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泄泻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琪 孙悦 +6 位作者 丁成华 潘华平 齐城成 石国栋 董艳玉 李石林 袁丽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筛选标准的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2例,提取3组人员的粪便样本DNA...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筛选标准的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2例,提取3组人员的粪便样本DNA,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肠菌中变形菌门下的埃希氏志贺杆菌属、放线菌门下的双歧杆菌属及厚壁菌门下的毛螺菌科和丹毒丝菌属显著升高,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菌中厚壁菌门下的Negativicutes纲及瘤胃球菌属显著增多,而健康对照组肠菌中拟杆菌门下的拟杆菌属显著富集。结论:埃希氏志贺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丹毒丝菌属及毛螺菌科丰度显著升高,可能是肠道湿热证泄泻患者的特征性表现,而Negativicutes纲及瘤胃球菌属丰度显著升高,可能是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同时上述两证型患者可能存在正气亏损的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正气的扶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湿热证 寒湿困脾证 泄泻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功能探究泄泻肠道湿热证和泄泻寒湿困脾证的“同病异治”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玉丽 刘娅薇 谭周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0-149,共10页
目的:研究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变化,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肠道菌群视角的客观依据。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模型小鼠,以及方证... 目的:研究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变化,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肠道菌群视角的客观依据。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泄泻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模型小鼠,以及方证相应方剂干预后模型小鼠的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各组小鼠的肠道优势菌组成、菌群功能差异;同时运用Spearman分别计算各组菌群间的相关性,构建肠道菌群共现网络以研究菌群相互作用。结果:泄泻肠道湿热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Muribaculum、Aerococc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菌群失调则以革兰氏阴性菌Neisseria、Capnocytophaga、Prevotella富集为特征(P<0.05),而葛根芩连汤治疗后不同肠道生态位菌群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肠黏膜还伴有Streptococcus丰度增加。泄泻寒湿困脾证肠内容物菌群失调以Lactobacillus(P<0.0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富集为特征,肠黏膜则以Candidatus Arthromitus、Enterobacter丰度增加为主(P<0.05),而藿香正气散治疗后肠内容物以Lactobacillus富集为特征,而肠黏膜菌群特征体现在Candidatus Arthromitus、Pseudomonas、Bacillus富集。整体上,肠黏膜优势菌的差异贡献率高于肠内容物,且肠黏膜优势菌与其他菌的相互作用要多于肠内容物优势菌。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的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差异,方证相应调节菌群失调的疗效同样存在差别,且“同一病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的菌群失调也各具特征,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探索泄泻中医“同病异治”治疗特色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泻 肠道湿热证 寒湿困脾证 同病异治 中医
原文传递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华龙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施以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5 d,治疗前后抽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施以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5 d,治疗前后抽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应用SPSS20.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变化比较,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变化比较,P均<0.0005。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腹泻消失、退热时间比较,P均<0.0005。结论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肠道湿热证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较好,炎症因子明显减轻,症状改善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湿热证 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 葛根芩连汤/治疗应用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肠道湿热型泄泻模型小鼠肠道黏膜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舒雁 惠华英 +1 位作者 谭周进 何云山 《湖南中医杂志》 2022年第11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肠道湿热型泄泻模型小鼠肠道黏膜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型泄泻小鼠模型,分别在造模第0、4、8、11、15天无菌采集小鼠小... 目的:观察肠道湿热型泄泻模型小鼠肠道黏膜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型泄泻小鼠模型,分别在造模第0、4、8、11、15天无菌采集小鼠小肠前、中、后段黏膜,采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测定样品中微生物活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肠道湿热型泄泻造模过程中,高糖高脂喂养小鼠肠道前、中、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显著降低(P<0.01),但在高温高湿造模阶段后期又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在造模第11、15天模型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可能与肠道黏膜生物总量的改变有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泻 肠道湿热证 小鼠 肠道微生物活度
原文传递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肖嫩群 何云山 +1 位作者 张晨阳 惠华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造模:1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5只,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治疗:15只KM雄性小鼠随机...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造模:1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5只,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治疗:15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和治疗后无菌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懒动、肛温升高、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等湿热泄泻症状,肠道乳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双歧杆菌、B/E值降低,其中细菌总数以及双歧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2,P<0.001;t=2.797,P=0.049)。经葛根芩连汤治疗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数低于正常组,且乳杆菌数和肠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33;t=-11.160,P=0.008),B/E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7,P=0.227)。结论造模使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显著降低,B/E值下降;葛根芩连汤可促进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生,提高B/E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湿热证泄泻 葛根芩连汤 肠道微生物 B/E值
原文传递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研制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惠华英 何云山 +3 位作者 吴仪 罗成宇 薛天悦 谭周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80-1385,共6页
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观察葛根芩连汤疗效。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复合因素法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灌胃葛根芩连汤治疗,观察小鼠症状及肠道切片进行P物质(SP)含量和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 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观察葛根芩连汤疗效。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复合因素法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灌胃葛根芩连汤治疗,观察小鼠症状及肠道切片进行P物质(SP)含量和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动物出现了泻下急迫、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体质量增长缓慢、懒动等症状,肠道发生炎性病变,SP含量显著升高(t=-2.790,P=0.01),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且TG降低显著(t=-2.488,P=0.038),总胆固醇(TC)和空腹血糖水平(GLU)升高。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治疗组小鼠恢复正常状态,SP、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结论:采用复合因素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其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湿热证泄泻 小鼠模型 葛根芩连汤
下载PDF
化湿通络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庆东 袁泉良 孙晓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2期115-117,共3页
目的:观察化湿通络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2组均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湿通络方灌肠,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腹痛... 目的:观察化湿通络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2组均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湿通络方灌肠,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腹痛、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评分,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腹痛、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4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5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NF-α、IL-5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湿通络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能有效减轻症状、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湿热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美沙拉嗪肠溶片 化湿通络方 中药灌肠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葛根芩连汤调控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消化酶和微生物活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惠华英 何云山 +2 位作者 罗成宇 谭周进 谢果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81-2085,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消化酶和总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揭示方剂对泄泻肠道湿热证疗效机理。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制备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模型并给以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对模型小鼠治疗前后于无...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消化酶和总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揭示方剂对泄泻肠道湿热证疗效机理。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制备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模型并给以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对模型小鼠治疗前后于无菌条件下分别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和肠黏膜,进行样品中总微生物活性及蔗糖酶、淀粉酶、乳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分析。结果泄泻肠道湿热证造模后,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性显著升高(P<0.01),其肠道内容物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其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采用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模型小鼠进行治疗后,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小鼠肠道所含微生物活性降低且向正常组水平变化。除蛋白酶外,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但低于自愈组(P<0.05),其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和自愈组。结论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的疗效可能与其降低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微生物活性、调节肠道中不同位点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泄泻肠道湿热证 小鼠 肠道微生物活性 消化酶活性
原文传递
清热祛湿、凉血化瘀法治疗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朱磊 沈洪 +12 位作者 张声生 赵文霞 任顺平 柯晓 顾庆华 唐志鹏 谢晶日 陈苏宁 陈延 邹建东 沈照峰 张露 刘亚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681-685,690,共6页
目的:评价清热祛湿、凉血化瘀法对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设计,纳入5-氨基水杨酸治疗至少4周后仍为中度活动期UC(mayo评分6~10分)且中医辨证... 目的:评价清热祛湿、凉血化瘀法对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设计,纳入5-氨基水杨酸治疗至少4周后仍为中度活动期UC(mayo评分6~10分)且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以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 g/d)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清肠化湿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清肠化湿颗粒(低剂量)口服,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变化。结果:纳入的119例患者中,共脱落10例,剔除7例,符合方案有效病例102例,其中试验组54例,对照组48例。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为96.3%(52/54),优于对照组(87.5%,4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总积分和主要症状(脓血便、腹泻和腹痛)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试验组脓血便在第8周、10周和12周优于对照组,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祛湿、凉血化瘀法能够改善中度活动期UC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特别在改善脓血便方面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 大肠湿热证 脓血便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紫锥菊提取物联合柳氮磺吡啶对湿热泄泻大鼠Th17/Treg免疫失衡的影响
10
作者 池幸子 李耀星 +8 位作者 王慧婷 严铭恩 杨诗靖 杨泊文 孙晗 郭世宁 石达友 武力 刘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817-4826,共10页
本研究采用紫锥菊提取物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泄泻大鼠,探讨中西药物结合对大鼠湿热泄泻的疗效,为湿热泄泻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内外湿热+大肠杆菌”建立湿热泄泻大鼠模型,随后紫锥菊提... 本研究采用紫锥菊提取物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泄泻大鼠,探讨中西药物结合对大鼠湿热泄泻的疗效,为湿热泄泻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大鼠随机分为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内外湿热+大肠杆菌”建立湿热泄泻大鼠模型,随后紫锥菊提取物组、柳氮黄吡啶组和中西结合组大鼠分别给予1 g·kg^(-1)紫锥菊提取物、0.1 g·kg^(-1)柳氮磺吡啶、1 g·kg^(-1)紫锥菊提取物+0.1 g·kg^(-1)柳氮磺吡啶,采用临床症状评分评价疾病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表明,造模后大鼠精神不佳,饮食量下降,运动量减少,被毛粗糙泛黄,排出黄褐色软便。给药6 d后,紫锥菊提取物组、柳氮磺吡啶组与中西结合组大鼠精神、饮食及临床表现均恢复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7、IL-23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GF-β、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PBMCs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紫锥菊提取物组与中西结合组大鼠血清中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PBMCs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h17/Treg比例显著降低(P<0.05)。综上,紫锥菊提取物结合柳氮磺吡啶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降低湿热泄泻模型大鼠失衡的Th17/Treg比例,从而缓解大鼠湿热泄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锥菊提取物 湿热泄泻 TH17/TREG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内服联合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11
作者 崔茜 田振国 隋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内服联合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136例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前瞻性原则将136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内服联合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136例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前瞻性原则将136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葛根芩连汤内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以柳氮磺胺毗啶保留灌肠,观察组患者加以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两组患者均灌肠治疗6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肠镜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并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0、IL-8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脓血便评分、腹泻程度评分、腹胀评分、腹痛评分、里急后重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肠镜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肠镜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2.65%,对照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72.06%,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TNF-α、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及对照组的IL-10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葛根芩连汤内服联合白头翁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这可能与白头翁加减保留灌肠治疗调节炎性因子TNF-α、IL-10、IL-8的产生及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湿热证 白头翁加减保留灌肠 葛根芩连汤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对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IL-2和IL-6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学 魏连波 +3 位作者 罗炳德 慕澜 佟丽 陈育尧 《武警医学》 CAS 2004年第8期586-588,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 - 1、IL - 2和IL - 6含量的变化 ,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 (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 )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 ,应用放免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IL -1、IL - 2和...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 - 1、IL - 2和IL - 6含量的变化 ,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 (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 )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 ,应用放免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IL -1、IL - 2和IL - 6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给予清热利湿传统方药葛根芩连汤治疗 ,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 该模型在发病条件 ,主要症状、体征、病变脏腑以及病理变化 (以直肠和回肠为主 )等方面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 ,模型大鼠血清IL- 1、IL - 2和IL - 6含量升高 ,经葛根苓连汤治疗后 ,症状、体征消失和病理变化基本恢复 ,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血清IL- 1、IL - 2和IL - 6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大肠湿热证的部分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中医药疗法 大肠湿热证 动物模型 大鼠 血清 IL-1 IL-2 IL-6
下载PDF
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闽 何清湖 荀建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6-658,共3页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利用相应动物和人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共性,模拟中医病因病机所建立的动物模型。通过这些动物模型可以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本质,弥补中医临床客观...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利用相应动物和人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共性,模拟中医病因病机所建立的动物模型。通过这些动物模型可以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本质,弥补中医临床客观化指标不足的缺点,为中医理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近年来中医病证结合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和膀胱湿热)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对此病证的认识,比较不同的造模方法,为湿热证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湿热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温病湿热 脾胃湿热 大肠湿热 肝胆湿热 膀胱湿热
原文传递
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部分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慕澜 魏连波 +3 位作者 罗炳德 李学 佟丽 陈育尧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2-263,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 1(IL- 1)、白细胞介素 - 2 (IL- 2 )、白细胞介素 - 6(IL- 6 )含量的变化 ,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 (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 )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 1(IL- 1)、白细胞介素 - 2 (IL- 2 )、白细胞介素 - 6(IL- 6 )含量的变化 ,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 (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 )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含量 ,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急泻康治疗 ,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 :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 ,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 ,模型大鼠血清 IL- 1、IL- 2、IL- 6含量升高 ,经急泻康治疗后 ,症状、体征及检测指标均有改善。结论 :血清 IL- 1、IL- 2、IL- 6含量升高可能为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湿热证 大鼠 血清 白细胞介素 放射免疫法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实证肠炎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5
作者 彭云花 唐诚 +2 位作者 陈天 王清园 杨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260-264,269,共6页
[目的]观察实证肠炎方结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西组和西药组各36例,西药组予美沙拉嗪口服,中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实证肠炎方,... [目的]观察实证肠炎方结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西组和西药组各36例,西药组予美沙拉嗪口服,中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实证肠炎方,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Mayo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液理化指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中西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组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症状积分及改良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西药组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较西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中西组未见不良反应,西药组出现胃部不适症状3例。[结论]实证肠炎方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湿热型 实证肠炎方 美沙拉嗪 中重度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中各成分在正常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的肠吸收差异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阳 崔波 +3 位作者 范燕豪 李小琪 安叡 陆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比较正常大鼠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对葛根芩连汤中指标成分的肠吸收差异,并从吸收环节探讨该复方临床治疗大肠湿热证的合理性,该研究将低、中、高3个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分别在正常大鼠和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进行离体外翻肠囊法肠试验,采... 为比较正常大鼠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对葛根芩连汤中指标成分的肠吸收差异,并从吸收环节探讨该复方临床治疗大肠湿热证的合理性,该研究将低、中、高3个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分别在正常大鼠和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进行离体外翻肠囊法肠试验,采用HPLC检测肠外翻样品中10个指标成分的含量,计算各成分在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Q/μg)和吸收速率(Ka),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正常鼠和模型鼠对同质量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吸收程度不同。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使葛根芩连汤中的多数成分在不同肠段的肠吸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200 g·L-1质量浓度葛根芩连汤中各组分的累积吸收量均在模型鼠空肠最高,除大豆苷和黄芩苷外均在回肠、十二指肠、结肠中吸收依次降低;比较吸收速率常数,各组分在十二指肠与空肠吸收均显著增加(P<0.01),在回肠吸收均显著性降低(P<0.01),另外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黄连碱及小檗碱在结肠的吸收选择性增加。因此提示在进行吸收效应相关的成分研究时,宜采用病理模型动物,可真正为葛根芩连汤对症治疗大肠湿热证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肠外翻 肠吸收 大肠湿热证
原文传递
苦豆草治疗大肠湿热证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晓松 马琪 +8 位作者 文艳巧 张亚辉 何建 尹博 姚万玲 袁子文 纪鹏 华永丽 魏彦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中药苦豆草具有清肠燥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菌痢、肠炎等疾病,但对于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探究苦豆草治疗大肠湿热证作用机制为目的,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高糖高脂饮食结合腹腔注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的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模... 中药苦豆草具有清肠燥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菌痢、肠炎等疾病,但对于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探究苦豆草治疗大肠湿热证作用机制为目的,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高糖高脂饮食结合腹腔注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的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血常规和促炎细胞因子,观察其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二级质谱(UHPLC-Q/TOF-MS/MS)联用技术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苦豆草能够缓解大肠湿热证症状,改善肠道组织病变及调节体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含量异常。经血清代谢轮廓分析发现牛磺酸、色氨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酸、甘油二酯、鹅去氧胆酸硫酸氢盐、2-十二碳烯二酸和7-酮基脱氧胆酸等9种差异代谢物可能是苦豆草治疗大肠湿热证的潜在代谢标志物,其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初级胆酸合成等5条代谢路径。本研究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苦豆草干预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制,为苦豆草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草 大肠湿热证 血清 代谢组学 UHPLC-Q/TOF-MS/MS
原文传递
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楚永庆 陈霞 +2 位作者 李力 李桃桃 陈英群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索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纳入经结肠镜与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160例,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及不良嗜好等)、临床症状和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腺瘤性... 目的探索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纳入经结肠镜与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160例,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及不良嗜好等)、临床症状和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发病情况、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病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45岁者159例,临床表现以腹痛(145例,90.63%)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为主(87例,54.38%),其次为大肠湿热证(26例,16.25%)、肝郁气滞证(19例,11.88%)。中医体质主要为气虚质(111例,32.27%),其次是气郁质(88例,25.58%)、湿热质(41例,11.92%)。腺瘤性息肉患者108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52例。两种类型患者在中医证型、体质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为证,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多见大肠湿热证,体质以湿热质、血瘀质为主(P<0.05或P<0.01)。结论大肠息肉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大肠湿热证和肝郁气滞证为主,体质多见气虚质、气郁质和湿热质。不同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大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发病倾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肝郁脾虚 大肠湿热 气虚质 气郁质 湿热质
原文传递
黏蛋白和肠三叶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冰颖 葛振华 +3 位作者 李生强 周凡 陈娟 柯晓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362-365,共4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中的黏蛋白MUC2、MUC5AC以及肠三叶因子(TFF3)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UC患者7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组48例,脾胃气虚证组26例,另外选1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中的黏蛋白MUC2、MUC5AC以及肠三叶因子(TFF3)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UC患者7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组48例,脾胃气虚证组26例,另外选1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3组人群肠黏膜上皮中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MUC2在UC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患者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23.1%,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大肠湿热组MUC5AC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气虚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湿热组TFF3阳性表达率为79.2%,高于脾胃气虚组的53.9%,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组与大肠湿热组间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大肠湿热证MUC5AC的表达上调和TFF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对临床诊疗、判断预后也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 肠三叶因子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原文传递
祛湿清肠方内服和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华英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3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祛湿清肠方内服和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以祛湿清肠方内服和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对照组服用美... 目的:观察祛湿清肠方内服和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大肠湿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以祛湿清肠方内服和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评定中医证候评分和检测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IgM、Ig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祛湿清肠方内服联合清热利湿灌肠方灌肠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湿热证 祛湿清肠方 清热利湿灌肠方 美沙拉嗪肠溶片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