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王玉鸽 伍爱民 杨渝 戴永强 陆正齐 胡学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分为单发病灶(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弥散病灶,多发病灶(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多发梗死);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低灌注、多发机制等。结果单发皮质下梗死是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最常见的卒中模式(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主要发病机制为穿支动脉闭塞(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的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显著相关(r=0.384,P=0.001),穿支动脉闭塞与皮质下梗死相关(r=0.805,P=0.001),弥散梗死、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后循环多发性梗死,分别与动脉到动脉栓塞(r=0.853,P=0.001;r=0.860,P=0.001;r=0.281,P=0.001)、及多发机制(r=0.792,P=0.001;r=0.883,P=0.001;r=0.213,P=0.001)相关。结论卒中解剖模式有助于明确责任性ICAS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的拟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解剖模式 发病机制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三维MRI血管成像与DSA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友杰 张忠俊 程清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比较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完整的头颅3D-TOF-MRA和DSA检查影像资料。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3D-TOF-MRA与DSA对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评估的一致性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TOF-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76例836支脑动脉血管中,3D-TOF-MRA与DSA对826支(98.80%)脑动脉血管检查结果一致;3D-TOF-MRA与DSA诊断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52);3D-TOF-MRA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8.40%、99.58%、99.40%和0.977。结论3D-TOFMRA作为一种无创、方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与DSA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2 位作者 耿德勤 陆正齐 肖成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6期622-628,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16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血脂和脑卒中类型的差异。结果 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多发梗死危险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 ICAS致首发ACI患者Apo-B、Apo-B/Apo-A1比值与血脂异常、Hcy、hs-CRP及多发ACI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1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常四鹏 王炎强 +2 位作者 耿德勤 肖成华 陆正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0-892,89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42例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42例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女性、病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受累血管支数≥2支、完全性瘫痪、迟缓性瘫痪、BI指数在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病程、受累循环部分、瘫痪程度、肌张力状态是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59、2.486、4.540、3.819、3.699,P<0.05)。结论 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性别、病程、受累循环部分、瘫痪程度、肌张力状态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凤磊 肖国栋 +5 位作者 高海宁 翟登月 徐格林 殷勤 朱武生 刘新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焦力群 +1 位作者 赵振伟 高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5-584,共10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并达成ICAS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旨在为ICAS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影像 共识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慧 杜志华 +6 位作者 王君 田成林 曹向宇 刘新峰 吕斌 张荣举 于生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Neuroform EZ 有效性
下载PDF
颅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欢 王健 +1 位作者 吕志宇 陈秀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IS)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IS)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IS的患者257例。依据责任血管的位置,分为前循环组170例和后循环组8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前循环组中男性、吸烟史比例高于后循环组,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HbA1c水平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IS的独立危险因素。(2)卒中机制的分布,前循环组低灌注和混合机制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穿支动脉闭塞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3)梗死模式的分布,前循环组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单发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结论颅内前后循环IS存在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制定不同的防治策略,可能有利于减少相关I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下载PDF
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降血压治疗 被引量:8
10
作者 涂雪松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3期352-355,360,共5页
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降压治疗的适应证。制定目标血压值,除了要考虑ICAS患者的血压水平外,还要考虑其基础疾病以及年龄。目前没有统一的目标血压值。对ICAS相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高血压是否要降压,以及... 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降压治疗的适应证。制定目标血压值,除了要考虑ICAS患者的血压水平外,还要考虑其基础疾病以及年龄。目前没有统一的目标血压值。对ICAS相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高血压是否要降压,以及降压的最佳血压值,尚无统一意见。对过高的血压进行降压,以及避免过度降血压,是业内学者的共识。要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决定降低血压幅度,对伴有高血压的ICAS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治疗能防止其复发。目前,还没有关于ICAS及其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高血压 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方法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涂雪松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年第2期205-211,共7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预后与急性期的血管再通密切相关。评价血管再通效率的标准有3条,即血管再通率、临床转归率和不良反应。AIS血管再通的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溶栓、机械再通术,机械再通术又分为支架再通术和机械碎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预后与急性期的血管再通密切相关。评价血管再通效率的标准有3条,即血管再通率、临床转归率和不良反应。AIS血管再通的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溶栓、机械再通术,机械再通术又分为支架再通术和机械碎栓/取栓术再通术。从血管再通效率的评价标准而言,机械再通术虽血管再通率高,但不良反应较多,且临床转归率并未提高多少;而静脉溶栓虽血管再通率不及机械再通术,但临床转归率也不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是首选之血管再通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再通 溶栓 支架置入术 机械再通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原文传递
Enterprise stent for symptomatic complex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safety and efficiency 被引量:6
12
作者 Yanhua Dong Chao Liu +3 位作者 Dongdong Li Zhen Chen Xiaozhen Sun Sheng Guan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234-239,共6页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terprise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omplex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Methods and materials: 20 complex cases among 53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terprise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omplex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Methods and materials: 20 complex cases among 53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schemic stroke who were treated with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enterprise st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rom Jan. 2014 to Dec.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is stud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mplex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were as follows: 1)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was ≥70%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using the formulas described by the Warfarin 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WASID) method; 2) length of lesion was >10 mm.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lesions, technical success rate, perioperative safety, follow-up outcom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2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15 males and 5 females from 44 to 70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7.20 ± 9.25. 20 lesions were treated with 20 enterprise stent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esidual stenosis was reduced from(77.45 ± 8.44)% to(24.89 ± 16.61)%. The successful rate of operation was 100%. Among th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nly 1 case(5%) experienced perforating branch event. The average clinical follow-up period was 13.15 ± 11.33 months(time range: 5–38). There were no ischemic events, no bleeding events and no various causes of death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8 lesions(40.0%) underwent DSA follow-up examinations and 12 lesions(60.0%) were checked by CT angiography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3 lesions(15.0%) developed ISR without any cerebral ischemia symptoms. Conclusion: This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 suggests that enterprise sten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omplex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with less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exp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PRISE STENT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树海 余笋 +6 位作者 时程程 史帅龙 马骥 杨杰 王晔 韩新巍 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目的比较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治疗中的贴壁性、安全性以及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分别采用Enterprise 2... 目的比较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治疗中的贴壁性、安全性以及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分别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的143例sICAS患者(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143枚)及采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202例sICAS患者(置入Neuroform EZ支架202枚)为研究对象,术中依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重建图像评价支架贴壁情况,观察术后30 d内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结果评价支架通畅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支架释放后共有49例患者支架贴壁不全,其中Enterprise 2代组24例(包括Ⅰ型15例、Ⅱ型9例),Neuroform EZ组25例(包括Ⅰ型11例、Ⅱ型14例),2组患者间支架贴壁不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4,P=0.248)。而当支架成角度数≥75°或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1.30时,Neuroform EZ组中贴壁不全率(19.0%、10.3%)明显低于Enterprise 2代组(41.4%、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P=0.040;χ2=4.531,P=0.033)。(2)术后30 d内共有17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中Enterprise 2代组9例,Neuroform EZ组8例,2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获得随访的317例患者中共有20例出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相关的远期脑卒中,其中Enterprise 2代组8例,Neuroform EZ组12例,2组患者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3)共有298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65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包括Enterprise 2代组29例、Neuroform EZ组36例,2组患者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9,P=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714,95%CI:1.437~5.126,P=0.002)、支架贴壁情况(OR=3.43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 Enterprise 2代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原文传递
支架介入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颅内低灌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栋梁 习雪峰 +1 位作者 韩永丰 金文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究支架介入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颅内低灌注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低灌注ICAS患者186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02)和联合组(n=84)。对照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联合组... 目的:探究支架介入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颅内低灌注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低灌注ICAS患者186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02)和联合组(n=84)。对照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比较两组ICAS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患侧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统计患者治疗后1年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PSV、PI和MTT低于对照组,rCBF和rCBV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临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S患者经支架介入术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后获得较好的疗效,有效改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减轻神经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短期内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介入术 双联抗血小板 颅内低灌注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神经缺损 不良事件
下载PDF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志刚 田春鸥 +7 位作者 张磊 张永巍 贾泽军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42-347,364,共7页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Wingspan支架
下载PDF
药物涂层支架与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炯 刘慧斌 +5 位作者 崔凯 樊宇 付娇 李芳雪 殷飞翔 姜长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788-794,共7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A检...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A检查确诊为颅内责任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0%~99%(WASID法判断狭窄程度)。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39例。采用药物涂层支架(Maurora■)联合内科药物治疗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策略,将其分为药物涂层支架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并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有无脑梗死复发。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术后30d内的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卒中)、31~180d内靶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39例(97.5%)完成了试验。药物涂层支架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在30d内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及31~180d靶血管供血区域卒中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中,与单纯药物强化治疗相比,使用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强化药物治疗,30d内卒中或死亡风险及30~180d靶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不支持采用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强化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颅内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血液影响因素分析与探讨
17
作者 吴瀚博 高莹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4期52-57,73,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相关血液生物标志物与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相关血液生物标志物与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复发性/缺血性卒中(n=15)和非复发性/缺血性卒(n=125)。对随访期间血液生物指标及症状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平均血小板体积等与复发性/脑缺血事件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ISR是发生复发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术后测试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与ISR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支架置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血液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血清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王倩雯 陈玉辉 +3 位作者 孟令丙 尹家文 乔金雨 龚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15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 目的探讨血清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颅内动脉检查(MRA、CTA或DSA)评估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ICAS组(颅内动脉狭窄≥50%)和对照组(颅内动脉狭窄<50%),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XCR4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CXCR4水平与ICAS的相关性。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ICA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组(50%≤颅内动脉狭窄<70%)及重度狭窄组(70%≤颅内动脉狭窄≤100%),比较各组间CXCR4水平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264例,其中ICAS组173例〔男125例;年龄(69.05±11.06)岁〕,对照组91例〔男56例;年龄(66.96±11.12)岁〕。ICAS组CXCR4水平高于对照组〔(320.00±46.90)ng/L比(304.00±51.54)ng/L,t=2.472,P=0.014〕。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XCR4水平升高〔OR(95%CI):1.007(1.002~1.013),P=0.011〕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ICAS中、重度狭窄组及对照组间CXCR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7,P=0.004),且ICAS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中CXCR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4.82±45.87)ng/L比(304.00±51.54)ng/L,t=3.132,P=0.002〕及ICAS中度狭窄组〔(324.82±45.87)ng/L比(307.47±47.72)ng/L,t=2.118,P=0.035〕。结论血清CXCR4水平在ICAS患者中升高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作为评估ICAS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血流分数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功能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汤佳豪 万曙 王明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8期29-32,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ICAS介入治疗指征大多数取决于脑血管造影显示的管径狭窄程度,但这仅限于形态学评估,未考虑狭窄血管的功能性因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已被广泛认识。血流储备分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ICAS介入治疗指征大多数取决于脑血管造影显示的管径狭窄程度,但这仅限于形态学评估,未考虑狭窄血管的功能性因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已被广泛认识。血流储备分数(FFR)是冠状动脉狭窄功能性评估的重要手段,目前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金标准。基于“泛血管疾病”的启示,有学者将FFR的概念引入ICAS领域,称之为血流分数或者跨病灶压力比,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期望基于血流分数的术前评估为ICAS的诊治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本文对于血流分数在ICAS功能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分数 血流储备分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功能性评估 血管介入治疗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毅刚 郑续 张锦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4期57-61,共5页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需要更多的补救措施、更长的手术时间,以实现血管再通。其最佳治疗策略尚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术前尽早预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制定合理、高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就近年来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研究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大血管闭塞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