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菌肽PR39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和抗菌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文阳安 郭金英 +5 位作者 余晓林 岑东 陈彦 张键 罗淼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44-2046,共3页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观察PR39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拼接PCR法合成抗菌肽PR39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中,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PCR和...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观察PR39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拼接PCR法合成抗菌肽PR39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中,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PR39,并能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抗菌肽PR39。表达抗菌肽PR39的巨噬细胞杀灭和清除胞内菌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抗菌肽PR39基因能够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并发挥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 真核表达载体 巨噬细胞 胞内菌
下载PDF
纳米药物载体用于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巨晓洁 宋婉璐 +4 位作者 周宸宇 沈秋彤 廖雨田 龚珏颖 褚良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3-1166,共14页
胞内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并在宿主细胞内正常生长繁殖,比起胞外细菌更难清除,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感染。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药物无法突破宿主细胞膜的屏障,并且容易引起较强的毒副作用和多药耐药性。优良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 胞内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并在宿主细胞内正常生长繁殖,比起胞外细菌更难清除,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感染。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药物无法突破宿主细胞膜的屏障,并且容易引起较强的毒副作用和多药耐药性。优良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易于修饰,有望通过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抗菌药物的细胞膜穿透性和胞内菌靶向性,在治疗胞内菌感染上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介绍了目前可用于治疗胞内菌感染的各种纳米颗粒,归纳总结了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效果的机制和方法,阐述了目前在使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胞内菌感染时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构建更优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胞内菌感染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载体 胞内菌 细菌靶向 抗菌策略
下载PDF
抗胞内菌感染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苏楠楠 董贵 +4 位作者 刘金环 王梦华 尹梦丽 罗万和 陈伟 《中国兽药杂志》 2021年第7期76-85,共10页
纳米技术所制备的纳米抗菌药物可有效改善药物胞内转运能力,为提高胞内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通过总结常见兼性或专性胞内菌的感染以及纳米抗菌药物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现状,讨论并分析纳米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上治疗胞内菌感染所面临... 纳米技术所制备的纳米抗菌药物可有效改善药物胞内转运能力,为提高胞内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通过总结常见兼性或专性胞内菌的感染以及纳米抗菌药物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现状,讨论并分析纳米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上治疗胞内菌感染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纳米抗菌药物治疗胞内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菌 纳米抗菌药物 纳米技术
下载PDF
一种从感染的培养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红 董杰 +1 位作者 刘墨青 金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75,共4页
病原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是阐明其致病机理的必要的基础 ,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然而由于难于从感染的组织中快速固定并分离细菌RNA ,从而极大的制约了该研究的进展。介绍一种从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 病原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是阐明其致病机理的必要的基础 ,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然而由于难于从感染的组织中快速固定并分离细菌RNA ,从而极大的制约了该研究的进展。介绍一种从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冷酸酚法 ,其主要特点是 :(1)使用可以破碎真核细胞但不影响细菌细胞完整性的SDS浓度 ,实现了从感染的细胞中快速分离完整的细菌 ,减少了宿主细胞RNA的污染 ;(2 )在将细菌从细胞中分离的同时即利用苯酚 乙醇混合液将其总RNA快速固定 ,既减少了RNA的降解 ,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细菌在哺乳细胞内原有的表达模式 ;(3)可以从 10 8个菌体中提取到至少 30 μg的总RNA ,足够用于反转录等其他研究。该方法将为利用DNAMicroarray技术进行的病原菌表达谱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氏菌 胞内细菌 RNA提取 冷酸酚法
下载PDF
巨噬细胞极化特点及其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智伟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554-2558,共5页
巨噬细胞是抵抗胞内菌感染的重要固有免疫细胞之一。根据外部环境和刺激物的不同,巨噬细胞通过极化为不同亚型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特点以及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为更好地控制胞内菌感染和炎症性... 巨噬细胞是抵抗胞内菌感染的重要固有免疫细胞之一。根据外部环境和刺激物的不同,巨噬细胞通过极化为不同亚型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特点以及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为更好地控制胞内菌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胞内菌 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纳米抗菌药物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朔 陈鑫 +2 位作者 吴昊 陈冬梅 谢书宇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胞内菌通过在宿主细胞内生存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宿主细胞的膜屏障作用致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胞内杀灭细菌,这使得胞内菌感染成为一大治疗难题。纳米药物的独特结构促使其能有效跨细胞转运并逃逸溶酶体降解,因此所荷载的抗菌药物... 胞内菌通过在宿主细胞内生存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宿主细胞的膜屏障作用致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胞内杀灭细菌,这使得胞内菌感染成为一大治疗难题。纳米药物的独特结构促使其能有效跨细胞转运并逃逸溶酶体降解,因此所荷载的抗菌药物能在胞内维持有效浓度,实现胞内菌感染的高效治疗。此外,许多纳米材料自身也具备独特的抗菌特性。本文将对纳米药物治疗胞内菌感染的药效学及机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抗胞内菌纳米药物的研发提供借鉴,并为解决胞内菌感染的治疗难题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系统 胞内菌 抗菌药物 胞内传递 抗菌活性 抗菌策略
下载PDF
携抗菌肽PR39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抗胞内伤寒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文阳安 杨细媚 +1 位作者 李朴 涂植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活性。方法PCR扩增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活性。方法PCR扩增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pAd-PR39)。重组腺病毒载体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PR39)。利用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结果先后构建了携抗菌肽PR39基因的穿梭载体和重组病毒载体,包装出重组腺病毒,并成功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能有效表达抗菌肽PR39。与对照(10.8±2.1CFU/cell)相比,感染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更强的杀灭胞内伤寒菌的能力(7.2±1.8CFU/cell)。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发挥抗菌作用,为抗菌肽PR39在胞内菌感染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 腺病毒载体 胞内菌 巨噬细胞
下载PDF
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PE16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毕斯琪 杨可 +1 位作者 徐阿慧 宋厚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8-1164,共7页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PPE家族成员PE1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E16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MN437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MN437-PE16,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该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PMS2电转入耻垢分枝... 为探究牛分枝杆菌(M.bovis)PE/PPE家族成员PE1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M.bovi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E16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MN437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MN437-PE16,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该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PMS2电转入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PE16及对照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_Vec。经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中PE16在55 ku左右正确表达,而MS_Vec则无该特异性条带。对MS_PE16及MS_Vec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MS_PE16及MS_Vec的菌落形态;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MS_PE16及MS_Vec分别以MOI 10感染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细胞),感染后0(感染4 h后经庆大霉素处理2 h,此时计为0)、24 h、48 h时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胞内菌数量;细菌感染后24 h和48 h时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IL-6、TNF-α、IL-1β、IFN-β的表达分泌水平。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PE16对分枝杆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菌落形态观察结果显示,MS_PE16与MS_Vec的菌落形态无明显区别;胞内活菌数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后0和24 h,MS_PE16在THP-1细胞中的数量极显著低于MS_Vec(P<0.01),但在感染后48 h,MS_PE16在THP-1细胞中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MS_Vec组在THP-1细胞中的存活率(P<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MS_PE16感染组细胞中IFN-β的分泌水平极显著高于MS_Vec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PE16对分枝杆菌的生长和菌落形态均无显著影响,但其可提高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且可促进巨噬细胞中IFN-β的分泌水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分枝杆菌PE16蛋白的功能,为M.bovis感染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分枝杆菌 PE16 胞内菌 免疫反应
下载PDF
活菌核酸微定量技术评价抗菌药物对胞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
9
作者 翁邦碧 李玉良 +1 位作者 罗丹 枉前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1期33-38,共6页
目的建立测定细胞内活菌含量的活菌核酸微定量技术,考察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胞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抗菌药物-病原菌-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以改良叠氮溴化丙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MAxx-qPCR)法测定不同种类和不同... 目的建立测定细胞内活菌含量的活菌核酸微定量技术,考察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胞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抗菌药物-病原菌-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以改良叠氮溴化丙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MAxx-qPCR)法测定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侵袭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形成胞内菌数量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0.1倍最低抑菌浓度(MIC)庆大霉素对绿色荧光蛋白融合鲍曼不动杆菌(AB-GFP)侵袭HBE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0.1倍、1倍、10倍MIC的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以及10倍、1倍MIC的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干预的鲍曼不动杆菌侵袭HBE细胞形成胞内菌的数量均显著降低(P<0.001);经0.1倍MIC的庆大霉素干预的胞内鲍曼不动杆菌的数量均显著升高(P<0.001)。在0.1倍MIC的庆大霉素作用下,AB-GFP侵袭进入HBE细胞的量显著增加。结论0.1倍、1倍、10倍MIC的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均不能有效杀灭胞内菌。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能快速地测定胞内鲍曼不动杆菌的浓度,可用于评价抗菌药物对胞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以及胞内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胞内菌 改良叠氮溴化丙锭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最低抑菌浓度 抗菌药物
下载PDF
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
10
作者 宋军 苑庆欣 +2 位作者 杨书博 周志新 孙东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共10页
为了解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利用文献综述法检索近年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的相关文献,从功能发挥、试验技术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可应用于介导噬菌体入胞的载体进行整理讨论。结果表明:1)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 为了解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利用文献综述法检索近年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的相关文献,从功能发挥、试验技术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可应用于介导噬菌体入胞的载体进行整理讨论。结果表明:1)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细菌的病毒,其天然存在的抗菌特性使其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广泛存在,但其靶向胞内寄生菌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鲜有报道。2)与游离噬菌体相比,以无机纳米微粒、脂质体等作为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能够防止噬菌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和免受细胞内环境影响。3)脂质体因其作为载体可有效提高噬菌体入胞效率及杀菌效率,现已成为研究最广泛的噬菌体入胞载体之一。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载体介导噬菌体入胞及抗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不同介导噬菌体入胞的载体特性、入胞机制以及如何提高入胞效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更有效地利用载体投递系统高效投递噬菌体解决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载体介导 胞内寄生菌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在调控胞内寄生菌感染增殖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怡 李忠玉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3-428,共6页
胞内寄生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定植与存活,其增殖离不开宿主环境,目前多数胞内寄生菌在宿主细胞中的感染增殖机制仍不非常清楚。新近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能介导病原体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胞内寄生菌在感染宿主... 胞内寄生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定植与存活,其增殖离不开宿主环境,目前多数胞内寄生菌在宿主细胞中的感染增殖机制仍不非常清楚。新近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能介导病原体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胞内寄生菌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引起宿主细胞胞核和胞浆多种ncRNA的差异表达,调控宿主细胞的生长与代谢,促进自身的感染与增殖。该文对宿主细胞中ncRNA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伤寒沙门菌、衣原体、布鲁氏菌以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等常见胞内寄生菌细胞内感染增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为胞内寄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开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核糖核酸 胞内寄生菌 感染 增殖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胞内感染病原体与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琦 苏舒 王立新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或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或细胞结构的再循环提供原料。自噬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细胞...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或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或细胞结构的再循环提供原料。自噬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对环境应激的应答方面极为关键。在胞内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自噬一方面能促进感染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另一方面,胞内感染病原体通过某些机制逃避细胞的自噬作用,与胞内感染的致病机制有关。作者对近期关于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与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胞内感染细菌 病毒 致病机制 综述
下载PDF
胞外和胞内菌胞外囊泡的功能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永玉 徐兆坤 +3 位作者 马春骥 郝秀静 李敏 罗海霞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9-106,共8页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真核生物、细菌、古细菌和支原体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能够释放EVs。细菌分泌的EVs含有DNA、RNA及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其在细菌毒力保持、...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从细胞膜上脱落或者分泌的双层膜结构的囊泡状小体。真核生物、细菌、古细菌和支原体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能够释放EVs。细菌分泌的EVs含有DNA、RNA及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其在细菌毒力保持、免疫逃逸、细菌间物质运输、宿主细胞免疫调节、宿主转录基因调节、耐药性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细菌可以分为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和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二者EVs在释放机制、生理学功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就胞内菌和胞外菌的囊泡分泌机制、功能及应用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菌 胞内菌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 分泌机制 功能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外周血指标联合检测对胞内与胞外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秀瑜 张利军 +3 位作者 黄勇 吴倩 瞿渝佳 王云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7期932-935,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临床患者终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胞内菌组和胞外菌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PCT、CRP和WBC 3项炎...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临床患者终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胞内菌组和胞外菌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PCT、CRP和WBC 3项炎性指标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计算PCT、CRP和WBC等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阳性的检出率。结果胞内菌组中血PCT、CRP和WBC均低于胞外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WBC诊断胞内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5~0.7,低于胞外菌感染。PCT、CRP和WBC 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为93%,单独的PCT指标及PCT+WBC 2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3%。结论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时炎性指标WBC、PCT和CRP有较大差异,PCT和WBC对胞内菌感染诊断效果不理想。PCT正常值并不预示一定不存在感染,临床医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指标,考虑是否有胞内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胞内菌 胞外菌
下载PDF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样中9种致病性胞内菌病原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瑛 海岩 +5 位作者 滕中秋 谢晓菲 熊衍文 邵祝军 秦爱平 郭卫东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7-463,共7页
目的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调查分析9种胞内致病菌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靶向立克次体17 kDa、恙虫病东方体47 kDa、埃立克次体dsb、无形体msp2、贝氏柯克斯体23S rRNA、鹦鹉热衣原体omp1、巴尔通体ssr A、土拉... 目的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调查分析9种胞内致病菌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靶向立克次体17 kDa、恙虫病东方体47 kDa、埃立克次体dsb、无形体msp2、贝氏柯克斯体23S rRNA、鹦鹉热衣原体omp1、巴尔通体ssr A、土拉弗朗西斯菌ISFtu2、布鲁氏菌bcsp31属特异性基因保守区域合成TaqMan引物和探针,优化统一反应条件,评估特异性和可行性,实施临床血样多病原筛查。结果 本研究优化了一种同时检测9种病原的TaqMan PCR阵列,分析显示各探针引物组与非目标物种无交叉反应,对内蒙古中西部2021年3—12月临床不明原因高热患者血样(N=335)进行的可行性验证发现,检出率10.75%(36/335)。阳性病例以40~79岁男性为主;职业为农民、牧民等与动物接触频繁的人群。其中无形体6.87%(23/335),立克次体2.99%(10/335),布鲁氏菌0.90%(3/335)。巢式PCR和测序揭示,检测到的立克次体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高度相关。结论 提示内蒙古西部地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特别是40~79岁男性农牧民中主要感染的胞内病原体可为无形体、立克次体、布鲁氏菌,提示当地临床医生和卫生行政部门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Man PCR阵列 胞内菌 多病原筛查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原文传递
Growth Yields of Four <i>Coxiella burnetii</i>Isolates in Four Different Cell Culture Lines
16
作者 Michelle G. Lockhart Aminul Islam +2 位作者 Stanley G. Fenwick Stephen R. Graves John Stenos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3年第1期88-90,共3页
Although Coxiella burnetii is considered to be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bacterium and grows in embryonated eggs, laboratory animals and cell culture, recently it has been grown in cell-free media and on agar plates. ... Although Coxiella burnetii is considered to be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bacterium and grows in embryonated eggs, laboratory animals and cell culture, recently it has been grown in cell-free media and on agar plates. This curr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four cell lines for their yield of C. burnetii. Four different isolates of C. burnetii (Henzerling, Arandale, Cumberland and Timony) were grown in DH82, L929, Vero and XTC-2 cell lines. The DH82 and XTC-2 cells lines produced the highest C. burnetii yield which was slightly less than the yields achieved in recently published studies using cell free media. The Arandale isolate of C. burnetii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 in DH82 cells compared to XTC-2 cells (P 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Yield Cell Culture COXIELLA burnetii intracellular bacteria
下载PDF
蛆虫分泌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成骨细胞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方兴 徐晓峰 +2 位作者 司家文 廖倩 徐兵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蛆虫分泌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成骨细胞的机制。方法 :提取蛆虫分泌物,用糜蛋白酶抑制剂VR2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预处理,将未处理的蛆虫分泌物、与抑制剂预处理后的蛆虫分泌物、PBS分别加入小鼠前成...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蛆虫分泌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成骨细胞的机制。方法 :提取蛆虫分泌物,用糜蛋白酶抑制剂VR2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预处理,将未处理的蛆虫分泌物、与抑制剂预处理后的蛆虫分泌物、PBS分别加入小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系MC 3T3-E1进行培养,24、48、72 h后,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纤连蛋白含量,以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后,通过细菌涂板计数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菌数量。实验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蛆虫分泌物可以降解纤连蛋白,不对细胞活性产生影响。细菌涂板计数可见,经蛆虫分泌物处理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系中,胞内菌含量较经糜蛋白酶抑制剂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预处理的蛆虫分泌物处理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系中胞内菌含量低,而经PBS处理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系中胞内菌含量最高。免疫荧光法检测亦得到相似结果。结论:蛆虫分泌物可用于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前成骨细胞细胞系的内化作用,为慢性难治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蛆虫 骨髓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纤连蛋白 胞内菌
下载PDF
新型双启动子表达质粒pCMVnir的构建及其促进基因免疫效果的研究
18
作者 卞继峰 于修平 +4 位作者 耿昭 卢翌 穆玉兰 胡海燕 刘浩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4-619,共6页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双启动子表达载体pCMVnir,研究其与胞内寄生菌联合应用促进基因免疫效果的作用。方法细菌硝酸盐还原酶基因B启动子nirB为厌氧诱导启动子,根据nirB启动子的结构,设计合成改良的nirB,置换三启动子载体pTriEx4中的T7Lac和...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双启动子表达载体pCMVnir,研究其与胞内寄生菌联合应用促进基因免疫效果的作用。方法细菌硝酸盐还原酶基因B启动子nirB为厌氧诱导启动子,根据nirB启动子的结构,设计合成改良的nirB,置换三启动子载体pTriEx4中的T7Lac和P10启动子,而保留其CMVie启动子,获得携带CMVie和nirB双种启动子的新型载体pCMVnir,或称为pCN。构建pCNEGFP和pCNDsRed两种报告质粒,分别转化S.SL3261、E.coliDH5α和CHO等细胞,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定两种启动子的活性。pCNEGFP转化S.SL3261,接种BALBc小鼠,定期解剖小鼠收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观察重组细菌和载体DNA在细胞中的定植及稳定性。免疫接种小鼠,并定期收集小鼠血清和阴道分泌物,以重组rEGFP为抗原,用ELISA方法研究其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并构建人乳头瘤病毒L1E7双启动子pCN16L1E7及对照单启动子载体pCMV16L1E7和pNir16L1E7,对比三者诱导黏膜免疫的差别。结果双启动子表达载体pCMVnir可在细菌和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报告基因,在细菌中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荧光菌落和沉淀,转染CHO等真核细胞能够表达荧光蛋白,表明pCMVnir载体的两种启动子都有活性,其中nirB活性是受兼性厌氧调控的。pCMVnir与细菌有较好的相容性,重组细菌可在动物体内有限复制和定植达6周,质粒可在细菌中稳定存在。以rEGFP为抗原检测发现pCNEGFP诱导的免疫反应高于常用的单启动子载体pCMVEGFP。人乳头瘤病毒双启动子载体pCN16L1E7诱导的免疫反应也高于其他单启动子载体。结论双启动子表达载体pCMVnir与减毒胞内寄生菌匹配应用,能够提高抗原表达量及增强基因免疫反应的强度。并可作为一般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特别是作为原核表达载体,不用添加诱导物,即可获得大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寄生菌 基因免疫 启动子 硝酸盐还原酶基因 厌氧诱导启动子 表达质粒 免疫效果 酶基因 BALB/C小鼠 原核表达载体
原文传递
一株林麝肺源创口博德特氏杆菌全基因组及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红梅 赵位 +6 位作者 王翔 晏仕强 杨泽晓 罗燕 程建国 王印 姚学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07-2017,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林麝的死亡原因,本研究无菌采集1只死亡林麝肺脏后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以及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cytole... 【目的】为探究林麝的死亡原因,本研究无菌采集1只死亡林麝肺脏后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以及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 toxin subunit B,CDTB)分析,对分离菌株耐药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在死亡林麝肺脏中分离出1株革兰阴性菌,经鉴定为创口博德特氏杆菌,命名为ZL0001。经过细胞培养观察和CDTB分析表明该菌为胞内寄生菌,含有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能导致细胞凋亡。药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链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敏感;对氨曲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呋喃妥因耐药。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创口博德特氏杆菌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值均>97%,基因组大小为4350644 bp,共发现22个耐药相关基因。此外,该菌株基因组包含63个毒力相关基因,其参与鞭毛蛋白、脂多糖、铁摄取、抗血清蛋白以及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等毒力因子的合成。【结论】本研究首次在动物呼吸道中分离出创口博德特氏杆菌,并证明其为胞内寄生菌,对林麝肺炎的发病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创口博德特氏杆菌 胞内寄生菌 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 全基因组序列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在胞内病原菌免疫逃逸与致病中的作用
20
作者 杜崇涛 张晓静 +3 位作者 杨梅 刘宏涛 冯世源 韩文瑜 《生命科学》 CSCD 2014年第9期897-902,共6页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在细胞增殖、发育、分化、代谢、信号转导以及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ncRNA在胞内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一方面ncRNA是细菌代谢、群体感应和毒力因...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在细胞增殖、发育、分化、代谢、信号转导以及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ncRNA在胞内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一方面ncRNA是细菌代谢、群体感应和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因子,与胞内病原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ncRNA在调节宿主抗胞内病原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ncRNA如何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将有助于胞内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就非编码RNA在胞内病原菌免疫逃逸和致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病原菌 非编码RNA MICRORN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