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Value Chains, Horizontal Intra-lndustry Trade and the Heterogeneous Firm 被引量:1
1
作者 Sven W. Arndt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1期68-82,共15页
This paper examines global value ch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heterogeneous firm. The context is a world of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characterized by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t the firm... This paper examines global value ch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heterogeneous firm. The context is a world of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characterized by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t the firm level. Standard microeconomic tools a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inter-firm dissimilarities in both demand and supply on firms'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trade policy. In this set-up, dissimilarities in firm characteristics play roles similar to factor endowments and technology differences in traditional trade models. When cross-border production sharing ("fragmenta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is framework, those differences in firm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 firms will enter into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is contex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l elements interact in their effects on firm decisions.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nsiderations still govern the choice of off-shored activities, while direct competition between imports and exports expands the range of possible outcomes. Finally, it is shown that cross-border production sharing reduces the sensitivity of firms to variations in exchange rates, matching a phenomenon t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traditional country-leve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firms global value chains intra-industry trade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exchange-rate elasticities
原文传递
Differing Effects of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Comparing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with Passive Inclusion
2
作者 王燕梅 简泽 《China Economist》 201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This paper has identified two models of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the model of passive inclusion and the model of proactive participation.Their difference is essentially whether participation in in... This paper has identified two models of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the model of passive inclusion and the model of proactive participation.Their difference is essentially wheth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dominated by multinational firms or by local firms.At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ve sectors,some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industry differences.Models of division of labor affect technology progress.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 at the micro-level of four sectors,no matter for export or the contribu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to corporate technology progress,the model of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is superior to the model of passive inclusion;under the model of passive inclusion,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import is smaller than "learning by doing " effect;under the model of proactive participation,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is over two times the "learning by doing"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echnology progress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下载PDF
China reshapes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
3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China Economist》 2009年第2期90-102,共13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and with in-depth analysis of trade statistic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rise on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Our conclusions sug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and with in-depth analysis of trade statistic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rise on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Our conclusions suggest that in integrating into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China has gradually emerged as the manufacturing center of East Asia,weakening the regional influence of the Four Asian Tigers.Meanwhile,the competitive effect of China's rise has helped promote the specialization levels of the network's members and even the network as a whole.With cooperation in various processes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internal connections of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 were further strengthened.In addition,China became an export platform of East Asia,transforming the export pattern of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 to world markets from "bilateral trade" into "triangular trade," trade via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RISE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EAST ASIA production network Reshape
下载PDF
Internal Drivers and the Specialization Statu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高举 黄先海 Huang Deyu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06-121,共16页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value-added ratio (VAR) and productivity in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IPS) as a globally comparable index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tatus (ISS), ...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value-added ratio (VAR) and productivity in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IPS) as a globally comparable index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tatus (IS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abor force investment, capital investmen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spillovers on the I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also tests the effects empirically against the data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mproved coordination of mater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are key internal driver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SS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whereas FDI spillovers play a relatively limited role therein. Therefore, the key to China's industry upgrading is to tap and nurtur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s rather than to rely on FDI spillo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drivers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tatus high-tech industries
原文传递
产品内分工、制度质量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被引量:329
5
作者 戴翔 金碚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17,43,共15页
本文从分工演进视角,提出了制度质量、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及其二者交互作用,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说。借鉴Hausmann et al.(2005)的方法,利用1996—2010年HS92六位数分类贸易统计数据,本文测算了62个国家(地区)... 本文从分工演进视角,提出了制度质量、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及其二者交互作用,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说。借鉴Hausmann et al.(2005)的方法,利用1996—2010年HS92六位数分类贸易统计数据,本文测算了62个国家(地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并分别运用OLS法和系统GMM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计量结果表明,制度质量的完善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此同时,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及其与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同样也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理论假说通过了较好的逻辑一致性计量检验。据此,伴随中国人口红利等传统低成本国际竞争优势逐步丧失,新一轮开放应注重释放制度红利,从而在进一步深度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提升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谋求全球分工新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制度质量 出口技术复杂度
原文传递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提升 被引量:271
6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93,共13页
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来源于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贡献,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要以人力资本、服务质量以及制度环境等支持性条件的满足为前提。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 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来源于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贡献,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要以人力资本、服务质量以及制度环境等支持性条件的满足为前提。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服务质量的改进和偏向于高层次分工的政策引导起到关键作用,在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 价值链提升
原文传递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197
7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5,共11页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对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从学理上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给全球化带来的四个特征性事实;在从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对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从学理上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给全球化带来的四个特征性事实;在从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分析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后,指出由GVC来主导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国际技术前沿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本文探究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内涵的竞争方式,与自身的国情和优势相结合来发展国内价值链,应该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转移 产品内分工 国内价值链 产业升级
原文传递
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 被引量:113
8
作者 杨高举 黄先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45,204,共21页
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 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动力 产品内分工 国际分工地位 高技术产业
原文传递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5
9
作者 胡昭玲 《工业经济》 2007年第9期38-45,共8页
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对中国工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验证了这种积极效应。并且,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在我国工... 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对中国工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验证了这种积极效应。并且,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各行业中,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出口密集度高的行业表现出更快地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去的趋势,在这些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也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生产率/资本密集度/出口密集度
原文传递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 被引量:80
10
作者 刘友金 胡黎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发挥大国优势是我国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基点。应当注重产业转移政策创新,在引导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中引导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品内分工 价值链重组 大国战略
下载PDF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 被引量:52
11
作者 胡昭玲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6,共15页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显著特征,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参与国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因此受到重要影响。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由产品间分工扩展...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显著特征,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参与国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因此受到重要影响。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并且,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相关概念被引入贸易模型,形成了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对该领域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结论做了归纳,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动因、程度度量以及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评述,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产品内分工 契约理论 经济效应
下载PDF
价值链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借鉴 被引量:41
12
作者 曾铮 张亚斌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111,共8页
本文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价值链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用成本法在经济学框架里定义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一国在要素结构、技术能力和分工迂回度变动后,其嵌入该国经济环境的价值链的变动状况。接着,文章给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模型,阐... 本文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价值链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用成本法在经济学框架里定义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一国在要素结构、技术能力和分工迂回度变动后,其嵌入该国经济环境的价值链的变动状况。接着,文章给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模型,阐明了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战略定位及升级。最后,本文依据以上分析做出结论,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链 产品内分工理论 价值链攀升模型
原文传递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 被引量:48
13
作者 张纪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6-44,共9页
产品内国际分工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得出结论——各分工环节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所... 产品内国际分工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得出结论——各分工环节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所获收益,并通过对笔记本电脑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收益分配 商品链
原文传递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66
14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102,共8页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三个假说命题。利用我国制造业2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假说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对所有类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都具有显著的促...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三个假说命题。利用我国制造业2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假说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对所有类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国际分工参与程度除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对总体制造业及其他类型制造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
原文传递
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9
15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6,共9页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产品内分工 价值链 竞争力
原文传递
产品内分工刍议 被引量:25
16
作者 孙文远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25,共6页
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入手,区别分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差异,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特点、影响及其启示。结论是,在产品内分工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 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入手,区别分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差异,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特点、影响及其启示。结论是,在产品内分工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垂直专业化 规模经济 跨国公司
原文传递
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38
17
作者 马涛 刘仕国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109,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使得进口大幅提升,本文采用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以及市场多元化方法分析了进口产品的结构。2001—2006年,我国进口增长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进口构成主要还是来自老市场的老产品,并且中间品所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使得进口大幅提升,本文采用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以及市场多元化方法分析了进口产品的结构。2001—2006年,我国进口增长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进口构成主要还是来自老市场的老产品,并且中间品所占比重和增幅大于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趋势还在扩大,这表明我国进口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在双边贸易框架下研究各类产品进口增长的二元边际,文章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结果显示,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和多边阻力提高均能有效促进双边进口,产品内分工也有利于中间品进口增长,而中国从多数贸易伙伴进口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见,我国不仅要进一步扩大进口数量,还要丰富进口产品的种类,这样才有利于进口结构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二元边际 进口产品 贸易成本
下载PDF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建江 杨细珍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80,共13页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贸易 产品内分工 贸易利益 全球价值链 面板协整
原文传递
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16
19
作者 胡昭玲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2,共5页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垂直专业化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两种贸易形式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因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两种贸易形式存在密切关系,二者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垂...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垂直专业化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两种贸易形式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因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两种贸易形式存在密切关系,二者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垂直专业化构成产业内贸易的另一重要起因。文章对两种贸易形式的发展趋势、理论基础、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垂直专业化贸易 产品内分工 公司内贸易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产业链地域分工的实证研究——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少星 顾朝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32-2142,共11页
产业链分工是地域分工的演变趋势。由于汽车产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和较高的产业链迂回程度,选择汽车产业发育较为成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链地域分工的实证研究。首先把汽车制造产业链划分为一般零部件制造、总成与分总成、整车制造... 产业链分工是地域分工的演变趋势。由于汽车产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和较高的产业链迂回程度,选择汽车产业发育较为成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链地域分工的实证研究。首先把汽车制造产业链划分为一般零部件制造、总成与分总成、整车制造与改装3个生产区段,然后对各生产区段生产产值的地域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和定量计算,概括长江三角洲产业链地域分工的特点。空间分析表明:20世纪末期以来,地域分工的形态和内容已经表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低区段生产单元的空间布局更加分散;不同生产区段的组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本地组合和近域推进;低区段生产向外扩散以近域扩散为主。借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1990~2005年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汽车产业三大区段间的地域分工程度虽然较低,但已经有一定发展,主要表现为整车生产与改装区段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总成与分总成尤其是零部件生产则呈现出向外扩散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分工 汽车产业 生态位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