑) 甲基] 苯并三唑(IMBTA) 化合物。采用静态挂片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它对3 % NaC... 通过Mannich 反应把苯并三唑(BTA) 和咪唑(IM) 分子用亚甲基链连接起来, 合成1[(1’咪唑) 甲基] 苯并三唑(IMBTA) 化合物。采用静态挂片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它对3 % NaCl 溶液中铜的缓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三唑 咪唑 缓蚀剂 分子内协同作用 极化曲线
下载PDF
含噻二唑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缓蚀杀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海林 陆小猛 +5 位作者 李晓芬 王俊霞 刘建华 冯丽 马雪梅 胡志勇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9,共9页
结合杂环化合物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用作缓蚀剂和杀菌剂的结构特点,合成了含噻二唑杂环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TOTB),并采用1HNMR、ESI-MS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法研究其表面活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在... 结合杂环化合物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用作缓蚀剂和杀菌剂的结构特点,合成了含噻二唑杂环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TOTB),并采用1HNMR、ESI-MS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法研究其表面活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模拟海水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MTOTB在模拟海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11 mmol/L。MTOTB浓度为0.2 mmol/L时,对在含SRB菌的模拟海水中浸泡21 d的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5.81%。SEM/EDS与XPS结果表明,MTOTB可以有效地吸附在碳钢表面,抑制碳钢的微生物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噻二唑衍生物 表面活性 分子内协同效应 电化学测试 硫酸盐还原菌
原文传递
环状聚合物合成新路线:分子内受阻Lewis酸碱对催化下的高浓度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献红 宛新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9-412,共4页
与传统线形聚合物的合成不同,环状聚合物的合成通常需要特殊的催化剂设计且容易引入主体单体以外的其他化学结构.最近,吉林大学张越涛团队将两分子硼路易斯酸(LA)与一分子磷路易斯碱(LB)以共价键相连,合成出分子内受阻路易斯酸碱对B-P-... 与传统线形聚合物的合成不同,环状聚合物的合成通常需要特殊的催化剂设计且容易引入主体单体以外的其他化学结构.最近,吉林大学张越涛团队将两分子硼路易斯酸(LA)与一分子磷路易斯碱(LB)以共价键相连,合成出分子内受阻路易斯酸碱对B-P-B三官能催化剂,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双重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催化效果,进而成功以γ-甲基-α-亚甲基-γ-丁内酯(MMBL)为单体合成了完全由一种丙烯酸酯类单体构成的环状聚合物c-PMMBL.值得指出的是,与合成环状聚合物的传统策略不同,该催化剂可以在较高浓度下简单快速地合成环状聚合物,开创了环状聚合物宏量高效合成的新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聚合物 受阻路易斯酸碱对 三官能催化剂 分子内协同效应 分子间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高分子催化剂:值得挖掘的催化剂富矿
4
作者 宛新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3-875,共3页
高分子合成化学家通常采用“试错法”构筑聚合反应催化剂,即先确定一个能够催化单体聚合的母体结构,然后再逐步优化.尽管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受困于规律性缺乏,优化过程耗时耗力.最近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王献红团队通... 高分子合成化学家通常采用“试错法”构筑聚合反应催化剂,即先确定一个能够催化单体聚合的母体结构,然后再逐步优化.尽管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受困于规律性缺乏,优化过程耗时耗力.最近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王献红团队通过可聚合卟啉铝与助催化剂的共聚合,将不同活性基团构建在一个高分子链中,成功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共聚反应,解决了单分子卟啉铝催化效率和选择性较低的问题.这种高分子催化剂设计策略可实现高分子内多重协同效应的调控,从而提高催化剂设计的“容错率”.得益于多种单体的适应性和高分子结构调控的高选择性,高分子催化剂有望成为高分子合成化学领域值得深入发掘的一个富矿,为高分子科学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催化剂 分子内协同效应 卟啉铝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共聚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