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伟红 靳玮 +4 位作者 张淑倩 董艳红 单春辉 刘扬 吕佩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61-465,共5页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思锦 李颖彬 +1 位作者 张燕婷 白小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复发 Essen卒中评分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梦颖 赵登玲 +3 位作者 李澄 陈晓晖 陈雅筝 彭新桂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38-2242,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搜集发生颅内缺血事件的患者进行HR-VWI扫描,并对每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进行识别和分析,将所有斑块分为责任斑块组... 目的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搜集发生颅内缺血事件的患者进行HR-VWI扫描,并对每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进行识别和分析,将所有斑块分为责任斑块组和非责任斑块组。分析责任斑块组的相关影像学特征(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正性重构发生率、斑块强化指数、斑块强化程度)。结果30例有症状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62个,其中责任斑块30个,非责任斑块32个。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21个,轻度强化2个,无强化7个;非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5个,轻度强化12个,无强化15个。观察者内对斑块强化指数测量的重复性及可信度较高(ICC值为0.80,Cronbachα值为0.82)。责任斑块组斑块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指数及斑块强化程度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P≤0.001)。结论3D HR-VWI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指数的重复性和可信度较好。与非责任斑块相比,责任斑块的不稳定性更高,斑块强化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强化
原文传递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白雪芹 李秋平 +4 位作者 吕鹏 刘豪 张宇浩 范薇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3.0 T常规头颅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及HRMRI扫描,将每例患者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死灶供血动脉上唯一的斑块或最狭窄处的斑块,非责任斑块为非供血动脉上的斑块及梗死灶供血动脉上非最狭窄处的斑块。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判断斑块的强化等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斑块强化等级与责任斑块的关系。结果 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118个,其中责任斑块52个,非责任斑块66个。责任斑块组中,40个斑块明显强化,9个轻度强化,3个无强化;非责任斑块组中,4个斑块明显强化,24个轻度强化,38个无强化。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斑块强化等级评价一致性高(Kappa>0.75)。责任斑块组斑块强化等级(Z=-7.787,P<0.01)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Z=-5.327,P<0.01)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3,95%CI:15.0~367.1,P<0.01)。结论三维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好;斑块强化多见于责任斑块,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曹林德 张生贵 +2 位作者 程丽艳 陈乾 唐娅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2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邢文强 谢英同 蔡婷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设为早期组(n=26),时间为4~12周设为中期组(n=20),时间>12周设为晚期组(n=14)。观察比较3组检查结果。结果早期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占比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0.05),轻度强化占比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轻度强化占比高于晚期组(P<0.05);晚期组无强化占比高于早期组、中期组(P<0.05)。3组斑块强化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程度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可有效辨别斑块的强化程度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分类与血管形态学异同的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宣 陈蕾 +4 位作者 张萍 张敏敏 袁绘 吴涛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软件对血管狭窄最严重的层面的管壁及斑块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研究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 HR-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vs(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57.2%vs16.7%,P=0.036)。BOD组管壁面积指数小于non-BOD组(P<0.001)。两组血管强化均以偏心性为主,两组斑块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39.9±23.2)%vs(65.3±21.1)%,P=0.004]。结论基底动脉BOD梗死和non-BOD型梗死在血管重构和斑块性质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狭窄 血管重构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LGDF模型的粥样硬化斑块HRMR图像分割 被引量:3
8
作者 严静 刘启榆 +2 位作者 周莹 张顺源 刘知贵 《自动化仪表》 CAS 2018年第11期21-26,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视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的辅助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颅内动脉血管及斑块的分割结果将直接影响三维可视化效果。由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动脉血管结构复杂、目标边界模糊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视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的辅助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颅内动脉血管及斑块的分割结果将直接影响三维可视化效果。由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动脉血管结构复杂、目标边界模糊等原因,导致颅内病变动脉血管及斑块的定位与分割困难。局部高斯分布拟合(LGDF)模型可以准确分割灰度分布不均匀图像,但是对初始轮廓较敏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修正阈值分割结果的方法,以实现初始轮廓的自动提取。利用阈值法,实现斑块的定位与预分割;通过数学形态学,进行细分割;将斑块的分割结果作为LGDF模型的初始轮廓,实现动脉血管的自动分割。对23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斑块与动脉血管的平均分割精度分别达到93. 95%和96. 62%。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定位和分割斑块,较好地避免了毗邻动脉血管的干扰,成功地分割出病变的颅内动脉血管。该方法在分割精度和效率上都优于单一的LGDF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后期的三维可视化不仅可以用于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评估,还能进一步引导颅内斑块介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图像分割 阈值法 数学形态学 LGDF模型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丽 刘兰 +2 位作者 宋小燕 王国栋 王乔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4期2679-2682,2613,共5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7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7天内行头颅核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使用ve...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7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7天内行头颅核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使用vesselmass软件测量斑块处血管及正常对照处的血管壁面积、流体面积,计算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比(RR)。RR>1.05为正向重构,0.95≤RR≤1.05为中间重构,RR<0.95为负向重构。分析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内斑块形成处血管重构情况。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组斑块的负荷大小。结果:47例患者中,共有72个斑块,其中责任斑块47个(占65.28%),非责任斑块25个(占34.72%)。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斑块有51个(占70.83%),位于基底动脉的有21个(占29.17%)。大脑中动脉出现负向重构比例较基底动脉更高(47.06%vs. 19.05%,P=0.027),基底动脉出现正向重构比例较大脑中动脉更高(57.14%vs. 25.49%,P=0.010)。相比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更大(0.70±0.08 vs. 0.65±0.07,P=0.017)。结论:颅内动脉在应对斑块形成后出现不同的血管重构模式,负荷更大的斑块更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重构 斑块负荷 正向重构 负向重构
原文传递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nexin A2、miR⁃9⁃5p表达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波 徐世成 +2 位作者 赵安容 李垚 张磊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00-606,共7页
目的分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2(Annexin A2)、微小RNA⁃9⁃5p(miR⁃9⁃5p)表达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大动... 目的分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2(Annexin A2)、微小RNA⁃9⁃5p(miR⁃9⁃5p)表达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患者170例作为研究组,健康体检志愿者17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实验室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血清Annexin A2、miR⁃9⁃5p表达,对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患者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进行测定,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ACI亚组39例、中度ACI亚组56例和重度ACI亚组75例。分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患者血清Annexin A2、miR⁃9⁃5p表达及二者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NIHSS评分的相关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发生的影响因素,血清Annexin A2、miR⁃9⁃5p表达对重度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nnexin A2水平均明显升高(t/P=11.636/<0.001、12.198/<0.001、45.099/<0.001、58.651/<0.001),而miR⁃9⁃5p表达明显降低(t/P=34.044/<0.001);轻度ACI亚组、中度ACI亚组、重度ACI亚组血清Annexin A2水平、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NIHSS评分依次升高(F/P=81.628/<0.001、16.766/<0.001、14.000/<0.001),miR⁃9⁃5p表达依次降低(F/P=17.951/<0.001);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CI患者血清Annexin A2与miR⁃9⁃5p表达呈负相关(r/P=-0.859/<0.001),血清Annexin A2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NIHSS评分呈正相关(r/P=0.814/<0.001、0.649/<0.001),血清miR⁃9⁃5p表达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NIHSS评分呈负相关(r/P=-0.737/<0.001、-0.564/<0.001);血清Annexin A2高水平、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高是ACI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1.716(1.201~2.452)、1.924(1.384~2.674)],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急性 膜联蛋白A2 微小RNA⁃9⁃5p 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 病情严重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