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转归的预测因素——26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中原 李敬伟 +1 位作者 庞伟 徐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8-762,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远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26例CVST患者mRS评分:0~1分19例,2分2例,3~5分3例,692例。19.2%的患者转归不良(mRS评分≥3分),病死率为7.7%,存活患者在6个月内均无复发。单变量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视盘水肿、脑水肿和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转归不良的可能危险因素,而以头痛为主要表现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意识障碍是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48.0,95%可信区间2.311~997.176;P=0.012)。结论CVST患者远期转归较好,起病时意识障碍为发病后6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血栓形成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驰原 吴伟 +6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成惠林 谢韡 潘云曦 孙康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吲哚菁绿
下载PDF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光忠 曾少建 +6 位作者 詹升全 林晓风 唐凯 周东 周德祥 秦琨 舒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23-527,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 ①...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 ①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 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SOLITAIRE AB支架 机械取栓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巴华君 蔡建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23期30-32,共3页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58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采取腰...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58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尼莫地平经深静脉持续泵人以及升高血压、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3H)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58例患者中术后有8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3.8%(8/58),主要表现为短暂性偏瘫4例,意识障碍加深2例,短暂性失语2例,经积极治疗,运动功能、意识障碍及语言功能均完全恢复,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尽早行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术后予脑脊液引流、尼莫地平静脉泵入、3H治疗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原文传递
颅内先天性胆脂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松岩 王钰 战心 《航空航天医药》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评价颅内先天性胆脂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复习2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颅内先天性胆脂瘤。术前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11例,鞍上区3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1例,侧脑室1例,小脑蚓部1例。典型表现... 目的:评价颅内先天性胆脂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复习2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颅内先天性胆脂瘤。术前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11例,鞍上区3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1例,侧脑室1例,小脑蚓部1例。典型表现者16例,占80%,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非典型者4例,占20%,T1WI表现为欠均匀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16例肿瘤不强化,4例边缘强化。结论:MRI对诊断颅内先天性胆脂瘤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先天性胆脂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书红 周广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颅内静...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10例)、癫癎发作(5例)和肢体无力(3例),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的特征性变化,同时伴有脑实质损害。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总有效病例分别为7例和5例(Z=-0.067,P=0.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急性起病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且头部CT检查显示皮质对称性梗死而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虽然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MRI联合MRV检查明确诊断。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患者获益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上)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光健 王正军 +4 位作者 王云甫 刘勇 汪晓玲 罗国君 朱飞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8-33,46,共7页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 2,OR=1.64,95% 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 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3,OR=0.62,95%CI: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1,OR=0.62,95%CI:0.50~0.78;NN=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早期扩张脑血管效应的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裴圣林 孟轶男 +4 位作者 王均炉 胡章勇 莫云长 周乐平 陈伟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7-700,共4页
目的评价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效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40只日本大耳兔中8只由于死亡及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排除于本组。其余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生... 目的评价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效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40只日本大耳兔中8只由于死亡及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排除于本组。其余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人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组(C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D组)。对每组动物分别行行为学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B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C、D组食量减少、神经症状均较B组程度轻;A组基本正常。B组兔基底动脉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第4、7天痉挛明显,直径分别为(1.5±0.3)mm、(1.4±0.3)mm,与出血前(1.9±0.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基底动脉痉挛与C组第4、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组在4、7、14d动脉痉挛较B组改善不明显。结论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和尼莫地平均能较明显地改善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但前者早期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 尼莫地平
原文传递
子痫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及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报道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晓燕 杜敢琴 +1 位作者 张栋栋 舒伯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116-118,共3页
子痫是导致妊娠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抽搐,临床治疗以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为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产褥期女性,是子痫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 子痫是导致妊娠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抽搐,临床治疗以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为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产褥期女性,是子痫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出血,而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高血压脑病的一种临床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及视力受损。子痫并CVST、脑出血及PRES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子痫并CVST、脑出血及PRES患者,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出血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谌燕飞 杜建新 +1 位作者 马妍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51-354,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 目的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例患儿应用血管内治疗方法,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碎栓治疗。同时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并分析患儿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情况。结果①患儿以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②引起CVST的病因中,感染占31.2%(10/32),颅脑外伤占37.5%(12/32),肾病综合征占3.1%(1/32),颅内肿瘤占3.1%(1/32),血液系统疾病占6.2%(2/32),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或蛋白S缺乏)占6.2%(2/32),原因不明占12.5%(4/32)。③治疗后,32例患儿中,痊愈17例(53.1%),好转10例(31.2%),死亡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24例患儿获得6个月至5年的随访,2例复发,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余疗效稳定。结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抗凝和静脉窦内溶栓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儿童 治疗学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评价兔基底动脉痉挛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伟建 王小同 +5 位作者 杨运俊 谭显西 钟鸣 段玉霞 王勇 诸葛启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志 杜金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或"握拳状"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征性须与某些其他颅内病变鉴别,以减少误诊。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原发 恶性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8
13
作者 伍学斌 康强 +4 位作者 李敏 曾胜田 彭远强 翁志蓬 陈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39,共6页
目的观察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脑病科... 目的观察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脑病科收治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组和穿刺组,每组19例。内镜组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下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穿刺组为CT定位下行血肿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3天的血肿清除率、穿刺到预设位置成功、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情况,评估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术前定位的效果。结果内镜组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穿刺组[(90±10)%比(46±16)%;t=2.348,P<0.05],穿刺到预设位置成功情况内镜组优于穿刺组(19/19比14/19;χ~2=5.758,P=0.016),内镜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穿刺组(0比4/19;χ~2=4.471,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预后良好17例,穿刺组预后良好11例,预后良好情况内镜组优于穿刺组(χ~2=4.866,P=0.027)。结论 3 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CT定位下血肿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手术前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内镜 3D-Slicer软件 sina软件 智能手机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 被引量:77
14
作者 裘天仑 金国良 王晓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553-255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13例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64例颅内感染病例,对影响感染率的各项因素行2χ检验。结果感染率与脑室外引流、留置引流管时间、二次手术、脑脊液漏、后颅凹入路、手术显...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13例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64例颅内感染病例,对影响感染率的各项因素行2χ检验。结果感染率与脑室外引流、留置引流管时间、二次手术、脑脊液漏、后颅凹入路、手术显微镜应用、手术时间>4 h、是否清洁手术有关,与性别、年龄、手术季节、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否急诊手术无关。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应严密缝合手术切口防止脑脊液漏,正确处理污染区域,提高无菌观念,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引流管护理,尽早拔除引流管,减少放置引流管,特别是脑室外引流管等,可降低颅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脑室外引流管
原文传递
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被引量:71
15
作者 高亮 周良辅 +7 位作者 黄峰平 金毅 吴雪海 谢嶸 吴惺 谢清 姚成军 朱剑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指导意义及阶梯式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GCS 3~5分55例,6~8分73例全部行脑室内颅内压...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指导意义及阶梯式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GCS 3~5分55例,6~8分73例全部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术,116例行Codman脑室探头置入颅内压监测术,12例行Camino脑室探头颅内压监测术。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结果预后良好72例(56.3%);中残12例(9.4%);重残23例(18.0%);植物状态10例(7.8%);死亡11例(8.6%)。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下通过阶梯式治疗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颅脑损伤 治疗 监测 预后
原文传递
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6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3 位作者 杨鹏飞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3-8,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 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原文传递
中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患病率的多中心调查3768例报告 被引量:37
17
作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织14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为期20个月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调查。报告其中9家提供完整资料的医院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 目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织14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为期20个月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调查。报告其中9家提供完整资料的医院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各参加单位对所有胎龄〈37周的早产儿在生后3~7d内常规进行初次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3~7d复查1次,直至出院。脑室内出血的严重性采用Papile四级分级法。数据以互±s表示,行X2检验。结果9家医院出生或收住早产儿共3768例,其中发生IVH者352例,患病率为9.3%,重度患病率为2.1%(78/3768)。分别为I级IVH23.3%(82/352),Ⅱ级IVH54.5%(192/352),11I级IVH17.6%(62/352),Ⅳ级IVH4.5%(16/352)。早产儿IVH患病率(5.1%/14.1%)和重度IVH患病率(1.5%/2.7%)在4家妇婴医院均显著低于5家综合性或儿童专科医院(x2=89.045,P=0.000;X2=6.909,P=0.009)。发生重度IVH的可能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围产期窒息、机械呼吸、双胎或多胎以及羊水污染等。结论本调查数据基本可以客观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早产儿IVH患病率的情况。由于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受农村医疗条件的限制,早产儿IVH患病率很有可能高于目前的调查结果,尚有待进一步组织包括乡村医院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脑室 颅内出血 多中心研究 中国
原文传递
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波 温权 +2 位作者 甘元华 刘健 出良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9期59-62,共4页
目的 比较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7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44例与引流组42例。开颅组... 目的 比较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7月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44例与引流组42例。开颅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引流组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7 d颅内压、术前及术后1-7 d甘露醇用量、术后3个月病死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颅内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颅内压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颅内压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引流组患者术后1、2 d颅内压高于开颅组,术后3-7 d颅内压低于开颅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甘露醇用量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甘露醇用量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甘露醇用量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引流组患者术后4-7 d甘露醇用量少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降低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有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引流术 颅内压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9
作者 陈瑜 邓凤莲 +5 位作者 刘晓丽 冯玉洁 唐旗 江璐璐 申斌 郭燕丽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出生并于出生后3 d内接受床旁颅脑超声检查的新生儿80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超声诊断为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05例新生儿中经颅脑超声检查共发现颅... 目的探讨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出生并于出生后3 d内接受床旁颅脑超声检查的新生儿805例,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超声诊断为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05例新生儿中经颅脑超声检查共发现颅内出血105例,其中467例早产儿中发生颅内出血76例,发病率为16.3%;338例足月儿中发生颅内出血29例,发病率为8.6%;组间比较,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6例发生颅内出血的早产儿中,<32周者47例(61.8%),≥32周者29例(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发生颅内出血的足月儿中,<40周者21例(72.4%),≥40周者8例(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脑室,脑实质次之,硬膜下较少见。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出血部位、脑室出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21,P=0.534;χ2=0.081,P=0.775)。结论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筛查新生儿早期颅内病变以及随访病变转归的首选检查手段。床旁颅脑超声方便快捷,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经颅脑 颅内出血 新生儿 诊断 价值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学康 赵为禄 +1 位作者 闵佳 戴寒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CH)后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变化,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硝酸甘油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手术开始时以15~20...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CH)后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变化,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硝酸甘油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手术开始时以15~20ml·kg-1·h-1的速率输入4%琥珀酰明胶,使Hct稀释为25%~32%。在剪开硬脑膜后行CH,A组泵入硝酸甘油1~5μg·kg-1·min-1;B组泵入瑞芬太尼12~30μg·kg-1·h-1,使MAP维持在60~65mmHg,动脉瘤夹闭后10min停止CH。记录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min(T3)、动脉瘤夹闭后5min(T4)的MAP、HR、Hb和Hct,分别于T2~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和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检测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2、SjvO2)、动、静脉血氧分压(PaO2、PjvO2)、Hb和Hct,计算动脉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Hb和Hct均显著降低(P<0.01)。与T2时比较,T3、T4时两组MAP明显降低,A组HR明显增快,B组的HR明显减慢(P<0.01);T3、T4时B组SjvO2和CjvO2明显高于T2时和A组,Da-jvO2和CE-RO2明显低于T2时和A组(P<0.01)。结论 AHH联合瑞芬太尼CH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但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而且明显降低脑氧代谢率,较AHH联合硝酸甘油CH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瑞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 脑氧代谢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