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感染后IBS与SERT基因多态性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毅斌 张宝庭 +2 位作者 张锡迎 刘凤婷 吴爱婵 《现代医院》 2010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SERT基因多态性在肠道感染后IBS中的意义。方法用PCR方法对100例健康对照和231例肠道感染后IBS患者SERT基因的VNTRs和5-HTTLPR区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5-HTT’LPR区:肠道感染后C-IBS组L/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道感染后D-... 目的探讨SERT基因多态性在肠道感染后IBS中的意义。方法用PCR方法对100例健康对照和231例肠道感染后IBS患者SERT基因的VNTRs和5-HTTLPR区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5-HTT’LPR区:肠道感染后C-IBS组L/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道感染后D-IBS组S/S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肠道感染后A-IBS和C-IBS组,L/L基因频率显著低于肠道感染后A-IBS和C-IBS组。VNTRs区:肠道感染后IBS患者sTin2.12/10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亚型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具有L/L基因型的人肠道感染后更易患C-IBS,具有L/S基因型的人肠道感染后更易患D-IBS和A-IBS。肠道感染后C-IBS患者12/12,L/L基因型联合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肠道感染后A-IBS、D-IBS组,说明12/12,L/L基因型联合可能为肠道感染后C-IB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感染 IBS SERT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流行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陆清平 林志强 梁志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检测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出情况,并对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 [目的]检测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出情况,并对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841例标本中检出DEC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阳性率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0~13岁患者DEC检出率为9.71%,13~60岁DEC检出率为21.27%,60岁以上DEC检出率为13.37%;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感染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流行情况
原文传递
肠道感染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君茹(综述) 杨玮 +1 位作者 李文德 覃冬云(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2026-2030,共5页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感染是一类儿童常见临床感染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肠道病原微生物可进入宿主肠道内,破坏人体正常肠道微环境,打乱肠道内生态平衡。上述情况包括破坏肠道黏膜、增加/降低肠道通透性、抑制正...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感染是一类儿童常见临床感染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肠道病原微生物可进入宿主肠道内,破坏人体正常肠道微环境,打乱肠道内生态平衡。上述情况包括破坏肠道黏膜、增加/降低肠道通透性、抑制正常肠道微生物功能等,进而阻碍机体对营养的转化和吸收等。家长及临床工作者应提高对儿童生长环境中易出现的肠道感染微生物的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肠道感染 儿童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婴幼儿肠道感染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武建 钱明梁 孙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567-5569,共3页
目的分析婴幼儿在急性细菌性肠道感染及病毒性肠道感染时,超敏C-反应蛋白(CRP)数值与其疾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更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快速CRP分析仪,采用高敏感化学微粒增强浊度法对1512例儿科门诊肠道感染患儿进行... 目的分析婴幼儿在急性细菌性肠道感染及病毒性肠道感染时,超敏C-反应蛋白(CRP)数值与其疾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更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快速CRP分析仪,采用高敏感化学微粒增强浊度法对1512例儿科门诊肠道感染患儿进行检测。结果经诊断其中244例为急性细菌感染性肠炎,128例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1140例为非感染性肠道疾病;244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儿中,CRP含量升高183例,检出率为75.0%,其中CRP为21~50mg/L有67例,CRP>50mg/L有24例;12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CRP含量升高12例占9.3%,其中CRP>20mg/L有2例;1140例非感染性肠道疾病患儿中CRP含量升高27例占2.4%,其中CRP>20mg/L只有1例;244例患细菌性肠道感染的患儿中,白细胞(WBC)升高>10.0×109/L有158例,占64.8%,其中CRP和WBC同时升高的有115例占47.1%,CRP升高而WBC正常的61例占25.0%。结论当婴幼儿发生急性肠道感染时,超敏CRP检测更有助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各种类型的早期鉴别诊断,肠道细菌性感染时的CRP含量比肠道病毒性感染时的CRP含量有着明显的升高;超敏CRP检测较白细胞测定更迅速、更敏感;超敏CRP检测在对婴幼儿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细菌性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 肠道感染
原文传递
南京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气候规律及防病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程爱群 程极壮 +1 位作者 林端端 叶和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15-318,共4页
对南京地区历年(1978年-1991年)肠道传染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病终年均可发生,8-9月达到高峰。指出年发病率与同年前期的气温、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并且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该病年发病数的颅报方程,取得了较好... 对南京地区历年(1978年-1991年)肠道传染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病终年均可发生,8-9月达到高峰。指出年发病率与同年前期的气温、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并且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该病年发病数的颅报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发病率 气温 降水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的炎症指标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析 被引量:89
6
作者 吕一鸣 黄玉军 +2 位作者 俞雷来 曹利平 阙日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时的WBC、CRP及内毒素水平变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及早控制肠源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6年5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源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时的WBC、CRP及内毒素水平变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及早控制肠源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6年5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源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WBC、CRP及内毒素水平,并就治疗前后患者的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营养相关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并发肠源性感染患者的WBC、CRP及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5.05±1.58)×109/L、(101.27±18.29)mg/L、(0.45±0.14)EU/ml,上述指标均有所好转,与治疗前的(18.22±2.36)×109/L、(165.24±31.52)mg/L、(0.97±0.23)E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源性感染患者的CD3、CD4及CD4/CD8分别为(71.03±4.24)%、(41.57±4.46)%、1.68±0.33,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1.25±5.48)%、(30.14±3.18)%、1.12±0.24,治疗后的CD8为(25.73±2.5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8.16±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源性感染患者的ALB、PA以及TF水平分别为(36.28±5.49)g/L、(331.58±41.28)mg/L、(3.24±0.76)g/L,高于治疗前的(31.47±4.21)g/L、(221.45±28.16)mg/L、(2.13±0.51)g/L,各项营养指标提升幅度明显(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出现肠源性感染时,其WBC、CRP及内毒素明显偏高,通过给予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降低其WBC、CRP及内毒素水平,其细胞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对于缓解其肠源性感染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内毒素 肠源性感染 肠内营养支持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陈晓 王鹏 +2 位作者 张静 任涛 王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2-725,共4页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旨在为感染治疗和控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72例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旨在为感染治疗和控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72例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D4^+T淋巴细胞比例、CD3^+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患者治疗后WBC及血清CRP、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01);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LB、PA、TF等营养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01);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CD3^+、CD4^+比例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CD8^+比例低于治疗前(P<0.001)。结论对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源性感染 免疫功能 炎症指标
原文传递
Diversity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mechanisms of action against intestinal infections 被引量:21
8
作者 Dorota Czerucka Patrick Rampal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8期2188-2203,共16页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is one of the probiotics recommend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Studies conducted in vivo and in vitro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case of infectiou...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is one of the probiotics recommend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Studies conducted in vivo and in vitro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cas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re are two potential sites of action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1)An action on entero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adhesion of bacteria and their elimination or an effect on their virulence factors: Toxins, lipopolysaccharide,etc.); and(2) a direct action on the intestinal mucosa(trophic effects, effects on epithelial reconstitution, anti-secretory effects, anti-inflammatory,immunomodulator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to healthy subjects does not alter their microbiota. However, in the case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tibiotics or chronic diarrhea,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can restore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faster. The interaction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with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have been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us opening up a new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is yeast in the case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infections but also other pathologies associated with dysbiosis such as inflammatory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745 PROBIOTICS YEAST intestinal infe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方 王承党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3-25,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肠道感染、肠道菌群与IBS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此文探讨IBS与肠道感染、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效果。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感染 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不同时机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辉 徐斌 +2 位作者 许中友 张苗尊 赵亲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985-2987,299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试验组入院后早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试验组入院后早期48h内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入院48h后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7d后细胞免疫功能(CD_3^+、CD_4^+、CD_4^+/CD_8^+)与感染指标,热休克蛋白(HSP6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入院后7d后,试验组患者早期48h内给予肠内营养细胞免疫指标CD_3^+、CD_4^+、CD_4^+/CD_8^+分别为(73.11±9.58)%、(44.97±9.15)%、(1.81±0.32)高于对照组,CD_8^+为(22.54±5.07)%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SP60、IL-6、TNF-α、CRP分别为(28.34±9.43)pg/ml、(1.11±1.03)pg/L、(27.52±15.58)pg/ml、(21.38±11.59)mg/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减少感染发生率,改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肠源性感染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莉丽 徐波 +3 位作者 孟建斌 王文欣 瓦永禄 姚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究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临床影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1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按照不同的营养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 目的探究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临床影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1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按照不同的营养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EN治疗,对照组给予PN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肠源性感染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治愈率观察组为94.55%、对照组为8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2.73%、对照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与PN在血白细胞、内毒素以及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早期实施EN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最理想;EN治疗方式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源性感染 临床影响程度 白细胞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肖红 武涛 +1 位作者 张德兰 梁士杰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1,164,共3页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06.70/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9...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06.70/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9.19%,死亡率为0.18/10万;肠道传染病男女性比为1.38:1。肠道传染病以5岁以前幼托儿童为主。发病率为281.40/10万,占总发病数的35、12%,县、区报告发病率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辖区为179.78/10万、辖县为68.63/10万。结论: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防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发病率 分析
下载PDF
肠道感染与应激对实验兔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利华 方秀才 +2 位作者 潘国宗 温淑豪 杨晓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 研究肠道感染、应激对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寒冷束缚应激或 (和 )E .Coli 0 15肠道感染兔模型研究应激、肠道感染对末端回肠、远端大肠动力指数、形态学和肠神经组织的影响。其中肠运动功能指标为肠壁埋置银电极记录肠... 目的 研究肠道感染、应激对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寒冷束缚应激或 (和 )E .Coli 0 15肠道感染兔模型研究应激、肠道感染对末端回肠、远端大肠动力指数、形态学和肠神经组织的影响。其中肠运动功能指标为肠壁埋置银电极记录肠肌电计算出的动力指数 ,以实验期平均指数 /对照期平均指数× 10 0来表示。肠肌间神经丛检查采用NADPH染色法。实验分组包括对照组、单纯应激组、单纯肠道感染组、感染加应激组和感染后应激组 (分别于感染停止后 1周、2周施加寒冷束缚应激 )。结果 应激可增强兔末端回肠和远端大肠的动力指数 ;单纯肠感染在感染停止 1周、2周时肠动力指数与对照期无差别。感染加应激组在肠道感染停止后 1周、2周时末端回肠和远端大肠的动力指数较单纯应激后 1周、2周时和单纯感染后 1周、2周时的动力指数要高 ;在感染停止后 1周、2周施加寒冷应激 ,可使兔末端回肠和远端大肠的动力反应更加强烈 (动力指数分别为对照期的 45 2 96(3 5 14 %、40 5 19(12 74% ,P <0 0 1)。光镜检查未发现各组实验动物肠黏膜或肌层结构受到损伤 ,黏膜固有层内未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 ;感染后应激组在感染停止后 2周末端回肠、远端大肠NADPH染色显示其肠肌间神经丛神经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应激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肠道感染 肠易激综合征 肠肌间神经
下载PDF
2013至2015年中山市儿童肠道感染非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泉山 周涛 +3 位作者 付四毛 谢广清 梁展图 龙晓玲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了解中山市儿童肠道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至2015年中山市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GFN)系统中山市儿童大便非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患者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血清分型和药敏结果,用描述性流行... 目的了解中山市儿童肠道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至2015年中山市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GFN)系统中山市儿童大便非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患者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血清分型和药敏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例的特征进行描述。结果2013至2015年共收集肠炎患者大便标本3 040例,分离出非伤寒沙门菌菌株402例,总检出率13.22%,每年检出率分别为10.26%、12.21%和16.76%。发病高峰期为每年7~8月份。402例患儿中,男240例,女162例,男女比例1.48∶1。最小年龄1个月,最大5岁8个月,平均年龄13.62个月。所有患儿均以腹泻、发热为突出表现,其中血便64例,脓毒症1例。血清型以4,5,12:i:-和4,12:i:-两种最常见,耐药菌株多为鼠伤寒沙门菌及鼠伤寒沙门菌变种。2013至2015年分离非伤寒沙门菌株中,头孢曲松及头孢他啶耐药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头孢曲松:17.35%、26.23%、39.01%;头孢他啶:12.24%、17.21%、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P〈0.01;χ2=26.3,P〈0.01 )。结论2013至2015年中山市儿童肠道感染非伤寒沙门菌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最常见,耐药菌株多为鼠伤寒沙门菌及鼠伤寒沙门菌变种。非伤寒沙门菌株对头孢曲松及头孢他啶耐药率逐年增加,2015年7月头孢他啶耐药率最高,非伤寒沙门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较头孢他啶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流行病学 耐药性分析 儿童 肠道感染
原文传递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upernatant on serotonin transporter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被引量:10
15
作者 Ya-nan Cao Li-juan Feng +7 位作者 Yuan-Yuan Liu Kui jiang Mao-jun Zhang Yi-xin Gu Bang-Mao Wang jia Gao Ze-Lan Wang Yu-Ming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3期338-350,共13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upernatant(LGG-s) on the expression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 in rats with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METHODS Campylobacter jejuni 8...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upernatant(LGG-s) on the expression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 in rats with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METHODS Campylobacter jejuni 81-176(1010 CFU/m L) was used to induce intestinal infection to develop a PI-IBS model. After evaluation of the post-infectious phase by biochemical tests, Dn 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 test, and the intestinal motility test, four PI-IBS groups receiv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GG-s for 4 wk. The treatments were maintained for 1.0, 2.0, 3.0 or 4.0 wk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 colons and brains were removed for later use each week. SERT m Rn A and protein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T m Rn A and protein in intestinal tissue were higher in rats treated with LGG-s than in control rats and PI-IBS rats gavaged with PBS during the whole study. Undiluted LGG-s up-regulated SERT m Rn A level by 2.67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y week 2, and SERT m Rn A expression kept increasing later. Double-diluted LGG-s was similar to undiluted-LGG-s, resulting in high levels of SERT m Rn A. Triple-diluted LGG-s up-regulated SERT m Rn A expression level by 6.9-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ut SERT m Rn A expression decreased rapidly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eek. At the first week, SERT protein levels were basically comparable in rats treated with undiluted LGG-s, double-diluted LGG-s, and triplediluted LGG-s,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PBS-treated PI-IBS group. SERT protein levels in the intestine were also comparable in rats treated with undiluted LGG-s, double-diluted LGG-s, and triple-diluted LGG-s by the second and third weeks. SERT m Rn A and protein levels in the brain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groups during the experiment.CONCLUSION LGG-s can up-regulate SERT m Rn A and protein levels in intestinal tissue but has no influence in brain tissue in 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testinal infection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UPERNAT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海珠 王旭明 +2 位作者 隋航烁 张丽萍 鲁文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476-4478,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EN)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A、B、C组,A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B组2...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EN)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A、B、C组,A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B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4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C组22例患者在入院第6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肠源性感染率。结果A组患者入院第5天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在第9天时下降至(10.3±1.2)×109/L、(55.0±14.0)mg/L及(0.4±0.2)EU/L,下降程度明显比B和C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4.4%,B组中有2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8.7%,C组中有4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8.2%;3组患者中均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很好的降低炎症反应,对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起到预防作用,属于一种可靠、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期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 肠源性感染 影响分析
原文传递
2012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晓莲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1490-1491,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A群轮状病毒在幼儿中的感染发病情况,为临床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利用胶体金法检测2012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结果:2012例急性腹泻患儿中共检出A群轮状病毒582例(占28.9%);各年龄段中的感染率明显不同,... 目的:了解本地区A群轮状病毒在幼儿中的感染发病情况,为临床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利用胶体金法检测2012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A群轮状病毒。结果:2012例急性腹泻患儿中共检出A群轮状病毒582例(占28.9%);各年龄段中的感染率明显不同,1周岁内的患儿最高,达31.0%,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不同月份的感染情况不同,以9月~10月份为最高,达38.6%。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1周岁内幼儿为高发年龄组,每年的秋冬季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肠道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群轮状病毒 急性腹泻 幼儿 粪便 肠道感染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在儿童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莲莲 陶洪群 +2 位作者 郭晶晶 闫相楠 王玲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959-961,967,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等炎性指标在儿童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肠道感染患者51例,细菌性肠道感染患者129例。比较所有患...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等炎性指标在儿童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肠道感染患者51例,细菌性肠道感染患者129例。比较所有患者新入院时的PCT、CRP及WBC结果,并分析这些指标在病毒和细菌感染患者之间的差异,对各项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对病毒性和细菌性肠道感染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肠道感染组WBC、CRP与PCT水平均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细菌性感染组WBC和C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PCT和CRP联合检测阳性率为52.71%,病毒感染组单独PCT指标阳性率为45.10%。ROC曲线中PCT、CRP、WB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7、0.779、0.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和WBC检测在病毒性和细菌性肠道感染鉴别中有辅助诊断价值,PCT对CRP、WBC阴性的病毒性肠道感染具有提示作用,CRP对细菌性肠道感染的诊断价值高于PCT及W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肠道感染
原文传递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春明 罗红彬 +7 位作者 胡中伟 蔡卫平 郭家伟 詹远京 肖冠英 陈厚志 肖艳华 李凌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osis marneffei,TM)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经结肠黏膜病理证实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合...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osis marneffei,TM)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经结肠黏膜病理证实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合并TM肠道感染组),未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黏膜病理组织特点。统计学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2例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中,发热、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分别为28例(87.5%)、16例(50.0%)、13例(40.6%)、9例(28.1%)、8例(25.0%)、20例(62.5%)和12例(37.5%),分别高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的11例(34.4%)、6例(18.8%)、3例(9.4%)、2例(6.2%)、1例(3.1%)、8例(25.0%)和1例(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的中位数分别为13.5/μL、0.30×10^9/L、0.16×10^9/L、88 g/L、122×10^9/L和23.5 g/L,分别低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的207.0/μL、1.35×10^9/L、0.35×10^9/L、128 g/L、201×10^9/L和37.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11、-6.191、-4.273、-5.353、-2.974、-6.6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血红蛋白<90 g/L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溃疡[31.2%(10/32)]、糜烂[31.2%(10/32)]或两者并存[21.9%(7/32)],少数似肿瘤样隆起灶[15.6%(5/32)];结肠黏膜病理特点是溃疡和(或)糜烂[53.1%(17/32)]、黏膜慢性炎症[46.9%(15/32)]和炎性肉芽肿[43.8%(14/32)],特殊染色可见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27例患者治愈或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原文传递
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昆 赵雪涛 +1 位作者 韩倩 黄惠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853-854,857,共3页
目的:检测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了解本地区各种DEC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835例腹泻患者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PCR法检测致病基因,鉴定DEC。结果共检测出148株DEC 菌株(阳性率17.7%),其... 目的:检测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了解本地区各种DEC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835例腹泻患者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PCR法检测致病基因,鉴定DEC。结果共检测出148株DEC 菌株(阳性率17.7%),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4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2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8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株,仅eastA阳性未能分组的19株。6~10月共检出DEC 90株。0~13岁患者检出DEC 菌株11株,阳性率10.8%(11/102);>13~60岁患者检出DEC菌株108株,阳性率20.3%(108/532);>60岁患者检出DEC菌株29株,阳性率14.4%(29/201)。结论 DEC是引起肠道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DEC 的检出与季节和年龄有关。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更灵敏,临床实验室应选择更加灵敏的方法,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致泻性 致病基因 肠道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